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心世界

禅心世界  

2013-02-18 22:20:32|  分类: 佛语禅心|字号 订阅

光明人生的灯塔─正知正见(一)
“正知正见”也可以说是正确的人生观,
佛法告诉我们,
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才不会迷失。
 
  一般对佛法认知不清楚的人,总认为佛法是浩瀚、艰深、玄奥难懂的,所讲的道理与现实生活是不相干、脱节的,这种认知是极不正确的,佛陀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教,都是在阐释、启发、教导我们“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就是今天要探讨的主题:“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就像人的眼睛,人因为有锐利的眼睛,所以能将事物看得清清楚楚,即使远行也不会在途中迷路,正确的知见也像一盏明灯,能够照亮黑暗。
  “正知正见”也可以说是正确的人生观,佛法告诉我们,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才不会迷失,从正知正见去建立一个完整人格,而后再进一步提升。有了正知正见,才晓得要修福德与智慧,思想、观念和作为净化、清净了,此时的知见就是净知、净见,达到这种清净的境界,妙智慧就会启发出来,所以佛法说:“一切清净慧,皆由禅定生。”所谓“妙智慧”,就是对一切事物都能观察入微的微妙智慧。
 
 
光明人生的灯塔─正知正见(二)
当你沉醉在所谓的享受、欣赏、乐趣时,
你的六根也在忙碌的摄取着六尘,
佛法称此为“尘劳”
 
  物质的诱惑、知见的染污,使人们的心无法安定下来,当内心产生了空虚与烦恼无法排遣,有些人就藉由吸食强力胶、吗啡、海洛英等毒品来麻醉自己,却美其名为刺激;有些人用花天酒地、赌博等方式来填补空虚、排遣烦恼。
  除了这些外在的中毒因素以外,还有一种毒素是大家所忽略的,那就“享受”、“欣赏”、“乐趣”。怎么说呢?我们都认为这些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如果没有这些,生活不是很单调、无聊吗?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些正是中毒的迹象。当你沉醉在所谓的享受、欣赏、乐趣时,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在忙碌的摄取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佛法称此为“尘劳”,外界的事物称作“尘境”,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时间太久,就会产生麻痹与疲劳,这种现象就叫“尘劳”。
  一般人常把这种现象认为是自然的,而不知已经中毒了,很多精神上的疾病,病因就是六根过度的摄取六尘,造成心理的负担太重,心里没有依靠,晚上睡不着觉而致失眠,失眠次数多了,情绪就不安与暴躁,如果再不知节制,等到造成了大病时,神医也束手无策了。
 
 
光明人生的灯塔─正知正见(三)
希望世界和平、社会安乐,
就要从每个人净化自己内心的贪、瞋、痴,
及破除邪知邪见下手,才是根本之道。
 
  一般人都不知道,对外境的执着是一种慢性中毒,为什么呢?根源就在于我们的贪心、瞋心、痴心,佛法称此为“三毒”。这三毒就像三颗定时炸弹埋伏在我们的心当中,随时都会伤己害人。贪心、瞋心、痴心是烦恼的起因,也是生死的根本,更是邪知邪见的温床。
  那要如何消毒?有没有解毒的良方呢?当然有!佛陀告诉我们的“正知、正见、正信”就是消毒与解毒的良药。有了正知、正见与正信,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心定下来就会产生智慧,定、慧具足就能百毒不侵,毒与我们从此就脱离关系了。
  一般人对外界的风灾、火灾、水灾、地震等,认为是自然界的必然现象,而不知外界的天灾地变的起因,就是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邪知邪见。以佛法来讲,痴心感招风灾,瞋心感招火灾,贪心感招水灾,因为众生心中有太多的贪心、瞋心、痴心及邪知邪见,故感招外界有诸多的天灾人祸。
  所以,希望世界和平、社会安乐,就要从每个人净化自己内心的贪、瞋、痴,及破除邪知邪见下手,才是根本之道。
 
 
光明人生的灯塔─正知正见(四)
其实,“因果”是生活的一种定律与法则,
违背了这个定律与法则,
处处都会不如意。
 
  有很多人听到佛法里讲“因果”,认为是一种消极与迷信。
  不久以前,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别人称他为为博士,认为他对佛法的道理研究得很透澈。有一天,他跑到山上来对我说:“师父,佛法的道理就是人生的道理,以后您出去弘法时,不要尽讲一些因果的事情。”
  这种观念就是知见不正,他把佛法当做学术、哲学去研究,佛法真正的好处他得不到,佛法对他来讲,是一种学问、理论和形而上的东西。
  其实,“因果”是生活的一种定律与法则,违背了这个定律与法则,处处都会不如意,有了因果的观念与知见,社会的乱象自然就会消失。
  现在的社会,绑票、勒索的案件,为什么会层出不穷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不相信因果的邪知邪见所引起的。做这些坏事的人,从不去思考被勒索的人的成功与财富,是经过一番努力得来的。自己不从“因”上去努力,看到人家富贵,心生嫉妒,自己没有富贵可享,就不择手段去巧取豪夺,期望做一票就可以一夕致富、享受富贵,心存侥幸,以致最后落得榔铛入狱,终身桎梏。
 
 
光明人生的灯塔─正知正见(五)
凡事都有一种方法和道理,
从表象是看不到真相的。
没有正知正见的人想成佛、成道,
最后反而成了魔,想生天却跑到地狱去了。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抱着侥幸的心理,奋斗、努力对他们来说都嫌太慢了,一夕致富的方法,才是他们所追求的,于是本来无辜的股票就变成了祸害,每个人都想从股票上一夕致富,却往往落得家破人亡。所以侥幸也是一种邪知邪见。
  其实,也有很多学佛的人存有这种侥幸的心态。听说“渐修”的法门,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道,整个心就松散了,忽然听到禅宗有一种“顿悟”的法门,只要顿悟就可以立地成佛,多好啊!结果,也没了解其中的义理,就以为自己已经顿悟自心,不用再修行了,这就是邪知邪见。
  “顿悟”不是一夕致富、一步登天的,顿悟也需要有宿世所种的善根,前世经过长期的努力修行,今生听到佛法才会一下子就契悟。凡事都有一种方法和道理,从表象是看不到真相的。没有正知正见的人想成佛、成道,最后反而成了魔,想生天却跑到地狱去了。因此,学佛的要件中,不心存侥幸、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光明人生的灯塔─正知正见(六)
因果通三世,有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所种的因,是现在的果报,
未来富贵的果报,是现在所种的善因
 
