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帮助老师有方向地重新定义学习目标|头条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小学课程周的新老朋友:你们好!

欢迎来到第五届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云端会场,在双减以及新课标的背景下,让我们一起“重新定义学习目标”
 
为什么本届峰会提出重新定义学习目标?因为学习这件事,我们所习惯的传统课堂在认知规律上有一个关键缺失。这个认知规律是根植于人性的——人生在世,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积极学习、健康生活、不断创造的根本动力?是鲜明而有意义的目标感。


然而,人的一生最难确立的也正是“有意义的目标感”。很多人一生都在不断纠结,我想成为一个有什么样价值的人?我最终要从事有什么意义的职业?哪一道河流是我前进路上必须去跨越的?哪一个山头是我这一段人生要去登顶的?缺失了这些,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如何抵达目标的知识工具、方式方法,就必定会黯然失色。
 
不仅对于学生,其实对于所有学习者而言,最大的内在迷茫也在于,我们并不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学指向什么价值,关乎什么问题,能带我们到哪里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的学习,就把人们带到了低效而倦怠的“时间黑洞”里。
 
大家都知道,恰好一个月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也集中反映了近十年来教育变革进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应该说我们在策划这场峰会的时候,新课标并没有发布,但主旨却不谋而合。我们发现,新课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直接帮助每一位教师有方向感地去“重新定义学习目标”。

 
我们先简单重温一下这次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首先来看“培养目标”,也就是“教的目标”在发生什么变化。

新课标将培养目标修订为“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有理想就是将来我的人生要干什么,要追求什么,这个追求是不是一个好的追求;有本领就是我拿什么去干:精神品格、思维品质、知识素养、能力习惯、身心健康;有担当就是我干的这件事对国家、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对未来有什么价值。我们看到,国家对未来公民逐渐清晰的培养目标,其实正是学校教育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抓手。
 
 “教的目标”必然关联“学的目标”。同样的道理,让学习者清楚地知道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指向,才是课堂教学设计首要的前提和抓手。一场好的学习之旅,孩子们必须一开始就明白,我学习这堂课、这些知识、完成这个动作,好好地上课做题,好好地运动锻炼,好好地建立习惯、遵守规则、与人合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所以,我们认为,新课标新课堂的第一要义,就是学校要学会重建一个帮助学习者不断寻找个体生命目标的“导航系统”,以及如何有效习得驾驭这个系统的关键能力。


这个问题,作为儿童本人也许只是朦胧需求,内在动力,多数时候并不会主动去追问。但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没有目标,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行为和效果都完全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在新的课堂里展开有效引导。那么究竟怎么做?如何重新定义学习目标,如何重新建立课堂目标,如何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越过新课堂的重难点?正是本届小学课程周全部授课专家精心、系统、多层次内容准备的主要价值。
 
其次我们再看新课程方案的5个“基本原则”。

前面两个在我看来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纲领,古往今来教育人的根本追求,比较好理解: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重点说说后面三个对教育教学意味着什么。
 
第三个原则是“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方案明确要求通过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各位老师,请注意这个描述与以往课程目标的区别,我们的学科学习、学科标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和理解问题,而是鲜明地提出了它们该如何导向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新课标对课堂的新要求就变成了,我们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45分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这个学科,我们所学的这个知识,究竟指向什么价值?学习中是不是告诉了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同时我如何拿今天的所学应对明天的挑战?以及我该怎么去生活中应用?


第四个原则叫“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要求学校加强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和学科间的贯通学习。

事实上,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与社会拥有完整贯通的认知,才会产生完整的价值观、包容的品格力和可迁移的素养能力。所以当课程实现了综合,才会推动学习者逐渐打破认知瓶颈,才会明白我个人的全部学习、兴趣优势、未来目标,究竟和这个世界的构成、社会的运行、未来的变化有什么关联,能产生什么积极价值。


最后一个原则叫“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方案突出生活、劳动、社会实践、项目课题的育人价值,要求“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也就是课堂教学要突出真实目的性,“学以致用”甚至“用以致学”。

我始终认为,学得多,用得少,想的多,做得少,是一切成长学习最根本的误区。而最大的原因在于学习除了考试,没有真实的应用与创造目标。它导致我们即便努力去“理解”所学,依然触摸很浅,不得要领。因为真正的理解需要“具身学习”,需要切身的相关、沉浸的实践、代入的场景,才能激活单一知识表象背后的核心症结、多层原理和生态关联。


这个道理对学生成长如此,对教师发展同样如此。所以真正伟大的教师,从来不是在思考探究中头脑想通、课题结题就够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秘密非常简单:学得多也用得多,边学边用,拿来就用,是在不断解决一线问题中成长起来的。

那么为什么说以解决问题为抓手,成长效率更高?因为一切生活工作所面对的“疑难杂症”,永远是一个复杂系统中的复杂问题;长期直面它,你所直面的就是“单一知识表象背后的核心症结、多层原理和生态关联”。而问题只有真正被这样“理解”,才能真正获得“解决”,并推动学习者走向“知行合一”。
 
站在学校课程或者一线教学层面,如果说这五个原则有什么先后实施顺序或者说重心分配的话,我的建议是倒着来:先实践与生活,再学科学习与跨学科理解,然后引导洞察所学的社会价值与迁移应用,最后走向因材施教和全面育人。
 
教育家、哲学家怀特海在他的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提出儿童教育节律的三个阶段——浪漫、精确、综合。在他看来,浪漫阶段是儿童对世界模糊综合的感知,在体验、游戏、生活中实现领悟;精确阶段进入到分析和论证;综合阶段则是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根据怀特海的教育论述,学校课程应当遵循综合、分科、再综合的路径。而这个“再综合”,已经不是简单的学科整合与知识联系。我们提出的“重新定义学习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主张是,我们的课程与课堂、教育和教学,要学会导入学习者生命成长不同阶段的个体目标,以及所拆分的每一个侧面待解决的问题,才是综合与实践的要义,才是学习目标最有价值、最有效果的“重新定义”。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我们终将迷失在纵横交错的路上。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师生活动的契约,也是通往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导航系统。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 时代呼唤学生的学习目标要实现工具属性、价值属性、行为属性“三位一体的平衡”,课堂不再仅以知识点为中心,教育教学的质量正不断聚焦综合素养、多元智能、完整生命、健全人格,指向“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也知道,好的课堂当然不是去直接回答这样一个命题,锤炼出近乎完美的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目标一定是丰富多元、而又个性化的,老师们理应追求的是,如何在最常态的学科教学中,以更加立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更具开放度的教育教学形式,去激发学习者更好地感知、探索、描绘属于自己的生命愿景和成长目标。
 
期待一线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理论反思、实践提炼,开启焦点研究,展开深度追问,共同回答中国基础教育在课堂生态中的核心命题——

未来的学生发展指向何处?评价如何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如何进行评价之后的意义构建?如何以技术赋能实现个性化的成长目标?指向整全性人格发展的课程体系如何搭建,课堂设计怎样突破?学生实现关键能力的发展,打通学习目标的过程,需要构建怎样的学习场景?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社会,看见世界,最终看见自己的道路,这也是本届小学课程周我们共同的学习目标,期待与您同行在看得见“远山”的教育探索中。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革命”进行时:ClassIn 5.0上线,新课标下的课堂可以这样做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设计
重构学习单元,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新课标:以教学评一致为切入口
如何从课程角度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微课
朱浦老师主旨演讲: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