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维导学,打通知识关联的“咽喉道”(上)

导读

为什么学生会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什么学生会对不少学习内容感到索然无味?死记硬背现象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为何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厌学情绪会越来越严重?怎样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怎样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当知识与知识之间特别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缺乏比较和关联,学习内容之间缺乏必然、有机的联系,或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科技前沿联系不大时,学生就无法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难以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无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此一来,死记硬背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一种必然,学生厌学情绪也会随之逐渐增长。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改变点状学习方式,引入关联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打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增强学习与现实生活、科技前沿的联系。

我社出版的《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一书,为老师们提供了10条建议,打通知识关联的“咽喉道”,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交易担保 放心买 “思维第一”系列图书 小程序
▲点击图片购买“思维第一”系列图书

1

把握知识相互联系的特点

世界是由无数具体事物及其相互作用过程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其中,每个事物和过程都是这个总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环节。同时,世界的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层次或过渡环节,它是事物间相互联系的“中介”“桥梁”,是普遍联系的生动体现。事物的普遍联系既有空间方面的、现实的联系,如生态联系,也有时间方面的、历史的联系,如演化联系,等等。同样,解释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包括同一学科乃至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也应该是普遍联系的,找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桥梁”,进而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结构系统,打破学科壁垒。

事物的联系有条件性、不平衡性和可变性等特点,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应该具有上述特性。一是条件性。同一学科乃至不同学科的知识间的联系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知识间的联系如何建立、如何拓展都以与之相关的其他联系为条件。二是不平衡性。不同知识之间的多种联系在总体知识及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彼此不同,因而具有不平衡性。其中关于知识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知识的规律,而这种联系就是对知识及其发展趋势起决定性作用的联系。三是可变性。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内容知识间的联系无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任何知识之间的联系都是动态的、可变的。由于知识的条件、内涵、外延及应用范围不断改变,知识之间的联系会发生量的变化,而且随着量的变化、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性质、方向和方式上会逐渐发生质的变化。

2

用好学习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可能会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这样形象地对蝴蝶效应做了解释:“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换句话说,起始阶段的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能够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蝴蝶效应进一步证明了事物普遍联系观点的正确性。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也应该有蝴蝶效应。理由很简单:一是知识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学习内容都可能因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程度的不同而导致学习效果的微小改变,从而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产生巨大影响;二是学习的每一个要素和过程的微小改变,对当时的学习效果产生的微小影响,都会对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学习基础、自我认知、身心状态、师生关系、成绩变化等。

学习要素和过程改变会产生蝴蝶效应,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要素和过程。而针对每一个学习内容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习最终效果产生更大的正影响。帮助、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能使同一学科不同的知识内容乃至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系统化、网格化、逻辑化,而且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借助学习的蝴蝶效应,对后续学习产生巨大的正效应。

3

概念有联系,知识就变活

任何概念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一节课内学习的概念之间尤其如此。因此,有必要践行基于概念间联系的关联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认识概念的共同之处和区别所在。

建立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并非难事,特别是高中理科同一单元(章节、模块)、同一课时内的概念间的联系的建立相对更容易。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这样的意识,以为只要自己把概念讲清楚了,学生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引起绝大多数教师的重视。

因基于概念间联系的关联学习没有引起教师、学生的足够重视,概念学习常常变得索然无味。有些时候,教师对概念之间的联系的讲授过于理性化、逻辑化,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建立科学的、逻辑的联系,导致学生对建立这种联系产生畏难情绪。

在具体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前伸后延”。前伸——引导学生复习与新学习的概念有关的概念,建立相应的联系;后延——引导学生思考与新学习的概念相关的、学生尚未学到的概念,以及新学习的概念可能的发展、变化。比如,学习“化学平衡常数”这个概念,教师可以先“前伸”——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常数”有关的概念(包括其他学科的相关概念),以及与“化学平衡”有关的概念;学习结束后再“后延”——引导学生思考以后可能还会学到的“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等新概念。这样的“前伸后延”,就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4

关键词:助力概念间联系的建立

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关键词法,即找到概念的关键词,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概念关键词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解读,然后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建立起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如,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势能定理”一节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两个概念,势能的关键词是相互作用、共有、内能。显然,根据势能的这三个关键词,学生能够想到不同势能的区别一定是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据此,学生马上就会想到,重力势能的关键词是相互吸引,其大小除了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而弹性势能的关键词是形变恢复,同一弹性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接着,学生可进一步思考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大小的差别:在质量恒定的情况下,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是物体间的距离,距离越大,势能越大。而具体到弹簧而言,在一定范围内,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是弹簧拉长的长度,拉得越长(距离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这样一来,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非常清楚了。简单来说,联系就是,距离大,势能大;而区别则是,前者物体间没有接触,后者物体间有接触。

5

探寻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正如前文所述,任何知识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要找到共同特点或规律,就可以找到不同知识(包括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基于学科间联系的关联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寻找任意两个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共同特点或规律,找到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并以此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共同规律的能力。

比如,高中化学“化学方程式”与高中数学“指数方程”的共同规律是都是“等式”。对“化学方程式”这个等式而言,关键在于“配平”,使等式两边每个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对“指数方程”这个等式而言,关键在于把等式两边的底数和指数都变成相等的值,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方程的解。如果学生进一步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对方程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又如,数学方程式与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两个内容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联系,即都用到了“方程式”。数学方程式强调两边完全相等,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解;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的“方程式”强调的是参赛汽车的大部分技术指标都是严格规定的,也就是说是“确定的”。

再如,高中物理中的“摩擦系数”与高中数学中的“对数函数”的共同特点是两个内容中都有常数。对特定的物体和接触面而言,摩擦系数的值是个常数;对对数函数而言,底数是个常数(通常为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变点状散布为有效关联,打通知识关联的“咽喉道”
在整合理念指导下的专题复习──以高三物理《能量》专题为例
粤教版必修二物理
点知推荐 | 机械能部分知识详解
6机械能及其转化
2013高考试题及答案-化学-天津-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