  知见不正就是邪知邪见,就如同一个瞎了眼睛的人,人生的道路摸不清,不知道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有些人认为功名、富贵、享受就是人生,吃喝玩乐就是享受人生。但是仔细观察,动物也知道吃喝玩乐,例如有些人家豢养的小狗,它既聪明又灵巧,主人天天为它梳头、洗澡,给它吃好的食物,甚至还抱着它一起睡觉,享尽了吃喝玩乐,但是小狗还是小狗。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的人格与正知正见。
  一个有正知正见的人,相信人生是有因果的,因此绝不会做错事情,他知道因果通三世,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所种的因,是现在的果报,未来富贵的果报,是现在所种的善因,所以做每件事情,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丝毫苟且。
 
 
光明人生的灯塔─正知正见(七)
成功与失败,富贵与贫贱,
绝不是偶然的,
一定是遵循因果法则的。
 
  有些不相信因果的人,通常会提出质疑:“假若人生有因果,为什么有些人一生中从来没做过任何善事,他的事业却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为什么有些人专做善事,却得不到好报呢?”
  从表面上看,讲这些话好像很有道理,其实,因果是通三世的。这一生没做善事、又悭贪成性的人,现在所享受的富贵,是过去生中所种善因的果报。
  种善因就好比将钱存到银行里一样,这种人过去生在银行存了很多钱,这一生所享受的都是银行里的存款,但是存款如果不知节制的耗费,总有一天还是会用完。
 
 
光明人生的灯塔─正知正见(八)
要想改变事业上的不如意,
除了修善法外,还要有精进心,
在心灵上不断积极净化就是精进。
 
  有人会说:“因果的道理,又没有根据、也看不到,今生做了善事,死了以后的事谁知道?来生的事谁看得到呢?”
  这种没有因果的人生观,思想会比较偏颇,当贫穷或事业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觉得这个社会是不公平、是讲究权利与手段的,那有什么因果?渐渐地人生观就变得消极、冷漠、暗晦与绝望。
  佛法告诉我们正知正见,就是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有了这种正确的人生观,人生就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有正知正见的人,当事业或其他事情不如意,一般人称之为运气不好时,绝不会埋怨、烦恼,因为他相信因果,知道这是过去没有种善因的果报,霉运来就让它来,还是继续不断努力的种善因。
  要想改变事业上的不如意,除了修善法外,还要有精进心,在工作上对自己的技术提升,对智慧与道德,也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这样在心灵上不断积极净化就是精进。经过三、五年后,善业成就了,事业就会开始顺利,人生也会越来越光明。
 
 
光明人生的灯塔─正知正见(九)
四面佛真正的意义,
是指对凡事皆能以正知正见的智慧观察入微,
因此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做起事来自能面面俱到、圆融无碍,
具有这念心,就是四面佛。
 
  现代的社会,一切都讲求速成、奇迹或侥幸。
  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用心听讲,成绩当然不好,家长就到寺庙烧香、拜拜,求佛、菩萨或神明给他的孩子加持,希望成绩变好,这些家长相信佛、菩萨是慈悲的,以为佛、菩萨一定会满他们的愿。家长的观念也不能说全错,佛、菩萨确实是慈悲的,但是佛、菩萨也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理─凡事要从因地上努力。平时上课不用心,回家以后沉迷于电视、电动玩具,不知道温习功课,这种懈怠、放逸的因,怎么可能有好成绩的果报呢?因果的定律,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存在,希望诸位知识要有这种正知正见。
  现今社会很流行拜四面佛,据说拜四面佛很有灵感,而且可获得加持。许多寺庙因应信众需要,特地远从泰国请回四面佛供信众膜拜。
  四面佛真正的意义,是指对凡事皆能以正知正见的智慧观察入微,因此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做起事来自能面面俱到、圆融无碍,具有这念心,就是四面佛。
  膜拜佛、菩萨应该从道理上去了解,否则不知所以然的膜拜,反而会招致迷信之讥。
生与死(一)
我们一个人一开始下来就是生,
到最后还是要死,
死是苦,生也是苦,
从开始一直到最后,
人生都是一个“苦”字。
 
  所谓生与死,每人皆有这么一个关口,可是在迷的人不知道生也不知道死,但觉悟了的人就知道生、死的重要。
  对生、死的看法,儒家与佛法有某种层次上的差别。儒家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是希望我们去参究自己生从何来?以佛来说,又更进一步了,就是要我们“了生死”。
  儒家对生死的看法,如果我们一个人在世问上建功立德,为国家、民族、社会尽心,如此,则虽死犹生,因为即使是死,但他的精神长存。如:历史上的岳飞与秦桧,岳飞留芳千古,秦桧则遗臭万年。岳飞的忠孝精神永远长存,这就是儒家对生、死的看法。
  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证明我们人生要追求一个真理,我们悟到真理,是为道而牺牲,为国家、社会而牺牲,这也是道啊!这样子牺牲了,那么他的生命却始终存在的。而我们佛法上也有这种说法。“宁可持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就是为了道。成道第一个要持戒清净,所谓“戒定慧三无漏学”,如果我们持戒不滴净,以后会带给我们一些生死与烦恼。佛法上也说:“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如果戒不清净,想要得到最高的禅定,也不容易,所得到的定即是邪定。
  那么在我们佛法来讲,除了这些意义以外,另外还要更进一层,即认为生也是苦、死也是苦,所以要“了生死”。
  一个人在世间上建功立德,是一个功德、也是一个福报,可是我们人还有过去、现在、未来,你建功立德,就算是有了福报,将来是人天的果报,人天的福报享完了,最后还是受六道轮回。
  我们一个人一开始下来就是生,这一生不论你是做什么事业─ 士、农、工、商、学、兵,到最后还是要死,死是苦,生也是苦,从开始一直到最后,人生都是一个“苦”字。
生与死(二)
人生是苦,从生至死惟一“苦”字。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爱别离苦。
八苦炽盛。
 
