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教育史人物考点总结

来源:整理自网络

一、私学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孔丘

教育作用:
社会性作用:庶、富、教
个人性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孝为基础;立志有道、自省自克(道德修养主要志)、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改过迁善
知识教育:'六经',尤重诗、礼、乐

教学方法/思想: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教学的基本方法)
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由博返约

教育实践: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整理修订了'六经';
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第一人

孟轲

教育作用:
“性善论”;
人性先天固有:仁、义、礼、智;
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找回散失的善端

教育目的:
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育内容:
以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方法/思想:
深造自得,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主观作用的提倡

教育实践:
形成“思孟学派”;
主张'施仁政',中心是'民本”思想,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

荀况

教育作用:
“性恶论”;
否定道德先天论,唯物主义;
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

教育目的:
培养'大儒'

教育内容:
“六经”,尤重礼、乐

教学方法/思想:
闻见知行;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主导,代表了极端尊师的传统流派

教育实践:
儒、法合流的关键人物,总结诸子百家的第一人;
传经、保存先秦儒家经籍;

墨家

教育作用:
“素丝说”;
反对命定论,教育能够改变人

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

教育内容:
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科技和思维训练,辩论术(察类明故)、判断言论是否正确(三表法)

教学方法/思想:
主动,强说人、行说人;
创造,述而又作

教育实践:
揭开'百家争鸣'的序幕;
'察类明故',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创者

道家

教育作用:
“法自然”;
反对过多人为说教、干预、引导

教育目的:
“逍遥”,追求个人精神解脱

教育内容:
“天道”(自然之道)

教学方法/思想:
提倡对现有知识和学习的怀疑

教育实践:
否定孔子的仁义道德;
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

法家

教育作用:
“人性利已说”;
用法制改造人性不良品质

教育目的:
以法制教育的赏罚来实现扬善去恶、安民治国

教育内容:
废止“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教学方法/思想:
禁止私学,“以吏为师”

教育实践:
反对儒家仁义、礼乐的道德教育,否定私学

二、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董仲舒

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
人性由“天”创造,中品人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教育目的:
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

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教学方法/思想:
正谊明道、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行道、明于性情、必仁且智

教育实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重选举以选贤才

王充

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唯物);
人性并非受于天命,而是由“气”构成,教育对人性形成发展的作用

教育目的:
培养“鸿儒”,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对文吏最持批判否定态度

教育内容:
通览古今

教学思想及教育实践:
反对“但拘一经'、'记诵章句”,主张“贵通、贵用';
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问难);
知物由学;见闻为、开心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效验

三、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颜之推

教育作用:
人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
有无知识决定着社会地位的高下;
从“利”的角度,知识是谋生手段

教育目的:
改良已经衰微的士大夫教育,培养治国人才,提出对各种人才的培养

教育内容:
德与艺;德是根本,树立儒家仁义信念,最终目的是实践仁义;
艺是基础,广博知识、身处社会的杂艺、农业生产知识

教学方法/思想:
严与慈相结合;对待子女以同样的爱护和教育标准;重视通用语言;道德教育和立志教

教育实践:
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韩愈

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
人生来具有仁、礼、信、义、智;教育作用的发挥要受人性的制约

教育目的:
发展教育是为政之本;
伯乐相马,人才并不难得,关键在识别培养

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辅佐之;
“道'是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应该“相互为师”,冲破汉代重师法家法的旧框框

教育实践:
儒学的卫道者,从汉代儒家经学到宋明理学;
《师说》中国古代第一篇论述教师问题著作

四、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朱熹

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

教育目的:
读书穷理

教育内容:
小学,“学其事”,重在打基础;
大学,'明其理',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

教学方法/思想: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教育实践:
《四书章句集注》,最权威的一种注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成为官定必读注本

王守仁

教育作用:
“致良知”、'学以去其昏蔽';
良知就是天理。教育的作用是去除人欲,恢复本心,即“致良知”

教育目的:
最终目的在于去除人欲,即“存天理,灭人欲'

教育内容:
'六经皆史',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但知识如果不融入“心”中,是不可能转化为道德行为的

教学方法/思想及实践:
“随人分限所及”,'分限'即学生认识水平和限度;批判教育束缚摧残儿童;乐是心中本体,教育要激发儿童乐学情绪;给儿童“诗歌”、“习礼”与“读书”三方面教育

五、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黄宗羲

教育作用:
“公其非是于学校”

教育目的:
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教育内容:
学校将讲学与议政紧密结合,既培养人才,又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

教学方法/思想:
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

教育实践:
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君主专制、反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颜元

教育作用:
治国安民的根本在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教育目的:
“实德实才”,即培养经世致用的'实德实才之士”(通才或专才)

教育内容:
'实学',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

教学方法/思想:
'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真知;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育目的

教育实践:
把漳南书院分为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除后两斋应时制,其余皆实学

六、近代教育的起步

张之洞

教育作用及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的儒家意识形态

教育内容:
《劝学篇》,内篇专讲“中学”,外篇专讲“西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教学方法/思想:
“中体西用”

