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跨学科学习如何设计?
当你着手进行跨学科学习设计时,你是否会面临如下问题:
跨学科学习的设计可以遵循哪些流程或框架?教师可以从哪些点切入?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如何设置?跨学科学习有哪些载体?有哪些典型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形式?……
本文将与你分享夏雪梅博士在《跨学科学习:一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中介绍的跨学科学习设计框架(限于篇幅,对书中的部分内容做了删减),期待助力你的跨学科学习设计。




跨学科学习可以从真实的问题、现象、成果等切入,寻找其中的学科学习目标,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目标整合切入,为实现“跨”的目标而有意识地设计问题、项目、成果。不管是哪种思路,都需要具有“跨”的意识。

跨学科学习的设计框架

本书构建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框架,分成以下四部分:确定跨学科学习的起点——明确跨学科学习的目标——设计适合的载体——根据载体设计具体学习任务,为了便于阐述,分别用A、B、C、D四个字母指代。

图4-1是一个整合的设计框架图,呈现了这四部分之间的关系。

上述设计框架同时蕴含着评价的设计,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与设计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A回应的是跨学科学习的起点,即到底从哪里开始跨。关于这个问题,本框架提供了两种路径。左边的路径体现跨学科学习中的跨学科立场,是从真实的问题、现象、成果等角度切入。右边的路径则体现跨学科学习中的学科立场,是从对不同学科的分析入手,寻找学科之间的链接点,再转化为可跨的载体。

B指向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定位。不管从哪一路径切入,都要明确目标的类型和要求。目标定位的认知程度的高低、知识范畴的大小与载体的复杂程度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C涉及明确与优化和目标匹配的载体。当明确了目标后,需要选取适合的载体,并明确、优化和调整载体,以保证和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D描述的是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设计。比较简单的跨学科学习可能仅包含一个学习任务,而比较复杂的跨学科学习会涉及多个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如何根据载体做好具体的任务设计。

总之,上述框架总体呈现出一种跨—分—跨的思路,从跨学科的载体切入,明确跨学科学习的目标,进而在学科中获得营养,产生跨学科的新理解。

跨学科学习如何开始

图4-1的A部分描述了两种开始跨学科学习的思路。

(一)从真实的问题、现象、成果出发的设计路径

问题、现象或成果,如果有真实的目的、来自真实世界,那它们往往是跨学科的。它们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教师改造或构造的,但往往基于真实世界中的原型。例如,为残疾人设计代步车,直面黄河流域的脆弱生态现象,这些源自真实世界的需求、现象直接冲击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跨学科学习的真实价值和意义。从这些载体出发,跨学科学习就有了必要性和为真实世界而生的创造性。

这一路径能很好地包容“学生声音”,学校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社区、自然界等多种情境,从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中发现真实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由于来自学生或真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是“原生态”的,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讨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将学生感兴趣的原始问题转化为可探究的跨学科问题或主题,进而确定跨学科学习的切入口。

(二)从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分析出发的路径

教师有意识地寻找学科之间在主题、能力、概念等多类目标上的可跨点,澄清跨学科学习的目标,进而有意识地寻找设计真实世界中与之匹配的问题等载体。

教师比较习惯于在主题层面上寻找可跨点,比如,音乐中有关于春天的歌曲,语文中有关于春天的古诗,英语中有关于季节的相关表达,于是就可以做一个关于春天的主题学习。类似的做法很多,但是这样的“跨”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看上去是用了主题这类载体,但这并不是跨学科的主题,只是拼学科的主题或多学科的主题。

为此,在分析学科之间的可跨点时,最好是在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能力、本质问题等层面上进行链接(见表4-1)。

明确跨学科学习的目标

不管选用上述哪一种路径完成设计,都涉及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确定。

(一)跨学科学习的目标类型

从广泛的意义上看,各类跨学科学习可能会涵盖很多类型的学习目标,但并不是每一类跨学科学习都要覆盖所有的目标类型,也并非所有的跨学科学习都需要定位到最高层级的目标。素养目标包括跨学科概念、学科概念、学科实践(学科能力)、所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跨学科实践(学科实践/跨学科能力)、态度与价值观。(每一类素养目标类型的阐述详见《跨学科学习:一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第60页)。

(二)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层级

跨学科学习并不一定要指向上述所有的目标类型,只有比较复杂的载体,如项目化学习,才有必要指向比较复杂和完整的目标类型组合,比较简单的跨学科学习只涉及简单的目标类型。我们将上述目标类型的组合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成三个层级:知识型、实践型和概念型,如图4-2所示。

第一层级:知识型

指向知识型目标的跨学科学习,目标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所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级:实践型

指向实践型目标的跨学科学习,目标类型主要是学科实践或跨学科能力。比如欣赏马蒂斯的画作,并将其转化为电脑画像,进而将其艺术加工为文创作品,主要目标类型就是不断转化的艺术实践。实践型目标中包含了所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了富有创造性的、引发有意义沟通与交流的学科实践和学习实践。

第三层级:概念型

指向概念型目标的跨学科学习,所包裹的目标类型是最多样且整合的。它以跨学科概念或学科概念为主要的目标类型,同时会涵盖相应的学科实践,以及匹配的跨学科实践。跨学科概念是通过实践型目标和知识性目标予以落实的,比如,要达成对诸如“思想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等概念的理解,需要依托大量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带来更深入的跨学科实践。

设计跨学科学习的载体和学习任务

跨学科学习是围绕特定的载体如主题、问题、项目而展开的,跨学科学习设计的核心在于创设能够支持不同学科“跨”起来的有效载体和相应任务。限于篇幅,这里重点呈现项目载体及相关的学习任务逻辑。

成果/项目载体及相关的学习任务逻辑

相较于主题载体的发散性,问题、成果、项目的结构性和逻辑性会更强。将项目作为载体的跨学科学习,要比成果更复杂一些,其展开逻辑可参考成果的展开逻辑,还可以综合上文的问题解决逻辑。

成果的展开逻辑。当跨学科学习的载体依托于成果,如一个喂鸟器、一本童话故事书等,那么,整个跨学科学习的展开基本要遵循以终为始的成果路径。成果的结构、质量要求,以及成果面向的对象都要非常明确,以此来倒推,为了完成这样的高质量成果,学生需要做什么。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围绕成果而展开。跨学科学习成果的形成还要注意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切人,让学科视角更加丰富,进而完善跨学科成果。

项目的展开逻辑。项目的展开逻辑比较多样:从驱动性问题的角度来看,可以体现子问题分解的逻辑、问题解决的阶段逻辑以及不同领域的专家问题解决逻辑等。从成果的角度来看,可以体现以终为始的逻辑。从所跨学科的类型来看,在“科学探究”类项目中要体现科学探究的逻辑,比如发现科学问题、进行科学观察、设计相关实验、形成科学报告等;在“设计创造”类项目中要体现设计思维的流程,引导学生完成“产生同理心一界定问题一产生创新的观点一原型制作一反思迭代”等过程。

更多内容参看《跨学科学习:一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文章转载自 | 预见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学习”之二|张广录: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功能价值和教学设...
有效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跨学科学习:益处?风险?载体?评价?
夏雪梅|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学习”解读(之四)
如何进行跨越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