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邓铁涛谈急腹症

急腹症

今天治疗急腹症所采用的治法及方剂,有些早已为汉代医家所运用。如治疗肠梗阻的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大柴胡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都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可见汉代医家对急腹症的治疗已有一定效果的治法与方药,并对后世影响颇大。颠簸疗法治疗肠扭转,是近年来的一大发明。但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已用此法加捏脊疗法以治疗急腹症了。如《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第九》:“又方,使患者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患者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头项乃止。未愈更为之。”足见祖国医药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很值得我们去发掘、继承与发扬。现就个人的临床经历谈些经验体会。

一、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来势凶急,患者腹痛难忍,煎药费时,应先施针刺,在阑尾穴(足三里穴下压痛点是穴)用泻法深刺之(用一进三退的泻法),运针一二十分钟,接电针机半小时,再留针1h。此时患者痛已大减。然后进大黄牡丹皮汤1剂,若3h不泻下,可再煎1剂服之,意在必泻下,泻出物如黄泥或带红色,不忌。若每天1剂,一般3天症状已消失,但仍宜服药3剂,以求根治。曾有人认为中医治疗复发率高,倒不如手术能根治,其实是未治彻底所致。故当症状消失,白细胞亦已正常,而患者舌苔仍白厚或脉仍数者,则应服至苔薄脉不数才能停药。我治疗阑尾炎多采用下述治疗方法。

1.单纯性阑尾炎

(1)刺阑尾穴(双侧),如上述手法(连续3天,每天1次)

(2)方药生大黄9~15g(后下),蒲公英15g,冬瓜仁30g,桃仁9~12g,丹皮9g,皂角刺12g,芒硝6~9g(冲服)。水煎服。每天1剂,重者1天2剂。

(3)治疗3天后,一般病者多已无自觉症状和腹部体征。可随症加减再服3剂。或用大黄四逆散(自拟方):生大黄9g(后下),冬瓜仁30g,桃仁9g,柴胡9g,赤芍9g,枳壳6g,丹皮9g,甘草6g。若脾虚、气虚者,可加大枣或党参、黄芪之属,但不宜重用,以免滞邪。

2.阑尾脓肿

可按上法治疗,并加三黄散外敷。方法是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在阑尾脓肿处。药干即换,若药未干,可在12h内将药取下搅拌一次再贴上,24h后换药。

3.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

(1)针刺阑尾穴如前法。

(2)用地胆头90~100g,水煎约200ml保留灌肠。

(3)外敷三黄散(如上法)。

(4)内服方药:生大黄12g(后下),桃仁15g,冬瓜仁45g,金银花30g,蒲公英18g,连翘30g,皂角刺15g。水煎服。每天1~2剂。

(5)症状消失后,可加减上方再服数天,以巩固疗效。最后用健脾法,如四君子汤合四逆散之类数剂,以作善后。

二、慢性阑尾炎

可用大黄牡丹皮汤:生大黄9g,丹皮9g,冬瓜仁30g,桃仁9g,芒硝6g。待疼痛发作时服3~5剂。如此停停服服,可以治愈。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则可按急性阑尾炎处理。方法同前。

三、胆道蛔虫

本病属中医学“蛔厥”的范围。确诊后,可按下法顺序治疗。

(1)选粗针针刺四缝穴,每穴捻转1分钟,并挤出水液或血点。同时给予葡萄糖滴注,患者多在输液后开始安静。

(2)食醋30~50ml微温服。如无食醋可用30%醋精稀释100倍,每服30~100ml。

(3)煎服胆蛔汤。本方是我下乡巡回医疗时所拟,曾刊于1974年版《方剂学讲义》中,疗效尚好。本方有安蛔与驱蛔作用,是治疗本病的主方。方药:乌梅12g,槟榔18g,使君子30g(打),榧子30g(打),苦楝根白皮15g,郁金12g。水煎服。每天1~2剂。

