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正道-佛陀的安乐之道》——德宝法师(1)

                      作者:德宝法师


 灭苦之道—八正道

   在《观呼吸》出版后不久,好几个朋友与学生请我以同样简明的风格,撰写关于佛陀圣道的书籍。这本书就是我的回应。

   《观呼吸》是一本禅修手册,引导学生如何修习正念禅。但正念只是佛陀教导的一部分,正念可大幅提升我们的生活,但佛陀所提供的不只如此而已。他给了我们离苦得乐的完整指导,它可被归纳为八个步骤。即使只是稍作努力将这八步带入生活,也能带来安乐,而发愤努力则将彻底改变你,为你带来极喜与大乐,那绝非天方夜谭。

佛陀的八正道并不难背诵,但它们的意义却很深奥,需要了解佛法的许多相关主题才能通达。即使那些熟悉八正道者,可能也不明白它在整个教法中的重要性,或它如何契入他们的经验。如同在《观呼吸》中所做,我尽量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它们的意义,以便所有人都能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修习八正道。

   我建议你们别像阅读小说或报纸般阅读本书。此外,阅读时,不断地自问:「我快乐吗?」并深入探究。佛陀邀请他所教导的人们一起「来,看!」他邀请我们所有人观察自己、回家,贴近自己的身与心并检视它们。他告诉我们,别迷失在世间的信念与见解中,要试着找出它的实相。

我们擅长累积信息、搜集数据,也许你挑选这本书就是为了搜集更多的信息。若你一直在读通俗的佛教书籍,停下来问自己,你想从这本书获得什么,难道只是想告诉别人你有多么了解佛教吗?或希望透过佛法的理性认知得到快乐?知识本身并无法帮助你获得快乐。

  若你是抱着这种态度阅读,即愿意把佛陀的八圣道付诸修行,实际落实他的建议,而非只是理性认知,则佛陀法音的单纯奥义将会变得愈来愈清晰。逐渐地,一切事物的究竟真谛将会对你开显,你也将逐渐发现,完全了知真谛所能带来的持久快乐。

若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到心烦,你应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向内看,问自己此时心里是怎么一回事。若书中的内容让你感到痛苦,问自己为什么。有时当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时,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也许你有许多坏习惯与其它障碍,而使自己不太快乐。难道你不想了解它们,并做些改变吗?

   我们经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心烦并怪罪他人,例如朋友、秘书、老板、邻居、小孩、兄弟姊妹、父母或政府等。或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失去珍爱的事物时,内心感到失望。我们心里带有某些「烦恼」,那才是痛苦的来源,它会被事情或想法给触发,我们因此受苦,但我们却尝试藉由改变世界来终止痛苦。从前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人想要以皮革覆盖大地,好让他走起路来比较舒服。事实上,他只要穿上一双拖鞋就可以了,无须那么麻烦。同样地,与其尝试控制世界让自己感到快乐,还不如努力地去除自己的烦恼。

   但你必须真的去修行,而不只是阅读或想想而已。即使禅修,若你不修习完整的解脱道,特别是如培养正见、奋起精进、正念相续等关键面向,则效果仍然有限。你们有些人身体虽在蒲团上打坐好几个小时,但内心却充满愤怒、幻想或忧虑。然后你们说:「我无法禅修,我无法专注。」那是你禅修时把世界扛在肩上,不想把它放下来。

  我听说我的一个学生在街上边走边看《观呼吸》,他未正念于当下的情况,结果被车撞了!佛陀邀请你「来,看!」就是请你活在当下。落实修行佛陀的八正道,即使当你在阅读时,别让你的痛苦有可趁之机。

  即使你读这本书一百遍,若不落实修行,它对你也毫无帮助。反之,若你认真修行,坦然观察自己的痛苦,并持续去做离苦得乐的事,则这本书当然能帮助你。

 

