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玺印章赏析(图5)

玉玺印章赏析(图5)

 

    导读玉玺印章作为封建王朝权利的象征,历代玉玺都有着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以今天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玉玺有的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就像是废铜烂铁!欣赏之余,处处留心,说不定你就能淘到类似这样的宝贝!

 

 

    “蠡吾国相”铜印,印面2.4×2.4cm,通高2.3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蠡吾国相”四字。“相”为汉朝诸王国行政长官名。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池阳家丞”铜印,印面2.5×2.5cm,通高2.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池阳家丞”四字,印文方正挺拔,充满印面。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东郡守丞”铜印,印面2.4×2.4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东郡守丞”四字。印文字体笔划较粗壮平直,“丞”字末笔作一横笔,两端不上翘,为东汉印文笔势特点。此为东汉时郡官印。

 

 

    “吴房长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吴房长印”四字。印文中“长”系指县主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内黄令印”铜印,印面2.4×2.4cm,通高2.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内黄令印”四字。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薛令之印”铜印,印面2.2×2.2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薛令之印”四字。薛为县名,《汉书·地理志·鲁国下》:“薛,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又《续汉书·郡国志·鲁国下》:“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此为东汉时官印。

 

 

    “隃麋侯相”铜印,印面2.5×2.5cm,通高2.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隃麋侯相”四字。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立义行事”印,魏晋南北朝·三国,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瓦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为三国时期的官印。立义行事为武官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职常见“立义”名号。行事一职的等级高低按所加名号的不同而区别。按照汉印制度,此印的形制表明印主的职事较为低下,应与县令长品级相近。

 

 

    “魏乌丸率善佰长”印,三国·魏,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起顺读。此印是三国时期魏政权颁赐给东胡乌丸族下层官员的官印。

 

 

    “武猛校尉”印,魏,印面2.5×2.5cm,通高2.7cm 印银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为魏晋时期的官印。武猛校尉,武官名,始见于汉末三国之际。《三国志·魏书十八》载:“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阵,迁为校尉。” 典韦被曹操“引至左右,将亲兵”。所以武猛校尉所统不仅是军中的精锐,并会被选为亲军宿卫之用。三国中吴国的潘璋亦任此职。晋沿置。武猛校尉为当时诸校尉之一,地位等级属中级武吏。银质官印实物较为少见,此印铸造精良,是此时期官印中的精品。

 

 

    “鹰扬将军章”印,东晋,印面2.3×2.3cm,通高2.9cm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铸造较厚重,龟身两侧平齐,与魏晋早期之印有别。印文的凿刻风格与十六国、南朝印类似,应是东晋官印之一,皆属于急就章一类。鹰扬将军,武官名,始见于三国魏。《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注引《魏书》说文钦“转为庐江太守、鹰扬将军”。两晋南北朝多设此官,晋有郭洽、司马泰、桓石秀、王舒,西秦有徐成、王腾、吕光等均曾任此职。魏、晋、南朝宋及后魏时此官皆居五品。此官在晋与南朝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晋世多为兼领刺史的方镇,地位较高,而南朝梁时则为八班中第三班,地位较低。

 

 

    “晋蛮夷率善仟长”印,晋,印面2.3×2.3cm,通高2.3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从此印钮的驼首与驼胸细部仍可看出是简略的驼钮,驼背简化为平背,无驼峰,驼首回视。古代官印被简略处理多为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殉葬的印,一是由于事出仓促临时铸刻的印。此印殆属后者,或许同东晋朝廷的飘摇有关,工艺未能尽美。晋政权颁给各少数民族的官印,在印文格式与印的形制等方面皆继承汉、魏传统。汉、魏、晋政权颁给南越及北方各地少数民族的官印,其印文皆铸有具体的族名,并无泛称“蛮夷”者。此印中所称的“蛮夷”应是指当时以荆州地区为主要聚居地的蛮族。魏晋时期,荆州诸蛮政治地位低下,被征赋征兵,备受压迫,诸蛮的反抗引起地区不稳,所以管理、笼络蛮族首领对于晋政权统治区内的稳定十分重要。此印即晋政权颁发给蛮族首领的官印。

 

 

    “晋率善氐佰长”印,晋,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三国时期,各方征战不断,晋以武力统一,但社会经济已遭到巨大的破坏,政权的社会基础薄弱,五胡十六国相继而起。出于政治考虑,晋沿用曹魏的政策,对各部族首领多行册封。存世的汉、魏、晋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以晋所颁者数量为最多,内容几乎涉及当时此类官印的各部族与称号。此印即晋政权颁发给氐族下级首领的官印。

 

 

    “平东将军章”印,魏晋南北朝·十六国,印面2.3×2.3cm,通高3.1cm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平东将军,武官名,“四平将军”之一。始见于三国魏政权时期,秩三品,晋与南朝时为优礼大臣虚号,南朝宋时秩三品,南齐亦有开府置僚属者,梁陈时秩第二十班,加“大”者位进一班,优者加同三公,北朝亦置,用以褒奖勋庸。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平东将军多为拥兵方镇,在诸将军品位中地位较高。此印印文为凿刻而成,文字较草率,“章”字上部有省笔,笔画省略为一道竖笔。此印应是十六国中某一国平东将军的殉葬印。

