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精准实施跨学科项目教学,让学生学习效能“ 1”?






本文为思维智汇第664篇原创文章

本文共4545字,仔细阅读需13分钟

周四

视野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如何理解“ 1”教学法?

※ 如何有效实施“ 1”教学法

两个层面,快速理解“ 1”教学法

1

以21世纪技能重新定义课堂教学

21世纪技能运动正在改变今天课堂的教与学,为了号召教育工作者重新定义什么是精准的课堂教学,什么是在校经历和教育经验,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托尼·瓦格纳提出了学习和生活所需的“七项基本生存能力”:

表1 21世纪学生技能清单

表1(续) 21世纪学生技能清单

技能清单中设计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以及对这些技能的坚持运用。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使用21世纪技能,并将其运用到他们的项目中。

21世纪技能是瓦格纳博士提出的模型,它抓住了针对这一代学生教学和学习的本质,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将这些基本技能融入教学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技能无处不在,适用于任何学校、课程和学科。21世纪技能可以在不同学科间转换,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向21世纪技能的范式转变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但是,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始终如一地应用这些技能呢?答案就是“ 1”教学法。“ 1”教学法是通过21世纪技能提高学生意识、提高学习成绩培养青年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跨学科的教学体系。该体系是一个探究和调查的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学生通过融合了精准教学理念、技术和现实世界知识应用的项目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2

什么是“ 1”教学法

“ 1”教学法以研究为基础,是一种一站式模型,它融合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基于项目的、经济高效的学习体验。全世界的学校都可以使用“ 1”教学法来改变课堂的教与学方式。

“ 1”教学法体系可以帮助和提高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协作和沟通)、读写能力(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以及数字化应用)生活能力(目标设定、问题解决和自我激励),其结构和设计为学生今后的升学、就业和生活做好了准备。

表2 “ 1”教学法路线图

如果教育工作者真的想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提高他们的能力,那么必须重视可以达到这些效果的教学实践。“ 1”教学法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条途径——“ 1”教学法以研究为基础,为教师提供工具,结合理论、实践、标准、技术和21世纪技能进行学习的计划、管理和评估。这一综合体系通过建构式的学习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成绩。

托宾、蒂平斯和加勒德提出,以“动手操作”为特征的实践活动未必是“用心思考”的,换言之,动手操作的活动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活动时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而“ 1”教学法项目要求“用心思考”,因为其以探究、研究、技术和文化为基础,而且融入了21世纪技能。学生从“ 1”教学法中学到的相关学习经验促使其将知识转化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为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

“ 1”教学法的项目要求的认知水平并不局限于“动手操作”。学生至少需要进行口头沟通、书面交流和数字通信,参与调查、开展研究、提出建议得出调查结果,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反思

明确12个基本要素,系统梳理“ 1”教学法

教学与学习应该基于具备适用性可转化应用性的体系,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他们所知和所学的内容,学生必须了解学习的目的以及概念的应用。“ 1”教学法为基于学生背景的情境化学习整体教学实践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实践体系。基于学生背景的情境化学习体系还必须遵从连贯性和忠实性。

“ 1”教学法具有跨学科、易理解、全局性、连贯性、简明性相对性的特点,因此,专注于此是必要的,值得投入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做好升学、工作和生活的准备。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工具的加持,对长效教学体系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有助于体系实践运用和转化应用程度的提升。表3就是支持实施“ 1”教学法的众多工具之一,突出了“ 1”教学法的效果和期望,表内包含了12个对于任何学科或主题而言都是完成“ 1”教学法完整周期所需的基本要素,“ 1”教学法的成功实施依赖于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协调发展。

表3 “ 1”教学法示意图

“ 1”教学法的12个基本要素具体如下所示:

1.标准(Standards):标准是项目的基础,明确了学生应该知道的内容和能够做到的方面。标准给学生提供了通用语言和指导方针。

2.大概念(Big Ideas):总的来说,大概念是与“ 1”教学法相关的跨学科概念。学生可以运用大概念聚焦自己的调查研究。

3.普适性概念(UniversalConcepts):项目应包括主题性的概括陈述,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概念性理解。普适性概念既适用于学科内,又适用于跨学科,包含大概念,可以有目的地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关键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项目是由首要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可转化应用、可讨论,还可产生更多的问题进行探究。关键问题同样包含大概念,可以属于特定学科,也可以跨学科。

5.项目目标(Project Objective):项目应是召集学生开始行动,进行与主题相关的研究。它由目标定义,涵盖思考、知识、来源和行动。

6.针对性探究(FocusedInquiry):学生应参与大概念相关的调查。针对性探究包括对一般问题、具体问题、拓展问题和来源问题的探究。

7.学习活动(Learning Activities):学生应体验多层面的任务,以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学习活动既具有复杂性又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有一定要求。

8.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Research):项目包含调查或研究。学生在进行研究时,对第一手和第二手的信息来源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四个维度(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多角度、技术进步和预测)、可信度四步法,以及来自针对性探究部分的问题。

9.提出建议(Recommendations):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改进或改变现状的相关建议,并解释他们的建议所带来的好处。

10.项目展示(Presentation):学生应向同伴或课堂外的受众展示他们的项目。展示项目包括口头作品、肢体表演作品、视觉作品或书面作品。学生在展示时将使用说服技巧(精神、共鸣、理性)和表达技巧(声音传送、眼神交流、着装、自信、吸引力和简洁)。