佛陀的发现

  技术突飞猛进,带来财富,但同时也带来紧张,稳定的生活与工作面临快速变化的压力。那是二十一世纪吗?不!是公元前第六世纪。一如今日,那是个战火频仍、经济脱序与既定生活形态大幅崩解的时代。在和我们相似的情况下,佛陀发现了一条安乐之道。他的发现,即一步步修心以达到满足的方法,不只适用于过去,也同样适用于现代。

  把佛陀的发现付诸修行是急不来的,它可能得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刚开始最重要的是,藉由接纳新习惯以改变生活的强烈渴望,并学习以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

  佛陀八圣道的每一步都需要修习正念,直到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止。正念是如实觉知事物的自我修行方式,以正念为你的口令,你一步步地走过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传下来的八正道,那是一条温和且渐进修行的灭苦之道。


  谁应该做这种修行呢?所有厌倦痛苦的人。你可能认为「我的生活还不错啊!」或「我够快乐了!」生活中总有满意或愉悦的时刻。但另一面呢?当事情不顺遂时,你闪躲的那部分呢?灾难、忧伤、失望、病痛、忧郁、寂寞、愤怒,以及那种求好心切的挑剔感觉。这些事情也会发生,不是吗?我们脆弱的快乐必须依赖事情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发生,但还有别的选择,那就是不依赖任何条件的快乐。佛陀教导我们寻获这种究竟安乐的方法


   若你愿意去做一切有助于离苦的事—面对当下的阻力与渴爱的根本,你一定会成功。即使你是个偶尔翻阅的读者,只要愿意善用那些对你有意义的话,你也能从这些教法中获益。若知道什么事是真实的,别忽略它。就去做吧!

  那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是最困难的。当你内心承认:「我必须做这个改变才会更快乐」—并非因佛陀如此说,而是因自己的心认出真谛来—此时你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出改变,必须下定决心改掉坏习惯。

  但那个努力的代价是快乐—不只是今天,而是永远。

  让我们开始吧!以下我们将检视快乐是什么,为何它那么难以掌握,以及如何展开佛陀的八正道。

 

什么是快乐,什么不是快乐?

   渴求快乐自古皆然,但快乐总是躲着我们。快乐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总是寻求欲乐的经验,像是品尝美食或观赏有趣的影片,期待它为我们带来快乐。但在欢乐经验的短暂享受背后,是否有快乐呢?

   有些人千方百计地想累积令他们欢愉的经验,并称之为快乐的生活。另外有些人意识到纵欲的限制,转而寻求物质舒适、家庭生活与安全等更持久的快乐,但这些快乐的来源都有极限。世上有许多人生活在饥饿的痛苦中,连蔽体与栖身的基本需求都不可得,经常活在暴力威胁的阴影下,因此他们认为增加物质舒适,能带来持久的快乐,是可以理解的。在美国虽然因财富分配不均使许多人身陷贫穷,但还不至于出现世上许多地方常看得到的挨饿受冻。多数美国公民的生活是宽裕的,因此,其它地方的人们便认为美国人是世上最快乐的。

   但若他们来到美国,看到的事实会是什么?他们会注意到美国人经常都很忙碌—赶着赴约;用手机交谈;采买杂货与衣服;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工厂中工作。所有这些疯狂的活动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美国人虽看似拥有一切,但还是不快乐,他们为此感到困惑。美国人拥有亲密钟爱的家人、好工作、美好的家、足够的金钱、多采多姿的生活———但怎么可能依然不快乐呢?他们认为不快乐是肇因于缺乏这些东西。财富、社会认同、朋友与亲人的关爱,以及声色犬马的欲乐,应使人感到快乐,但为何美国人也和其它地方的人一样,经常感到愁苦呢?


