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日张鼓峰冲突,苏军武力强悍全盘胜利,为何伤亡反而更惨重?

说到二战时期的苏联和日本,一纸《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让很多人以为两国并无战事,但是条约签订之前著名的诺门罕战役也算是广为人知。不过,两国首次军事冲突却并不是发生在诺门罕,在诺门罕战役爆发的一年之前,规模更小一次的冲突事件就已经在东北张鼓峰地区发生了,这次冲突同样以地名命名,也就是苏日张鼓峰冲突。

虽然被习惯地成为「冲突」二字,但是张鼓峰参战双方兵力却高达数万,完全可被称为一次大规模战役。冲突中的苏军不但有军级单位参战,而且还有大量炮兵、装甲单位乃至航空兵的诸兵种合成进攻,远非只有步兵和少量炮兵单位的日军可比。

张鼓峰阵地

在庞大的兵力和技术兵种的加持下,苏军毫无意外地取得胜利,但是在战后统计中,尤其是苏联解体后公布的伤亡数字和俄罗斯历史学家经过考证后发现,拥有兵力和技术装备加持的苏军的伤亡数字却高于参战日军。这是为何?

双方兵力损失

在苏军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苏军的人员损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统计数字。苏联国内报刊在战役结束后公布的伤亡数字为「苏军阵亡236人,受伤611人」,伤亡共八百余人,但是考虑到报刊主要针对国内民众,其公布的数字可行度并不高,应该是做了不小的美化的。

同时期的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发布的告知中,苏军死亡408人,2807人受伤,这一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可信的。

苏军实际损失情况

苏联解体后大量资料解密,以及近年来俄罗斯历史学家的不断考证,这个数字仍然有极大美化,克里沃谢耶夫中将在1993年出版的书籍中的数据是,苏军在冲突中阵亡了792人,并有3279人受伤。在苏联已经消失并且战争结束的半个世纪后再公布这样一组数字,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再遮遮掩掩,所以目前来看这一组数据是最为准确的苏军损失人数。

另外,也有俄文资料表明,苏军共有960人阵亡,这组数字也相当可信,笔者认为可能是统计者将不同性质的人员损失都计入了阵亡序列里。

张鼓峰冲突在苏联方面被称为哈桑湖冲突,因为张鼓峰对面就是哈桑湖,那在湖里淹死的、失踪的、战伤后送救治无效死亡的、生病死亡的,统统都算进去,960人这个数字应该是做不可挽回的损失人数而不是阵亡人数。

与苏军作战的日军重炮,不过此图并不是在张鼓峰冲突期间拍摄的

日本那边的统计数字就不用多上心了,冲突结束后张嘴就是苏联阵亡1200人,介于日本人丧事喜办夸大战果的习惯,这个数字就不可信了。

日军方面的损失也是有拉有踩,苏联塔斯社在1938年8月12日张嘴就来全歼了8000日军,还击毁了24架飞机了47辆坦克,然而日军参战总兵力也就6814人,飞机坦克,一个没有!

15号塔斯社又改口说日军阵亡600人,受伤2500人。日本方面也不客气,1977年出版的官方报告里都还说只阵亡了158人,740人受伤。但是美国指挥参谋大学出版的教材里指出日军阵亡了526人,约900人受伤,国内出版的研究书籍《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也认可这个数字。

关于日军伤亡,可信度最高的反倒不是参战双方的统计数字了,很简单,从死亡和受伤的比例来看,苏军比例较小,那是因为战役主要阶段,是由苏军进攻的,进攻方在进攻过程中经过的都是己方地域,并且还有大量技术装备掩护,而且有条件将伤员后送治疗的。

战力巅峰的日军与清洗后的苏军

和苏德战争前期苏军一路溃败的原因差不多,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对无论是西部军区的苏军还是远东地区的苏军战斗力来说,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张鼓峰冲突的时间是1938年8月,这时的苏联大清洗运动甚至还未结束,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苏军战斗力最弱的时期,比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还要弱上不少。

庞大的苏军参战单位,但是人数却只有两万人出头,可见其缺额严重

苏军大量有经验的指战员被革职甚至枪决,不少高级军官都是火箭提拔上去顶上空出来的军官岗位,连长变团长屡见不鲜,连士官都可以直接变军官,这样的情况下严密的军官培训就不要多想了,新提拔上去的军官都只能接受几周的快速课程,其指挥作战能力可想而知。