11.写作评估(WritingAssessment):每名学生应撰写一篇短文作为项目最终任务。其应阐述以下内容:学习主题的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发现,以及每个研究发现的重要性。

12.反思与承诺(Reflection and Commitment):学生应反思这段项目的经历可以如何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考虑下一次可以如何改进。学生还应承诺与他人一起扩展和分享项目。

在计划实施“ 1”教学法时,教师不必完全遵照上述的顺序。例如教师首先可以集思广益,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大概念和普适性概念,然后再选择标准。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忠实地计划和实施全部的12个要素

抓住项目GPS,有效实施“ 1”教学法

在“ 1”教学法的12个要素中,项目目标制定以及针对性探究、学习活动和调查/研究是“ 1”教学法项目的“GPS”。这四个要素可以为教师提供便利,并且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对于精准教学、确定认知需求和项目管理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掌握。下面以项目目标制定与针对性探究两个要素为例,为教师提供加强教学计划及项目管理的策略和模板。

1

项目目标制定

教学实践是由目标支撑的。如果没有目标,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忽视某项任务的预期结果。因此,项目目标是成功实施“ 1”教学法的必备法宝。教师需要借助目标来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并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所要实现的预期和达到的结果。“ 1”教学法目标组织模型是一个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参与的综合模型。使用“ 1”教学法目标组织模型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目标的深度和复杂性

这一模型包含四个大类,分别是思考类(think)、理解类(know)、来源类(source)和行动类(do)。思考类与思维技巧相关,理解类与知识内容相关,来源类与研究论据相关,而行动类与产出结果相关。每一类包含一系列与应用相关的特征。

表4 “ 1”教学法目标组织模型

当编写项目目标时,涵盖以上全部四类的语言很重要,这能确保学生为他们的项目努力思考、充分理解、获取信息来源,并采取行动。学习题也应包含于项目目标中。

以编写船舶营运的单元目标为例,表5突出了学生对船舶营运项目的期望要点。粗体字显示了如何展示“ 1”教学法目标组织模型的具体特征。当然,学生也可以展示知识技能和产品,而不是项目目标中所述的那些内容。

项目目标旨在为项目的成果提供一个概要说明,而不是广泛地列出学生在整个项目中将要做的全部内容。项目目标应该只是简明扼要、抓住重点的几句话。在开展项目的任何时候,学生们都可以参考项目目标,以确保他们可以专注于正确的方向。建议教师和学生将项目目标放在醒目的地方(例如教室墙壁、学生活页夹、教师网站、白板等),以便时刻提醒大家项目的预期和成果。

表5 “ 1”教学法单元模板的项目目标

教师在具体制定项目目标时,首先可以使用表4中的语言,为项目目标确定思考、理解、来源以及行动的内容,其次可以从表5中借用准确的语言。为了保持前后一致,不妨把四类的相关特征圈出、加下划线或者加粗,也许这会有所帮助。

2

针对性探究

针对性探究是学生的主题关联体验,学生通过针对性探究,调查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专注”面前的问题和任务是学生作为研究者需要发展的一种技能。就研究而言,如果有一套需要针对性探究的问题,就会减少研究困惑并指导研究过程。

针对性探究源于与项目相关的大概念,教师运用“ 1”教学法提问技巧,围绕大概念进行针对性探究,该技巧包括一系列与大概念相关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决定要调查哪些大概念)问题。通常有四类问题——一般问题、具体问题、拓展问题和来源问题——它们相互依存,且每一类问题由具体的特征所定义。

成功实施“ 1”教学法需要有效的提问,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问题进行排序,学生建立了一个事实信息库,可以运用真实信息来回答更深更复杂的问题。随着学生通过“ 1”教学法提问技巧中的一系列问题取得进步,学生的认知需求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因此,针对性探究是“ 1”教学法示意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针对性”一词放在“探究”之前是别有深意的,因为探究不是一个杂乱无序的过程。学生越专注于探究,他们就越容易围绕一个学习主题展开调查

如表6所示,“ 1”教学法提问技巧是循序渐进地提问,这样对任何的项目都将有效。这一策略可促进学生思考回答一系列需要低层次和高层次认知的问题。技巧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把他们对大概念的事实性知识扩展到大概念的概念性知识

因为学生回答了一系列与大概念相关的问题,他们的理解力建立联系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每一类选择两个以上的问题。表6可以帮助你围绕“ 1”教学法的针对性探究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计划。

表6 “ 1”教学法提问技巧

教师也可以使用“ 1”教学法提问技巧与学生进行“提问风暴”。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把他们的学习主题写在一张空白纸上(学生也可以在电脑上操作)。学生有三分钟的时间来写下关于他们学习主题尽可能多的问题

三分钟后,学生可以把这些问题分为四类。这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评估哪类问题比其他问题多,这样学生就可以给需要添加更多问题的类别增加问题。提问风暴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平衡每类问题的数量

综上,本文介绍了“ 1”教学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及其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1”教学法通过21世纪技能促进学生学习,创造了多种探究和调查的途径,使之成为一个有力的教学模式,为学校与教师培养学生的全球性竞争能力找到实现的体系。

来源 | 《跨学科项目式教学:通过“ 1”教学法进行计划、管理和评估》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教学模式概述
【课堂工具-微助教】五步搞定任务驱动教学法
[每天一刻钟,搞定教学法]基于线上线下差异的7步教学法
闲言碎语续16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