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事习惯的思路 —— 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

“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真的是一种能力,只是这个能力比起智商,和态度相关度更高。

疫情给很多行业按下暂停键,疫情之后看似是恢复,其实很多行业的长期影响才刚刚开始突显,原有的经济模式在恢复,同时转型已经出现。

情况好的时候团队里常常“你好我好”,越到困境时分,团队里的三类人就分出来了:

一种是主动思考,提出新的方向方式方法,但光有想法没用,世界上最不缺就是“点子”。核心还是要有想法到落地的能力。兼具想法和落地的人,能做团队leader;

一种是执行者,没什么想法,但交代的任务能一五一十执行到位,这种人,也不错,团队需要这样的执行者;当然,执行不好的人也能被分出来,这种迅速淘汰掉。

第三类是“假思考者”,每每提出什么方案,他必提出困难点,这种人看似在思考“我在想这个事情会遇到什么障碍”,当光看到障碍没有解决方案,不仅不能提供帮助,反而容易损了士气,这种人,不留也罢。

团队leader和好的执行者,都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面临实际问题大小不同而已。

在宝洁时,这项能力也常被提及。我一直觉得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挺强的,可让我要写一写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发现,它不是“如何制作PPT”“如何做好演讲”这种技巧性能力,也不是“如何沟通”这类有指导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和主观能动性的层面,即“你想不想解决问题”,和“你想不想是你来解决问题”。当你真正想时,剩下的如果还找不到解决方法,那要么就是智力问题,要么太懒。而如何提高智力和让你变得勤于动脑,都不在本小姐职责范围内。对这两种人,别浪费精力教。

----------------------------------------

【本文重点来啦!!!~~~~~~】

----------------------------------------

我总结了四条对我影响很大,并且到今天我一直都在实操的思维原则。从易到难排序,一开始的是思维模式,到后面的其实是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了。

1. “做这个事还有什么困难吗?”v.s. “我们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什么?”--- 积极主动的思维(Proactive thinking)

我在宝洁时有个我很喜欢的女老板,我发现她和很多人的提问的方式不一样。

通常在交代个任务后,为了表现出对下属的关心和自己是个支持性的老板,老板都会问一句“做这个事还有什么困难吗?”; 但是,她从来不这么问,她每次都问“所以我们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什么?。 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她问我时,我稍微惊了下,当时并没有反应过来具体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回答问题的方式变了。

后来我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背后是思维习惯的不同。

“做这个事还有什么困难吗?”v.s. “我们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什么?” ,看似都是在分析现状和目标的差距,但前者你的关注点在困难上,后者你的关注点在如何解决

比如,同样是预算受限,前者的问题你会说”我们的困难是差700万的支持”,后者你会说”我们只要解决了700万的预算,目的就达成了”。

重复一遍,你感受到区别了吗?首先态度上就更积极了很多,“只要做到了XX,我们就达到目标了”,然后下一步咱们来看,“怎么做到XX”这是一种欢呼雀跃的心态,让你和团队觉得目标触手可及,而这么想时,你相信我,解决方案自然也会从你脑袋里面蹦出来。这是思维的力量。

从此以后,我思考问题,或者提问,都只用后者,这已经是我潜意识里的习惯。


2. “我只关注我能影响的”--- 影响力原则

《高效能人士的 7个习惯》开篇在7个习惯之前,先讲了3个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影响力原则” (我后面还会讲到一个原则)。

你可以拿一张纸,画2个圈,一个大圈,里面含一个小圈。

一个圈代表你可以直接直接影响的区域,另一个代表你无法直接影响的范围。哪个是大圈,哪个是小圈?当然是你能影响的是小的,你影响不到的是更大的区域。

比如,疫情的传播力有多强我们影响不了,但我自己戴不戴口罩,勤不勤洗手是我可以影响的;再比如一个人是否喜欢你,你影响不了,但你可以直接决定你能不能变得更美更有魅力,是否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合作伙伴决不决定和你合作这个决定本身你无法左右,你不能直接控制他的思维说“yes”或者“no”, 但你的公司、你的业务是否可以做大做强,你是否可以更勤快更努力,这些都是你可以直接影响的。

有意思的是,我们日常里太多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放在我们不能影响的区域,而当我们注意力放在我们不能影响的区域时会怎么样你不能影响的这个圈会越变越大因为你的注意力都在这里,你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改变你能影响的区域,而里面这个小圈,就越来越小。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如果你想你的影响力变大就把关注点   放在 你能影响的区域里,承接第1条思维原则,永远去想我能做什么不用去在乎那些你不能影响的地方,因为在乎除了让你消耗精力、让你难受焦虑之外什么用也没有。