   看来我们认为应使人快乐的那些事,其实是痛苦的来源。为什么?因为它们不持久。关系结束、投资失败、失去工作、孩子们长大后离开,从资产与欲乐所累积的幸福感顿时消散。周遭的事物变化无穷,威胁着我们认为快乐所需的那些事物。

  实在很矛盾,我们拥有愈多,不快乐的可能性便愈高。


  今日人们的需求渐趋精致,这是事实,但无论搜集了多少昂贵与精美的事物,他们总想要更多。现代文明鼓吹这种需求,如每个电视广告与广告牌所宣传,真正能让你快乐的东西,是这部闪亮的新车、这部超快的计算机、这次夏威夷的豪华旅行,而它似乎暂时地有效。人们将新拥有的兴奋刺激或高兴的经验误认为快乐,但很快地就再次心痒了。古铜色的皮肤褪色,新车出现刮痕,于是他们渴望另一次消费刺激。这个无尽追逐消费的心态,使他们看不到真实快乐的源头

 快乐的来源


  佛陀曾说过几种快乐,从最短暂的到最深奥的,依序陈述如下:

 

   较低的执取之乐

   佛陀将我们多数人称为快乐的一切事物,都归类在最低层,称之为「五欲之乐」我们也可称它为「顺境之乐」或「执取之乐」。它包括一切衍生自感官放纵、肉体欢愉与物质满足的短暂世俗之乐:拥有财富、华服、新车与豪宅的快乐;看见美丽的事物,听到优美的音乐,吃到美味的食物,或对于谈话感到愉快等所衍生的乐趣;精于绘画与演奏钢琴等技艺的满足感;以及感受到来自家庭温暖的快乐。

   让我们进一步检视这五欲之乐。它的最低形式是全然放纵感官的享乐,纵欲最坏的情况将导致放荡、堕落与成瘾。我们不难了解放纵感官并非快乐,因为这种乐很快便会消失,之后甚至会让人感到悲惨与懊悔。


   佛陀曾解释,人若心灵成熟,他将了解生命中还有比五根欢愉更重要的事。他曾举例,照顾婴儿时以细绳系住五处,包括两腕、两踝与喉咙。这五股细绳—五欲,能限制婴儿但控制不了成人,他能轻易地将它扯断。因此,有智之士断除放纵五官的想法,使生命充满意义与快乐。然而,世俗之乐并非只有最低层次的纵欲。还有阅读、观赏好影片,以及其它形式休闲娱乐的喜悦。它还包括世间良善的喜悦,例如帮助别人、安顿家庭与扶养小孩,以及正直营生等


   佛陀曾提过几个较宜人的快乐形式。其中之一是从诚实与辛劳的工作获取财富,所得到的快乐与安全感。你心安理得地享受财富,不用害怕遭到指控或报复。比这更好的是,除了享受诚实赚得的财富之外,你还乐于与别人分享的满足感。另一个令人欣慰的快乐形式,来自于人们完全不亏欠任何人。

  我们大都视这些事为美好生活的要素,连最有眼光的人也是如此。但为何佛陀认为它们是属于最低层次的快乐形式呢?因为它们依赖特定的条件。虽不像纵欲的欢愉那么短暂,且比较不会破坏长久的快乐,但它们依然不稳固。我们愈相信、追求并想抓住它们,就会愈痛苦。因缘条件无可避免地会改变,我们的努力将造成痛苦的心情起伏,且终将被证明为无效。无论怎么做,我们都会心碎。但有更好、更稳固的快乐来源。

 

较高的快乐来源

   其中之一是「出离之乐」,即一种心灵上的快乐,来自于追求超越世俗之乐的事物。典型的例子是,放下俗务,闲居独处以寻求心灵提升。来自祈祷、宗教仪式与宗教灵修的快乐,也属于这个范畴。

  布施是出离的强力形式,慷慨地与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以及其它许多出离的行动,让我们感到快乐。每次我们放下,都会有一种欣喜与解脱的感觉。若能完全放下对世上一切事物的执着,则这个大舍将会比偶尔的出离行动,带给我们更大的快乐,这是理所当然的。