(4)如患者出现发热,黄疸,可另用鸡骨草、柴胡、茵陈、郁金、大黄之属治之。

(5)宜禁食1~2天。

四、胆囊炎与胆石症

中医无胆囊炎和胆石症之病名。但可根据胆囊炎与胆石症的症候辨证,得出治法。本病近似于中医文献所说的“结胸发黄”证,一般属于肝胆郁结兼湿热内蕴的一类疾患。如胆绞痛,是痛有定处不移,痛处近胁部属肝胆部位。此病常见寒热往来,是少阳胆经病证的特征之一。出现肠胃症状,则是肝气郁结侵犯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由于湿浊停留,湿郁化热,而成“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的黄疸。关于此病服药治疗的报道不少。如遵义医学院、天津南开医院等的排石汤,证明均有效。有报道用服药加电针治疗,效果也不错。我认为此证苦寒药不宜多用,否则易损伤脾胃,影响患者体质。特别是慢性炎症时期,过于苦寒攻下则有虚虚之弊,此时的治疗方法,应疏肝利胆排石健脾活血。可用以下方:柴胡9g,太子参15g,金钱草30g,郁金10g,白芍15g,蒲黄6g,五灵脂6g,甘草3g。热盛者去太子参加黄芩、栀子;湿盛者去太子参加茵陈、木通;大便秘结者去太子参加玄明粉、枳壳或大黄;脾虚者加茯苓、白术。上方可多服,患者脾得健运,疼痛减少,饮食增加,身体自复。以后可以每月连服5~7剂或每半月内连服4~5剂,以防胆石停留引起复发。上方已治愈多人,其中有些是手术后疼痛一再复发,拟再进行手术治疗者。

五、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与中医的石淋证基本相同。本病往往引起急腹症或肾绞痛之症状,中医认为此病的病机,是由于湿热下注,蕴蒸日久所致。治疗宜用利水通淋法。用方如八正散(车前子、木通、瞿麦、萹蓄、滑石、甘草、栀子、大黄)之属。单味药如金钱草已有很多报道,肯定有排石作用,近人多用。我不太赞成多服大剂清利湿热之药,原因是往往石未攻下而正气先伤,因而喜用导赤散加减:金钱草30g,生地15g,广木香6g(后下),海金沙3g(冲服),甘草3g,木通9g。此方有生地,能利水而不伤阴。若小便刺痛,可加小叶凤尾草24g,此外琥珀末可与海金沙交替使用。鸡内金亦有化石的作用,宜研末冲服。对于肾绞痛或腹痛甚者,可当即用拔火罐法治疗,其效如桴鼓。痛在腰背者罐口放在腰背部痛点处(罐口余部偏于下方);痛在腹部者,罐放腹部。此法不仅能止痛,而且能使结石往下滑。我曾治一患者,3次绞痛,拔罐3次后使结石入膀胱服药排出。此病虽因湿热所致,但有些患者,因久服清利之剂,反见虚寒之象,此时的治法则应更改。有些属气虚的要在排石药中重用黄芪;有些肾阳虚的,则需附桂或附桂八味丸加金钱草、琥珀末之类治之。总之,应辨证而加减化裁,不可执一。

六、肠套叠

此病多发于体胖色白3个月大的婴儿。体胖色白形似健康,实多属气虚体质,为气虚脾失健运转枢逆乱所致。治疗方法如下。

(1)方药旋覆花5g,代赭石15g(先煎),党参9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枣3枚,法半夏9g。上药慢煎。服后半小时,继用下法。

(2)用蜂蜜100ml,加开水200ml,待温度为37℃时,灌肠。与此同时,用梅花针叩击腹部肿块。我曾治2例,1次即愈,效果甚佳。

七、蛔虫团梗阻

本症临床表现多为阵发性腹痛,多位于脐周,常兼吐蛔,腹部可扪到绳索状团块,但易改变形状和部位。治疗可按下法:

(1)花生油或豆油30~40ml,或用食醋30ml,口服或胃管给药。

(2)针四缝穴。用粗针,每穴入针后捻转1min左右。

(3)上法治疗约2~3h后,再服胆蛔汤以驱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不是慢郎中:邓铁涛治疗急腹症经验
邓铁涛先生诊余医话(之三) 急腹症
此秘方治急性阑尾炎一剂可愈 附:更多相关文章
急腹症之急性阑尾炎
急腹症的超声诊断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微信专栏】之517 妊娠期腹部非产科手术治疗与不良妊娠结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