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张国风

   《水浒传》的罪名是“诲盗”,《金瓶梅》的罪名是“诲淫”,《三国演义》好像没有被蒙上什么严重的罪名,明清各级政府的禁书目录中也没见《三国演义》的名目。有人说:“少不看《西厢》,老不看《三国》”,是说老的看了,更加的心计满腹,更加的老奸巨猾。可见,鼓吹权术是《三国演义》的罪名之一。这是从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角度着眼的。有人指责《三国演义》三分是虚,七分是实。可见,《三国演义》的又一罪名是虚构。这是从捍卫学术的角度着眼的。“虚构”的罪名与“诲盗”、“诲淫”相比,实在是不算什么的。《三国演义》没有自命为史,它是小说,小说是“闲书”,可以真真假假,谁叫你“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纯粹是自作多情。这就好像有人看小说、电影、电视剧,要问里面演的是不是真的,同样的幼稚可笑。其实,说《三国演义》虚构,这部假;《三国演义》中凡是精彩的地方,十之八九是虚构。但是,《三国演义》比《三国志》更诚实,文学比史学更诚实。这并非是危言耸听,亦非哗众取宠,关键是你怎么看了。
史学是儒家熏陶下的史学,而儒家看待一切都是一种道德眼光。一个社会没有道德固然不行,但道德并非万能。当我们用道德去观察历史的时候,便会看到许多解释不了的问题。当我们观察社会的时候,便会发现道德说教和道德制裁的力量是多么有限。现在讲综合治理,是很科学的,是看到并承认了法律的局限,想用德育及其他手段去弥补法律的不足。其实道德和法律一样,也并非万能。孟子生当“天下争于气力”的时代,坚信仁者无敌,结果各国诸侯谁也不用他。并非各诸侯都是傻子,而是孟子那一套确实行不通。孟子讲舍生取义,但真正能够舍生取义的人毕竟是少数。作为一种道德的提倡是对的,但你若是以为一提倡就能够转化成为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那当然是美丽的幻想。有人以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未必。榜样的力量很有限。你提倡焦裕禄,可能够成为焦裕禄式的干部实在是很少。一两个清官,改变不了满世界的腐败。清除腐败也要综合治理。中国人相信正义必胜,邪不压正,天不藏奸,相信得人心者得天下,诸如此类,等等不一。其实,这种信念和佛教的因果之说只有一步之遥,说得刻薄一点,完全是一种阿Q精神。建文帝的为人,很符合儒家的标准,燕王靠武力将他推翻。方孝孺这样标准的儒家,被永乐灭了十族。永乐以后的明代皇帝,都是永乐的后代。如果从道德上看,历史不应该是这样。可是,历史就这样走过来,搞得后来的史学家痛苦得不得了。这些史学家书生气十足,所以他们当不了政治家。如果我们愿意正视历史,那么,我们就会看到道德与历史的矛盾。当然,要弄清历史的真相相当困难,因为历史是由成功者来写的。成功的就是正确的,如果你失败了,那就证明你是错误的,这叫做“历史的选择”。黑格尔讲“恶”也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见解,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是一种道德化的历史观。《三国演义》把刘备塑造成为一位仁义之君,而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拥刘反曹,似乎是牢牢地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可是,通观全书,从这部历史小说的整体描写来看,从它给人的艺术感受来看,《三国演义》颠覆了传统的儒家的道德化的历史观。

《三国演义》的结局直接否定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公理”:三国之中,仁义之君刘备的蜀汉最先灭亡,枭雄孙权的吴国坚持到最后,苟延到西晋,窃国大盗曹操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继起的司马氏统一了全国。《三国演义》虽然有很多虚构,但它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没有将结局写成蜀汉统一中国。于是,作者将这种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归结于天命。无可奈何谓之命。曹操的胜利被糊里糊涂地归于天命,整个《三国演义》因此而蒙上悲剧的色彩。我们读《三国演义》,从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就感到一种无力回天的悲哀。恰恰是全书中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人物诸葛亮,在时时哀叹天命的不可抗拒。诸葛亮《后出师表》的结尾,充满了“人谋难胜天数”的喟叹:“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料睹也。”只是尽人听天命而已,没有必胜的信心。诸葛亮祈禳的时候,恰好就有该死的魏延来闯帐,把灯踏灭,诸葛亮哀叹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司马懿中计困在谷里,眼看要被烧死,诸葛亮就要大功告成,谁知骤雨倾盆,司马懿死里逃生,居然有惊无险。由此可见,得人心者未必得天下,最后还要看天命如何。既然如此,那么,“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教条还有什么意义?毛宗岗还怕读者心情过于压抑,特意引了一首明人杨慎的诗来作卷头词,其中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既然是非成败最后都归于虚无,刘备和曹操都一起化成了黄土,你还激动什么、惋惜什么呢?不要浪费你的感情了。
