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临床概述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在古代中国已经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认识。《黄帝内经》中的“消渴”症指的就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截至2017年,全球估计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90%为2型糖尿病,大约占成年人口的8.8%,女性和男性的比例相似。2017年,由中国疾控中心 慢病中心 与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合作的最新中国糖尿病流调数据,在国际著名杂志《JAMA》发表,中国是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过去30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从1980年不到1%,到2013年增高到10.9%,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35.7%,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约有6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已接受治疗者,糖尿病的控制状况也很不理想。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老年人男性、城市居民、经济发达地区居民、超重和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青、神经、心胜。血管等组织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潞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那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高于标准值,会造成俗称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糖尿病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许多并发症,如视力模糊、头痛、肌肉无力、伤口愈合缓慢、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糖尿病急性病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则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足,以及视网膜病变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又是怎样的呢?超重或肥胖的高危人群,或有三多一少症状,或有并发症患者应进行糖尿病的检查。我国仍然根据WHO1999标准来诊断糖尿病。对于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如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OGTT2h血糖≥11.1mmol/L,便可以诊断糖尿病。

但需要注意的几点是诊断标准中的血糖均为静脉血糖。家用血糖仪的数据是不足以用来诊断糖尿病的,且若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确认方能诊断糖尿病。空腹状态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年人相同。糖尿两主要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精四大类。

Ⅰ型糖尿病(T1DM,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又因属于先天性疾病,大多数是在婴儿时期至青少年期间发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是基因或由于自体兔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引起的,因此患者必须射胰岛素治疗。目前世界上对此病没有治愈方法。

2型糖尿病(T2DM,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个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到后期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一个过程。这个类型过去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国大约有95%的糖尿病患者患有T2D。

 形成T2D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肥胖、衰老、含有更多精制食物和脂肪的饮食模式、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表观遗传修饰,都会加速中国糖尿病的流行。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因之一,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子。T2D的遗传率在30%至70%之间。父母影响:患有一名受影响父母的个体的糖尿病风险OR:3.4-3.5,父母双方受影响时, OR:6.1,研究表明,早年营养不足会增加成年期高血糖的风险,而且这种关联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营养过剩时会显著夸大。此外,在怀孕期间接触母亲营养过剩,肥胖或糖尿病,也会使后代易患糖尿病。

那糖尿病又如何预防呢?

(1)正确认识糖尿病。(2)保持健康体重。(3)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和加强运动。(4)给予T2DM病高危人群,适当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T2DM的发生。一旦发现有三多一少症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查,以尽早发现糖尿病。

那糖尿病是如何治疗呢?虽然糖尿病有多种治疗方式,但目前我国对T2D的控制并不乐观。根据对中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调查,城市居民糖尿病治疗比例为41.8%,而农村居民为27.6%,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只有一半接受治疗的患者有足够的血糖控制。因此糖尿病须遵循早期和长期,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等原则。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包括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10.0mmol/L等。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糖尿病综合管理五个要点,也称为“五驾马车”,其中包括,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营养治疗应遵循的原则:1、合理控制总热能,维持标准体重或略低于标准体重。2、碳水化物一般占总热能的50%-65%,提倡用血糖指数较低的粗粮代替精制粮。3、减少脂肪摄入量和控制胆固醇。4、蛋白质的摄入量占供能比的10%~15%,应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5、补充适宜矿物质和维生素。6、膳食纤维有降低血糖和改善糖耐量的作用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至少达14g/ kcal。

运动治疗:同时糖尿病的患者应该给予运动治疗。运动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对肥胖的T2DM患者,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制剂等。

(1)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以下几类,常常需要多种降糖药物联合口服治疗。第一类是,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比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喹酮等。第二类是,格列奈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第三类是双胍类,如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降低血糖。第四类是噻唑皖二酮类:主要通过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第五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第六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主要通过灭活二肽基肽酶,提高循环中有活性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浓度,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如沙格列丁、西格列丁、维格列丁等。第七类是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是一种不需要依赖胰岛素的崭新的降糖方式药物,如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恩格列净。

(2)除了口服药物以外,就到了我们注射类的药物。注射类药物包括了胰岛素跟其他的注射药物,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对于下列情况应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省先T1DM是必须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也是需要胰岛素治疗。还有糖尿病患者如果在手术、妊娠和分娩这样的应激状态,也是需要胰岛素治疗。对于新发病而且跟D1M鉴别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患者,我们也主张首选胰岛素治疗。新诊断的T2DM伴有明显高血糖;或在糖尿病病程中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显著下降者,也建仪使用胰岛素治疗。还有就是我们T2DM患者,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也建仪使用胰岛素治疗。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比如说是一些胰岛素基因突变的患者,也建仪使用胰岛素治疗。

那么除了胰岛素这一类注射药物以外,临床上还有另外一类注射剂型,就是我们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是一种通过氨基酸序列改造,以避兔体内一肽基肽酶-4降解的一种有活性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在体内可对胰岛β细胞跟α细胞进行双向调控。在高血糖时剌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以达到降糖的目的。在低血糖时刺激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抑制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以改善低血糖,如利拉鲁肽、杜拉糖肽,罗塞那肽及娑娜鲁肽。

那么除了药物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不能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二甲双肌作为单药治疗的首选,而且无论是单药、两联还是三联,或者说是联合胰岛素治疗。只要患者没有禁忌症,或者不能耐受二甲双胍,那么二甲双胍都应保持在整个治疗全程。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未达标,可加用其他种类的降糖药物,可以是口服降糖药,也可以是注射类药物。当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其他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糖药,如血糖仍不达标,应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多次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泵(CSII)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糖尿病的控制:目前,对于糖尿病仍然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以做到短期内控制高血糖以消除糖尿病症状。长期可以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及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延长寿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之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CDS重磅发布最新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疾病库-内分泌科-糖尿病
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正式出版发行,推荐要点速览
糖尿病(2 型糖尿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