   比舍弃物质更高一层的是「放下烦恼之乐」。每当瞋恚、贪欲、执取、嫉妒、骄慢、疑惑或其它烦恼出现时,若心能迅速放下,自然会产生这种快乐。在初萌芽时便掐断它们,将使心成为无碍、喜悦、光明与澄澈。但无法保证这些不善法从此便乖乖止息,不会再去骚扰心。

更好的是四禅八定中的微妙喜与乐,在这些定境中不可能生起任何愁苦。虽然这些定境的威力能如此强大与超越,但它们有一个缺点:禅修者终究得出定。诸行无常,即使深细的禅定也有终了的时候。

 

最高的快乐来源

   最高的快乐是「证果之乐」。在每一个果位,生命的重担都会减轻一些,我们感到更加快乐与自在。最后的圣果—彻底断除一切烦恼,带来无间与无上的快乐。佛陀建议我们,学习放下对较低快乐形式的执着,专心致志于最高的快乐形式—觉悟。但他也鼓励人们尽量使自己快乐。

   对于有些还看不透世俗欲乐者,他提出睿智的建议:避开世俗纷争,追求理想的世俗之乐,例如,培养让事业成功或家庭和乐的个人特质。对于那些具有更高企图心,希望转生天界者,他便针对他们解释达成那个目标的方法。对于那些有志于正等正觉之最高目标者,他也教导他们如何达成。不过,无论追求哪种快乐,我们都离不开八正道。


不快乐的陷阱

   佛陀知道,不停地在世俗爱境中寻找快乐,使我们陷入无尽的因果与爱憎的循环中。每一个身、口、意行都是造成果的因,而这个果又转变成下一个因。佛陀为我们指出苦的循环是如何进行:

 

  缘受而爱生,缘爱而求生,缘求而利生,缘利而用生,缘用而欲贪生,缘欲而耽着生,缘耽着而悭吝生,缘悭吝而守护生,缘守护而执杖剑、诤论、恶口等,无数恶、不善法生。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这个循环的变化形式。例如你在商店购物,看见一个看起来很美味的馅饼,内红外白,鲜艳欲滴,那是店里所剩的最后一个。虽然在前一刻,你的心还是平静与满足的,但这个视觉印象—佛陀所说的「根境接触」,便引生了愉悦的感受与想法。

   渴爱从这个乐受生起:「嗯……草莓,」你自言自语:「还淋上鲜奶油。」你的心追求并扩大这些愉悦的想法。草莓馅饼多么美味啊!它闻起来多香啊!鲜奶油滑嫩的感觉多棒啊!接着便是做出享用的决定:「我要尝一口馅饼。」现在执着生起:「那个馅饼是我的。」也许你注意到心里闪过一些迟疑的念头—那可不利于腰围与荷包。突然间,你发现旁边有人也在驻足欣赏这个馅饼。你的馅饼!你因此心生嫉妒,于是赶紧抓起它冲到柜台结账,并因而引起其它客人侧目。说不定其它客人会跟随你进入停车场,想要抢走馅饼,试想那会发生何种恶行—你们可能相互叫嚣,甚至大打出手。但即使并未正面冲突,你的行为也已造成另一个人的不满,并认为你是个贪心的人,你内心的满足感也可能因而遭到破坏。

    一旦心生渴爱,自私与嫉妒的行为通常便无法避免。为了追求任何一种小欢乐—一个草莓馅饼—我们可能冒着树敌的危险而卤莽行事。当渴爱的对象是重大事物,例如某人贵重的物品或非法通奸时,代价就更高了,那可能造成严重的暴力与无尽的痛苦。

若我们能反转这个循环,从负面行为开始,一步步回溯它感情与心理的原因,也许便能从源头断除痛苦。只有彻底消除渴爱与执着———完全根绝———快乐才得以确保,如此才功德圆满。我们可能不知如何完成这样一件大事,但一旦确认该做的事,我们便已上路了。