别的不说,苏军参战主力39军指挥官施特恩,1936年还只是骑兵7师师长,1938年5月就变成远东军区参谋长了。除此之外部队基层也是缺额少员的状态,苏军参战兵力约为两万两千人,但是参战单位却有39军节制的32、40、39步兵师、第2机械化旅和六个航空旅,即使不把航空旅算进去,三个步兵师和一个机械化旅一共就两万多人,可见苏军兵员缺额之大。

同时期的日军则是完全相反,1938年日本还没和美国开打也没进入全面动员状态,18个常备师团个个都是齐装满员的状态,单单一个参战的19师团就有2.2万人的兵力,虽然没有全部参战,技术装备也远远逊于苏军,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日军当时军队整备程度之高。

阵地上的日军

人员素质上日军也是远远甩开苏军几条大马路,就说高级指挥员,19师团师团长尾高龟藏就分别在1904年和1916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院和日本陆军大学校,受过完善的军事教育,同时下层军官也得到了应有的培训,远非上了两星期速成班的苏军指挥员可比。

另外日军士兵训练程度也非常高,参战的步兵和炮兵都是,在战斗中表现非常亮眼,论步战,苏军士兵数次在炮火掩护下冲上日军阵地,日军在白刃战中对苏军取得了极高的交换比。论火炮,阵地上的日军一次没被苏军火炮炸垮过。

正在构筑工事的日军

大清洗末期,还没来得及开始恢复元气的苏军碰上人强马壮只求一战的日军,能把仗打赢已经殊为不易,伤亡自然会比对手高上不少,无论是对日作战、苏芬战争还是苏德战争早期,都是这样一番景况。

阵地进攻,苏军代价更大

打阵地战,进攻方一般是比防守方流更多血的。

放眼整个战役来说,最初的进攻方其实是日军。在7月30日之前,张鼓峰及其周围都由苏军占领,日军于7月30日夜间开始进攻张鼓峰及其邻近的沙草峰,苏军在阵地上仅有少量部队,少到什么地步呢?在苏军的激烈抵抗下,占战斗日军所有类型的弹药,只消耗了两万多发,再加上是夜间偷袭,日军的损失可谓微乎其微。

张鼓峰阵地的周边地形,对苏军进攻颇为不利

到了苏军大部队来进攻日军占领的张鼓峰时,情况就大大不同了。苏军主力部队在8月5日集结完毕到达进攻出发地域,8月6日才开始发动总攻,在这将近一周的时间里,日军对一定会到来的苏军进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日军在三天内就在张鼓峰阵地上构建了完整的防御工事,包括相互连接的战壕系统、壕内的防空洞、避弹所、防御步兵的铁丝网、防御坦克的反坦克壕沟,在阵地两侧筑建了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的机枪阵地、纵深地带配有炮兵和预备队、阵地前沿的狭窄通道埋设地雷,并且各处安插有狙击手。


日军的具体部署为:75联队第3大队及其部属炮兵、机枪分队防守张鼓峰;76联队第1大队及其部属炮兵防守沙草峰,75联队第1大队作为预备队;调集73联队第2第3大队、76联队第2第3大队、第15野战重炮联队第2大队共四个步兵大队一个重炮大队在后方待命。

日军的火力阵地,射界非常好

在实际战斗中,苏军第40步兵师在8月2号就已经开始进攻,彼时的日军基本上做好了准备,并且张鼓峰正面就是哈桑湖,苏军只能绕过湖从两侧的狭窄地峡进攻,由于天气不佳,苏军航空兵也没有参加战斗,进攻的119团和120团在日军的猛烈侧翼火力下损失惨重,连日军阵地都没摸到就被迫退出战斗。

8月6日苏军发动的总攻也打得很艰难,由于8月5日苏军主力才集结完毕,6日就要发动总攻,准备时间很不充分。并且进攻途径上只有两条狭窄地峡作为通道,这个地方日军的地雷、狙击手、机枪火力一个不少,苏军要付出的代价必然不会小。

在不断的拉锯战中,苏军一直到8月10日才彻底稳固张鼓峰及其周边阵地,11日停战。日军用了四个小时就拿下的阵地,苏军经过八天的鏖战才最终胜利,付出更大的伤亡也就不足为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日军真实战斗力到底怎样?看完视频我只想说四个字:抗战不易
老农意外捡到一片瓦,却发现日军秘密基地,随后遭苏军狂炸半月
难以想象:日军1个大队激战数万苏军近一个月 最后伤亡1:30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五十一
朱可夫的成名作:诺门坎战役
绥芬河天长山战斗始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