  人生是苦,从生至死惟一“苦”字。
  怎么知道人生是苦?你看小孩生下来就聒聒叫,就证明他是很苦。怎么说是很苦?婴儿往母亲肚里是一个世界-十月怀胎,在母亲肚子里实在是苦事情,称为胎狱之苦,出来以后又是另一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均觉得不适应,感觉得很苦,所以是生苦。
  老苦,老的时候行动一切皆不顺,做什么事情皆不能称心如意。
  死苦,人快死的时候,四大分散自己做不了主。人死的时候地大分散,身体坏掉,神识会觉得山崩地裂,这个时候自己会觉得惊慌恐怖。水大分散,流脓流水,晚上作梦,梦到到处都是洪水,惊慌恐怖,无处可逃。风大分散,看到遍地都是猛风在吹,无处可逃。火大分散,晚上作梦看到遍地都是火在烧,令人惊慌恐怖,到最后如果我们这一生作了很多恶业,会看到地狱、畜生、饿鬼种种恐怖的境界,这些都是苦。
  病苦,“生”了以后每个人都会生病,病有病的苦。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得的苦很多,如:学业力面,希望拿第一名,始终拿不到第一名,拿不到心中就起了烦恼。事业上也是如此,有了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甚至于整个台湾,乃至于整个世界,心始终没完没了,这就是求不得苦。因为一切皆有因缘果报,要求,要从因当中求,不要从果上去求。
  求什么呢?求我们现在开始不要打妄想,不要造恶业,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这样子来求,我们的心就安定下来了。心安定下来,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定力,乃至于我们的福报无形当中,就会增长。佛法上所说的求不得苦,是告诉我们要从这个上面去解脱。
  怨憎会苦,不该看到的人,偏偏要看,彼此看了很不自在,所以怨憎会苦。在平时我们耍广结善缘,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样即没有怨憎会苦了,如果彼此有了过节,最好能够冤家宜解不宜结,不看僧面看佛面。
  五阴炽盛苦,我们身体色、受、想、行、识,这是属于五阴境界。色属于物质,色法里面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第二个是心法,心法里面有受、想、行、识四个心里面的状态,色法加心法,就是我们这样一个人。
  我们一个人不管多大岁数,都要受这个色、受、想、行、识的影响。尤其是在年轻的时代,十多岁到了二十多岁,都要受色、受、想、行、识的影响,身、心皆起大变化,产生冲击,这就是所谓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五阴炽盛,尽像一把火在心当中烧,使其身心不能平静,不能安定。
  爱别离苦,我们一个人有种种执着,有种种情爱,父母有父母之情,儿女有儿女之情,同学有同学之情,朋友有朋友之情,人不能始终在一起,古人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离死别”,“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生与死(三)
我们每一个人念念都是在生灭当中,
所以就有生、老.病、死、苦。
禅宗祖师所说,你把这念心了了,生死就了了。
实在是如此的,
哪一念心?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
不攀缘、不颠倒,时时刻刻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生死就了了。
所谓了生死就是在现在,而不是在未来。
 
  佛法告诉我们了生死,生死就是自已的烦恼。刚才所说的八苦,即是自己的烦恼,一个是因的烦恼,一个是果当中的烦恼。我们起心动念就是因,果报现前了,逃也逃不了,这是果当中的烦恼。要想去了果当中的烦恼,必须从因当中去了。人已经生下来,如何去了?生了以后要受报,必须要面对现实,所以逃也逃不掉,到死的时候,死亡一现前,谁也逃避不了。
  如果我们三昧修成功了,自己能够作主,能够作主生死就自在。平时我们对于我们的烦恼,时时刻刻检讨反省,把烦恼化掉,这样子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死,这是佛法对于生死更进一步的看法。
  我们每一个人念念都是在生灭当中,所以就有生、老.病、死、苦。明白这些道理了,就知道生在那里?死在那里?如果我们这念心,“师父说法,大众听法这个心”一念不生,保持这个境界就没有生死了,当下就了了生死。所以禅宗祖师所说,你把这念心了了,生死就了了。实在是如此的,哪一念心?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攀缘、不颠倒,时时刻刻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生死就了了。所谓了生死就是在现在,而不是在未来。
生与死(四)
你要了生死,
时时刻刻注意当下这念心,起心动念这念心,
看看是起善念?或起恶念?
起善念就是福德,起恶念就是罪过。
最后一念不生,生死通通了了。
 
  禅七当中就是了生死,生死的意义要知道,否则还是了不了生死,修净土宗的,认为生死是在死了以后,希望佛来迎接,认为这个就是了。这样了了以后,将来不来受生。这种生死是果报上的生死,平时若没有修观行、没有修定慧,心当中有种种烦恼,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是不容易的。无论禅也好、净也好,都在我们这念心,我们心没有生灭,生死就了了。
  起初儒家所讲的生死,和我们佛法所谓的生死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不相同的就是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要想未来了生死,完全是靠现在,现在不能了,未来也不能了。佛经里面讲:“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就是说我们这念心有这么一个念头,这个就是生,有此。有这一些些,将来还有一些,是什么意思?
  有一些些,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有这么一个念头,看是什么念头?贪的念头?瞋的念头?痴的念头?如果我是贪的念头,看我贪什么?贪名、贪财、贪色、贪吃、贪睡?如果我们贪色,有一些些,男孩看到女孩就想,女孩看到男孩也免不了这念心上打妄想,这就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这就是生死。
  你要了生死,时时刻刻注意当下这念心,起心动念这念心,看看是起善念?或起恶念?起善念就是福德,起恶念就是罪过。最后一念不生,生死通通了了。这就是从因上去了,而不是从果上去求,也不是从果上去了的。因没有了,果也没有了,有因才有果,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那个东西,这是一定的道理。
  善也是生、也是死;恶也是生、也是死,那我们怎样去了?一个是渐修了生死、一个是顿悟了生死。渐修是层次上的差别、所谓渐修即是修戒、修定、修慧,这样子去了,证到戒定慧三无漏学就好了,生死就了了。
  顿悟了生死,即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马上就能了。怎么说顿悟自心呢?即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定。定当中还要有慧,这念心还要清楚明白。所以顿也好、渐也好,都能了生死。最重要的是,要从因当中去了。
 
解脱生死之意义(一)
在佛法看来,自杀是没办法得到真正解脱的,
因为自杀的人,心念上始终是痛苦的,
这种痛苦会延续到死后,
乃至于下一世。
 
  修行学佛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脱生死。“解脱”的意义是什么?“生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必须要了解。
  一般人心当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解决,或生理上的病苦无法解决,乃至于世间上的事业失败,生活有了困难,于是有的人想要求个解脱,认为一口气不来,死了就解脱了。譬如有人累积了很多债务,自己没有办法偿还,就想不开而自杀,想求个解脱。甚至于男女之间的情爱发生纠葛,产生了障碍,就自己了断生命,以为如此即可获得解脱。
  一般人以为死了就一了百了,认为这就是解脱。在佛法看来,自杀是没办法得到真正解脱的,因为自杀的人,心念上始终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会延续到死后,乃至于下一世,一切的苦难不会因自杀而得到解决,反而带给自己及亲人更大的痛苦、烦恼。
 
 
解脱生死之意义(二)
佛法教人要从因上去解脱,不是从果上去解脱;
面对现实,努力改善自己的命运,
过去的事情直下承担,心安理得,
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脱。
 
  自杀是没办法得到真正解脱的。自杀的人,心念始终是痛苦的,譬如吊死的人,他的神识始终是停留在上吊的地方;烧死的人、淹死的人,乃至于车祸而亡的人,一般称之为横死;所谓横死,即寿命还没有终结而提前死亡,不是寿终正寝,正因如此,所以心当中充满怨气,心结始终无法解开,所以他的神识就在死亡的地方无法离开,一般人称之为冤魂不散,这就是没有解脱。
  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以为自杀后,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只会招致更大的苦难。所以佛法教人要从因上去解脱,不是从果上去解脱;因为今生痛苦、贫穷,是过去种的因,今生要受的果报,求解脱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担,面对现实,努力改善自己的命运。如何改善自己的命运?第一、要惭愧忏悔。第二、要忍耐。第三、要修善去恶。第四、要用佛法来转识成智。透过上述的方法,将烦恼转过来,过去的事情直下承担,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脱。
 
