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要找寻一条通往专业的路
我一直觉得,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学科素养之外,对儿童成长的指引能力是教师很重要的专业素养。一个教师应该把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视为终身追求。

要理解学生语言和行动背后的需求

带到小学毕业的每届学生,我都会请他们在毕业的时候给我写一封信。可以匿名,也可以实名。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漂亮的信笺,说道:“非常希望大家给我留言,尤其希望大家谈谈你觉得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会在将来的工作中注意并改进。”
然后,在几天内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学生的留言。大多数学生愿意实名,表达了赞美与感谢,当然批评与建议也有,我都珍存。那些赞美的话,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心平气和做教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专业”。

您脾气很好,几乎不生气,也尊重我们的意见。

在我的记忆中,您似乎没有发过火。

…………
看到他们给出的评价,我真是很感动。他们提炼了一个教师的特点,这与教师跟他们的私人关系无关,而是基于他们日常对教师的语言和行动的观察。最令我震惊的一点,是一个学生写道:“别的老师上课总是大吼大叫,用自己声音盖过同学们说的悄悄话。”我在很多场合提到过,教师不要用那种专门的高亢的“上课调”,尤其不要用微型麦克风上课。那不仅有可能损伤学生的听力,而且,在学生受过长时间的高声刺激后,教师的正常音量将无法引起学生关注。这些其实都是我的观察所得与个人观点,没想到在一个小学毕业生的留言里被验证。
我教那个班级共五年——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没做过他们的班主任),的确几乎没对个人或者全班发过火。是我运气格外好,还是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管理的班级?当然都不是。事实上,这个班级是我工作以来遇到问题最多的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家长不够支持,班主任更换频繁……但是挑战越多,越是倒逼我不断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孩子们眼里“脾气很好”“几乎不生气”“没有发过火”的教师,是能够孜孜不倦地追求理解他们语言和行动背后需求的教师。面对那个每天都迟到的孩子,我总是建议他“争取明天比今天早到一分钟”。我理解他懒惰的原因,以及他抵抗自己懒惰的艰难。面对那个默写十个单词一定错七八个的孩子,我总安慰他“没事。我们还有单元复习、阶段性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你要继续坚持,到期末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掌握一半以上的单词”。我确认他每次都能完成作业,订正也及时,他只是真的很难记住单词。面对那个对待家庭作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我开玩笑说:“你妈妈跟你一样淘气,最近又忘记督促你写作业了?老师又得去提醒你妈妈了。”他羞愧地笑一下,然后迅速补完作业,会持续交三天作业。往往第四天时又需要我去提醒他妈妈,又需要我再跟他开这样一个玩笑。我一直陪伴这些孩子艰难而缓慢地成长。非常高兴的是,在他们毕业的时候我看到了美好的结果——没有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英语课是很多学生的最爱。
孩子的语言和行为的背后,往往有他们自己无法准确表达的需求。教师在他们身边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凭借自己对儿童专业的理解能力,去找寻他们的需求,然后逐一去面对,去帮助,去落实。

要塑造学生正确、美好的价值观

朋友的孩子在读初三时,成绩徘徊在进重点高中分数线的边缘。当时,孩子的压力很大,家长总是正面鼓励甚至安慰他:“考不上重点高中也没有关系的。”因为孩子本人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有一天,这个孩子回家对着父母痛哭,因为他的班主任说:“如果你们考不上重点高中,你们的一生就完了!你们就是未来社会的失败者!”
我们当然可以假设,也许班主任想用激将法,鼓励更多的学生考上重点高中。但是,现行的中考政策决定了每个班级一定有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这样的话,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
这不该是教师传递的价值观。
一个专业的教师一定重视学生的成长,远甚于学生的分数和名次。分数和名次需要教师用文明的、科学的方式去敦促、吸引、勉励学生去争取,而不是靠激将法或者更过激的行为让学生心生畏惧而不得不去学。
我细读过吴非老师的很多著作,受他影响至深。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特级教师,作为一个省级名校的高中语文教师,他有足够多的学生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数据来证明他的教育成绩。可是,我没有在他的任何一本书里见过那些数据——他从来不提。他坚定地说:“你的学生能凭诚实的劳动自立,操持家庭,养育子女,享受生活,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
一个专业的教师就该秉持这样的信念,并始终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美好的价值观。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不应该向学生灌输“非此即彼”这样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世界是多元的,成才与成功也是多元的。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但同样可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现在和将来的社会要和谐运转,都离不开在人群中占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

