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单元开发与设计路径、大概念的理解和提炼方法


本文约3315字,阅读需9分钟

大单元开发和设计路径

大单元教学的开发和设计,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学校、年级或个体教师根据育人目标的需要,不依托现成的教材,自主开发的大单元。这样的大单元开发和设计,一般遵循的路径可以概括为:

(1)甄选大单元主题(一般结合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和需要,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四个领域中生发);

(2)确定大单元的学习目标;
(3)根据学习目标提炼大单元的大概念;
(4)根据大概念确定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5)根据目标和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对大概念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就是从概念性理解上落实学习目标的过程);
(6)分解子任务,根据子任务提供学习支撑,包括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让学生能够时时对照成功标准进行行动和目标关管理,进行自我监测;

(7)进行学习评价,判断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复盘反思。

第二种路径是以教材现成的单元为依托,进行大单元的开发和设计,一般遵循的路径可以概括为:

(1)分析单元学习目标和内容;

(2)根据单元目标和内容提炼大单元的大概念;

(3)根据大概念对单元目标和内容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明确大概念引领下的学习目标;

(4)根据大概念确定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5)根据目标和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

(6)分解子任务,根据子任务开发、整合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撑,包括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让学生能够时时对照成功标准进行行动和目标关管理,进行自我监测;

(7)进行学习评价,判断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复盘反思。

大概念的理解和提炼方法

无论是哪种路径,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可能最难理解的是“大概念”,即使懵懵懂懂地知道了什么是大概念,接着的难题是如何科学的提炼出一个大单元的大概念。

下面就来讨论这两个难题。

什么是大概念?目前对大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稍有区别的表述,例如:

表述一:大概念是知识和技能的高度概括,它能够迁移至学生的长期学习体验。

表述二:大概念是能反映学科特质的,具有广泛适用性和解释力,具有持久迁移价值的学科原理、思想和方法。

表述三:大概念通常是指一个学科领域或主题课程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概括性理解,来自于对事实的概括,表现为一种观点,是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一种理解,能够被反复迁移和论证。因此反映出一种专家思维方式,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事实和现象。

上面的三种表述,都包含有“迁移”这个关键词,这个词揭示了大概念最根本的特质和价值——它使得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具有在具体的知识和技能间建立联系,统摄并解释事实和现象的能力。而三种表述,一个比一个更加具体,理解起来一个比一个清晰。

大概念一般用陈述句式来表达一个观点。例如“神话是各民族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想象产物,塑造、传承了各民族的精神风貌”“所有人都会欣赏美丽的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数是对世界的一种理解和表现形式”“留心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关于周围事物的丰富素材,助力我们写好自己眼中的缤纷世界。”等等。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一和第二个属于跨学科的宏观大概念,后面三个属于微观大概念,也就是属于某一学科内的大概念,也被称为学科大概念。细品这些大概念,我们会发现,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遇到相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都可以运用它们来进行验证和解释,帮助自己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如果老师们阅读过《以概念文本的课程与教学》一书,就会发现,我们常说的大概念,对应的就是此书中的“概括”。在概括之下,是“概念”,例如上面的第五个大概念中就包括了“观察、素材、缤纷世界”等概念。在概念之下,是“事实”,各种零散的事实,就如叶圣陶先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法布尔观察蟋蟀,分别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等等。

因为观点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跨学科的大概念也好,学科大概念也好,在数量上有很多,但与事实比起来,有少很多,它将零散繁复的事实联系起来,并提炼出能够经受得住反复论证的观点,即共通的理解——概念性理解。

再说说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与大单元的关系以及如何提炼其大单元的大概念。

相对于教材单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语文大单元开发与设计。

首先,大单元体现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大单元之大,不是“量”的意义上的大,而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课程思维的形象化表现。大单元体现的是这样一种教学思想:

  • 零碎的知识只有经过结构化地组织,才能转化为系统性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整体性的认知能力;

  • 可迁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只有在真实的体验性任务中才能形成;

  • 学习意义必须在元认知的参与下才能实现主体性建构;

  • 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探索的历程。

其次,大单元体现的是一种课程实践。这种课程实践是基于大概念理解的逻辑进行资源开发和整合、过程组织和设计的,其学科任务中隐含着学科“思想”,学生经历的是真实的探究任务。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学生要逐步理解大概念(1.留心观察是发现周围事物之美的基础。2.留心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关于周围事物的丰富素材,助力我们写好自己眼中的缤纷世界。第1个是跨学科的宏观大概念,后者是语文学科大概念),需要经历一下探究学习的过程(子任务):

1.阅读文本:从文本中积累至少30个词语,制作词语积累卡。

2.比较文本:给几篇文章所写的事物进行分类,说明为什么这样分;同时列举自己也相应观察过的事物或场景。

3.细读文本:从每类文本中选择一篇文章,研究作者分别观察了什么,是用什么感官观察的,列表呈现出来。

4.选择观察对象:从自己观察的事物中选择一种,用表格呈现不同角度的观察所得。

5.撰写与投稿:根据表格内容,有顺序地写下观察所得。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观察所得,根据组员建议修改后给专刊投稿。

6.编辑作文专刊:给每篇文章所写事物分类,分栏目或板块编辑专刊。(如果是展板展示,就根据分类给展板划分板块;如果是出一本书,就按分类设置板块。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板块内容的审阅和排版。)

显然,统编版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可以帮助教师提炼合适的大概念(这从上面提到的第二个开发路径也可以看出),但一般情况下并不能直接将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当成大概念。要提炼出合适的大概念,需要追问两个问题: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对学生的认知和成长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学习目标要得到落实并沉淀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厘清什么样的学科观点或思想能够解释它们、引领它们?(语文要素对应的学科观点和思想是什么?)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为例,首先要追问的是:神话是什么?追问这个问题,是因为神话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只有理解了什么是神话,学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与神话的联结,才能从自己的心田里生发出阅读神话的价值感。所以,这样的单元是需要提炼一个跨学科的宏观大概念的。结合人们对神话的理解和诠释,这个跨学科的人文认知大概念可以提炼为:神话是各民族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想象产物,塑造、传承了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它将在整本书阅读中被持续理解)。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三条:

  •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 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要提炼出合适的大概念,要对语文要素指向的学习目标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弄明白单元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这里就不做具体分析,而是直接来看看语文要素中有哪些关键的概念——包含的关键概念有起因、经过、结果、想象、人物形象和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故事情节完整的基本要素,人物形象让故事情节拥有了具体可感的意义,想象可以创造出特定的人物形象和以人物活动为线索的故事情节。想象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概念,是因为这个单元学习的都是神话文本,并不是所有故事都离不开想象这个概念。这样一梳理,大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包含起因、经过、结果的人物活动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核心任务的设计和子任务的分解,就是要让学生从一个个零散的事实联系中,一步步地理解这个大概念,并用自己的创意表达来验证和回应这个大概念。


《中小学老师参考》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方向,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让改变从课堂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改进】单元整体教学③‖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路径
中学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
2022年第45篇:读文有思∣大单元教学要有结构化思维
【读书随感】不囫囵吞枣,用问号解惑——《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随感(二)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学习”之一|刘丰、徐鹏: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探...
20230423教学手记——不提大单元大概念,当然不会死;但也可不知道怎样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