 
解脱生死之意义(三)
解脱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杀,
化除心中的烦恼,消除心中的恶念,
将心中的结解开,
心开意解,就是解脱。
 
  解脱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杀,从现在开始努力种善因,步步光明,从黑暗到光明,就是真正的解脱。化除心中的烦恼,消除心中的恶念,将心中的结解开,心开意解,就是解脱。佛法云:生死即烦恼。一般人不了解,认为从母亲肚子里出生,就是生;一口气不来,两只脚一伸,就是死;这种生、死是没有办法得到解脱的,因为这种生死的果报已经现前。人在受胎十个月中,是要受胎中之苦的,除非不去受胎,但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受胎,必须懂得佛法,要修定、修慧。受胎的原因是因为人往生以后,识神作不了主;要能够作得了主,就要靠定力与智慧,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定,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要达到这般程度,就要靠平时禅定功夫的修持,与般若智慧的观照。
 
 
解脱生死之意义(四)
菩萨乘愿再来,
具足定力、智慧,没有男女的欲爱,
完全是慈悲,发愿普度众生。
 
  如果有定力、有智慧,就不会受胎;因为看到任何境界,这念心马上回光返照,经常在定慧当中,这念心没有贪爱,并且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此时当然不会迷惑,这样生死就了了。菩萨乘愿再来,具足定力、智慧,没有男女的欲爱,完全是慈悲,发愿普度众生;菩萨受孕时,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贪着男女爱欲而受孕,所以在母亲肚子里,这念心也是清楚明白、定慧具足的。一般众生受孕,没有慈悲、定慧,是因欲爱而受生,所以是邪念受孕。
  邪念受孕,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就像住监牢一样,暗无天日,母亲喝了滚烫的开水,胎儿就感觉火热非常;喝一杯冰水,就感觉如寒冰地狱。出生之后,因为母亲肚子里面的环境,完全和外面不同,婴儿受到外面空气压迫,如同刀割一般,感觉很痛苦,所以一出生就哇哇大哭,这就是受生之苦。此种已现前之苦报即须承受,是无法免离的。
 
 
解脱生死之意义(五)
了生死要在平时,
时时刻刻回光返照,
随时转化烦恼、破除执着。
 
  诸佛菩萨出世时有种种瑞相、种种祥光;如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九龙吐水、天女散花、地上涌金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缘及善根,这是前世修行所累积的。正念出世,正因受胎,就没有一般众生出生的痛苦,就如佛菩萨出世不会像众生的出生,百般痛苦,这是因为佛菩萨累积了无始劫的福德、智慧。
  现在许多修行学佛的人,也都在讲了生死,认为死了以后才了生死,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就是了生死。其实真正的了生死要在平时,时时刻刻回光返照,随时转化烦恼、破除执着,破除了烦恼、执着,当前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本心本性是没有生、没有死的,这方是了生死。
 
 
解脱生死之意义(六)
痴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习气,
如欲爱、色爱、男女之爱,
及对于金钱、名利的贪爱;
这些执着、痴爱,会使本具心性昏闇、迷失。
 
  修行要了解生死的意义,才能了生死,如果连生死的意义、生死的根源都不知道,要从何了生死呢?生死就是烦恼、执着。烦恼、执着不是在死的时候才了,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回光返照,破除自己的执着,即是时时刻刻了生死。
  古德讲:“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须要识生死根,痴爱即是生死根。”痴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习气,如欲爱、色爱、男女之爱,及对于金钱、名利的贪爱;这些执着、痴爱,会使本具心性昏闇、迷失。
  一般人的心有几种习气:第一、妄想心、攀缘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无聊,就是无所事事,没有妄想,也没有昏沈,却不知道作什么好,这就是无聊的心境。第四、无记,心境呆若木鸡,没有智慧,无法作主。有以上这四种心念都属于众生心,不是圣心,与无为法不相应。没有漏除这四种习气,即无法了生死。
 
 
解脱生死之意义(七)
假如修行有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梦的,
圣人醒梦一如,
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
晚上也是如此,这就是功夫到家了。
 
  一般人的心有几种习气:第一、妄想心、攀缘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无聊。第四、无记。
  无记有两种境界,第一种空亡无记,在打坐的时候,忽然清清净净的境界现前,很舒适、自在,就将此境界当作真实、究竟的,始终停留在这种感受中而不知道用功,不知道突破,这就是空亡无记,守在这种空空洞洞的境界,这即是禅宗祖师所指“死水不藏龙”的境界,是无法开启智慧,悟见佛性的。
  第二种是独头无记,平时用功不得力,悠悠忽忽、散散乱乱,晚上的时候梦想颠倒。假如修行有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梦的,古人说:至人无梦,圣人醒梦一如,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晚上也是如此,这就是功夫到家了。如果不能像圣人一样无梦,至少晚上作梦,都是与佛法有关,与修行有关;或是作恶梦的时候,可以作主,看到恐怖的境界,知道修观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能提起正念。作梦就是独头无记。
 
 
解脱生死之意义(八)
生死就是烦恼,
欲爱、色爱、愚痴不信因缘果报,
不知众生本具佛性,
这些就是烦恼。
 
  修行就是要能作心的主人,心要有智慧,要看经就看经,要打坐就打坐,要修善就修善,这就是智慧,就是能观之智,一切都能作主。一般人的心作不了主,如看到绮情的电影广告想去看,这就是作不了心之主,假使心能作主,刚想买票看电影,正准备买票时,回光返照,电影是假的,是虚妄不实的,俗谚云: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如是思惟,即是作心之主,有这种功夫,就能转凡成圣、转识成智。
  生死就是烦恼,欲爱、色爱、愚痴不信因缘果报,不知众生本具佛性,这些就是烦恼。如果知道众生皆有佛性,知道缘起性空、因缘果报的道理,并具体落实修行,生死就能了脱。
 
 
解脱生死之意义(九)
心念的生死,即身体生死的因;
无生灭之心,
自然没有身体生灭、生死的果报。
 
  生死有二种:一种是身体上的生死,一种是心灵上的生死。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坏,身体是会坏掉的。假使证到空性,证到真空的境界,证到四大皆空,就是证到罗汉果,证到我空的境界,此时这念心就可以转四大,生死就了了。
  身体的四大是虚妄不实,当体即空,很多修习禅定的人,禅定功深,色身就不会毁坏,这就是金刚身,金刚身从何而来?就是当前这念心达到不动的境界,而且在不动当中还有智慧,心当中的烦恼漏尽,这念心就具足定慧,这念心就是法身。心无生灭,身体就无生灭。佛门高僧六祖大师、丹霞大师、云门祖师等很多高僧大德,证到了空性,就能生死自在。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体生死的因;无生灭之心,自然没有身体生灭、生死的果报。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
心念的生死,即身体生死的因;
证到空性,无生灭之心,
自然没有身体生死的果报。
 