要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执教的学科

我曾经一度陶醉在一些学生的赞美里。他们说:“老师,三门主科里我最喜欢你教的英语。”“老师,自从你不教我们英语,换了个老师以后,我再也不喜欢英语了。”我当然会正面引导他们,说:“只是学科特点不同……”“只是你还没有适应新老师……”但我得承认,我为自己具备这样的魅力而窃喜过。
有个朋友是初中地理教师,他的课堂记录里充溢着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偏爱。当时我的第一直觉就是,这种对学科的偏爱一定来自这个教师的个人魅力。后来有机会走进他的课堂,有些意外,他的课堂与我的想象相距甚远。在那一刻,我开始认真地思考:“朋友的课堂记录是修饰过的吗?”我相信朋友的真诚,相信他班上的确有一些学生特别喜欢地理学科。但朋友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地理学科吗?我不能回答。我相信我读到的他的课堂记录都是真实的,但我突然明白那是片面的。他呈现的是那些喜欢地理学科的学生的状态,至于这些学生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多少,他没有提及。朋友班上的学生是因为他才喜欢地理学科的吗?我更不能回答。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是不是有些学生本来就是特别喜欢地理学科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不是我这个朋友教,这些学生都很喜欢地理学科。只是我这个朋友及时地把这些喜欢地理学科的学生的状态记录了下来,而之前的地理老师没有及时记录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
我是个喜欢自省的人,常用这些问题来问自己:是不是我班上那些喜欢英语的学生本来就喜欢英语,不管是哪个老师来教?那些喜欢英语的学生,未必是因为我才喜欢英语的?我是不是把那些学生喜欢英语很自然地归功于自己了?当这些学生离开我的课堂后不再喜欢英语,是不是真的就意味着我是他们遇到的最好的英语教师?还是意味着我没有真正培养起他们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之后,我的教育行动开始有了转变——从让学生适应我的教学,转向致力于更生动地展示英语学科的魅力,更尽心地去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本身的兴趣。
吴非老师说过,学生只喜欢你一个人的课,未必是好事;只有当你的教学使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时,他的学习才有价值。一名专业的教师,他在教学中一定会注意激发学生对自己执教学科的兴趣。
“英语仍然是我最爱的学科”,一个对我多次表达“好舍不得离开您”“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的学生,在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这样告诉我。这是她的成长证明,也是我的成长证明。
我一直保留一个毕业生给我的留言:“感谢沈老师五年来对我的关心和教导。虽然我的成绩不太好。但是您一直鼓励我,这让我十分感动。有时候,我犯下一些错误,您总用心教育我。平时我的听写总有问题,但您总说我态度认真,让我重新有了自信。毕业考试虽然我没有考到良好,您仍对我加以指导,让我努力学习英语。感谢您对我的鼓励和教导。您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英语老师。”
我是他小学六年生涯中第二个英语老师——第一个英语老师只在一年级时教过他,他大概没什么印象了。所以不是我真的是“最好的英语老师”,而是他对我这个英语老师印象较深。但是我仍为这个平时英语学习非常艰难的学生的留言而感动,感动于他仍然保留对英语学科的信心,感动于他让我确认了那条通往专业的路是正确的。
我们都该继续努力,去找寻那条通往专业的路,让学生因为我们越来越专业而成长得越来越顺遂,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美好。

来源:源创图书《温和坚定做教师》
编辑:邱   琨     初审:余   华  
复审:方心田     终审:吕江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有三等 [图]
案例:分层走班教学
市级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七年级三班班级成绩分析报告--邓爱海
网络“虚拟教室”在现实中能走多远?
太仓第二届援疆支教团队的援疆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