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点(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31)

我校在德育校本教材建设和设计主题活动时主要考虑了社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载体,已作了许多努力,如,邀请公安及检察院的人员来学校给学生讲法律知识和青少年权利保护知识,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请交通部门人员来校给学生上交通安全课;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中心举办的各种文艺汇演及街道文明创办活动等。

我校和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联系,学校所在的新城路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干部人员都对学校教育给予极大的关注。现在关键问题是:第一,社区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第二,社区教育资源管理不规范,社区机构在社区资源建设方面既没有系列性又没有主题性;第三,社区有关负责人还缺乏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与能力;第四,缺少有效的机制建立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社区资源的确有一大部分闲置或与学校脱节,又由于缺乏有教育能力的社区活动指导员,致使社区组织的活动学生不感兴趣,自然这类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使课程资源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1、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主要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和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和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而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经济性原则

学校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应遵循优化原则,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使学校本身开发出的课程资源都能达到超值利用。经济性原则具体包括学校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切不可不顾及学校的经济实力和课程资源利用目的,盲目跟进,造成大量条件性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空间的经济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尽可能就地取材,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及时开发家庭资源,而不可不顾条件限制,舍近求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学校应尽可能开发与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资源。如果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晦涩难懂、意图不明,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3、针对性原则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学校整体教育目标和学校德育目标,并将德育目标分解成可具操作性的德育指标体系,据此分析达成这些目标所须利用的课程资源。由于课程资源的价值多元化、实现德育目标的途径多样化特点,资源与目标之间就不是一等一的对应关系。因此,学校在制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方案之前,必须先明确教育目标,认真分析课程资源的类型、功能及性质等特征,尽可能开发与实现课程目标有关的课程资源,以保证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4、因地制宜性原则

由于不同地区、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发挥学生个性”,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现实可行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切不可盲目攀比,盲目跟风,不顾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一味追求高代价、远距离、优秀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不仅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终也将失去学校的办学特色。

5、个性原则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保证实现一定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应开发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在调查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能体现最大化,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提高学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根据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积极制定措施和实施策略,切不可流于表面和形式。

6、共享性原则

共享是提高教育优质资源整体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鉴于各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无论是地区还是学校,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树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意识,尤其是要加强校际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课程、教师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可减少重复投资,大大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学校运用当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教学环境,探索在网络支持下的各学校之间动态联盟,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三者各自在不同层面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扮演不同的角色。国家主要通过宏观政策协调社会各部门,建立全社会课程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学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 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根据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

1.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利用应遵循道德发展规律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儿童时期的认知方式以直观性为主,儿童在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感知真实的事物,使自身的思维能力、情景的感受能力和道德内化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少年期“对情感(特别是与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相联系的情感)的有意识性有了发展”。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因此,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选择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阶段和个性特点,符合教育发展目标要求的课程资源作为实现学生更高一阶段道德水平的有效载体。

2.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利用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学校德育还必须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有教育行政官员与德育理论专家的参与外,还需要脑科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儿童社会心理学等相关领域力量的广泛参与。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求,特别是当今社会转型期我国文化境遇中的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学生自己内心世界的律动、愿望与表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独特生存方式等。没有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变化与精神世界的深刻体察,学校开发的德育课程资源的适切性就很难保证”。

李维春 《城市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006

相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普适性知识教育而言,本土文化教育以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文化习俗、乡土人情、方言俚语等本土文化,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构建以本土文化教育为主的校本德育,就是试图通过加强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系列与本土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中,重新体认和感受自己赖以成长的本土文化,在感受和认同本土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明事明理、待人接物的优秀品质。

饶亚玲等 《本土文化教育:校本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6

应在立足学生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和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制约因素。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避免将课程资源仅仅限定在“本校”优势资源上的错误倾向,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其中,乡土资源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乡土资源作为学校所在社区的一种“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主要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作为乡土资源的本土文化,其构成较为复杂,既包含许多积极先进的内容,也包含着一些负面的、甚至是陈规陋俗的内容,并非所有的本土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选择上,应遵循发展性原则,选择和开发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提高、有助于学生德性发展的内容。

邹强 吴亚林 《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15

“乡土德育校本课程”是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能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经过分门别类整理后而形成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从内容上我们将乡土文化分为三部分

1. 低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学童谣,唱儿歌:童谣(如:小雨点、板凳谣……)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玩民间游戏:如“抢板凳”“踢毽子”“打陀螺”等。

2. 中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听红军故事、民间传说:培养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2)走进传统习俗:比如:过春节“接先人”,正月十五“闹社火”等,让学生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3)了解会宁特产:走进自己的家乡,认识会宁特产――小杂粮。

3. 高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走近会宁历史:培养学生对红军的敬仰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走进革命遗址:牢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感悟会师精神:从身边大学生的实例中感知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

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张建萍 《依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20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德育双减课题申报书:实践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乡土乡情”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德育中的乡土资源开发
新课程实验2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上)
课题“乡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的研究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