  明朝末年,有一位智祥大师,“禅林宝训笔说”就是智祥大师所著述;其事母至孝,曾任明代武官,明朝亡国之后,即在湖南省紫云山下建寺,同母亲一起出家修行。圆寂的时候,遗书上交代修建石塔,将他的色身放置在石塔中,每隔三十年要开一次塔;圆寂以后,弟子就遵照遗嘱,三十年开一次塔,结果发现他的头发长垂至地,指甲绕身三匝;所以每隔三十年,弟子就要开塔为其剃发、剪指甲,到民国时代这件事情都还持续着。民国三十二年时,道安法师任佛国寺住持,预备于三十三年五月开塔,后来因为日军入侵而作罢,而后大陆沦陷至今,就没有人再承续此事了。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体生死的因;证到空性,无生灭之心,自然没有身体生死的果报。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一)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恶念,
心念时时刻刻在生灭迁流,
这就是众生。
 
  参禅、打坐或念佛,刚开始精进用功,感到身心安定,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但却反而觉得心定不下来、心烦意燥,这就是心当中的无明烦恼现前了。假使能够观照到,就能将烦恼转过来;如果不知道觉照,就会被烦恼所转,这就是心理上的生死。有很多修行学佛的人,烦恼现前就怨叹,自以为修行这么久,又作这么多的功德,佛菩萨怎么还不保佑,仍然处处都不如意。要知道,这时候不要叹息,此时就是消业的时候。所谓“消业”,业障现前才能消,业障不现前就不能消。要想成道、转识成智,就必须要把心当中的烦恼淘出来。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恶念,心念时时刻刻在生灭迁流,这就是众生。从早到晚,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始终不停,像江河一般,一波接一波,前念后念,前浪后浪始终不停地奔流,这就属于众生境界。要了生死,就要将所有的妄想破除,心当中的波浪就平静如水,当下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样生死就了了。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二)
解脱生死的方法有四种,
第一“定解脱”,
第二“慧解脱”,
第三“定慧等持解脱”,
第四“明心见性”。
 
  所谓解脱就是化除自己心当中的执着,要证到空性,要将心当中的烦恼转化过来,在唯识学上说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四智成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四智三身不离开这念心,顿悟当前这念心,心外没有一法可得,这样有生灭的心就变成不生不灭的心了。没有生就没有灭,生死就了了。
  解脱生死的方法有四种,第一“定解脱”,第二“慧解脱”,第三“定慧等持解脱”,第四“明心见性”。什么是“定解脱”?所谓定,就是修一种法门得了禅定,如念佛念到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一句阿弥陀佛,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妄念变成一念,妄念就是烦恼,一念就是定。有了定力,烦恼就像草被大石头压伏,这时候烦恼就不现前,可是烦恼还是存在,所以还要再深入禅定。佛法上的禅定种类很多,如火光三昧,水光三昧、真空三昧、念佛三昧等等,三昧就是定境,定境现前,起初烦恼不现,日久功深,烦恼化除了,这即是定解脱。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三)
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
由于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看法不同,
所得的结果就不同。
 
  解脱生死的方法中,所谓“慧解脱”,即透过智慧观照思惟,凡事经过一番透视、思虑。以前认为痛苦的事情,现在以智慧心去观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由于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于每个人的观点、看法都不同,形容出来的山色就不同。
  中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又称东坡居士,对佛法很有研究。他写一首形容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侧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样,要如何才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意识来论断,要以客观的心情来观察,如此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答。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四)
同样是看山,
每个人的看法皆不尽相同,
这就是智慧的差别,
及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致。
 
  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由于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譬如喜欢登山的人,认为登山是一种运动,对身体有利益;另外有的人,认为登到山顶时,心胸豁然开朗,所以觉得爬山有利益,这又是另一种心境。
  孔子对于山与水的看法又不同,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
  “知者乐水”,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般,柔顺而不畏艰难,智者面对不同的境界、事物,就以不同的善巧方便度化,不会执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仁者乐山”,有仁德的人就如山一般,寂然不动,仁者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理智,时时刻刻返观自照,能将事情观察入微。这是孔子对山水的看法。
  同样是看山,每个人的看法皆不尽相同,这就是智慧的差别,及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致。所以希望得解脱,就要透过智慧体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五)
透过般若智慧观照、思惟,
就是正知正见,
当下就是解脱,
烦恼即菩提。
 
  何谓“烦恼即是菩提”?举例来说,如担任教职的人,现在就是菩萨,学生就是度化的对象。一般人想度众生,请他来听闻佛法,还不见得会来;但是家长自动就会送子女来请老师度化,这是很好的因缘。教学时,若遇适当因缘,将佛法因缘果报的道理告诉学生,就是弘扬佛法,现在就是菩萨。佛法是智慧的启发及道德的培养,能够启发众生的智慧,培养众生的德行。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自己以身作则是身教,将做人做事、因缘果报的道理教示学生,就是言教。若能持此种看法,就是具有般若智慧,当下就是解脱,身心都能得到安定,自利又利他。
  假使持另一种看法,觉得当老师很苦,有些调皮的学生专门跟老师捣蛋,天天要受学生的气,本来是以慈悲心教导,学生不但不接受,还跟老师作对,甚至向父母告状。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就会觉得这种工作实在太辛苦了,吃力不讨好,干脆将工作辞掉;或者觉得学生好不好跟自己也没关系,这样的想法,就是失去了般若智慧。
  透过般若智慧观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见,当下就是解脱,烦恼即菩提。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六)
一般人都认为厕所最臭、最脏,
孰不知,
心中的贪瞋痴等烦恼,
能造种种恶业,遗害万年,
才是最臭、最脏的。
 
  透过般若智慧观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见,当下就是解脱,烦恼即菩提。譬如扫地、打扫厕所,一般人觉得是件苦差事,有失面子,所以这种工作都不愿意做。假使站在智慧的立场、解脱的角度思惟,扫地、打扫厕所,就是修行助道的工作了。
  佛经记载,扫地可以消除业障,增长功德智慧。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慢心,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想将慢心破除,可以发心打扫厕所或扫地,用来磨炼自己,渐渐就可将我慢心降伏下来。而且,将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家庭就是道场,居住就会觉得很清净、舒适,实在有很大的利益。
  一般人都认为厕所最臭、最脏,孰不知,心中的贪瞋痴等烦恼,能造种种恶业,遗害万年,才是最臭、最脏的。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七)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心中的贪瞋痴才是真正的臭,扫厕所是扫除心上的脏臭,所谓“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就是扫除心里的贪、瞋、痴、慢、疑、邪见。
  扫厕所亦可增长善根、福德。佛经上记载,一位破斋犯戒的人,在寺院清扫厕所三年,就可恢复清净。以这些角度来思惟,扫厕所就不是烦恼了。很多事情经过智慧观照、思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透过智慧观照、思惟而获得的解脱,即属于慧解脱。
  又如修数息观、参话头、中道实相观,就是定慧等持解脱法门。数息观就是修定、修慧,能数这念心清清楚楚,就是慧;所数的数字清楚明白,中间没有夹杂、间断,就是定,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转识成智,转烦恼、破无明,这就是定慧等持解脱。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八)
金刚经云: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若住在任何境界上,
就感生死烦恼。
 
