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城记》有感

感谢作者王平,感谢这本书。是作者,是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五十多年前的那场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争论,知道了那场争论的来龙去脉。

五十多年前的那场争论是激烈和感人的。好老头认得的一位规划院的高级工程师曾告诉我:梁思成、林蕴因夫妇曾在这场争论中痛心疾首、失声痛哭。当时她是少壮派,认为梁、林二人思想保守,墨守陈规,而如今她又有了不同的认识,后悔当初“肤浅”与“激进”。可是,五、六十年过去了,这场争论仍未停止,仍未能争出个子、丑、寅、卯。实际上,争论不光是在规划界,也不光是在规划师和设计师中间,就是文人、作家们也是争得不亦乐乎。

作家萧乾、冯骥才、舒乙就强烈地四处奔走、呼吁保留胡同,保留老北京的韵味儿,只差没像梁、林夫妇那样痛哭流涕了。而同样是文化人的刘心武、李国文、陈建功、王朔等“京味作家”们,一方面在其作品中讴歌浓浓的北京胡同韵味儿,一方面又为拆除胡同叫好。刘心武就在其《四合院与抽水马桶》一文中说:“如果站在居住在北京胡同四合院里,四季(包括北风呼啸的严冬)都必须走出院子去胡同的公共厕所大小便的普通市民,他们的立场上,那么,就应该理解他们的那种迫切希望改进居住品质的心情要求。

确实,现如今北京,老北京味儿是越来越淡了(严格说是几乎没了)。幽静的胡同、温馨的四合院被喧闹的大街、高耸的大楼所代替。书中谈到:“北京与12个国家同等规模的城市比较,用地是最密集的,人均用地是最少的,城市化地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4694人,远远高于纽约的8811人、伦敦的4554人、巴黎的8071人。统计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七千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三千九百条,近一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不拆除这些窄小的街道,不拆除古老的城墙,以现在北京300万机动车,上千万自行车拥有量,还真不知如何从那九个门洞,三个豁口出城。

好老头我是在胡同里,在四合院(严格说是在大杂院,可大杂院≠四合院)中长大的。我既喜欢、留恋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又讨厌他们。我喜欢老北京四合院中的垂花门;喜欢那曲曲折折的抄手游廊(下雨由这屋到那屋都不湿鞋,我家有几位老世交就曾住在这样的院落中);喜欢那院中的葡萄架;更喜欢在院中和胡同里与小伙伴一起捉麻雀、逮(读děi)蛐蛐的氛围。但我讨厌爆土扬烟地生炉子;讨厌像迷宫似的,进去就不知如何出来的狭小走道;讨厌一下雨就趟泥水的胡同;也更讨厌无论刮风下雪都得(读děi)跑半里路上茅房。只可惜对于老北京,前者的四合院、胡同极少、极少,而后者却大量存在着。

孰是孰非,让历史去评论吧。但是有一条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这就是——绝不能将学术问题与政治、路线挂钩,上纲上线!规划如此,经济如此,文艺如此,历史如此,一切、一切均应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哦,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北京城
西四北的历史变迁——《胡同百姓系列》之二十七
北京四合院的老北京人,守着千万元四合院,生活却依旧如此平淡!
西四北那片儿胡同 西四头条至八条_北京胡同游_旅游_阿邦网
【网络文摘】四合院里的老北京人 仍过着平凡生活
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 --翁立(电脑藏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