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不应该是工程师

教育界有知名度非常高的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句用来颂扬教师的话,它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肯定了教师劳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但如仔细地、深入地分析一下、思考一下这句话,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工程师”的词条指出,工程师是“能够独立地完成某一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这里的设计、施工明显是针对“物”而言的,工程师的工作的出发点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其过程就是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依据主体的意识对“客体(物)”进行加工、改造。把“灵魂”与“工程师”相对应,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人的“灵魂”是可以设计和加工的“物”,人的灵魂是可以根据固定的规律来加以改造的。这显然把教育过程大大地简化了,而抺杀了教育的复杂性,抹杀了教育交往中参与者的个性。所以,“教师是工程师”虽然只是一个比喻,但却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至上所带来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取向。

在这种价值取向背景下的教育,只能是一种工具,一种按社会标准“改造”人的工具;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只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生(包括他的灵魂、精神,而且主要的应该是他的灵魂和精神层面)是教师这个“工程师”设计、制作、加工的客体――“物”。培养人的教育在这句名言中便成了教师这一主体依据社会的要求、自己的意愿设计、加工学生(客体)的过程,是一个标准化的批量的生产过程。

这句不知产生于何时,但却在工业革命之后,教育普及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大行其道的教育名言,与大工业时代的社会中科技至上、忽视人文,工具理性至上、忽视价值的主导思潮是一致的,所以它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得到“教育第一名言”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名言是现代性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性所固有的缺陷,而这却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这一句名言中所隐藏着的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设计、加工的思想,对工业时代,以及当今的、未来的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常说,现代教育中最大的缺失是人文精神的缺位,现代教育中最大的缺陷是“目中无人”。教育中的这二方面的严重失误,是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主-客二元对立的教育观念的必然产物。这虽然不能全然归之于这一句话,但这一句话所带来的显性的、隐性的消极影响也是无法否认的。作为第一教育名言,作为教师群体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它以一种教育文化“基因”的形式发挥着对教育的长远的影响。要改造现代教育,对这句名言进行反思与批判是必要的。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塑造主体的过程。因此,要使存在明显缺陷的现代教育得到改造,就必须改变教育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转变主-客二元对立的教育观念,而代之以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是主体间在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主体际关系的当代教育理念。

根据当代交往哲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在本质上应该是主体际关系,是师生在主体间的平等的、互动的关系中相互塑造,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这才是教育的本真。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师生间完全平等、互动的主体际关系并不是自发地形成的(这也是主-客二元对立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中的主体际关系的真正建立是教育的重要的任务和追求目标,教育就是要建构主体际关系的实践。

教育过程中主体际关系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以下这样一个过程:由前主体际关系到准主体际关系 ,再到真正主体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在幼儿园、小学低段,由于学生的经验的不足,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完全的依赖心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主-客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还是比较淡薄的,这时的教育是很容易陷入“主-客”二元关系之中的,这一阶段是前主体际关系阶段。

在小学高段、初中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在教育中他们开始有了怀疑、批判的意识,在师生关系上开始追求平等,重视与教师的平等地交往与互动,但经验对他们的主体独立性与责任意识还是有很大的制约,所以,这一阶段处于准主体际关系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不成熟性,不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不理会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仍然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受体”来对待,师生关系会相当地紧张,出现二元对立现象。

到了高中以后,学生开始更多地思考人生,思考自我,自我意识,独立要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主体意识,师生关系进入了真正的主体际关系阶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中主体际关系的形成、成熟,需要教师在三个阶段中不断地把学生造就成一个真正的主体。如果在前两个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并未充分地发展、成熟,那么,教育是无法达到主体际关系的境界的,也就是说,教育的本真将被异化。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主体。但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与此是相悖的。把学生造就成真正的主体,不是一个外加的设计、加工、制造的过程,而是一个启发、引导、唤醒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工具性的,而更多的应该是艺术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主体际相互塑造、相互建构、共同生成意义的过程,是一个“艺术”的创造过程。做教师的必须意识到,教育不是工程师设计工艺实施的过程,更不能成为一种工具。这种主体际相互的教育理想的确立,是对现代性教育理念的一个彻底的否定,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一个革命性的转变!

以现代科技理性、科技至上为哲学基础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育理念,在其本质上是对教育的异化,它与教育实践中人文精神的失落,教育中人的缺位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要改变这种异化,我们的教育目中一定要有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主体际的沟通、建构的艺术创造过程,让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回复到其本真的主体际关系上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促进师生关系?
做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的几点哲学思考
论新课程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小学师生沟通常见困惑与对策
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叶澜)
试论“三喻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