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界|近十年中学思政教育研究报告与展望

新时代以来,中学思政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将中学思政课建设推向更新的高度。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颁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修订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使用,中学思政课及其教育教学研究热度高涨、更具专业性。2022年4月23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进一步推动了思政教育专业化发展。那么,近十年以来思政教育论文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哪些内容?未来相关研究要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整理好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总结并反思已有相关成果,把握未来思政教育研究方向。本文通过梳理《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2—2022年思政教育论文转载情况,探究思政教育研究主要领域及其研究观点,以期前瞻思政教育未来研究内容与方向。

一、近十年思政教育论文转载情况概述

       (一)历年转载量概述与分析

       2012—2022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的思政教育论文共939篇,平均每年转载量约为85篇。其中,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论文总转载量为634篇(占比67.52%),初中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学科论文总转载量为194篇(占比20.66%),相关领域综合研究论文总转载量为111篇(占比11.82%)。从转载学科分布数据状况分析,2012—2022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内容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为主,初中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学科和相关领域综合研究论文转载量相近。

       (二)源报刊转载量分析与概述

       从源报刊转载量分析,《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的939篇思政教育教学论文分别来自69种期刊。其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篇,占比21.4%;《思想政治课教学》179篇,占比19.1%;《教学月刊(中学版)》105篇,占比11.2%。位列前三的三种期刊总计485篇,占总量的51.7%。此外,《中小学德育》《思想政治课研究》等思政专业期刊被转载论文也较多。

       (三)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从第一作者所属工作单位分析,《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的939篇中学思政教育教学论文作者大多来自高校、省市(县)教研机构和中学一线,且主力军是一线中学教师和教研员。从职称职务看,第一作者多为教授、副教授、教研员、特级(高级)教师,且有些作者年转载量在2篇以上。从单位所在地域分布数据分析,第一作者主要来自江苏、北京、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区;其中,排名前三的是:江苏287人次,北京123人次,浙江121人次。通过以上数据综合分析可得,第一作者主要分布在江浙京地区,且已形成一定的主力群体。

       (四)所转载论文的课题、基金项目分析

       课题、基金项目是科研管理部门对社会生活中存在、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经专家论证后获批立项的科研项目,往往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2012—2022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的论文中,含课题与基金项目共185篇,含国家级、教育部课题与基金项目的有42篇(占比22.70%),含省市级课题与基金项目的有140篇(占比75.68%),含校级课题与基金项目的有3篇(占比1.62%)。从数据看,近十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论文的课题与基金项目无论是国家级、教育部,还是省市级,都有所增加,且以江苏地区为主。无课题、基金项目的转载论文占比较大,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学教师申请课题与基金项目的难度较大。

二、近十年中学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热点、重点统计分析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的词或词组,往往反映论文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基于此,笔者对《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论文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相关论文关键词分布规律,从而得到近十年中学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热点、重点选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关键词统计分析

       为了方便统计与分析,我们将关键词进行同义词合并,得到近十年出现频率较高的62个关键词。从关键词分布规律和出现频率可以看出,近十年中学政治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选题,以及研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思想品德、高考复习、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师、教材开发、教学策略、专业发展、思维方式、价值观、教学理念、新课标、有效教学、议题式教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新课改、公民意识教育、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立德树人、大概念教学、深度学习、单元教学、时事教育、作业、项目化学习、教学情境、课程教学资源、思政一体化、读本、新时代、思政教育、教研、学科融合、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模块、劳动教育、生态教育、学情分析、情境教学、国际视野、党史教育、课程建设、国家意识、线上教学、传统文化、活动型课程、主题教学、信息技术、问题情境、幸福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等相关研究(见图1);国内外比较、多媒体、人工智能、创新领域等教育教学的研究虽有涉及,但相对较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近十年中学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侧重在与课改相关的领域和教学等,说明其研究的焦点和方向为教育教学领域普适性的研究,且与近几年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培养目标一致。

图1  中学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关键词云图

       (二)重点、热点问题剖析

       我们高频率关键词作为研究重点、热点问题的依据,通过数据与定性分析,得到近十年中学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热点与重点,主要有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思想品德、高考复习、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师、教材开发、教学策略、专业发展等。

三、近十年思政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现状分析

       (一)中学政治教学研究

       教学是一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教育要素之一。中学政治教学研究是思政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近十年来,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中学思政学科教学理念与要素、教学思想与能力、教学评价与发展等。

