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母鲸鱼叼着她的孩子,在海里游了几天几夜。
小鲸鱼已经死了。
但母鲸不肯松口,因为一旦松口,小鲸鱼就会沉入深海。
鲸鱼和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小鲸鱼依靠母鲸的乳汁生活。
小鲸鱼,很有可能是被母亲的毒乳汁毒死的。
而乳汁中的毒素,全部来自海洋中的塑料。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片段时,只是觉得悲伤。
但是今年的一条新闻,却让我彻底打了个寒颤。
专家在人类的粪便里,也发现了塑料微粒。
参与这项研究的对象分别来自芬兰、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俄罗斯、英国和奥地利,彼此根本不认识。
这说明,塑料已经进入了人体,全人类无一幸免。
母亲亲自用乳汁毒死自己的孩子——
那对鲸鱼母子经历过的魔幻事实,可能马上轮到我们了。
人类体内的塑料从哪里来?
答案是,塑从口入。
最大的来源是海洋生物。
在海鸟、海龟、海鱼的体内发现塑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们常常看到科学家打开死去的海鸟的腹腔,里面已经被塑料塞满。
去年2月,一头巨大的鲸鱼在挪威搁浅。
科学家们在它的胃里发现了30个塑料袋,一条长达9米的绳子,一团超过30平方米的塑料布。
难以想象,这只鲸鱼在生前经历了多么惨重的胃痛折磨。
这些塑料是我们肉眼可见的。
更可怕的是,还有许许多多塑料,是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的。
那就是塑料微粒。
2017年,科学家就在微生物体内发现了塑料微粒。
大鱼吃小鱼,一环扣一环。
现在,在加利福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鱼类市场,超过1/4的鱼类体内,全部含有塑料微粒。
我们胡乱丢弃的塑料,终于还是通过鱼类,回到了自己的体内。
那么,不吃鱼就安全了吗?
并不是。
除了鱼,贝类也以微生物为食。
比利时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贝类也难逃塑料微粒的魔爪。
每20只青口(一种贝类,又称贻贝)里,就含有90颗1毫米左右的塑料微粒。
每6个澳大利亚的牡蛎,就含有大约50颗塑料微粒。
一个爱吃海鲜的人,每年最多可以摄入11000颗塑料微粒。
当然,还有很多人生活在内陆,生活中很少吃海鲜。
所以他们可以避免吃进塑料微粒吗?
对不起,还是不能。
只要吃饭,就避免不了使用食盐。
而海盐,就是食盐的主要来源。
一份最新的研究资料表示,目前世界上被塑料微粒污染的食盐品牌,高达90%。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中国市面上15种食盐里都发现了塑料微颗粒,最多的达到了每公斤食盐里有681粒。
通过食盐,每年进入1个成年人身体的塑料微粒,多达2000颗。
即使我们侥幸买到了没有塑料微粒的食盐品牌,但人总得喝水吧。
在大众印象里,西方发达国家的自来水都直接饮用。
比如美国。
但是研究发现,美国自来水里的塑料微粒是含量最高的。
测出塑料微粒的自来水样本,高达94%。
就连最低的欧洲国家,这个比例依然高达72%。
同样,瓶装水也没能幸免。
今年3月,有研究者从世界各地购买了几百瓶不同品牌的瓶装水,结果发现,含有塑料微粒的瓶装水,超过了90%。
含量最多的一瓶,塑料微粒超过10000颗。
换句话说,只要活着,塑料微粒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我们的身体。
它们无法消化,无法降解,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组织不断累积。
海洋生物、海产品、水。
人类体内所有的塑料来源,似乎都指向了海洋。
但海洋其实比窦娥还冤。
每年,人类向海洋排放的垃圾,高达800万吨。
目前,海洋中塑料碎片的数量,多达5万亿枚。
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海洋里塑料的重量,将会比鱼的总重还要重。
以前那个蔚蓝色的水系,已经彻底变成了人类的垃圾场。
说句实话,我们已经找不到任何一片没有被塑料污染的海洋了。
不信的话,就去看看极地。
即使在北极的大冰层里,研究人员都发现了塑料垃圾。
再把目光转向深海。
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每年都会去大洋深处勘探。
去年,蛟龙号从水下4500米的地方带回来的海洋生物,体内居然还是检测出了塑料微粒。
塑料微粒,早就就像黑头一样,遍布了地球的每一个毛孔。
除了固体塑料垃圾,我们送给海洋的,还有被磨好的塑料微粒成品。
大家看看家里的洗护产品,尤其是牙膏、洗面奶和磨砂膏,成分表里是不是有“聚乙烯”。
如果有的话,说明里面添加了塑料微粒。
它们随着生活污水流进了下水道,但是因为尺寸太小,无法被污水处理厂过滤,最终还是会排进海洋。
含有塑料微粒的部分洗护产品
香港大学研究发现,超过60%的香港海水都含有塑料微粒,最高达到了每平方公里38万粒。
研究人员估计,这些微粒来自个人护理用品,例如磨砂膏和牙膏。
还有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来源——衣服。
随着材料学进步,很多衣服的材料都是人造化学纤维。
比如过冬神器摇粒绒,成分就是聚酯纤维。
这种衣物在洗衣机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细小的颗粒物。
要知道,每件衣物在洗衣机的洗涤过程中,可以形成1900个纤维碎片。
这些纤维碎片也会随着生活用水,被直接排入海洋。