   外国人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中国的古人好像早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只是没有把这种思想提炼成那样简洁的表达而已。现在的人喜欢讲“商场如战场”,这是深深体会到了商场的诡诈、残酷和风险以后才有的觉悟。难怪我们的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的商品,有人因此大叹人心不古,有人说是原始积累,有人解释说是发展商品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所谓社会转型阶段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是,很少有人想到,政治既然是不流血的战争,政治就必然要遵循“兵不厌诈”的规律,政治同样充满了诡诈、风险和残酷。而《三国演义》就告诉我们:政治斗争同样充满了欺诈。政治是什么?政治是一种需要。为了政治目的实现,可以不择手段。政治需要道德的外衣,譬如向“得人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之类,但你如果把外衣当作了身体,那你就根本不懂政治。读着《三国演义》,只觉得满脑子的权术机□,心中充满利害得失的考虑,只觉得道德仁义都是假的。除了刘备集团以外,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孙权和曹操之善待部下,不过是笼络人才、为己之用。各路诸侯、各个集团都在算计着别人,都在提防着别人的算计。战争是流血的阴谋诡计,政治是不流血的阴谋诡计,如此而已。你来我往,没有一点真;时和时战,处处都是假。今天是亲密战友,明天或许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今天的敌人,明天可能会站在同一个战壕。恰好符合了西方的名言:“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话很难听,但这是事实。尼克松到中国来,他下飞机,和周恩来总理紧紧握手,所讲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为美国国家利益而来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西方人的坦率。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数不清的尔虞我诈,说不尽的背信弃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出欺骗被别人的主意和识破别人的诡计,也就是看清对方的真相和把自己的真相隐蔽起来。不但曹操如此,孙权、吕布、袁绍、袁术,无一例外。难道你不觉得,《三国演义》在这方面所提供的认识价值,远远超过了陈寿的《三国志》吗?曹操被定格为奸雄,他被作者描写成权术的化身。曹操和许攸,故友相逢于马倥偬之际,热烈而又亲密,可是,曹操一出而再、再而三地欺骗老友,说曹军中的粮食还很多,没有问题。政治家的本能告诉他,不能透露曹军粮草已尽的秘密。他会用欺骗的手法,用仓官的头“解决”他的军粮问题;他会用“望梅止渴”的诡计来“解决”水的问题。

在《三国演义》里,只要动机高尚,手段可以不必用道德眼光去苛求。王允要算计董卓,用的是美人计。一个美女顶得上几十万大军,真所谓“倾国倾城”。貂蝉实际起到了色情间谍的作用,任务完成很出色。貂蝉是个正面的形象,却失去了女性的尊严。本来中国的男人特别在意女人的贞洁,但在崇高的政治需要面前,贞洁问题也变得一文不值。由此可见,传统的道德是多么富有弹性。周瑜使“离间计”,让蒋干带了一封假信回去,结果曹操上当,白白损失了两员水军将领,使联军火攻的条件更趋成熟。蒋干被他的“同窗契友”耍得好苦!按道理说,周瑜要使离间计,耍谁不好,偏偏要捉弄一个“同窗契友”!从政治军事斗争的利益来衡量,群英会是一着绝妙的好棋;而从朋友之道来说,这位周郎却有失厚道。幸好曹操大度,没有把蒋干当作替罪羊。而在《三国志平话》里,蒋干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
   却说武侯过江到夏口,曹操船上高叫:“吾死矣!”众军曰:“皆是蒋干!众官乱刀锉蒋干为万段。
孙权要调理刘备,就用美丽的妹妹作诱饵,谁知出来一个吴国太。吴国太不懂政治,所以她当不了政治家。她老人家只知道替女儿的幸福考虑,坚决反对女孩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大骂周瑜:“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无条计策去取荆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吴国太的添乱,使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充满了戏剧色彩。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两种妇女观的对立和斗争。
曹丕以禅让的形式篡汉,我们看《三国志》,作者陈寿有许多顾虑不敢写出事实的真相,因为司马氏集团也是同样的方式篡夺了曹魏政权。但是,《三国演义》对于那早已成为历史的曹魏代汉,已经没有必要为他粉饰了。《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把禅让的过程写得非常平静,完全是平安过渡:“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下面有一大堆群臣冠冕堂皇的劝进表。那么,《三国演义》又是怎么写的呢?小说在前面已经大写特写曹操逼宫的残暴凶狠,连怀孕五个月的董妃也不肯放过。搜寻伏后的场面写尽曹操的狰狞,而把写得非常可怜。禅让的时候,曹丕派华歆去逼献帝,“帝闻言,大惊,半晌无言”。在群臣的围攻之下,“帝大哭,入后殿去了。百官哂笑而退”。献帝无奈,只好“自愿”让位。小说特意添出这样的细节:“曹丕听毕,便欲受诏。司马懿谏曰:‘不可。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丕从之,令王朗作表,自称德薄,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也就是说,演戏就认认真真地演,不是没有用的,为的是“绝天下之谤”。在这里,司马懿是想到了诸如“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会有那样的建议。在这里,《三国演义》写尽禅让的虚伪。在这种地方,你不觉得文学比史学更诚实吗?