       1.中学思政学科教学理念与要素是理解教学的路径

       教学理念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都是教学要素。例如,李晓东提出,积极促成思政课从“教材语言”到“教学语言”的飞跃,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从“教学语言”到“学科思维”的飞跃,是思政课体现学科魅力、实现学科价值的必然要求。孙婧等人通过分析1949年以来7套人教版初中德育教科书文本发现,70年来,德育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从“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激进的革命者”“四有新人”“新世纪公民”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演变;初中德育课程由服务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单一取向走向彰显学生个体发展的多元取向;由强调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单一目标走向注重学生引领社会发展能力的多元目标。在此基础上,未来我国德育课程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国民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覃遵君提出,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内容和形式极为丰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将更加充实,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陈美兰提出,活动型政治课是依据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确定议题,以活动为根本特征,着眼活动设计的内容化和课程内容的活动化,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创新课程。中学政治研究型主题教学模式是指在中学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指导组织下,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学生自主选择一定课题,按照科学研究一般程序,探究和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范式。牛学文认为,教学活动设计是指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活动内容和环节的实施方案,包括导入、活动、结尾环节。在教—学—评活动设计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有各自的任务。

       2.中学政治教学思想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核心素养

       李寒梅认为,中学政治课程应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思考公民核心素养培育框架,突出公民政治素养与民主参与能力培养特点。陈式华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要让学生信服,不能只给观点、不加分析,只给结果、不做对比,只许接受、不准辨析。张露提出,政治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及发展型与终身型并进等特点,深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研究、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完善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是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路径。

       3.中学政治教学评价与发展是推动深度学习的关键

       向颖认为,“谁来评价”,评价主体应该而且必须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科室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金本德认为,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要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括知识与见识、能力与思维、思想与信仰、人格与个性四个维度,并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高考试题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作为学习的评价”理念将评价作为一种高级思维的学习活动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由评价标准引导开放性任务,生成差异化思维成果;基于表现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实现内隐思维外显与碰撞;运用数字技术拓展学习时空,改进学习、重构思维,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让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此外,对教学的研究还有备课探讨等内容。

       (二)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回顾近十年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15年国家正式提出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中学政治教学研究领域的许多问题也落脚在核心素养研究上。主要关注问题是:

       1.中学学科政治核心素养的问题与解读

       例如,朱明光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表达课程目标的新模式,是整合与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是规定与描述质量标准的关键依据,是引领和主导课程实施的主心骨。季成伟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解读,认为感性体验、理性表达、比较运用和自觉内化是有效评价核心素养的四个阶梯。杨灵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样例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复杂的现实情境,既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许大成提出,建构讲中有“解”——为知识立魂的讲解教学,境中含“情”——促知识生根的情境教学,动中生“活”——让知识有“我”的活动教学,是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从“高悬”到“落地”的基本路径。

       2.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的分析与培育

       张露认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等获得的关于该学科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包含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和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政治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及发展型与终身型并进等特点,深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研究、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完善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是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杨秀莲、李亮认为,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科课程的再创者、教学情境的建构者、学习过程的共建者、专业发展的自觉者。李春会、李亮指出,卓越中学政治教师的核心素养由坚定的政治认同、忠贞的理想信念、明辨的理性精神、深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公民意识、精湛的教育艺术六个要素构成。

       (三)新课标与教材研究

       近十年是深化新课改的重要时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新教材、修订版课标发布,以及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标与新教材运用,助推思政学科发展。

       1.高中思想政治课标与教材研究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标研究,主要集中在课标的解读和运用上。李晓东提出,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需要低头走路——立足文本把握课程标准核心内容,抬头看路——从课程标准根据认识课程标准定位,回望来路——用过程观点理解课程标准价值。韩震、朱明光认为,修订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目标、调整了课程结构、整合了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要求、提供了实施建议。王国芳提出,研读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抓住三个度:首先,读准文本、读出精度,做到宏观把握、全局在胸,中观把握、明确结构,微观把握、点上突破。其次,新旧相比较、前后相联系、内外相印证,吃透精神,读出高度。最后,要从新课标角度审视实践明问题、总结经验明路径、指导实践明方向,结合实践,读出厚度。

