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教研论文写作常见的误区有这6个┃写作指导​┃2023年2月17日


2001年5月至2006年8月, 笔者受相关职能部门 (曲靖师范学院成职教学院) 的委派, 共计参与了5期云南省 (省级) 和曲靖市 (市级) 中小学各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主要是省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 与培训学员共同探讨和讲授了《中小学教研论文写作》、《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学术期刊介绍及投稿指南》等专题, 指导36名学员在反思自我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独立撰写了各自的教研论文 (篇幅一般在4000~7000字左右) , 最终每位学员都顺利通过了程序严格的答辩。
与此同时, 笔者又在2001年7月至2006年8月这段时间, 按照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和初等教育学院的安排, 分别给全日制本科生和函授本科学员 (以函授学员为主) 主讲了《毕业论文写作》《儿童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 并指导46名学员撰写了毕业论文 (主要指本科函授学员撰写的教研论文, 这部分学员大多数是中小学在职教师) 。
在指导上述学员撰写论文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感到大部分学员在论文选题、资料整理、论文写作、修改定稿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带有共性的问题。另外, 由于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缘故, 笔者每年都要审阅编辑大量中小学教研论文, 在选稿、审稿、编稿的过程中, 笔者也注意到这些中小学教研论文中存在许多上文提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于是采用查阅论文原稿的方法, 收集整理了上述教研论文中的典型案例 (不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 , 运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式从中提炼出了一些同质性的问题, 并把这些问题适当进行提升, 称其为中小学教研论文写作的主要误区, 下面逐一列出讨论。

一、普遍缺乏理论立足点

论文只是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 但不一定是最重要和最好的科研成果载体 (案例、反思记录等也许是更独特的表达样式) 。[1] (P1~5) 中小学教研论文的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 学科知识、思想发现、文字表达、逻辑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 甚至作者的人生经验、生命体验、个性特征等等, 都要求在其写作中会通圆融地体现出来。论文话语的高度抽象方式、叙述结构的某些模式、论点论据的逻辑性等, 一般而言是中小学教师并不十分熟悉的知识。因此, 在中小学教研论文的写作中, 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论文普遍缺乏理论立足点”。[2] (P7~15)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通篇论文都在引用不同的理论家的“说法”, 一会儿是马克思怎么说, 邓小平怎么说, 江泽民怎么说, 一会儿是布鲁纳怎么说, 孔子怎么说, 叶圣陶怎么说, ××大学的××教授怎么说, 似乎古今中外的理论家和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在按照他的调遣, 同时对他关心的问题发表看法。至于自己为什么要引用这些观点、论述问题的立足点是什么则不讲或讲不清, 把自己的研究变成了名人话语的展示台、理论观点的大拼盘, 变成了名人与名人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完全没有主体自我的声音。这其实是一种学术研究中的失语现象, 是论文写作没有自我立足点的具体表现。
教研论文写作肯定要引用不同时代的重要理论家的观点, 但重点是要辨析别人的观点与自己要讨论的问题的联系, 即要把前人的理论充分历史化和“个性化”。重点要研究哪些问题是他们没说的, 为什么没有说, 哪些问题他们说了, 但还没有说明白、说彻底, 我们进一步生发研究的空间在哪里, 即如何“接着往下说”。否则自己研究的问题就有可能是“伪问题”, 因为它已经被别人很好地解决了, 甚至自己现在的研究尚达不到别人的水平。从学术研究的实践看, 学术工作者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有所贡献, 都在于他们所解决的问题是前人未能很好解决或被忽视的“真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某门学科或某项实践中的某个问题, 一个研究主体才能算真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形成了“观点 例子”的论证模式

针对中小学教研论文的写作普遍缺乏理论立足点的问题, 指导教师往往会告诉学员, 教研论文的写作要有一定的理论性, 要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于是, 部分学员片面理解教师的指导, 在教研论文的写作中又形成了“观点 例子”的论证模式。这是中小学教研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另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具体操作模式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首先引出一些理论观点 (有的甚至是盲目引用) , 然后找几个自我教育教学实践的事例加以证明, 整篇文章分为3~5个问题, 作者逐一用“观点 例子”的模式写作, 文章末尾写一段类似“结束语”的文字, 以为这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这类教研论文存在的毛病跟上文分析到的问题刚好相反, 虽然通篇文章都充满了“我以为”、“我认为”、“我觉得”这类主观性、独创性似乎很强的字眼, 但这些主观化表述的背后往往都是对别人观点和主张的大量重复, 或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个体狭隘经验甚至主观偏好, 无根据地“纵论天下”。进行论文答辩时, 老师问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不对?大多数学员要么说不清, 要么武断地说, 我认为就是这样, 存在就是合理。
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 例证在论文写作中确实是主要的论据, 具有重要的论证意义, 但是无论例证有多少, 只要不能穷尽, 只要还有反例的存在, 这种单凭例证单向证明的论证, 就是不全面的论证, 就不是科学的理论归纳。单靠列举纯粹的事例无法准确讲清道理, 论文的写作需要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综合, 要特别注重逻辑论证上的严密性、有机性和系统性。

三、过分“标新立异”

