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莉 姚雪晴 | 互联网 “问思辨”教学模型:教师教学方式群体变革实践探索

注:本文转载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集团党委书记黄莉 

           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集团副校长姚雪晴



教学为技术而设计,还是技术为教学而设计,这是一个本与末的问题。

“互联网+”加速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评价、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精准化、可视化成为新的需求。数字技术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平台、技术对教学最大的支持在于应用它实现教学评价的伴随式进行,以完成数字化、可视化记录。而这种评价技术需要教学过程必须结构化、模型化、标准化。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群体性变革呢?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01

基于互联网思维

构建“问思辨”教学模型


“问思辨”是对中国古老哲学思想的创新性应用。《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老的学习智慧,支持我们在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套方法论。具体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就是从单元主题出发,确定大概念定位,提出核心问题统领大单元探究任务群,应用思维九法“检索—提取—整合—理解—分析—实证—归纳—演绎—总结”完成“问—思—辨”的过程。

这样一套程序化、结构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型可以匹配互联网思维。因为只有在信息技术时代,我们方可以全面推行大概念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手段,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跨时空、跨文化、跨情境探究,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手段,将音频、视频、影像资源、文本资源瞬间展示在学生面前,支持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推理验证,经由“问—思—辨”达成自我认知。超越碎片化知识积累,让教师成为组织者、服务者,学生成为学习者、探究者,从问题出发,经历“探究—实践—验证”,再到新的问题……一轮又一轮螺旋上升的问思辨,成为学生进步成长的阶梯。因此,可以实现义务教育各学段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接续执行。支持“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大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实现语文学习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如表1)

表1 小学语文“问思辨”大单元统整教学模型

“学—问—思—辨—行”是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教学中的思维模型,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逻辑支架。

  • “学”是对新知识的了解,是为“问—思—辨”做铺垫和补偿。
  • “问”是对学生问题的整理,并依据大概念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将学生问题统领起来。
  • “思”是围绕核心问题分层进阶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组问题链设计一组任务群,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得到一个结论。
  • “辨”是对“思”之结论进行多元审辨,并从中形成自我认知,实现思维建模,形成一种素养。
  • “行”是应用素养,带着思维模型走向新情境,解决新问题。



02

基于“问思辨”教学模型
设计数字课桌智能系统

教学为技术而设计,还是技术为教学而设计,这是一个本与末的问题。“问思辨”教学模型诞生于“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其实施过程必定要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才可以实现其跨时空、跨情境、跨文化的高效学习。

(一)依据教学需要向技术研发软件提要求

教学需要智能抓拍功能支持教师评价反馈学生的小组合作状态,技术就为教学设计这样的智能抓拍功能;教学需要复盘学生交流分享的思维成果,技术就要设计语音录制、文字转化的功能,以服务课堂交流碰撞。如此,技术根据“学—问—思—辨—行”结构化流程设计一一对应的应用软件。如:五年级学生正在进行《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一上课,教师从“学”开始,检测课前预习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检测任务1:正确朗读课文,读出语感。要求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评价,并帮助组员全部过关。技术启动“智能抓拍”软件,选择情绪、兴趣投入度最高的小组、个体,进行精彩瞬间的记录,供教师展示点评,激活课堂学习气氛,强化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同伴互助的共同体意识。结果,全班各小组都互帮互学,集体达标。

检测任务2:围绕课文内容和语言风格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选择好问题,组长汇报各组问题。这时,技术启动“语音转化”系统,收集小组长汇报的遴选问题,并直接在屏幕上转化成文字,供师生归纳整合,梳理出本课探究问题链。

依据这个智能系统记载下“问”的环节,师生研究这一组问题链,提炼出核心问题:“萧红的童年为什么能够如此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这个核心问题统领下,精减探究问题链,形成“思”的探究活动群。

探究活动1: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萧红的童年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

探究活动1开始了,学生进入课文阅读、批注,选择具体文段朗读品析,与同学交流。技术启动“扫描”功能、“放大镜”功能,帮助教师伴随学生的选段朗读品析,快捷扫描本段文字,并以放大镜聚焦学生抓住的关键词语,给全班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形成阅读共鸣。

探究活动2:如此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条件决定的?

探究活动2开始了,学生需要凭借本课描述的生活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技术启动“随机挑人”功能,促使全班全员全程参与探究讨论,公平公正,机会平等。同时,“智能抓拍”“语音识别”都伴随式记录每个学生课堂发言、获得表扬的记录,以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可视化数据。



进入“辨”的环节:萧红的性格始终都是乐观开朗的吗?这需要结合《呼兰河传》全书阅读思辨,技术启动“资源提取”功能,借助互联网进入国家智慧教育资源平台,调取《呼兰河传》文本,教师有目标推送,学生可以在平板中浏览、阅读,了解萧红从童年到成年后,性格的变化,了解《呼兰河传》创作的动机。

进入达标检测“行”的环节,学生完成达标检测作业单。技术启动“智能阅卷”“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个体、班级集体达标状态做出分析,帮助教师做及时快捷的反馈评价。

