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附庸风雅
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习惯于附庸风雅——举凡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的人说了点什么,哪怕其实自身并未听懂或者说没弄明白,也会鼓掌与欢呼。而这样的做法,并非始自今日,而是在晋代就有——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晋简文帝司马昱)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道林一义,四坐莫不厌(满足)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鼓掌跳跃)。但共嗟咏(赞美)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支道林即支遁,许掾即许询,前者是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后者是东晋文学家,两人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这段文字说的是有一次他们在会稽王的静室里讲经,支遁为法师,负责唱经,许询为都讲,负责讲解。每当支遁阐明一条义理,满座的人无不感到心满意足,每当许询提出一个疑难问题,众人莫不鼓掌欢呼。然而,大家都只是共同赞美他们两人讲解唱诵的美妙,并不去分辨他们所说所颂的义理是什么。
这是不是很有趣?对于听经的人来说,其目的本该是从唱经与讲经的人那里,收获些许经义,加深对于佛法的理解,更好地修行。可现在,这些人居然变成了简单的“点赞”派——并无意努力探明经义,而仅仅乎满足于听名家讲经释义本身。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支遁与许询的名气太大了,他们完全拜倒在他们的脚下,不敢提问;也有可能一些人虽有疑问,但生怕一旦提出,会被人笑话,因此,把这些疑问咽了下去。也还有第三种可能:当着简文帝的面,不愿提问——生怕失礼。
名士之所以为名士,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学问过人,让大家十分尊重乃至崇拜。但是,任何人的学问其实又都是可能存在盲区与不足的,我们是可以就此提出疑问与之进行探讨的。假如能够做到这点,对于大家来说都有好处:对名士来说,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避免盲目自信、盲目自大与故步自封;对于质疑者或者说提问者来说,是不是也有可能在这过程中,对与“义理”之类的了解更加明了更加深刻?
因此,风雅是值得我们欣赏与追求的,但附庸风雅却是有害与需要我们努力避免的。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海坤:魏晋清谈艺术论
【怀道林寺因寄仁用二上人】齐己
连王羲之都为之折服的高人
玩物|抱歉,我就喜欢过你觉得“不值”的生活
因为喜欢,所以放飞。
为什么道教会给人“玄之又玄”的感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