 

 

    “亲赵侯印”印,东晋·十六国,印面2.5×2.5cm,通高2.2cm 印铜铸,马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印文为凿刻而成。马钮作为官印的印钮目前仅见于十六国时期,而十六国时期的官印钮以鼻钮或瓦钮为多。此印钮的马为曲腿下卧状,铸造较为精良。十六国时期先后有两个赵政权。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称汉王,308年称帝,次年徙都平阳,又次年刘聪即位,于316年灭西晋。319年刘曜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19年,羯族石勒称赵王,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建都襄国,后迁邺,史称后赵,351年灭亡。此印中的“赵”目前虽不能确认是前赵还是后赵,但其铸造年代为公元308年至351年间当无疑。此印应是赵政权以君临天下自居并为联合其它部族而颁发的官印。

 

 

“建威将军章”印,东晋,印面2.2×2.3cm,通高2.4cm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之龟钮造型质朴,龟首较长,向前斜伸,龟身两侧平齐,龟背上有简单的线刻纹饰。“章”字上部笔画省略为一道竖笔,印文凿刻的较为草率。整体来看,此印应是东晋、十六国或南朝前期的官印。建威将军,武官名,始见于西汉。《史记·将相年表》载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韩次君曾任建威将军,东汉邓禹也担任过此职。魏晋南北朝时诸政权多设此官,如《三国志·魏书十六》附杜恕传载:“复出为幽州刺史,加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三国志·吴书十一》记:“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晋有刁默、王戎、周处、司徒勋诸人,十六国中西秦的梯君,南朝宋的刘怀民等都曾被授命此职。魏、晋、宋的建威将军有实际兵权,多为刺史或郡守兼职的方镇。

 

 

    “材官将军章”印,东晋,印面2.1×2.1cm,通高2.3cm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凿刻白文,右上起顺读。从印文的文字风格与结构看,此印应属东晋时期的官印。材官将军,武官名,始见于西汉,掌兵事。曹魏、西晋置材官校尉,东晋复置材官将军,南朝宋、齐时隶起部尚书及领军将军,梁陈属少府卿,掌土木工程之事,战时亦领军。魏晋时期材官为中级武吏,晋世其位列六品,南朝陈时则位列九品,秩六百石,地位较低。

 

 

    “安西将军章”印,北朝,印面2.8×2.8cm,通高3.7cm 印铜铸,鎏金,龟钮,印文白文,为汉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此印虽为凿刻,但印文较整齐率直,印台高厚,印钮之龟身四足撑立,龟首前伸,背甲边缘突出,为北朝官印之典型形制。安西将军,武官名,始见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或沿置,多为拥兵方镇,地位较高。北魏、北齐时秩三品,用以褒奖勋庸。

 

 

“中书省之印”印,唐,印面5.7×5.6cm,通高3.9cm 印铜铸,高鼻钮,印文部分出现重叠的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中书省之印”。印背有楷书体刻款“中书省之印”。隋唐时期的印章制作有以铜片叠成文字后再与印面凹槽焊成整体者,是此时新出现的造印方法,其成印字口较深。此法在部分宋代印章的制造上仍有保留。此件“中书省之印”即以此种方法制成,因印文是以薄铜片折成,故钤盖后有铁线阳文之感,为少见的唐代官印遗物。

 

 

    “唐安县之印”印,唐,印面5.7×5.9cm,通高3.6cm 印铜铸,高鼻钮,朱文,印文部分出现重叠的笔画,右上起顺读“唐安县之印”。此印为县官署印。自南齐开始,官印印身明显变大,改用朱文,鼻钮加高,钮孔增大,印绶加粗。唐代地方行政区域的设置分“道(府)、州、县、乡、里”5级。其中县又分为京县、畿县、诸州县三类。京县有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六县;畿县是京兆、河南、太原三府所辖诸县;诸州县按辖区户口的多少、地区的好坏分上中下三等。此件“唐安县之印”与故宫藏唐官印“中书省之印”印的制造方法相同。

 

 

    “秦成阶文等第弎指挥诸军都虞侯印”印,五代,印面6.4×5.8cm,通高4.1cm 印铜铸,柄钮,印文似唐印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印背以楷书体刻款“秦成阶文等州第三指挥诸军都虞侯”。“第弎”为指挥的编号。印文“秦成阶文”实即四州的省文,此四州位于陇西南北一线,为边陲要地。此印从印文的前称看应是五代时期秦、成、阶、文四州第弎指挥中掌管诸军军法的都虞侯之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晋时期印章一览
北京故宫馆藏玺印赏析
展现千年风彩~ 故宫馆藏玺印赏析
故宫博物院藏晋朝印章
故宫馆藏玺印(图文6)
故宫馆藏玺印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