       2.道德与法治学科研究

       近十年来,道德与法治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理念研究、教材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以及评价研究。①课程理念研究。如冯建军认为,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在课程功能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铸魂育人的思想引领作用;在课程结构上,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和课程的整体性;在课程内容上,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在课程评价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②教材研究。张翰认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标和文件精神为编写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使教材彰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③课程研究。刘建德提出,道德与法治首先是一门道德教育课程,其次是一门智力教育课程,最后是一门公民教育课程。④教学研究。胡云琬提出,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具有鲜明德育功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南,及时完善教材内容,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德法交融的法治信仰,勇于变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⑤评价研究。胡金兰在课题行动研究中,融合SOLO分类理论和PTA量表法,介绍了一种新的评价道德与法治主观性试题的方法。

       (四)思政教师专业发展

       近十年有关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政教师专业素养和思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上。

       1.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①新课改对思政教师专业素养要求的研究。肖志农认为,思政教师在新课改下的专业成长必须具备五种基本意识,即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反思意识、竞争意识、科研意识。肖冬民认为,新课程理念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把握思想政治课学科特性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授受模式,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准确分析教学对象,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认知主体地位;重视“情境”“协作”和“激励”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与学生进行充分、平等的交流与互动,为其创设积极主动学习的环境。②新课改背景下思政教师专业知识构成与转变的研究。黄锰提出,针对当前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缺陷,优化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应该从深化本体性知识、丰富条件性知识、完善实践性知识和发展工具性知识等方面入手,从而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③思政教师素养内涵及构成要素分析与研究。如李春会、李亮从情意素养、理论素养和行为素养三个维度界定,认为卓越中学政治教师核心素养由坚定的政治认同、高尚的理想信念、明辨的理性思维、深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社会责任、精湛的教育艺术六个要素构成。④思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吴克强指出,在职中小学教师已纳入各级各类专业发展培训体系,而培训成效有赖于教师接受培训的能力,教师的“受训力”由诸多因素构成,“选择”“期待”“审辨”“反思”及“践行”是一次完整培训时间链中最重要的五种能力,是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迫切需要提升的行为能力。

       2.思政教师专业能力研究

       ①师生互动行为研究。陈光全认为,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是新课改的新理念,是对传统授受性、主从性、非民主师生关系的一次突破和质的飞跃;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既能提升对话教学的品质,又能借助对话平台建构优化的师生关系;我们所追求的师生关系价值最大化,只能在对话教学中得以彰显。②师生教学反思行为研究。朱德飞认为,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力,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它要求我们把每个人视为一个思考和创意的原点与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优化互动,形成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五)考试研究

       近十年,针对高考研究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高考政策指导、具体备考策略,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1.高考政策指导的研究

       如吴望民、李丽对2017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进行解读,认为这一设计是教学、备考、命题的指南,以此为标尺衡量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政治试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领会高考宏观意图,科学备战高考。

       2.具体备考策略的研究

       如张立华提到,利用“四维三度”结构分析和“事实”与“知识(理论)”两类逻辑解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与思维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答题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层次。

       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思政教育影响的研究

       陈友芳、巫阳朔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精神、原则和理念,提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该构建基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真实情境的教学体系,发展学生的情境迁移能力;发展高度重视高阶能力培养的整合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法,掌握学科大观念;积极构建实践活动导向的教学体系,大力培育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思政教育教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思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近十年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构成的解读、如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等,深层研究略显不足,如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等。今后的研究重心应放在如何通过具体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等具体内容。

       (二)道德与法治课标的研究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2年4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指导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使用,从国家层面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呈现形式,而相关的课标、课程解读研究,将在下一阶段得到深入呈现。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是思政学科持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成为新型学科学习活动的探索内容之一。

       (四)思政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要素之一,思政学科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思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思政教师的地位及专业发展得到重视,尤其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理念的提出,对各级思政教师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思政教师专业化发展将在未来持续成为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五)信息化、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

       在近十年转载的中学政治教育论文中,有关现代教育技术、人工智能与思政学科教学融合研究的内容较少。这说明,目前的研究视角更多集中在思政学科上。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与人工智能应用,有关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数字化实验、智慧课堂、可视化教学、智能化课程等值得持续关注。

—— THE END ——

来源: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23年第7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教学研究】杨长风:学习新课标 研究新课标 用好新课标
杨振峰:以“双新”推进高中高质量发展,深化高中育人方式变革(附《上海教育》求解高中“双新”电子刊)
我为何要提出“语文养成教育”(4)
打造实践研究的学习共同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