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读书要在理解上记忆

19、读书要在理解上记忆

读书要有功效,要从书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就要在理解上增强记忆。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住,收获就大。切不要以为会背会默,滚瓜烂熟便是会读书了。如果不逐步提高,不深入领会,那与和尚念经没有什么不同!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而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而且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做到在理解上记忆。

读书,如何深化理解?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摸索和探讨。总的来说,首先,读书要学会消化。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侯,不仅要看到书面上的东西,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就是说,不仅应该记住问题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还可以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做出结论,我自己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赤裸裸的结果,不如说是研究;如果离开引向这个结果的发展来把握结果,那就等于没有结果。所以,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才能真正懂得结论;只有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问题有透彻的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对书本中的每一个问题,一天没有学懂,就再钻研一天;第一章没懂,就不要轻易去学第二章,这样虽然学得慢些,但却能收到实效。读书不能犯急躁的毛病。一本书几下就看完了就认为有些成绩,而一旦应用时,却是一锅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只有将看过的书进行深入地学习,才真正有所收益。如果说前几步的工作可以叫做支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就需要作综合的工作。在对书本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样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和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我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我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本书,未读之前,会感到它是那么;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对各章各节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加添注释,补充参考材料,就会觉得更厚。但是,当我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理解,抓住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厚本变薄本了。懂得越透彻,就越觉得。当然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我常见有的人在参加考试前要求指出重点,这不是好方法。读书须求彻底了解。读书必须理解,遇到疑难问题,必须虚心请教,或查找有关资料,务必求得完全了解,千万不可囫囵吞枣,敷衍了事,马虎过去。具体来说,要采取这里介绍几种阅读方法:

一是感应性和认同性阅读。读者和作者的同一性就体现在此。读书是在找知音,柳如是有两句诗说:千秋鬯幽期,万世共灵心,就是指此。读书之乐在此,能从阅读中发现自己,丰富自己;读书之趣也在此,想一想,你有一个高尚的朋友在远古的时代如孔子、孟子的时代甚或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并且是在异国他乡为你写了书,专等几千年之后的你和几万里之遥的你来读,不是很有趣的事吗?没有感应性、认同性阅读就没有阅读本身,所以我们必须充分注视其在阅读中的作用。对一些经典性著作要入口、上心,入口就是要能诵,上心就是实现完全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用生命和灵魂去涵泳,去体验,去承认和接受。人文知识分子承担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命脉的重任,对人类历史文化命脉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离开了感应性、认同性阅读,只能是空谈。

二是差异性和相异性阅读。这是扩展读者主体的一个好方法。只有感应性、认同性阅读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承认差异性、相异性阅读的重要性。罗兰·巴尔特把文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快乐的文本,一种是极乐的文本:快乐的文本就是那种符合、满足、准许欣快的文本;是来自文化并和文化没有决裂的文本,和舒适的阅读实践相联系的文本。极乐的文本是把一种失落感强加于人的文本,它使读者感到不舒服(可能达到一种厌烦的程度),扰乱读者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各种假定,破坏它的趣味,价值观,记忆等等的一贯性,给读者和语言的关系造成危机。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天天面临的可能都是这种极乐的文本,如果我们采用了文化上的民族保守主义对其封闭,拒不接受,那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三是渗透性阅读。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是创造性阅读。这种方法是让人们通过阅读去发现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人们在阅读时不一定硬是要跟风趋时,见别人读什么自己也要读什么,其实很多问题,很多重要的问题都藏在老的材料里,就看你能不能去发现。能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是检验一个读者的主体性是否丰富的一个标准。一般说来,主体性愈丰富的读者愈容易进行创造性阅读,而主体性愈不丰富的读者愈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这就是为什么年纪愈轻愈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原因,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很多时候的阅读都是被动性的、接受性的,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可能有一些创造性阅读的可能,因为研究生已基本完成了感应性、认同性阅读,主体性大大地丰富了,所以比较容易进行差异性、相异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了。