小说的作者写了那么多的阴谋诡计,那么多的权术机杼,而把标榜道德历史观的重任放在刘备身上。但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我们仔细阅读《三国演义》,不会不感到刘备的虚伪。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诸葛亮,诸葛亮那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设计了先取荆襄、后夺西川的战略方针。可是,荆襄是刘表的地盘,西川的主人是刘璋,两人是真正的汉室宗亲。讨伐曹操可以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夺取荆襄、西川又打什么旗号呢?小说作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战略在道德上不是非常妥帖,于是便煞费苦心地为之弥缝: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拔云雾而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候必归将军。”刘备闻言,顿首拜谢。
吞并刘表、刘璋这样骨肉相残、不仁不义的事情,怎么能够使刘备产生“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一般的快乐呢?幸好天意如此,所以刘备大可不必于心不安。刘表活不长,刘璋太无能,这就怪不得旁人眼馋心动。这种圆滑的处理,把刘备变成伪君子,而将诸葛亮降为算命先生。刘备围住成都、刘璋投降一节,把刘备的虚伪推到顶点:
于是刘璋决计投降,厚待简雍。次日,亲赍印绶史籍,与简雍同车出城投降。玄德出塞迎接,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刘备的流涕自然是鳄鱼的眼泪。得到成都以后,诸葛亮建议说:“今西川平定,难容二主,可将刘璋送去荆州。”刘备却说:“吾方得蜀都,未可令季玉远去。”看来是于心不忍。可是,诸葛亮反驳刘备说:“刘璋失基业者,皆因太弱也。主上若以妇人之仁,临事不决,恐此土难以长久。”于是,刘备不再坚持他的“妇人之仁”。毛宗岗就此揶揄道:“一个做好,一个做恶,定是商量停当。”类似的描写,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错误的创作意图一次次地把刘备推到情理之外,而政治斗争的规律又一次次地将人物领回到情理之中。这种事与愿违的艺术效果其实是对仁君理想的讽刺,也是对历史伦理化的讽刺。
曹丕废帝篡位,为刘备称帝提供了借口。群臣劝进,刘备自然是“大惊”,说群臣是要陷他于不仁不义之地。他一让再让,诸葛亮率群臣一劝再劝。刘备推托的理由很值得玩味,他说:“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刘备首先肯定自己的宗室身份,意思是说血统上没有问题,问题是“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换句话说,如果“有德泽以布于民”,要称帝也未尝不可。但这一条恰恰是刘备的强项。可见此时的刘备,已经是半推半就。接着,诸葛亮装病,引得刘备来探病,借机作再一次的劝进。诸葛亮劝进的理由无非是三条:一是曹丕称帝,你刘备不来称帝,汉室的血脉就要中断;二是我们已经据有西川,等于说有枪便是草头王;三是“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这第三条是最要命的,你不称帝不要紧,大家都要散伙了。于是刘备说:“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总算说了实话,是怕人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诸葛亮则进一步提出警告:“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刘备则见台阶就下:“待军师病可,行之不迟。”表示自己并不着急。诸葛亮本是装病,文武百官早在屏风后等候多时,于是一起伏地请求。刘备大惊:“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把责任全推给“卿等”。
伦理历史观的代表应该是儒学的书呆子。诸葛亮在舌战群儒的时候,特别挖苦了“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书呆子。曹操则更加明确地将矛头指向儒家的伦理至上,他求才的时候特意指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仁不孝也不要紧。曹操的坦白实在是很可爱。在这马上争天下的时代,最不需要的是书呆子,最不需要的是儒家的说教。孟子如果生在三国时代,相信蜀汉、曹魏、东吴都不会用他。
由此看来,《三国演义》的历史观一点也不正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演义中最成功的三个人
【小说专题复习】——三国演义
不仅是谋略 扬州日报社
《三国演义》导读 2
文学考研重点小说梳理之《三国演义》(一)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人生四次选择成就了其不朽的声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