3. “我对当下所有发生的事负责”---- 以“我”为中心的责任意识

前两个思维转化相对简单一点的话,这条开始有点难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原则时是在大学“管理经济学”的课堂上,我第一时间是排斥的,也没有完全接受,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特别理解。因为人惯性的一发生事情就先想找借口“怎么可能什么事都是我造成的”。到后来在宝洁的培训中,在和我的心理学老师学习中,甚至在各类冥想佛学中,都会反复提到这一条,可能是不同的形式,但核心是一样的:“我对当下发生的所有事负责”。实话实说,这条我到现在都还不是100%的时刻都能做到。

推卸责任、找个借口,是所有人发生事情第一时间潜意识想到的,我相信如果没经过训练,他的反应一定是这样的:

“我本来以为....”“我想的是....”“这件事我理解的是....”“XX告诉我....”

这些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在遇到冲突,或者犯了错误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个,我也特意观察过身边人,包括我自己的反应。我觉得人会这样的反应,可能有几种原因:1) 要么是小时候的教育,摔了一跤“地板太坏,奶奶帮你打地板”;2)要么是犯错时要承认自己错误是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而丢给别人自己就要简单轻松很多;3)要么就是这个人成熟度太低,还停留在心理未成年阶段,总觉得有人能为他负责;4)要么就是太懒 (据我的观察,大多数人都是后两者)。

会有人问“全球变暖”“宗教战争”也是我的责任吗?佛教说是。我不讲为什么“我对当下所有发生的事负责”背后所有原因,这里有很多是形而上的东西。但有一点,是当时让我在培训中一下子接受了这个思维,并且开始不断让我自己练习的最初原因。就是当你把责任推给其他人时实际上你同时也把主动性推给了别人把能改变这件事情的权利送给了对方。因为事情是别人造成的,和你无关,那你能做的寥寥无几,永远你只能坐在那里接受现实。

“如果对方说的再清楚一点,我就没问题了”“如果他把这一步做好,事情就成功了”... 把你所有找的借口翻译一遍,是不是就是这些话?如果别人做了什么,这事就成功了。好,到这里,刚好回到我们上一条原则:别人做什么不做什么,你能决定吗?

我喜欢把主动性握在自己手里,喜欢我来控制我的生活和工作。我承认发生的所有事是我的责任,而既然是我造成的,我就有主动性把它向好的一面、向我想要的一面引导怎么引导?关注和影响你能影响的,想想你能马上做什么。


4. 无论任何情况,我永远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3个原则还有一个就是“我永远有选择的权利”。这条对于我而言,其实没有那么难,因为我是一个相信“life will always find a way out”的人,但放在最后一条讲,一个是它和第三条是承接关系,你得先有你能为自己负责的意识,才有可能你来做选择。第二则是当时介绍这个原则的故事太震撼我了。

二战时犹太裔心理学家法兰柯( Victor Frankel ) 于1942年和家人被抓进集中营,被关了近3年,而这期间,他的父亲、母亲、新婚不久的妻子全部因难去世。他是极少数从死亡集中营活下来的囚犯之一。他说他给自己讲,“我永远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即使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但他思想是自由的,他可以选择想任何事情。他躺在集中营实验室的手术台上,身体接受实验时选择在脑袋里想象以后出狱了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授这里的情况,他的感受。这些帮助他挺过了这里的日日夜夜。是不是很像《美丽人生》?

我的人生,工作也会有低谷期。常有很多朋友说“你创业肯定很不容易”,我通常的回应都是“我真的觉得还好....” 我是真的觉得还好。很重要的事是,我常会想到这个故事。我们还有什么情况比集中营更差?

而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有选择。不会完全无路可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我们自己选的。所以,我承担我的责任,我掌握主动性,关注我能影响的范围。

四条思维原则讲完了。最后啰嗦一句,如果你觉得这些原则有用,想能为你所用,这中间真的是需要练习的。学会时常保留一种觉知,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思维,然后让自己换一种思维试试。这需要不停地练习,我到今天亦然。当然,如果你太懒,那谁也救不了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阶梯式学习法简介
关于学习你必须知道的事[栖息谷]
心理学: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具备这两种思维,你有吗?
第三章 习惯一个人愿景的原则:积极主动
“七个习惯”:由内而外打造自己
赢在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