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艺术课堂: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成就完整的“人”

本文共4954字,仔细阅读需13分钟


生活中有哪些痕迹?

“校服上有铅笔蹭过的痕迹”,“桌面上有小刀刻过的痕迹”,“桌肚里有落灰拂过的痕迹”……这是育新艺术教师张敏在执教初三美术《痕迹》一课时学生们的回答。
  
上述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痕迹,却在张敏的引导下被学生细腻的内心世界所捕捉,并最终升华为一件艺术作品。

在张敏的艺术课堂上,痕迹作为一种媒介,使得学生艺术现象的表象和本质勾连起来

▲艺术课《痕迹》

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痕迹的结构、秩序、变化、质感等美感特性,教师引领学生建构出痕迹的本质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由艺术创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艺术品格的塑造及核心素养的落实
 
如《痕迹》这样不同于传统美术课堂的艺术课是育新整个思维型艺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黄静的主导下,育新艺术组的教师基于艺术大概念的视角对学校的艺术课程进行重新的梳理、整合、设计,建构了思维型教学艺术课程,力图将思维型艺术课堂的理念渗透到每一节艺术课堂中
 

将艺术思维融入课堂:一场教学变革之梦的开始

两年前,在一次和专家的探讨过程中,黄静领略到了历史的学科思维,深刻感受了将学科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魅力。于是,一个崭新的想法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既然历史有历史的学科思维,那么艺术也一定具有艺术的学科思维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艺术审美教育中心主任黄静
 
根据自身多年以来带领团队的教学经验,她心中暗暗觉得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打造思维型艺术课堂,这个想法在她心中逐渐萌发。

在她看来,艺术和其它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艺术着重体现的是人的判断力,而非客观标准和客观规则。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艺术存在多种方案,能够用多种视域和维度让学生观察世界

她希望,学生面对艺术现象时,能够发现问题,并能深度理解和运用艺术学科的基本方法来思考并解决问题。而这其中所体现的就是艺术学科思维。

于是,黄静从理论开始学习,带领学生逐步摸索,从发展学生们的形象思开始,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建立思维转换和联结的方式

▲思维型艺术课堂

2019年9月,在思维型教学团队的支持和引领下,育新提出了构建艺术思维型教学的基本策略与实施路径

通过思维型艺术课堂完成由学生本体艺术经验自我意识,由感性世界理性世界,由发展符号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的建构;


同时将哲学思辨引入艺术课堂,以情感互动为基础、行为互动为外在表现,思维互动为核心

黄静认为,在艺术教学中,传统教学并没有从艺术思维的特性出发,课堂教学也没有指向思维这一核心,课程落脚点也并非最本质、最深刻的学科实质,在知识的迁移中往往存在一种断裂感。但思维型教学却将艺术课堂中细碎的艺术“链条”拼接起来,消除了这种断裂感,使得知识构成体系,更加完整


虽然传统艺术课堂也存在思维的架构,但是相对来说非常模糊,在思维的规律上,指导性也相对较弱。比如在面对某些关键、核心问题时,思维型艺术课堂相对传统艺术课堂在教学环节设置和问题设置上更能体现思维要点,把最终问题归拢到概念的深层
 



以概念为本,重构思维型艺术课程

概念为本是思维型艺术课堂的核心特征。在经过研究之后,育新确定了以艺术大概念为统构,进行单元主题整合设计的基本思路。大概念具有综合、迁移、体现持续价值等多种特性,并且所涉及的观念和概念都具有融合性。

以大概念覆盖全学段各级课程,可以解决知识的碎片化和孤立化以及知识与应用的疏离问题,相应的知识体系情境化与社会化,完成时间空间维度上自然、社会、自我基本向度的统一。

育新将艺术学科各单元主题整合落实到9个具体事实点,共分为人本属性、自然社会属性、知识属性三类,分别是:

人本属性:生活的偶发事件、各时段普遍的问题存在;


自然社会属性:学校大事记、社会焦点事件、历史上的今天、民间故事、传统风俗;

知识属性:来自艺术的共同话题、其它学科的公共领域。

这9个基本点,既能反映学科与融合,也能凸显学生生活与经验



在此基础上,育新思维型艺术教学团队提炼并实践了大概念统领下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

时间维度上,将历史、当下和未来紧密结合在一起;


空间维度上,又将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各种领域交织在一起,由此,形成单元主题。

之后,将学科大观念结合单元主题,转化成单个单元的大观念和大概念,最后确立教学的核心问题。 


在一节思维型艺术课的设计中,教师需要明晰大观念和大概念,再将大观念和大概念转化为核心问题,核心问题还需要解构成一些基本问题或者引导性问题,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除此以外,教师还需把核心问题转化为核心任务,基本问题转化为核心问题下的子任务,依据这些确定教师的教学环节和每一个环节下的问题链,再落实到学生的实践层面


例如一年级的美术课,在不同的课程主题下设单元主题,并创设模块。在这个阶段需要贯彻的大概念有:人们创造艺术用以表达他们个人和社会的身份;通过有目的的参与艺术活动,提供各种探究的机会等等。

教师通过提出一些类似于“什么是图像?”“在周围世界中我们在哪里以及怎样遇到各种图像?”等引导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
 
