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的前后左右(三) 文/大荒

三,王羲之以后的书法

王羲之的影响,在他那个时代应该就有了,但也一定没有后世的影响大。现在可以看到受其影响最为直接的,应该是他的七个子女,其中最为突出的,甚至被称为书法亚圣的,便是他的第七子王献之。


王献之《中秋帖》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的书法较之王羲之,显得更为浑厚,牵带更多,圆转也更多。张旭被称为一笔书,而王献之就是一笔书的继承人。

所谓一笔书,并非真的一笔写就,而是较之前面的行草,牵带更多了,并且自觉地将整个作品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笔断意连。

晋人尚韵,原本就很重视整体的节奏和韵律,但是,做为写字,依旧受到章草和真书的影响,不期然的会以单个字作为一个单位来考虑,到王羲之这里,应该是整体的需要远超过局部的需要了。但这不影响对每个字,每个笔画的精致的追求,如果没有笔画作为支撑,即使整体 临的再像,也是似是而非的粗劣的作品,因为气韵不出。

因而,无论构字如何,篇章合不合理,至少做为王羲之的嫡系传承,笔法总是放在第一位的。

王羲之《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此言运笔抑扬顿挫须要交替,快慢相间,轻重相随,篆隶运笔间或用之,丰富但要统一。


王微之帖

王微之,王献之之兄长,字显得拘谨,基本上在王羲之的书法范围内,但骨气微弱,行气不够流动。与其叔伯兄弟王珣比较,气韵皆不及。

书法就是写字,写字首先是懂得怎么写,这线条才好看,才能表意。这是根本。这样的一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代人关注的是屋漏痕,是折玉钗,是印印泥,是锥画沙。他们看运来云去,看挑夫争担,看舞剑,从中体味大自然的林林总总,皆是笔法。

至于宋代,更注重的是书法的意趣,遗韵。也就在在有限的篇章中,怎样的通过运笔运墨,表达胸中的块垒。可以说,从魏晋之后,最接近书法本质的应该是宋人。


此为米芾临王羲之《粗平安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概

米芾的字看过去比较密,缺了王羲之的清朗,多了缠绵。运笔多了圆转,少了折笔,而折笔,恰恰是魏晋的骨气所在。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李白的句子,看着晋人的笔墨,不自觉的想起。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这是清梁巘《评书帖》中说的一句话。挺概括的。历代对于晋书的临摹也可以从这句话中体悟到,或可以这么说,唐人临晋书,得其法,宋人临晋书,得其意,元明临晋书,圉于形?我想是的。

当然,临摹和真正写字还是不一样的,第一,所写内容于己无关,不动于心,笔墨便不知所以。第二,既然是临摹,必被眼前的作品牵着走,或笔意,或字形,或篇章,因而,能够做到整体和局部皆乱真者,几乎没有。得其一已经是不容易了。第三,写别人的字,记别人的好,便对自己不好,米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虽然这样,但很矛盾,不学,不好,学了,也不好。还是那句所谓的入格出格之说。问题在于出格必须要有钥匙,这钥匙便是自己的意气。

下面看看大家临王羲之《十七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帖是汇集二十七帖而成卷,是学习二王的入门。

《十七帖》方圆交替,虚笔与实笔主次分明。简约且字字圆满,温润如玉,无一笔飘忽。所谓入木三分。


这是刻本,很难体味笔墨变化,且是唐人摹本,再经刻板,拓印,其中得失,只有深入临摹者才会体悟出来的。



赵孟頫临

这是元赵孟頫所临《十七帖》。将赵孟頫归入元朝,就像将八大归入清朝一样,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单就他们艺术养成以及整个的审美趣味而言,赵孟頫当是宋人,八大山人当是明人。八大山人始终当自己是明人,遗憾的是,赵孟頫当自己是个元人了。这且不论。就书法而言,如果真有碑学帖学之分的话,赵孟頫应该算帖学大家了。