如此,以服务“问思辨”教学模型而设计的应用软件和评价系统,让技术真正支持了课堂教学变革,并辅助课堂教学走向高位均衡。

(二)以标准化资源匹配技术,设计“数字课桌”载体

模型化课堂、结构化教学流程与数字化采集的信息技术需要相匹配,这是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设计深度沟通的过程。“数字课桌”就是二者沟通的成果。把教师统一运用“问思辨”教学模型设计的系统化教案,相配套的学生预习任务单—课堂探究单—达标检测单等标准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导入课桌。

这是一套标准化的教学资源,我们称一案三单,一案三单设计上一一对应,课堂运行中,“数字课桌”不仅可以把资源向学生精准推送,而且可以完整记录教师使用资源进行模型化教学的行为,伴随式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多维度数据记录实现精准、科学的教学行为数字化测量,为课堂构建一个“教师—数字课桌—学生”信息高效互动的数据平台,沉淀的大数据就可形成评价真实依据,高效支持教师教学反馈。

(三)基于“问思辨”教学模型,为“数字课桌”设计智慧评价体系

评价的可视化是凭借数据反馈来改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方式。评价体系如何不断优化,如何让技术为教学而设计,以工具撬动学习,更快捷地将各种学习数据直观、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这是技术赋能教育的高指标。通过大数据应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精准性。“数字课桌”支持的智慧课堂是以教学行为为核心的技术应用,可提供教学全过程的综合数据,沉淀的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精准改进,管理者科学评价与管理。

因此,当教学向技术提出要求后,还必须为技术研发提供软件设计的理论依据。为支持技术研发,学校围绕“问思辨”教学模型的资源使用流程设计多维评价立体坐标系,这相当于思维建模的图谱。技术部门就依据这个思维图谱设计研发“数字课桌”软件,以精准服务教学运行中的伴随式评价,建构智慧课堂教学多维互动模型结构。(如图1)

图1 智慧课堂教学多维互动模型结构

“智慧课堂教学多维互动模型结构”建构原理基于教育新基建背景、思想,以技术支持评价,以评价统领三维目标落实。其中,原点O表示以技术为系统支持,N轴表示以教学模型结构为中轴;以知识(X轴)、能力(Y轴)、素养(Z轴)为多维发展轴;以评价为移动互联轴(L轴),带动系统多维立体旋转,表达人的发展状态,进阶移动点在知识层次X轴上无限延伸。这个模型结构作为“数字课桌”设计智慧评价软件的理论依据,与教学需要一一对应,为实现结构化课堂提供精准评价依据,实现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03

互联网 “问思辨”教学模型

实施效果

(一)聚焦课堂变革,激活了双线教研模式

新的课堂变革模型出台后,学校开启“人人公开课”教研模式,让资源有效落地。利用每周的线上线下大教研时间上课、观课、议课,以研促教,提升教师对课堂变革新模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让教师以研究的心态走近学生,走进“问思辨课堂”。借助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项目,将老师的公开课视频上传平台,通过线上观课、议课,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校本研修。

(二)升维空间课程,让技术赋能的课堂更为科学

拓展互联网思维,迁移“问思辨”教学模型,应用于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的统整,重构课程空间,以“物—器—道”认知三阶为框架,从“定义—形式—变化—功能—原因—联结—观点—关系—表达”九大概念不同维度切入,配合学生自主探究微课、合作探究任务单等资源工具,以课程空间信息技术设施设备来支撑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学校将原有课程重组升级。重组后的课程系统,将每一个空间的课程主题及课程系统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让互联网技术与“问思辨”教学模型深度融合。

(三)探索双线双师融合,让技术赋能的课堂更多样

双线双师融合课是基于“互联网+”教育平台设计的新型课堂。课堂模式为:1名教师线上主播引导和N名线下教师助教,执行组织学生实践与探究、互动、交流与分享。这既是线上线下教学优势的统整,是不同特质教师的互补,也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即优质资源互惠互利。我们应用互联网思维+“问思辨”教学模型研发了“山河川”“大家国”儿童通识素养大课,让优质资源最大价值共享。

(四)探索区域大教研,群体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

“问思辨”教学模型以完整的解决方案支撑了“理念—实践—教研—反思”的教师专业成长。通过互联网 “问思辨”教学研究平台,我们以“理论引领”给教师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以案例“示范”呈现给教师具体方法,以“实践”分享鼓励教师自己操练并提供反馈信息。自2021年10月以来,兴庆区450位语文教师打破校区壁垒,走进了“问思辨”课堂教研共同体,每周一次分年级进入线上教研—专题研讨,两周一次进入线上专家引领—问题解析,以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为媒介,联合万物启蒙西部课程研究院、华中师大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开启了云平台混合式教研、大数据资源共享的新型研修模式。以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模型带领学生超越知识习得一维,实现能力迁移二维,进入素养发展三维,成为全体研修者的共识。由是,课堂推变有了支架,新教师上路有了章法,群体变革趋势以待,这些都是从0到1的突破。

综上所述,“问思辨”教学模型以一种方法论、一套工具箱、一组课堂教学的系统化支架为教师提供了课堂变革的路线图,其结构化流程具备规模化实施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群体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实现教学方法的跨学科迁移应用。无论在学科教学中还是综合实践课程中都可以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核心素养发展真实落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子书包”已悄悄爬上学生的课桌
为语文教学插上信息腾飞的翅膀
大家治学(4)秦秀白 | 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
如何纠正学生课堂开小差
“餐桌式小组”不是万能钥匙
​平等与民主的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