渐修

   现在你已了解为何我们说真正的快乐来自断除渴爱,即使我们认为达到最高的快乐不切实际,但仍能从减少渴爱获益。我们愈放下渴爱,就愈感到快乐。但要如何减少渴爱呢?这想法似乎令人望而却步,更别说要断除它了。若你认为单凭意志力勉强消灭渴爱并不可行,那你是对的,佛陀有更好的作法—渐次修习八正道。

  佛陀的渐修之道冲击你生命中的每个层面,这过程在任何地点与时间展开。无论你在哪里或前往何处,每一步都是一次新的开始。行为与知见上每个向善的新改变,都建立在前一个改变的基础上。

  在佛陀的声闻弟子中,有些人心地调柔,在一次谈话中听闻他的正道指导后便达到安乐。有些人则已做好准备,他们只听到最高指导—四圣谛,心便达到究竟解脱。但大多数的佛弟子仍得按部就班,依教奉行。有些弟子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克服见解上的障碍,然后他们才能进一步往前探索。

   我们大都必须做很多功课,才能化解长期以来毁灭性与自我挫败的态度与行为,必须以更大的耐心与毅力,在佛陀的渐修之道上缓步行进。并非每个人都能在一夕之间彻底觉悟,我们都因为过去的经验,以及致力于心灵成长的强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佛陀是个极善巧的老师,他知道我们在获取更高教导之前,需要一些基本的清楚了解。他的八圣道由三个相辅相成的阶段组成—戒、定与慧。

第一个阶段—戒,是接受一套核心的价值,然后再根据它们来生活。佛陀知道合乎道德的身、口、意行是进阶修行的前行,但我们当然至少必须具备一些智慧来判断何者是道德。因此,他以帮助人们开发初阶正见(第一步)与正思惟(第二步)来展开教学。这些心理技巧帮助我们分辨道德与不道德的思想与行为,以及分辨善行与伤害、纠缠我们的行为。

   当我们修习正确心态时,便可开始将逐步提升的知见用在正语(第三步)、正业(第四步)与正命(第五步)上,这些实际的善戒行将使我们的心趋向调柔、无碍、喜悦与净信。由于恶行的干扰开始消退,定乃得以生起。

   定有三个步骤:

   第一是正精进(第六步),它将心集中在解脱道的其余各步上,这种精进在禅坐妄念纷飞时尤其需要。其次是正念(第七步),要想拥有正念,必须在每一剎那都有一些善定才行,这样心才能持续接触变化的诸境。正定(第八步)允许我们把心无间断地集中在一个对象或观念上,因为它是清净心,无贪与无瞋,所以能带给我们深入观察实相所需的心理强度。

   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陀解脱道的第三阶段,这又把我们带回八正道的最初两步—正见与正思惟。「啊哈!」我们开始解行合一,了解如何创造自身的痛苦;了解身、口、意行如何伤害了自己与别人;洞见自己的谎言并如实面对生命。智慧是指路的明灯,使我们得以避开痛苦的纠缠。

   虽然前述佛陀的八正道是由一连串相续的阶段组成,但它的运作其实更像螺旋状。戒、定、慧彼此加强与深化,八正道上的每一步都深化与加强其它各步。当你开始将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修行时,每一步都会展现,每个善行与洞见都会推动下一步。在这条道路上,你的每件事都会改变,尤其是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他人的习气。在螺旋之道的每一个转折,你都对自己的身、口、意行更加负责。

   例如,你愈把渐增的智慧运用在对戒律的了解上,就愈能洞见道德思想与行为的价值,进而能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样地,愈看清楚哪些心理状态是有益的,以及哪些是应断除的,你就愈能善巧地精进,因而加深定力,以及增长智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禅修世界--定04
只要经历而不要排斥。。。
佛之心法 八正道之正见
禅修是智慧的生活方式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把修行法则变成行动的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