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中, 研究者 (中小学教师) 选择了研究课题以后, 一旦指导教师指出或自己发现已有他人研究过, 需另换研究题目或选题视角, 研究者便把原来的选题搁置一边, 在很短时间内 (通常是1~3天) 重新选择一个所谓新的课题, 新选的题目甚至跟之前的选题没有任何关联。“论文选题指南”及网上的各种泥沙俱下的信息资料成为学员选题的重要参照, 但他们很少在收集文献的前提下深究别人的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解决了什么问题, 澄清了哪些自己所关心的困惑。这样一来, 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论文中新名词、新概念层层堆彻, 这些新名词、新概念虽然引人注目, 呈现出论文的“名词眼球效应”, 但并未真正提供新的意义, 并未对教育实践提供新的阐释或指示新的方向。
实际上, 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许多选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具有共性的, 但由于学校的情景不同、传统各异, 由于每一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千差万别, 因此别人对同一选题的研究常常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所关心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对同样的选题做不同的各具个性的研究, 有时也许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完全没有必要把关注点转移到概念的“标新立异”上去, 在没有理论创新成果支撑的条件下标新立异, 只能是在概念和观点的使用上玩文字游戏, 很难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欢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扫码加入海云老师的视频课程学习如何撰写论文,通过案例的形式深入讲解,手把手教。


四、过分贪大求全

中小学教研论文写作的另外一种表现是, 选题常常比较宽泛, 涉及因素众多, 动辄就是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性变革或综合改革。在这样的选题中, 一个大问题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 写作中作者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即使作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但由于过分贪大求全, 作者的探讨也多是浅尝辄止, 不能深入。例如个别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的论文选题是《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纵论》等, 这样的题目, 即使是大学及专门研究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 也不敢轻易选择, 因为题目本身包含的因素太多, 如果不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 难以提出新的见解。长期在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选择这样的题目撰写教研论文显然不是十分恰当。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 而多为“小题大做”;个人的智慧也不是“一鹤冲天”, 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对局部的关键性问题的脚踏实地的研究, 它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 远胜于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
在教研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一些中小学教育研究者, 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向专业研究者看齐, 想方设法地引用大量的理论文献, 先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现状, 又分析国内学者的所谓前沿研究成果, 最后再谈自己的见解。似乎只有和国外的理论和国内的著名学者“联手”, 才能彰显出研究的力度和分量。殊不知,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魅力并不在于验证某种既定的理论, 其鲜活的生命力并不在于诠释这样或那样的专家论断;它在教育科研之林中, 之所以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恰恰是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 恰恰是对教育教学事件所作出的价值和意义的分析。这样的研究也恰恰是专业研究者难为或不能为的。[3] (P81~84)


五、过分跟风追潮

跟风追潮原本不是坏事, 而是与时俱进的一种生动表现。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而言, 过分跟风追潮的倾向不但不宜张扬, 而且其危害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其具体表现是, 一旦社会上出现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 常有一些学校和个人闻风而动, 做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创新教育”一出现, 不少人马上以创新”申报课题和选题, 好像课题中没有“创新”, 就无法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刚一提出, 有人马上以其作为教育研究的参照体系, 进行建设和谐教育的验证和推广研究。有些研究论文甚至只是简单地贴上新潮流新风向的标签, 至于这样做有什么价值, 则很少有人深究。
这些现象说明: (1) 社会风潮的变动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 这本不是坏事, 但强调得过分之后, 中小学科研就丧失了自我的立足点。 (2) 研究者的教育科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主体意识, 缺乏应对独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独立研究问题, 自主开展研究, 是教育科研的内在要求和规定。

六、学术失范现象比较突出

一是没有或者很少有文献综述意识。撰写文献综述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让研究者对这个领域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了解, 知道目前研究的具体情况, 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进展到何种程度, 从而显示出自己课题的重要意义。其次是明确研究方向, 避免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我们现在进行研究的出发点, 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前人研究的继续和延伸。最后是能够吸取他人教训, 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 也不做任何评论, 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研论文里, 几乎看不到文献综述的影子。究其原因, 主要是其研究不够深入, 缺少文献综述的意识, 或者是缺乏文献综述的写作知识, 对所收集到的研究文献资料不会进行必要的整合。我们认为,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研论文的写作时, 要有文献综述的意识, 要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 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 如果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的;要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相同或相似, 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同时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 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4] (P211~212) 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 以衬托出作者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总之, 一篇好的教研论文, 应有较完整的文献综述, 有评论分析, 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二是“参考文献”的著录不规范。“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录参考文献既是对他人成果的尊重, 也是作者治学态度是否严谨的体现, 同时更是学术期刊对论文著者的基本要求。“参考文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在写作时参考了哪些可以借鉴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否代表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领域。如果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寥寥无几, 甚至没有, 而且编排也不规范, 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高不了。因此对于一篇学术论文而言, 规范著录参考文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在中小学教师教研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往往有这种情况:论文的“参考文献”没几篇, 但文章却提出了大胆的假设, 说得头头是道。这也许是知道得越少, 胆子越大的缘故。这样的论文通常矛盾很多, 可是作者自己却感觉良好。这足予说明他们对著录“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况是“参考文献”的著录不规范, 项目不齐全, 给编辑审阅和修改稿件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一般情况下,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凡是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 要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用方括号予以标明, 在文末则按顺序列出参考文献的具体情况, 如著者、文章名 (书名) 、出版地、出版时间、引用的页码等等。因此, 在摘录文献观点的同时, 要按照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仔细记录, 不能漏记、错记, 这是论文撰写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来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20-1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中小学教研论文写作的四点感悟
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教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论文党必备!超全论文写作攻略】不想出现...
论文党必备!超全论文写作攻略
论文写作是一种规范的技术性模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