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
作者 / 叶峥嵘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三仁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的 《温病条辨》。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蔲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渗湿利水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者共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可使气畅湿行,郁热得解,三焦通畅,用于治疗湿温初起或暑瘟夹湿的湿重于热证。《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指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如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三仁汤主之。”作为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该方备受后世医家喜爱,在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和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紧扣该方的主症和分消湿热的治法特点,将其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病案5则如下。
1 湿遏热郁发热案
患儿,男,5岁。2013年6月18日初诊。其母代述3天前出现躯体高热伴四肢发冷,尤以夜间为甚。口服退烧药布洛芬混悬液可有短暂大汗并热退,但三、四小时后又出现上症。曾求诊于某中医儿科医生辨证为风寒束表,予麻黄汤加味治疗未见效果。刻下:神志清,精神差,体温39.5℃,无汗,咽喉暗红,扁桃体不大,口不干,纳差,大便3日未解,舌淡苔白,脉弦细。诊断为发热,湿遏热郁证。治以宣肺祛湿清热。处方:杏仁5g,白蔻仁5g(后下),生薏苡仁15g,厚朴5g,半夏5g,竹叶5g,滑石5g,通草5g,莱菔子15g,甘草5g。3剂。水煎服,日1剂。2日后复诊时得知,服完半剂药后患儿即全身微微汗出而热退,随后再未发热且饮食增加,大便日1次。
按:患儿高热病发于暑季下雨之时,躯体高热伴四肢发冷,无汗,舌淡苔白,考虑病机为风湿袭表,湿遏热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提出:“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布洛芬是WHO和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患儿服用后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但热退后三、四小时又出现发热,为“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吴鞠通将三仁汤作为治疗湿温的首剂。《温病条辨·上焦篇》云:“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中谈到三仁汤证时指出:“此即湿遏热郁的风湿表证,正宜麻杏薏甘汤,取微汗为治。”前医选用辛温解表之麻黄汤加味治疗,仍为汗不得法,故用药后未见效果。此外患儿的发热以夜间为甚,具有“午后身热,状如阴虚”的主症,因此选用三仁汤治疗,加用莱菔子佐助半夏和厚朴除湿化痰、消食降气,药证合拍,故收速效。
2 湿浊壅阻胸痹案
患者,女,66岁。2015年5月22日初诊。自诉半年来时有心前区闷痛不适,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口服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效果不明显,近1周来症状加重。诊见:神志清,精神差,倦怠乏力,夜寐不实,胸部闷痛,纳差,有怕冷感,口干欲饮热水,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胸痹,湿浊壅阻证。治以利湿化浊通络。处方:杏仁10g,白蔻仁10g(后下),生薏苡仁30g,半夏10g,厚朴10g,竹叶10g,滑石10g,通草10g,川芎10g,菖蒲10g,夜交藤30g,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胸部闷疼明显改善,余症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2剂以巩固疗效。
按:“胸闷不饥”是清代温病学家特别重视的一个症状。《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到“胸痞”“胸闷不食”等症状。叶天士认为该症状是由“肺气不得舒转,周行气阻”所致,吴鞠通认为“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结合两位温病大家所说,可以认为胸闷不饥是由于湿邪闭阻肺气所致。湿为阴邪,黏腻重浊,易阻遏阳气,困塞气机,碍脾运化,故致患者倦怠乏力、胸部闷痛、纳差、有怕冷感和口干欲饮热水及舌淡苔白腻等症状。因此,诊断时考虑患者的胸痹病机为湿浊闭阻肺气,致使气行不畅而瘀血内生,形成不通则闷痛的主症。治疗选用三仁汤为主方,宣上焦肺气,畅中焦脾气,渗下焦湿浊,通过三焦分消以祛除湿邪,通达气机。并加用菖蒲、川芎和夜交藤三味中药。其中菖蒲味辛性温,具有宣气除痰开通之功,除闷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辛温走窜,行气活血开郁;夜交藤不仅能治失眠,而且具有祛风湿、舒经络和除痹痛的功效。诸药合用,湿浊化,气机通,血行畅,则胸痹愈。
3 湿热内蕴黄疸案
患者,男,38岁。2014年9月3日初诊。乏力、纳差3月余伴尿黄10天。乙肝系列检查为大三阳,肝功能检测ALT 125U/L,AST 93U/L,TBIL 107μmol/L,DBIL 65μmol/L,IBIL 42μmol/L。诊见:身目俱黄,身困疲乏,纳差不欲食,恶心厌油腻,脘腹胀闷,小便色黄如浓茶,口中黏腻不爽,舌红、苔白厚腻,脉濡缓。诊断为黄疸,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治以祛湿清热退黄。处方:杏仁10g,白蔻仁15g(后下),生薏苡仁30g,半夏15g,厚朴10g,竹叶10g,滑石20g,通草10g,大腹皮10g,垂盆草30g,田基黄30g,叶下珠30g。6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诸症减轻,小便颜色变淡。继续应用3周后,身目和小便黄消失,余无明显不适。复查肝功能已正常。