教育实践:
最早表述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张之洞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七、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康有为

教育作用、目的及内容:
《大同书》,变法失败后才发表。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其重视学前教育、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还保留着明显的封建色彩

教学方法/思想及教育实践: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变科举、废八股;兴学校、育人才;派游学、译西书;倡平等、重女教

梁启超

教育作用:
“开民智”、“伸民权”
“开民智”是国富民强的第一要义。典型的“教育救国论”

教育目的:
培养“新民”
即有独立人格和权利义务并重思想的新国民

教育内容:
《论师范》,师范教育是各类发展的基础
《论女学》,女子教育应与男子教育平等
《论幼学》,学以致用,反对脱离实际

教学方法/思想及教育实践:
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
国内最早提出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学制的人;
1986年《请推广学校折》,筹办京师大学堂之议

严复

教育作用、目的及内容: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中国最大的忧患是民贫、民愚、民弱,其中以愚为最重,“唯急从教育上着手”;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取代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

教学方法/思想及教育实践: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对于“中体西用”思想,严复持否定态度,认为体和用不可分

八、近代教育体制政策

蔡元培

教育作用及目的: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之人格”。
①国民教育、②实利主义教育、③公民道德教育、④世界观教育和⑤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完全人格教育。其中世界观教育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内容: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教学方法/思想:
教育独立思想
①经费设立;
②行政独立;
③学术和内容独立;
④脱离宗教而独立

教育实践:
①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奠定国民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②1915年,与吴玉章、李石曾成立勤工俭学会

九、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杨贤江(马克思主义教育)

教育作用及目的:
论教育本质
教育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教育是什么”是研究教育本质的根本问题;教育由经济和政治决定,并对其影响

教育内容及教学思想: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把青年人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对青年进行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群全方位教育,发展青年的知、情、意、行使之成为一个“完成的人”。最重要的原则是提倡自动自律,培养主动精神

教育实践:
1930年《新教育大纲》,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

黄炎培(职业教育)

教育作用:
某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第一定义)、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在于解决人民生计问题

教育目的:
地位:一贯的、整体的、正统的
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教育内容及教学思想:
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敬业乐群;
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科学化;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存、知识与技能并重”

教育实践:
①1916,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
②1917,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晏阳初(乡村教育实验)

教育作用及目的:
“四大教育”
要解决中国'愚、贫、弱、私'四大社会病症,必须有针对性地实施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其中以公民教育最为根本

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思想:
“三大方式”(如何实施“四大教育”
①学校式教育,总枢纽,对青少年最适宜,初、高级平民学校是希望所在;
②社会式教育,青年农民在平民学校毕业后继续受教育的教育形式;
③家庭式教育,以全民为对象,主要由“家庭会”承担

教育实践:
“化农民”与“农民化”
晏阳初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1929年主持河北定县实验

梁漱溟(乡村教育建设)

教育作用:
中国的问题:西洋文明输入而导致严重的文化失调;
解决之道:依靠乡村建立新的乡村文化俗,恢复伦理本位的社会秩序

教育目的及内容:
①把村学、乡学、乡农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
村学、乡学分为成人教育部、妇女教育部、儿童教育部(以“适用”为原则,重视精神陶冶)、高级部(培养乡村建设干部);
②乡农学校,学校式与社会式结合,课程分为“恒常”与“特殊”

教育方法/思想:
精神陶冶:以民族精神为核心;
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的指点、人生实际问题的讨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

教育实践:
1929年在河南辉县创办了河南村治学院;
1931年在山东邹平主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陈鹤琴(“活教育”)

教育作用:
“活教育”的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教育目的及内容:
“活教育”的课程论
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批评传统教育把书看做唯一材,主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找活教材,书本是活教材的补充;
②组织形式打破了惯常的学科中心的体系,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特点的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体系——'五指活动'

教育方法/思想:
“活教育”的教学论
以“做”为出发点、核心基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责任是进行有效指导

教育实践:
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
②1941年创办《活教育》,标志着“活教育”理论形成和开始

陶行知(“生活教育”)

教育作用、目的及内容: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①生活即教育;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④生活教育的特点。

教育方法/思想及教育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
①晓庄学校;②山海工学团;③育才学校;④“小先生制”。

陈鹤琴“活教育”VS陶行知“生活教育”:

相同点:

①时代背景:都对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弊端做出强烈批判;
②思想渊源:一体源于杜威教育思想;
③课程方面:都打破传统的“书本课程”,在实践中学习;
④教学观方面:都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强调“做”;
⑤幼儿教育方面:都重视幼儿教育,主张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教育。
⑥师生关系方面:都主张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不同点:

①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②生活教育与活教育内涵不同;
③教育目的论不同;
④教育方法论不同;
⑤课程论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策略浅谈
先秦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考教师一定得认识这些“爸爸”!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