碑学和帖学其实没有多大区别,无非运笔的中锋或是侧锋,结体的朴拙还是流美,内在的气胜还是韵胜。

但凡学碑的,必须要有帖味,而学帖的,应该透出碑气。我以为。

赵孟頫所临《十七帖》,造型很接近,整体秀丽,但笔画略显绵软。这是受唐代中锋用笔的影响所至。因为多用中锋圆笔,会使笔画变得温润,有韵味,却少了晋书侧锋折笔的骨感。所以看起来似是而非,失了内在的精神。


元代康里巎巎(naonao)的临摹,感觉线条提按不够,字变得清丽,绵软。

同样的圆转、中锋,显得温润有余而遒劲不足。

康里巎巎做为色目人而能够将书法写到这样的高度,即使在元代的汉人里,也没有几人能够超越,所以有“北巎南赵”之说。

书法就是书法,跟哪里人没有关系。但是,却跟什么样的人大有关系。尽管在书艺上人们对赵孟頫和康里巎巎无话可说,怎么也是帖学的大家,但因为他们的身份,在书品上谈他们的人就少而又少了。

我们津津乐道魏晋时期的书法,其实,很重要一点,便是他们做人的风标让后人仰慕,这关乎价值观的问题,是超越书法之外的个人取向,说不清道不明。

书法是感性的,所以很多时候,尤其是谈论汉族被奴隶的朝代里汉文化的书法,便难以公正和理性。因而,某种意义上,后代的书坛也有点委屈了赵孟頫和康里巎巎了。


明代朱大有临

明朱大有,因临《十七帖》而留存下来,现在藏在台北故宫。

他临的字在书写性上很流畅,但是线条扁平,有失劲挺,感觉柔弱无骨。

但是,朱大有若和董其昌的字比较,仿佛又显得有骨气多了。

董其昌的用笔完全中锋,形如飘带,温润,轻柔如春风,却也离晋书远,这不等于说他的字不好,否则,也不会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被清代书家奉为楷模,尤其是清代的帝王。

倒是觉得有点讽刺的是,在他死后,也就是满清顺治年间,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頫相类,授予董其昌与赵孟頫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

其实,若从书法的角度说,无非写字,只要是写字,无非写快写慢,写好写坏,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我们却能够在上下千年中,因了写字而体味出形形色色的人来,这恐怕只有中国书法才有,也或许正是中国书法艺术所独有的内核吧。


清,王澍临

王澍临王羲之,气韵已经全无,行笔犹豫,笔力顿失,徒有其形。难怪有清以来,汉人书家力排帖学,尊崇碑学,其志在于寻回魏晋时期的风骨啊,但失去的,又如何可以重来呢?

后语:

总之,魏晋离我们远去,这远去,其实也是一种发展,一种丰富,丰富,也就意味着稀释固有的文明,从而达到多民族的融合,就像现在的地球村一样,多少民族还能找到纯粹的自己呢?除非闭塞于落后。因而,我们比较魏晋前后的书风,意在加深认识那时人是怎么写字的,而不是所谓的复古,往事不可追,不是吗?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什么是书法,什么是好字。

如果将王羲之的字当作书法,当作好字,那么就简单了。有以下几点,其实,这几点或许和宋四家的看法有些相近:

1,唐以后楷书的构字原理伤害了魏晋书法的自然与天趣。

2,唐以后过分强调中锋行笔,圆润,伤害了魏晋的骨感。

3,书法创作的心态疏远了写字的天性。

4,反之,应该就是好字,可以称之为书法吧,我以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其昌早年怒骂赵孟頫,晚年却变成“癞皮狗”,当初还是太年轻了
“情”字书法如何写?
/◥◣书法欣赏:董其昌书—《苏轼·和子由论书》/◥◣
读懂此帖,你才能读懂王羲之!
董其昌谈书法
书法审美演义(廿五)——优雅古典的董其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