按: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所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阻中焦,聚而生热,湿遏热伏,郁结不散,致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肝胆疏泄不利,引起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成黄疸。湿邪呆滞胶固,在体内可弥漫三焦。上焦肺气不宣则湿不易行,中焦脾胃不运则湿不化,下焦水道不利则湿无出路难以清尽。因此在治疗黄疸时应考虑三焦同治。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乙肝系列及肝功能的检查结果,诊断该病为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本病在病因、发病途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等方面与温病中的湿温相似,故可纳入“湿温”范畴,所以选用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三仁汤为主方。方中杏仁注重“宣”上焦肺气,蔲仁、厚朴和半夏“运”中焦脾气,生薏苡仁、滑石、通草和竹叶“利”下焦水道,并加用下气宽中的大腹皮和通窍利湿的垂盆草、田基黄、叶下珠,使湿邪得祛,热邪得清,从而使黄疸消退,患者获得临床治愈。
4 湿热下注淋证案
患者,男,45岁。2012年8月12日初诊。自诉1年前在湖北老家曾出现过小便频数不舒,经口服“左氧氟沙星”治愈。10天前来陕西出差,又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日夜十余次,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曾在附近诊所按泌尿系感染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1周,效果不明显。诊见:困倦无力,怕冷明显,腰膝酸软,口淡无味且黏腻,舌淡体胖、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淋证,湿热下注,阳气失布。治以利湿清热通淋。处方:杏仁10g,白蔻仁10g(后下),生薏苡仁30g,半夏10g,厚朴10g,竹叶10g,滑石10g,通草10g,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30g,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1周后其子来门诊索要处方并告知服药后尿频明显改善,希望获得处方以回鄂后巩固治疗。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机体水液的代谢,有赖于肺的肃降、脾的运化和肾的气化使三焦水道得以通调,下输膀胱而形成正常的小便。《素问·本病论》指出:“湿令不去……失溺小便数”,《医学正传·淋闭》认为:“皆膏粱之味……郁遏成痰,以致脾土受害乏力,不能运化精微,清浊相混……渐成淋闭之候”,均表明湿邪是淋证发生的主要病因。同时,湿邪容易阻滞气机,郁而化热,使湿得热而愈横,热得湿而愈炽。上述二邪在体内相互胶着,引起三焦气化不畅,膀胱水道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正如《证治准绳·淋》所说:“淋病必由热甚生湿,湿生则水液浑,凝结而为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结合舌脉,考虑该病存在湿热下注的病机,如怕冷明显,为湿热困阻阳气所致,因此治疗以三仁汤合四妙散祛湿清热、利水通淋,使湿去热解,机体的气化和水液的代谢得以恢复,淋证迅速得到缓解。此外,方中川牛膝还具有补肝肾和强筋骨的功效,用以改善患者腰膝酸软的症状。
5 湿热郁表盗汗案
患者,女,41岁。2015年11月23日初诊。自诉近半月来盗汗明显,常常在夜间休息中因汗出被窝潮湿而苏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诊见:形体消瘦,盗汗时作,夜寐不实,难以入睡,口干但不欲饮,咽部有异物感,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诊断为盗汗,湿热郁表,阴虚火旺。治以化湿清热,调和营卫。处方:杏仁10g,白蔻仁10g(后下),生薏苡仁30g,半夏20g,厚朴10g,竹叶10g,滑石10g,通草10g,麦冬15g,百合10g,生地20g,夜交藤30g,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1周后复诊,患者告知药后盗汗明显改善,睡眠好转,继续服用上方治疗。
按:盗汗是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病症。正如《景岳全书·汗证》所云:“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该病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诸多医家多遵循“气虚者自汗,阴虚者盗汗”之说,对其临床治疗常以益气养阴为法,方选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当归六黄汤。然而,临床中笔者发现很多患者存在湿热盗汗的情况。《张氏医通》曾云:“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夜幕晨曦,阴静阳守,此乃常理。今湿热之邪恋滞于半表半里,宿三焦之膜原,湿在热中,热在湿内,如油入面,难解难分,阴湿之邪相争于内,阳热之邪相扰于外,使表卫不固,营卫不和,腠理不密,而蒸蒸汗出。对于湿热的治疗,《温病条辨·中焦篇》认为:“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因此,应分消湿热,清热与祛湿并举。方选三仁汤清热化湿,使肺气得宣,营卫和调,腠理固密,开合正常,病愈转安。同时,考虑患者盗汗伤阴,加用麦冬、百合和生地以滋阴利咽;因患者有夜寐不实和难以入睡的症状,因此加用夜交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 仁 汤
三仁汤治验录
三仁汤新用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
三仁汤,夏季除湿高手,还可用于肠伤寒、胃肠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三仁汤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