  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住在任何境界上,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六祖就是因这句话而悟道,亦即六祖坛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金刚经云“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若住在任何境界上,就感生死烦恼。
  修行悟道以后,处处得自在,处处得解脱,这念心不住在任何时间、空间,没有挂碍。修定的目的是转识成智、转迷成悟,悟到本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契悟本心即是菩萨,迷失本心就是众生,心有邪念就是魔鬼。
  所以要想转识成智、转迷成悟,必须要朝定慧、悟道、三昧的方向熏修,这就是真修实悟。
 
如何追求真富贵(一)
世间上的富贵、幸福与快乐是假的,
好像花儿一样,今天开了,明天又谢了。
 
  佛法浩如烟海,一般人常说佛法无边,确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无所不包,内容非常深广。既然佛法是如此深广且无所不包,所以人生的一切道理、一切真理都不离佛法,我们就来谈谈“如何追求真富贵”。相信每一个人无论信佛教也好,不信也好,都想追求富贵,但是佛法对富贵的看法与一般人有些不同。
  人除了物质上的生活,还有精神上的生活,社会上极大多数的人都以物质的丰富为目标,当做是人生所追求的幸福和快乐,可是反而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富贵与幸福,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什么原因呢?因为把追求的方向走反了。世间上是否有富贵、幸福与快乐呢?有是有,可是这些是假的,好像花儿一样,今天开了,明天又谢了。看看历史,从过去到现在,朝代兴替荣衰,一个个的过去,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变异当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永久存在的事物,以佛法来说,一切都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我们如何在无常当中找寻最安定、最幸福、最快乐的心境,也就是真富贵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如何追求真富贵(二)
希望事业登峰造极,必须注意三件事情:
身体,福德因缘,当前这念心性,
要时时维护这三项事物。
 
  人就好比是一部车子,你想找一部跑得快且载重多的车子,必须是车身完整,而且车子的机械、底盘、钣金、引擎都没有生锈、没有故障。其次,车子必须有燃料,否则虽然是新车,还是不能发动。即使有了燃料,但是电瓶没有电,这部车子依然无法发动。若要车子能够开动,既要车身完整、有燃料,还要有电源。
  同样的道理,在社会上无论做任何行业,士、农、工、商、学、兵,希望事业登峰造极,也必须注意三件事情:身体就像车身,福德因缘就像燃料,当前这念心性就像电源,要时时维护这三项事物: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一般人都知道要保养自己的身体,注意衣、食、住、行,有病就去找医生,甚至吃些补药、打打补针,可是一般人不知道除了这些,还有更要维护之处;身体健康与否,部份是由于过去的因所造成,假使前世造了恶业,身体就不健康,而且愚痴;如果过去造了善业,就会六根清净,而且聪明。所以今生就要从这上面去用功,要有惭愧心,勤加忏悔,时时检讨、反省自己这念心,所谓心清净了,身体就会安定。
 
 
如何追求真富贵(三)
一般人都知道不良的嗜好,等于是慢性自杀,
虽然知道却无法做到,做不到就不是真知,
如果是真知,自然会做到。
为何戒不掉呢?
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信心。
 
  追求真富贵的要件,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心清净,身体自然就会清净、健康。另外还要除去坏习惯,抽烟、喝酒,乃至于嫖、赌,种种不良的嗜好,这些对于身体都有很大的损害。生活、工作则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很有秩序,能够这样安排,身体得到适当的休息才会健康;如此将所有坏的习惯戒掉,身体也会健康。
  一般人都知道抽烟、喝酒、嚼槟榔,乃至种种不良的嗜好,等于是慢性自杀,但是虽然知道,却无法做到,做不到就不是真知,如果是真知,自然会做到。例如喝酒,酒喝多了就会生病,会酒精中毒,这众人皆知,可是为何戒不掉呢?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信心。假使知道此理而且深思:人生是以身体为基础,诚如古德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也是我们过去所修的福报,如果抽烟喝酒而慢性中毒,就是劳命伤财,时间一久,就会短寿,如是思惟,明白了此理,自然而然就戒烟酒了。
 
 
如何追求真富贵(四)
有的人经济情况很好 、万事亨通,
有的人却三餐不济、事事皆不如意,
什么原因呢?
就是与过去生中修善与否有关系。
 
  以前报纸曾刊载,有个人经常酗酒,有一天生病了,需要开刀治疗,因为平时酒喝多,麻醉针打了没有效用,只好将手脚绑起来,开肠剖肚。到此时才知道喝酒的坏处,真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后悔莫及。
  所以有智慧的人就会从因上去努力,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伟大的事业,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白此理,就要保健自己的身体,除了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注意外,最重要的是要戒除恶习。
  但是身体很健康,却不知道修善法,不知道种善因得善果的道理,空有健康的身体也无用处。就如一部好车,却没有燃料,仍然无法发动。燃料是什么?就是福德、福报。有的人经济情况很好、万事亨通,有的人却三餐不济、事事皆不如意,什么原因呢?就是与过去生中修善与否有关系。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赶快种善因,才能有善果。佛法说三世因果,过去因是现在果,现在因是未来果,此理丝毫不假。
 
 
如何追求真富贵(五)
事成不成于成之时,其成必有因;
其败不败于败之时,其败必有因。
事业的成、败,
一定有它的因缘果报。
 
  一般人认为只要等待时节因缘成熟了,便可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这种是侥幸的想法。佛法说,有因必有果;古人云,事成不成于成之时,其成必有因;其败不败于败之时,其败必有因。就是说事业的成、败,一定有它的因缘果报。从历史来看,每个朝代的兴衰隆替,必有其因。之所以亡国,必是种了亡国的因,骄奢腐败,苛政残民,所以覆灭;之所以兴隆,必是政治清明,爱民勤政,所以兴隆。
  个人事业的成败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因缘果报是迷信,其实我们一生当中,无有一事不是因果关系。譬如我们对人点头招呼,对方马上微笑作答,这不就是因果吗?古德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讲的也是因果道理。又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也是因果的道理,怎么说呢?父母对子女很慈爱、很关照,子女对父母也会很孝顺,兄长对弟弟很友爱,弟弟对兄长也会很恭敬,这不就是因果吗?如此观察,就知道因果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如何追求真富贵(六)
修善要在平时,
对父母尽孝,对师长恭敬,对国家尽忠,
忠于事、忠于人,
时时刻刻以慈悲心、平等心来做人做事,
这就是大的福报。
 
