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明心学第二讲:阳明心学的逻辑架构


文/李安

阳明心学作为一门哲学,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是心即理。理,就是指天理。

在王阳明生活的那个时代,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是流传千年的认知原则,如《礼记·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那时的人们认为可以从万物中发现天地宇宙的道和理。最初,王阳明也是相信的,并约了与他同样可爱的钱玄同小伙伴,在他父亲的院子里“格竹”。这里有一个关于此时王阳明年龄的小小的差异:吕铮先生提出是18岁,杨东标先生认为是21岁,但结果是确定的:众所周知,后来,除了得了场大病,阳明同学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场打击虽然没有让阳明同学“怀疑人生”,但他开始怀疑宋明理学了:理学的观点是否真正契合人的内心想法。以此怀疑为起点,在风霜雪雨(不!应该是血雨腥风)的16年(或19年)后,迎来了龙场的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即理,即本心蕴含天地宇宙万物之道,即视听言动之可能的依据。至此,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经千锤百炼,千死百生,终于修成坚实的原点,不死不灭了。

阳明授学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逻辑起点有了,那么,第一步要得出的概念是什么呢?这就是心!那么,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这就是声震寰宇的“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参见王阳明的四句心诀),良知是人类的类本质,每个人都有良知,以此来知晓事物的是非对错善恶,从而决定一个人应该去做什么事情。“良知是自家的灵明,一切知觉活动的本源”(王阳明语),良知是每个人原本固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是一个人的德性之本,存在之本。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一具血肉骨架,更是肉身承载的“那一点灵明”(类似柏拉图“逻格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呼应于康德的“道德律”)。人类内心的良知,是天理在人身上的精微化的呈现,因此,人的本心是可以“道法自然”的,只有良知被唤醒,方使人类真实,正诚,才能达到天人境界(冯友兰语)。

此时,读者很自然会问:如何唤醒良知?

答:事上磨!

这是在阳明心学中被轻看了的一个部分(不信,您上网一试:百度上都没有这个词条。),但,它其实非常重要,也非常精彩!先生曰:“事上磨练,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又言:“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看到这段文字时,我意识到:格物致知的观点依然被阳明先生所接受,只不过是从“原则”的高位还原到方法论的位置,并放宽到人间万事万物。这部分会在以后专门细讲,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阳明心学(资料图 图源网络)

接下来的推导是:为什么“事上磨”可以唤醒良知?

我的观点是:因为有“知行合一”的机理!

知行合一,不是“言行一致”,不是“说到做到”,也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还不是“少说多做”,总之,“知行合一”不是行为的准则,不是道德的标杆,它是人类与动物不同的机理所在:人的行为与人的精神是一体的。一个人做不到一件事,不是能力的问题,是他认知的问题,比如,当一个干部认为他自己比“人民”高一等时,认真地高喊“为人民服务”时,任何制度和条例都不可能掩盖住这个干部对“人民”的发自内心的蔑视。这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接下来,王阳明先生重点讲了“致良知”。因为光知道良知是不够的,你需要去做,听从你的良知。“致良知有两层意味,第一层是良知的自明,内省,正心意诚,建立真正主体性的自我。第二层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明明德于天下。”从一定程度上讲,致良知的过程与“事上磨”是有联系的,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会谈到。最后,致良知的方向就是“人人皆圣人”。

好了!打完收工!以上就是阳明心学的极其简单的架构梳理,挂一漏万,供初学者暂作一个学步车吧。

阳明心学逻辑结构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买一送一,我再说几句延伸的话——王阳明生前不愿意写书立著,这一点很像释迦摩尼、苏格拉底和孔子:述而不作。我尝试着理解一下几位老人家的担忧和无奈:他们恐怕自己所播种的“龙种”,只能被后人结出来“跳蚤”,最终沦为“末法时代”。因为圣人的思想成果不可能用文字精准地表达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字只是思想的“代表”,并不是思想本身,他们之间是有不小的距离的。后人从圣人的“思想成果”反向推导出产生成果的源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总会有偏差的。更何况,绝少有人去做这种反推的工作,大多数人是“拿来主义”,自以为是地“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他们自己熟悉的做事方式拉起一面遮天蔽日的大旗。

“人类文明轴心时期”的这几位老人家之所以被后人称之为“圣人”,都有其跨越千年的思考维度,他们的思考结果绝不是我们一般的“凡人”能轻易理解的。而人类的文字的局限性,使得即使是圣人也无法精准地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思想,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可以设想:若非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的“逼迫”(司马迁《史记老子传》:“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我们很可能就看不到这部“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的旷世绝本《道德经》了。同样,若非徐爱、钱德洪等人的虔虔之心,也可能就难有《传习录》这样心学原典。

因此,我们一要倾心研读原著经典,二要保持足够的警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所以,从阳明心学的整体框架来理解心学每一个观点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明心学的核心架构在线收听
春已尽,夏未央。圣人亡,心学旸
阳明心学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心学大师 王守仁 - 国学大道场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
阳明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