人类肆无忌惮地向海洋排放塑料垃圾,似乎把海洋当做了最后的垃圾场。
但把垃圾扔进海洋,它并不会自动消失。
要知道,降解一块塑料,哪怕只是一根吸管,也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深海里的塑料筐,产于1977年
进入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不会快速降解,只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变成微小的塑料颗粒。
这些塑料颗粒,小的会成为浮游生物的食物。
大一点的,直接进了鱼类的肚子。
鲸鱼在咀嚼一个塑料制品
最后,随着食物链,回到人类体内。
没想到,人类最后的垃圾场并不是海洋,而是人类自己。
现在,塑料微粒对人类的影响有多严峻呢?
学者估计,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体内都有塑料微粒。
这还只是最乐观的估计。
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将被塑料占领。
包括但不限于婴儿,孩子,老人,孕妇……
但面对这样的情况,仍然有所谓的专家告诉大家:危害很小。
他们的理由是,欧洲人每年摄入的塑料微粒也很多。
恕我直言,这位专家就是在放屁。
面对灾害,人类永远是迟钝的。
河流被污染了,才会想起治理工厂排污;
动物濒临灭绝了,才会建立自然保护区。
还有我之前写过的珊瑚。
只有珊瑚礁快要消失了,人类才会想起来要警惕全球变暖。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我们,对危机的意识,永远慢了半拍。
塑料微粒,被称为海洋的“PM2.5”。
它在人体内不断累积的后果,可以参考另一种物质——石棉。
石棉纤维一旦被人吸入肺部,就无法排出。
堆积过多会引发肺癌、间皮瘤、肠胃癌,以及各种呼吸疾病。
这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致死率极高。
塑料微粒无法排出体外,只会在体内不断蓄积。
它的尺寸比头发丝还细,可以轻易进入人体循环系统,攻占淋巴系统,并且在内脏中累积,摧毁免疫功能。
这真的不是在耸人听闻。
还有研究表明,塑料会影响生育功能。
法国国家海洋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牡蛎在被塑料微粒污染的水体,和净水里的生长状态。
在含有塑料的环境里,动物所产生的精子、卵子,质量都很差。牡蛎种群数量几乎腰斩,减少了41%。
结论是:塑料微粒,不孕不育。
这个结论在鱼类身上,同样得到了验证。
塑料微粒的危害,最严重也最无法估量的,在于它可以吸附污染物。
有研究表明,塑料微粒吸附的有机污染物,比其他物体高100倍,比海水高100万倍。
这些污染物通过塑料微粒,进入鱼类的血液和脂肪。
最终,成为你我的盘中餐。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那对令人心碎的鲸鱼母子。
小鲸鱼的死因,不是塑料本身。
而是因为这些有毒的物质,通过塑料进入了母鲸的体内,又通过母鲸的乳汁,杀死了小鲸鱼。
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目前来看,几乎是一种必然。
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
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最高营养级的肉食动物,也就是人类,受害程度也就越高。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如果我们继续目前的生活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身体也会被塑料填满。
塑料,是地狱送给人类的礼物。
但我们写这篇文章,不是想散播焦虑,让你们就此绝望。
而是想呼吁大家,在看到文章这一刻开始,就能把对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依赖,一点一点戒除。
首先,我们可以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去商场时,准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自带水杯,尽量不买瓶装水和饮料,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和吸管;
使用可以重复利用的饭盒,尽量不选择外卖。
其次,我们可以拒绝使用含有塑料微粒的洗护产品。
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只要查看成分,不使用含有下列成分的洗护用品即可:
聚乙烯(PE)
聚丙烯(P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尼龙(Nylon)
第三,进行废品管理和分类回收。
最重要的是不要随地乱扔垃圾。
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由专人回收,从而达到再利用的目的。
这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的、很小很小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和塑料的战争,是人类必将面临的惩罚之战。
与其被迫走进战场,不如我们主动迎战,主动改变。
趁一切还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