五是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是指围绕课题研究展开的阅读,读者阅读的时候,主要是为了寻找自己学术观点的印证和论证,发现并拓展自己的视野,研究性阅读是对前述三种阅读方式的综合利用。研究性阅读最好要进行写作性阅读,所谓写作性阅读是指边读边写或边写边读,可以写读书报告,可以写读书笔记,甚至可以直接写成论文。研究性阅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系统性阅读,读者必须就某一研究领域的资料先是竭泽而渔,尽量搜罗全面,也可以边搜罗边阅读,搜罗一批阅读一批,搜罗和阅读的深度和过度同时扩展。研究性阅读还必须进行前沿性阅读,所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方法,同时要有全新的材料。比如,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该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实在有好处。这会使我们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研究兴趣,尽管我们并不想做文艺方面的专家。有了这点兴趣,用不着说,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人的好恶去评断,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及至读了有关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不便自作主张。这是说,我们看了别人的意见,会重新去想一想。这么再想一想便大有好处。至少它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判断,减少了偏见。去掉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个人感情上所喜爱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读书,如何增强记忆?我认为,概括地说,应该对能够理解的东西在理解之后再进行记忆,或者是把一些没有意义的文字赋予了意义之后再进行记忆。那么,对于一些能够理解却又经常记不住的东西应该怎样记忆呢?比如在记忆古诗词的时候,由于古代的语言与我们现在交际中所说的话有所差别,比较难记一些,我的办法是,把这些诗词一点儿一点儿的理解之后,利用所学的不是很高超的绘画技术把每一句话都赋予图形,就是把每一句话都画出来,把它放在枕边或书桌旁,这样每天起床时或要读书的时候,看见图就可以想起诗句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相对于比较抽象的文字来讲,图画是更容易记忆的;如果喜欢书法,还可以把这些比较难记的东西写成一幅书法作品。当然最好是行草,既能看懂又能够把它当作一幅画来记忆,这样在头脑中展现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而是遒劲有力又优美的块状的图形,就会更容易记忆了。或许有些诗句你记住了,但是仍是不理解,没关系,完全可以不去管它,或许某一天听到某一句话、看到某一幅画、身处某一地方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曾背杜甫的《望岳》,其中有一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直到我旅游黄山、娥眉山、长白山、泰山、衡山,真正到了山顶的时候,我才真正的逐步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的。再比如读学术方面的书,我认为,读学术性的书,其实不应说,而是思索求了解试图伸引,有时将书掩起,试图重新建立书中的论证。读学术性的书,务须求了解。了解的意义包括自己可以追溯所以作这个理论的背景和原因,可以由这个理论导出所期望的结果。这样才算了解了,才可以说已将这个理论消化了。读书不是一些知识,而是将所了解的纳入自己的思想系统里。我以一个粗浅的比喻:吃食物须将食物消化了,才能成为人的血、肉、骨、细胞。如吃的一块鸡,一块牛肉,一些蔬菜都不能消化,照原样一块鸡,一块牛肉等排泄出来,对人是毫无营养作用的。有些人读了多少年的书,也能说出些名词术语,但是否曾经过消化、吸收的作用,内行人一听便很容易鉴别出来。此外,我还有两法:一法是嘴里念出声,脑中记得清。记忆中越是动用多种感觉器官,记得就越确实。其中,尤以念出声来最是轻松,并可反复利用。古时秀才学诗文讲究高声吟哦;现代人打电话,嘴里往往会反复念着电话号码。学九九乘法,一定要出声念才更好记;二法是读书的时候注意把自己瞬间的思想记录下来。经常找一个小的册子带在身上,随时记录读书的感想,哪怕是一句话或叫一闪念也应该记录下来,等到有了长的时间你就可以把它整理一下,写成文章了。我就利用这两种方法读书和写书,收到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辨:传者与受众关系——罗兰·巴特眼中的“作者之死”
绸都少年说(三十七)做一个善读者
2019年第139篇:【教研有味】之文本解读中的“作者意图”
关于自主性学习的理论探讨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共11篇)
刘向军:转变学习方式即转变生存方式——朱慕菊《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2005042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