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吃饭的三重境界

读书:吃饭的三重境界

  天津网讯  城市快报记者 肖明舒  前不久,旅美女作家章小东出版了新作《吃饭》,在书中,她将自己二十多年来在海外的酸甜苦辣写入每一顿饭里,故事平实、质朴却意味深长。的确,吃饭是任何人都必须面对的“大事”,“如何吃饭”本质上是如何活着的问题。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说得再通俗一点儿,老百姓会说:“幸福就是一天到晚吃得香睡得着。”可不,人是铁,饭是钢,吃饭可是每个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不过,在中国,吃饭除了填饱肚子,还是一种文化。中国人人生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餐桌展开的,从古至今皆然。细细想来,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远远不是一种为了活着的本能,其背后还有社交功能以及寻找情感认同的作用。在很多人眼里,甚至连为什么吃、吃什么、与什么人同吃、在哪里吃,这些问题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可以说,中国人的智慧、坚韧、创造力,甚至价值观都在吃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吃饭,为了活着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的就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明白,“吃饱饭”是一切活动运转的基础

  中国人对吃饭的重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你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时的用心和细致——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把食物弄软再喂进口中,孩子稍大些之后,要一勺一勺地喂,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的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端着饭碗四处追赶着孩子、喊叫着,只为给孩子喂一口饭。只要孩子吃饱就什么都好,这似乎是中国父母的信条,在他们眼里,自己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的肉一块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吃得香,父母心里也是甘之如饴。

  确实,吃饭能维持一个人每天的能量供给,使生命可以延续下去。古书《礼记》里有这么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的就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明白,“吃饱饭”是一切活动运转的基础,即便在全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今天,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还是“吃了没有”。

  记得不久前,青年作家张佳玮写了一本书《无非求碗热汤喝》,便看破了这一点玄机,其中引用老舍《骆驼祥子》里的细节:祥子和虎妞结婚了,祥子在外干活儿,回到家吃虎妞做的熬白菜加肉丸子、酱萝卜、馒头,这样的饭菜比祥子“光棍”的时候吃得好了不知多少倍。祥子狼吞虎咽地吃着,但“吃不出汗”。之所以“吃不出汗”,是因为祥子对于食物的口味、品质并没有过多要求,他还处于填饱肚子就满足的状态,因此张佳玮写道:“‘吃出汗来’差不多是‘吃得香’的最高境界了。”而老舍这“吃不出汗”四个字,精妙地点明了祥子吃饭的需求仅是生存需要而已。

  吃饭,为了应酬

  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

  老子有一句著名的治国论述:“治大国,若烹小鲜。”所谓小鲜就是小鱼小虾,这句话说的是治理大国,和烹煎小鱼小虾一样,如果拿一把锅铲上上下下搅个不停,翻乱一气,肯定会变成一锅“糨糊”。因此,当权者治国,就像一个星级大厨,将各种食物配料融合烹调,应该举重若轻,以静制动,才能达到政通人和的佳境。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看来,平定天下、治理国家,和炒菜做饭是一个道理。因此纵观世界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饭局在历史文化上承担了如此多的功能,甚至朝代的兴衰都能与饭局联系起来:一顿“鸿门宴”最终决定了秦末天下鹿死谁手;而到了宋初,宋太祖赵匡胤一招“杯酒释兵权”,成了饭局政治的经典教材……

  著名学者易中天,对于饭局里的政治性颇有见地。他在《闲话中国人》一书里对政治和吃饭的关系有着详细的解释:“比如‘周礼’中的‘乡饮酒礼’,就是一种酒宴形式的‘政治协商会议’,或者说‘元老会议’。依此礼,国君、卿大夫、地方官等,应定期(据说三年一届)邀请所谓‘贤者’‘能者’‘乡老’‘乡大夫’等社会贤达举行酒会,并在觥筹交错中,就一些大事进行咨询。”这说明中国人在餐桌上议事的历史相当悠久。

  即便到了现在,许多中国人办事仍要靠饭局,找工作、升迁调动、子女婚事,可以说,只要是有事相求,需要建立人际关系,就可以弄个饭局。《小酒馆》是一本小说,虽写一名普通女子卓雅君开酒馆的经历,但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真实一面:所谓的人脉、圈子、社会关系,都可以从饭局中获取。记得早年钱钟书先生有篇文章《吃饭》,其中对中国人请客有一段精辟的总结:“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

  很多时候,饭局的关键不在于吃这件事,而在于跟什么人吃,其实骨子里所蕴含的,是求人办事、升官发财、让被请的人助自己一臂之力。就像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说的那样:“政治既然即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吃饭,为了寻找归属感

  无论是怀着热情烹制,还是在品尝美食,找寻到的其实是“家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

  不像西方人那样,吃饭时各点各的菜,各吃各的饭,甚至各付各的账,中国人吃饭,无论家人团聚还是宴请客人,都必定是共食: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盘菜;所有的勺子,都伸向同一碗汤;不管上什么菜,每个人都得吃上一口。易中天说过,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

  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与其说吃饭是社交时的一种心理需要,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归属感,比如年夜饭,说白了也不过就是一顿普通的晚饭罢了,但在中国人眼中,这顿“团圆饭”确实特别重要——这是对家的归属感。除夕之夜,每一个家庭成员围着一张圆桌,举筷共食,举杯共饮,其乐融融!

  作家蔡澜在他的《蔡澜谈美食》中说过:“天下最最最好吃的,还是你妈妈煮的菜。”湖南的辣椒大鱼头、北京的涮羊肉、杭州的东坡肉,蔡澜尝遍天下美食后体会到,那些身在异乡的人无论走到何处,家乡那特别的味道总是他们内心最真的牵挂。

  很多时候,吃饭是一些中国人对故乡割不断的牵挂,“出门在外,最要紧的是吃饭。凡是可以和侬(你)一起吃饭的人,就会是侬的朋友。假如连中国饭也不接受,就不会是侬这个中国人的朋友。”小说《吃饭》中的主人公东东出国前,母亲这样叮嘱她。于是,在漂泊异乡的二十多年里,东东执著于吃饭,也在吃饭中对家人和友人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和爱,回忆起自己曾经把肉烧焦,都能联想到家乡上海的餐桌美味,穿越几十年时光,让她重新变回那个十岁的小姑娘。无论是怀着热情烹制,还是在品尝美食,她和家人得到的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找寻到的其实是“家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吃饭成了他们确认自我身份的途径,一种思乡情绪的表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的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
精美手工菜,你怎么看?(厨师朋友转起!)
蔡澜:境界,是活出来的
你今天和谁一起吃饭?
中国饭局,五学问、五要素
饭局的最高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