《我家附近的水果店》一课属于造型与表现模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画线涂色》一课中掌握了画线和涂色的基本功,因此学生在处理水果的形状和颜色之时就能游刃有余。

但是,思维型艺术课程的设置并不仅仅停留于此。《我家附近的水果店》的核心任务更在于让学生通过水果的形状和颜色联想其味道、新鲜度等,甚至能够通过水果的颜色推断其能给人带来的例如愉快、悲伤等主观感受。将“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不同的情绪”这样的大概念落实于学生心中。


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学会从事实性知识上升到概念性知识,即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过渡不断加深理解和迁移

“倘若缺失了大概念的引领,教师的教学只能体现在色彩丰富,涂抹均匀等技能方面,而不能联系生活,连接想象。”黄静感叹道。

如今,育新思维型艺术教学团队结合加拿大、美国等其它国家对K12各个学段艺术课的概念提炼,归纳出小学到高中的美术课中的所有大概念。

目前,团队已经做出一些典型的课例作为展示课或参赛课,本学期,他们希望所有的艺术老师都能够运用思维型教学开展课堂教学

 

落实艺术大概念,经验之上建立新认知

想要学生对艺术课堂的大概念深入理解,一定需要教师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艺术现象时动情、移情并产生想象。


在新的审美体验和旧的生活经验融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求知和认知的渴求。在育新思维型艺术课程体系中,博物馆大剧院课程艺术科技课程都是先让学生沉浸投入于艺术欣赏之中,再让他们产生情感的体会,最后生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审美体验,从而产生疑问和求知欲。

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求知的手段,比如说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查阅文献、访谈等等。最后回归自我,达到行为自控和心境自控。
 
▲学生参演沉浸式话剧

尽管求知的手段方式多样,但是零散收集的信息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研究。在《我的老北京》一课中,教师采用了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把通过看展、实地走访、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收集到的零散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提炼关键词,找到背后的逻辑关系,最终形成概念式的认知

在她看来,所谓的关键词实际上体现的是学生既有思维模式和框架与新知识的融合,这样他所拥有的知识和背后的思维模式才能进行新的碰撞和融合,形成自己独立且新的逻辑链条。每个人的思维导图中,都暗含了各自思考的角度和切入点,最终的思维导图分享交流,也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学生手绘的思维导图
 
在《我的老北京》这一课中,还设置了圆桌论坛环节,让学生在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及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进行交流对话。在多元视域之下,让学生完成思维碰撞与互启,使得自己的认知更具深度和广度

在圆桌论坛的环节中,学生不光要懂得倾听,还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收集多元信息之后,他们所完成的思维导图也更加严谨和深刻

 ▲《我的老北京》圆桌论坛


培养艺术思维,发现表象背后的实质

思维型艺术课堂究竟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黄静认为,在这样的课堂上非常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艺术现象看到审美的本质,在不同的审美情景下产生不同的态度。就如学生追星、迷恋二次元等现象都是表面的,观其本质,其实背后反映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现的是学生的自我认定

教育的意义正是发现和挖掘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


张敏在《痕迹之美》三个课时的设计中,便很好地渗透了对艺术思维的培养。选择痕迹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设计的元素,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层次性,既可以是可被观察到的痕迹,也可以是所感所觉的痕迹,甚至可以是时间空间层次上的痕迹,感性和理性相互融合。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性,拥有不同经验的学生都能够基于自身过去的生活发现问题,在主题下找到自己思考和行为的落脚点,由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敏指出。

第一课时中,她引导学生从发现身边的痕迹开始,接着用现有的材料去制造痕迹,最后对痕迹展开更多的想象与思考。在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过程中给予一定的限制,比如观察现场和材料的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让学生突破思维的束缚。

▲制造痕迹(剪刀在纸上剪出痕迹)

在消除和修复这一环节中,通过“消除”和“修复”这样行为上的矛盾反差,触动学生产生疑问并进行思考,逐渐拓展提升对主题含义的认知。
 
第二课时中,她以艺术家的相关作品为启发,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和实验,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对话和辅助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技法支持,让学生完成自己在第一课时中由“痕迹”生发出来的主题创作。
 

▲由“痕迹”生发主题创作
 
第三课时则是由痕迹拓展到肌理。学生运用前两个课时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创意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发现、体会肌理这一特殊痕迹的结构、秩序、变化、质感等美感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挖掘肌理的科技、历史、人文内涵。最后选择一种方法,比如绘画、装置、影像等来完成“城市肌理”的主题创作。

或许一开始学生发现的仅仅是现场痕迹的具体形象,但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对痕迹概念的抽象思考,并在视觉思维的呈现表达过程中,让创造力得到绽放。


在黄静看来,思维型艺术课堂的打造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今后,育新思维型艺术教学团队将不断壮大,并继续积极投入研究和实践,致力于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训练他们的艺术思维,让学生在跨领域融合的艺术综合实践中发展能力、沉淀精神、成就自我

人是艺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无论走了多远,他们都不会忘记初心:以艺术思维为起点,最终在艺术潜移默化地浸润中让学生塑造出健全人格,成就美丽人生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的理解是什么?
如何听课、评课?教师和教研员可以这样做!(全面实用)
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播音课堂的三忌言
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体系(四):专心上课
【荐读】赵占良: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