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邹硕: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空间设计策略

随着未来学校、教育现代化2035、STEAM等概念的提出,中小学逐步探索符合未来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型学校模式,而空间构建是其重要的外部特征。现代学校已不再只是容纳教育活动的场所,而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社会性交往的地方。因此,学校空间不应只是对承载教学活动单一功能的消极回应,而更应是通过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扩展学习的呈现过程。

创建跨学科学习的支持性空间

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生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各种知识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开展跨学科学习。事实上,只有当一门学科真正建立起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时,学科的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学习的空间环境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能够产生浸润式的影响,融合多个学科的学习支持性空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开展探究、行动和反思,并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供需耦合。教室内的设施和资源应能够根据跨学科学习任务的差异进行灵活、快速的拆分与重组。教室座位的排列设计,需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见老师和同伴,用带有可固定滑轮的座椅和课桌以方便移动,并且利于学生和教师对话,以及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例如,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由几类不同尺度的单元模块空间组成,每个模块都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自由改变和组织,以适应不同的学习场景。每个单元模块还配备了能够改变形态和功能的家具,以对应不同学习行为的要求。

边界打通。通过空间的重新解构可以实现教室在物理空间上的重组和拆分,以打通周围界面、突破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同一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构成具有弹性的教学空间,既保障了大空间各种学习方式的灵活转换,又使小空间能够足够自由地进行各类活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校区(国际部)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每两个班级共用一个较大空间,大空间的中间用折叠板墙分隔成两个小空间,平时进行一般的授课教学时,供两个班级使用。而折叠板墙还可以作为学生讨论时的展示板使用,当教学需要两个班进行集体联合学习时,就可以收起折叠板墙,这两个小空间就拓展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大空间。

师生互动。与传统学校同年级教师集中办公不同,新型学校的教师办公分散于教学区。教师在学校的任何时段都与学生同处,各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办公相互交叉设置,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跨学科交流,实现学科开放和融合。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办公区设置在教室的一角或者靠近走廊的一侧,同时也用于供教师放置日用品和书籍等,从而促进师生交流,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亲密的关系。


营造混龄段学习的多样化生态

伴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原有的将学生按照年龄水平简单划分,而分栋、分层、分班的学校设置对学生学习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由此,融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家庭式教育路径。

教室互联。为了促进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和学习,在相邻的多个教室设置不同的年级,同时这些教室的墙壁和走廊之间尽量用可活动的隔墙和透明玻璃,通过隔断的开合等方式来实现教室形态变化,比如将几间教室合并成一个类似家庭的几室一厅,或将教室与走廊或公共空间合并成更大的合并教学区,或将教室走廊全部合并成大型空间。例如:北京市中关村三小,将三个不同年级段的教室组合形成“班组群”,类似于“三室一厅一卫”的家庭空间组合形式。教室之间、教室和走廊之间使用活动隔断,利于空间应混龄学习的需要而自由变化。其中三间普通教室相邻在一起,中间用经过师生共同研究的活动隔断进行分隔。同一个开放的普通教室中有不同年级的学生。

节点变奏。以公共空间为中心可以形成重要节点,节点空间连接着室内和室外空间,可用于学生展示、等候、聚会等。其中,教室连通的开放区域,串联各个教室的拓宽走廊称为“学习街”。相邻的几个教室可以依托弹性的隔断和连通的空间共享这些相邻边界的“节点”,用以辅助教学资源,如阳台、会议室、储物间、更衣室、卫生间等。

色彩标识。相对于文字标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色彩有共同的敏感度,因此,采用色彩标识学习区有利于混龄段学习。同时,色彩的选择能够引导儿童积极情绪,冷色调利于营造一个能够让儿童平稳思考的环境,而暖色调更为适宜促进儿童的交流。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的室内活动空间采用多种鲜艳的色彩来提高不同空间的标识性,水果色的互动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醒目的舞台,学生在课间可以进行舞蹈排练、小组讨论、戏剧表演等多种活动,这种小区块的色彩限定了空间的主要功能与范围,也增添了趣味性。


发展非正式学习的浸润式社区

知识的获取并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学习应该贯穿在整个人生过程,支持多种形式学习的空间设计才能更利于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正式学习,还有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指的是学校常规的教学学习,而非正式学习通常是指那些不受学习时间和地点限制,并且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或自主或合作开展的学习方式。适应非正式学习的空间更像一个学习社区,北京市十一学校艺术楼中的“灥湾”就是设计成“向心合作区”“公开报告区”“离心思考区”三个部分巧妙相叠的学习社区。学生可以选择在学习团体中就坐,处于“向心型”的座位空间,在凹进部分中交谈,也可以选择“离心型”空间,相对隔离地坐在凸出部分,背对群体,利于学生独立阅读或思考。


舒展溢出。非正式学习所需要的空间尺度比较灵活,教室内外一些边角和留白等空间就基本能够满足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需要。巧妙利用这类空间甚至增加一些溢出性空间更利于实现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双向流动,将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引导延伸至教室之外的走廊乃至操场,从而舒展学生的身心、突破时空的限制,满足不同儿童学习的差异化需要。如走廊与教室紧邻,将走廊整体变宽,或走廊增加一些局部的扩张,如凹凸处,将教学楼一些节点进行放大,使之成为学生课下交往行为的主要场所。


友好包容。学校中每一天发生的小事都会影响着师生的生活。研究显示,在心理层面,建筑中的人们总是想要控制一些事物,如开关门窗和灯。通过保障校园空间设施设备的可控性和便利性,让儿童能够在提升自由度的自主氛围中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从而有利于他们对学习行为产生和保持兴趣。而在物理层面,学习空间的通风性、学习空间的温度、光照水平、课桌椅凳的舒适程度等物理因素应满足儿童基础的生理需求。空间的开放和包容程度对于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关联他们对学习空间的喜爱程度。


安全开放。学习社区尊重“背景各异和积极进取的学习者”的能动性,激发创造力和创新,并承认试验和失败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给予学生安全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学习。安全和全纳的学习环境承认并反映各种不同的认知、存在和思考方式。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时感到安全,受到尊重和信任。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一所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营造一种环境,使得在这个环境里所进行的游戏和工作,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以学习为本的空间语言巧妙地向学生传达着学校的教育理想,塑造了面向未来的多种学习样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和休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学习的多重愉悦感受。

(本文作者邹硕,系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

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新定义非正式学习空间 ——走廊与教室阅读场景打造案例赏析
墙面空间的利用,凸显高品质的学校文化
三个小改动,让校园空间“活”起来
新课改背景下,重构学习空间
在北美的学校里,非正式学习空间正在改变教育布局
沉浸式学习的空间重构——主动学习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