  不随意拿别人的财、物,就是不偷盗,不偷盗就有福德,甚至于公用的物品,也不随便取用,为什么呢?公用的物品随便使用,就犯了盗戒,就是减损自己的福德。修行学佛,不但不盗取他人的财物,而且还要布施,有钱可布施,无钱也可布施,可以布施智慧、劳力。上班不迟到、不早退,甚至多把握几分钟,加倍努力,看起来虽然只多做几分钟,可是经年累月累积起来,就成为大福报。所以不可因善小而不为,也不可因恶小而为之,因为小善可累积成大善,就像银行存款一样,今天存一百,明天存一百,几十年下来,就是一位大富翁。
  修善要在平时,比如对父母尽孝,对师长恭敬,对国家尽忠,忠于事、忠于人,时时刻刻以慈悲心、平等心来做人做事,这就是大的福报。夫妻之间相互容忍,也是福德,修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有钱行善,是很大的福报,没有钱,就用我们的劳力、智慧付出;别人做了善事,要给予赞叹,不嫉妒、不悭贪,如此也有很大的福德。
 
 
如何追求真富贵(七)
佛看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
若是好人,希望他更好,希望他早一点成佛、成菩萨;
若是坏人,则希望他变好。
假使有这种心量,那福德、智慧就增长,
时时存有大慈悲心、平等心,
这颗心就是菩萨心。
 
  社会中有种病态,看到他人享名利、富贵,不但不赞叹,还心怀嫉妒想着:“有什么了不起,不过运气比我好些罢了。”自己始终不服输,这便是嫉妒,一嫉妒就减少自己的福德。
  故福德累积是时时刻刻、随时随地,在工作上,都将事情做得很好,公司主管见到你实实在在、精进努力、大公无私,将来有了好机会,当然是降临到你的身上,这即是因果。如果喜欢贪小便宜,你的主管知道了,将来有好机会也不会找你。
  所以佛法上讲因果,即是在平时做人做事,起心动念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检讨、反省,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对别人要宽宏大量,要原谅别人的过失,学佛的慈悲与智慧,给予别人改过向善的机会。
  佛看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若是好人,希望他更好,希望他早一点成佛、成菩萨;若是坏人,则希望他变好。假使有这种心量,那福德、智慧就增长,就没有嫉妒心了,时时存有大慈悲心、平等心,这颗心就是菩萨心。
 
 
如何追求真富贵(八)
如果天天拜观音,
可是心中时时起贪嗔痴,
这样也不容易和观音菩萨相感应;
假使心中时时存慈悲,
不拜观音,观音时时都在你身边。
 
  时时存有大慈悲心、平等心,这颗心就是菩萨心。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天天拜观音、拜佛祖、拜神明,但是心中却无善念,虽然礼拜不停,却不易感应。譬如社会上有些人喜欢拜恩主公,恩主公即是关公,他是忠义双全的代表。如果有忠心、有义气,就是不拜关公,一样会保佑。同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如果天天拜观音,可是心中时时起贪心、嗔心、痴心,没有一点慈悲心,这样也不容易和观音菩萨相感应;假使心中时时存慈悲,不拜观音,观音时时都在你身边。
  修行要从这念心修起,心修好了,自然就有福德。古德高峰妙祖禅师,开悟之后讲:修行没有别的,一是动中修,一是静中修。打坐的时候,一念不生就是最高境界;动的时候,什么善事都要做,所谓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善言不说,身无善事不行。假使都能做到,福德便会增长,福德有如燃料,这部车子有了燃料就能开得很远。
 
 
如何追求真富贵(九)
一个人在一生当中,
所具有的福德是个定数。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打荐福碑。
这一切都是因果,
其中没有侥幸存在。
 
  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所具有的福德是个定数,前世修来的福德若是一百万,这一生就要靠这一百万来维持生活、运转事业,假使是花在吃、喝、赌、嫖等种种不良的嗜好上,两三个月就用光,原本这一百万是几十年的斋粮,在几个月当中就耗尽,那么未来几十年一定就要受苦受难。相反的,假使这一百万除了自己日用之外,拿四分之一来做善事,四分之一来运转事业,如此果上生因,因上生果,始终是良性的循环,福德就愈来愈增长,这一百万就不只此数了。如果不知道修行,只知悭贪,这一百万就仅只于此数,终有用尽之时。
  古德云:“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打荐福碑。”就是时来运转,转铁成金,时去运逝金成铁。譬如很多人买股票,运气好马上赚钱,运气差即成废纸,为何别人赚钱,自己却赔本?这一切都是因果,其中没有侥幸存在。别人赚钱是由于过去的福德因缘,不要只看到别人赚钱或步步高升,那是经过一番经营,一番辛苦得来的。
 
 
如何追求真富贵(十)
前世的因,感今世的果报,
佛法救人,不是完全以财救济,钱财只是前方便,
最根本是救其心,
如此才是真正的救助。
 
  俗话说:“救急不救贫”,譬如有人生病了,我们帮他请医生、送医院,这是慈悲心的表现;有人因没进食而饿倒,也可资助数餐,甚至十天、半个月,可是要帮助他发财,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前世的因,感今世的果报,若真想帮助他,就必须告以改过向善的道理,从根本上解决。佛法救人,不是完全以财救济,钱财只是前方便,最根本是救其心,如此才是真正的救助,否则仅从物质上帮助他,可能养成依赖心,反而害了他。
  许多人很想到美国,认为美国是个天堂,事实并非如一般人所想像,虽说有社会救济,但是很有限,救得了色身,却救不得心,救不了法身慧命。纽约有条醉鬼街,有许多失业者,领取政府救助津贴,领了钱就买酒喝,酒醉了就睡在街上,白天不做事,晚上当醉鬼,所以那条街就称为“醉鬼街”,政府也白白浪费这些救助款。
  所以救心方是根本之道。
 
 
如何追求真富贵(十一)
人生活在世间上,
就是要明白自己,
假使不了解这念心,就是不认识自己,
所以这念心才是最真实的。
 
  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必须从因上努力,佛说:“菩萨怕因,众生畏果”,一般人将菩萨看得非常高远,其实,菩萨即是觉悟的众生,众生即是沉迷的菩萨,假使每个人都觉悟了,每个人就都是菩萨,明白此理之后,人生就找到方向了。
  人生的方向中,首先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戒除坏习惯,其次要具足福德。就如一部新车,如果没有燃料还是开不动,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饭,饿得呱呱叫。没有福德因缘,生活上就有种种的困境。
  佛法指引人生努力的方向,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修福德;但是有福德和健康的身体,却没有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没有用,譬如车子没有电,或是电路出了问题,也是无法发动。
  而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这念心假使起了烦恼,或是精神压力负担太重,患得患失,若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失眠,甚至引发其他的问题。人生活在世间上,就是要明白自己,假使不了解这念心,就是不认识自己,所以这念心才是最真实的。
 
 
如何追求真富贵(十二)
仔细观察,世上有那些事物能使自己达到真正的快乐?
即使有也是暂时的。
真正的快乐要从内心来照破烦恼,
转烦恼成菩提,看破生死,化生死为涅槃,
如此方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贵!
 
  有很多人不认识自己,认假为真,误真成假。认识了自己,心中一定很安定、很快乐;迷失了自己,心中会空虚、烦恼,不知真正解脱之路,不断在物质上追求,始终得不到真正的安定与快乐。
  当知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求始终不能满足;物质上的追寻只是一种短暂的刺激作用,刺激达到饱和点,不但没有快乐、没有幸福,甚至于产生副作用。仔细观察,世上有那些事物能使自己达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有也是暂时的。譬如饮酒过量,酒后乱性,行为失控,生出事端,况且饮酒过多也损害健康。又如见到满桌佳肴,山珍海味,就暴饮暴食,满足一时口腹之欲,因而消化不良,引发腹痛或生病,得不偿失。这些都是一种刺激,不是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要从内心来照破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看破生死,化生死为涅槃,如此方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贵!
 
 
如何追求真富贵(十三)
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烦恼,
清净安和,不造恶业,内心一片光明,
则时时刻刻都像处于极乐净土!
 
  有人因为心中很空虚,为了填满空虚、解脱烦恼,就去看场电影,此刻似乎没有烦恼,也不空虚了,可是一出电影院,立刻又觉得很空虚烦恼,不仅身心疲惫,又浪费时间,还甚至有些后悔,这也是一种感官刺激作用,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要解决烦恼,必项从内心来看破烦恼,使烦恼变成菩提,看破生死,令生死变成涅槃,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贵。可是一般人错认追求富贵及快乐的方向。于是追求富贵得不到富贵,追求快乐,始终得不到快乐。
  希望富贵、快乐,心就要清净,不要起贪、嗔、痴,不造杀、盗、淫,知足常乐,心中始终是清净无染的。俗话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走到何处都能抬头挺胸,如果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走到何处都是提心吊胆,晚上睡不着觉,甚至做恶梦。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烦恼,清净安和,不造恶业,内心一片光明,则时时刻刻都像处于极乐净土。
 
 
如何追求真富贵(十四)
禅修、禅定是很重要的,
有了禅定,
自然而然就能将人生看得非常透彻。
 
  要想人生有意义,要做大事,不一定要当大官、掌大权。什么是大事?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就是大事。如释迦牟尼佛、历代祖师,并非因为当官才名流千古,是因为社会、为众生谋福利,实践宇宙人生最高真理的大事,因此才名留千古。
  唐朝宰相斐休对佛法很有研究,知道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就送他的儿子到沩山老人那儿出家。沩山老人希望他成就道业,就要他去挑水,苦行磨炼。斐休的儿子原是位秀才,纨绔子弟,现在却要天天挑水,觉得苦不堪言。有一天就发牢骚说:“和尚喝水,秀才挑,纵然喝了也难消。”沩山老人听了就回答:“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意即禅修、禅定是很重要的,有了禅定,自然而然就能将人生看得非常透彻。所以在寺院的斋堂门口通常有一副“三心未了,滴水难消;一念真诚,斗金易化。”的对联以警惕学人。
 
 
如何追求真富贵(十五)
想富贵,要将追求富贵的道路认识清楚。
心灵上得到安定,比什么都还快乐。
要把世间上的名利、富贵等事情看淡一点,
这样心才能安定下来。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从精神生活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心中有烦恼无法解决,心不安稳,就算住在高楼大厦里也不会欢喜。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定心、净心、明心,才是真正的富贵。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心中也很安定、自在,就胜过住在高楼大厦。
  所以想富贵,要将追求富贵的道路认识清楚。心灵上的安定是最重要的,心灵上得到安定,比什么都还快乐。古人说:一日清闲一日仙,寸金难买半日闲。明白此理,就要把世间上的名利、富贵等事情看淡一点,这样心才能安定下来。
 
 
如何追求真富贵(十六)
佛经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心就是莲花,
这朵莲花染污了,没有开悟,就是朵铁莲花;
如法修行,铁莲花就化成白莲花,
此花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
净土即在其中。
 
  佛法讲安心法门。心安定了,就如电瓶充满电力,精神充沛。譬如上班、下班,或是看书、写字,觉得眼睛很疲倦,精神不济,若闭目养神二、三分钟后,精神就恢复了。要想使心灵的电瓶时刻电力源源不绝,就要修习禅定,要打坐修定,或诵经持咒,念佛修定,参禅悟道等,如此即可定心。假使不知安心、定心、净心的道理,人生始终是烦恼、悲哀的。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而精神生活始终是无穷尽,真正得了禅定,超越物质生活,超越时间、空间,才是真正的快乐与大富大贵.
  佛经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花,即莲花,心就是莲花,这朵莲花染污了,没有开悟,就是朵铁莲花;如法修行,铁莲花就化成白莲花,此花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净土即在其中。
 
 
如何追求真富贵(十七)
人生依据三个方向努力:
第一、维持身体健康。
第二、时时刻刻修善法,增长福德。
第三、要修禅定,明心见性。
可以称心如意,从黑暗到达光明,得到真正的富贵。
 
  修禅定有什么好处?民国初年时,禅宗祖师--虚云老和尚,于终南山住茅蓬修习禅定,农历年的时候,在锅里煮根芋头,一边打坐等候。有一天附近的法师前来贺年,见老和尚入定,就用引磬请其出定,问老和尚吃饭否?老和尚答:“我方才将芋头放到锅里煮,不知煮熟否?”结果,将锅盖掀开一看,芋头长出七寸的霉,这段期间已经过二十多天;但二十多天对虚云老和尚来说,就像刚把芋头煮下去一般,正应验古德一句话: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修禅定才能消业、转业。佛经云:三昧加持力,定业亦可转。
  人生依据三个方向努力:第一、维持身体健康,就如将车子保养得很好。第二、时时刻刻修善法,增长福德,如车子添加燃料。第三、要修禅定,如车子电力充足,即儒家所云修心养性,佛法云明心见性。从这三方面努力,车身健全,燃料充足,电源足够,这部车子就是一部如意车。修行者搭乘此部如意车,可以到达菩提涅槃,到达净土;一般人做任何事业,可以称心如意,从黑暗到达光明,得到真正的富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十二因缘
《三世因果歌》常行菩萨道,烦恼全解脱,不明因与果,生死在颠簸
参禅|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红尘自在心
护他道念,修自福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