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3

完美人生的美丽过程:黄帝的一生

 

《黄帝内经》的开篇第一段,在黄帝开始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史记·五帝本纪》里面也是这么描述黄帝的。黄帝一生下来就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在他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非常敏捷;成人了就登上天子之位。

 

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的描述。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这是神话、是传说。有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注意,其实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在说黄帝的,也同样是描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人生过程的写照。这里把黄帝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至少前三个阶段我们人人如此。

 

第一个阶段“生而神灵”。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状态?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是手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的。刚出生的小孩握拳有个特点,是把拇指扣在里面,然后握着拳。为什么握着这么一个拳来世上,为什么不是散着手出来,这就是要保持着一个神灵,在胎儿时期就是这么握的。拇指扣着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是藏神的,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的,神气不外泄的。我们再想一想,当一个人年老去世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所以人就死了。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都神灵?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最有灵气的时候。老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都能说话,而是指一生下来就能说人话。我们试想一想,小孩生下来刚开始有一点懂事的时候、会说话的时候,都在说什么话?他们总是在问妈妈:“妈妈我从哪里出来的?我从哪里来的?”有的孩子还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总是问这种问题。这是什么问题啊?这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终极的问题,哲学问题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很小的时候都是关注哲学问题的,而不是我们长大以后问的那些世俗问题。长大之后我们怎么问?我们见面打招呼总是问:“吃了没有?”“吃了没有?”好朋友之间常问:“你一年能赚多少钱?”“你住了多大的房子?”总是问这些问题,太现实,太世俗。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我们幼小的时候的童心和超脱,不再对生命本质进行发问了。

 

第三阶段“幼而徇齐”。幼小的时候,做事情总是非常快,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什么事情。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小时候要做什么事情都是很专注的,而且一想去做马上就会去做。可是长大以后,由于社会的竞争这么激烈,选择又这么多,于是有了困惑,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第四阶段“长而敦敏”。这是人生不同的关键。长大了之后,人就有区别了。关键就在于是不是“敦敏”。“敦”就是敦厚,就是继续保持小时候的纯朴的心。如还能保持住那一份纯朴的心,还能保持住刚生下来那时的神灵,并且做事敏捷,果断,那么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境界。

 

第五阶段“成而登天”。对黄帝来说就是登上天子之位。对众人来说不是人人都去做天子,而是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登上人生的最美境界。所以黄帝的一生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人生过程,美丽的人生过程。只要我们把握“敦敏”,保持童心,人人都可以走过美丽的一生。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8) 符合天道的养生方法:和于术数

 

“和于术数”,这里提出一个“和”字,这句话字面的意思 28 图片字阴阳天地是说要符合术数。术数就是方法、技术,方法和技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在中医养生方面,《黄帝内经》养生是有很多数字的,它告诉我们一些方法,符合这些方法,就行了,这是总的原则。以后的章节中都会具体讲这些方法。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和”字。实际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以归结为一个“和”字。人只要“和”了就能健康,就能长寿。《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和”的思想。“和”字在《黄帝内经》里有大量的描述。这四个字表面上看是要跟术数相“和”。其实术数只是天地阴阳的具体体现,真正的“和”是跟阴阳的“和”。“阴阳和”是总原则,包含了精和神要和,身和灵要和,人与天要和。我将这个“和”字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人跟自然要“和”。也许我们会说:“这一点很容易,我怎么会与自然作对?”可是仔细想一想人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在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这样的事我们还做得少吗?

 

第二,人和社会要“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不要什么事都看不惯,总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样的人怎么能快乐起来。

 

第三,人跟人要“和”。我们总是要与具体的人打交道的,每个人的性格、个性都是不同的,加上每天遇到不同的事,可能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烦躁,那你和他打交道时,可能会不顺利,不顺心。这时如果你心平气和,如果能为他人想一下,你就不会生气。至少你要想一下:我不能以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久而久之,你就做到了人与人的“和”。

 

第四,人的心和身、形和神要“和”。心和身、形和神是不可分的,互相影响的,这一点不仅《黄帝内经》,中国其他经典里几乎都是反复强调的。

 

这四点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具体表现。“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当然如果不“和”,就不会健康快乐,也不会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10) 中国式养生的特点

 

《黄帝内经》中的中国式养生,具有“四结合”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形神的结合。外形与精神要结合起来,但更加注重精神。这一点跟西方的健身可能有一点区别。西方的健身更注重的是形体,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我们曾经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人类学教授一起做过研究。在北京西城区什刹海一带,研究老百姓是怎么养生的。我们调查问卷一共是200份,后期追踪、深度访谈是50个人,结果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这么回答的:“养生就是要精神好,心情愉快。”绝大多数的人将心情快乐作为最重要的养生方法,特别注重精神上的调养。后来我们在美国的爱荷华州做了一个对比性研究,发现美国人对养生的理解和我们有很大区别。90%的人回答是:physicalexercises/health food”(锻炼身体/健康食品)。锻炼 身体就是要健身,要去跑步,或者用器械来健身。他们练的是肌肉,是体格。我们养生的第一个特点是形与神结合,有形的形体运动和无形的精神保养结合。

 

第二个特点,动静的结合。动和静要结合,动是形体运动。但是不能光靠动,还要有静,静主要是指精神的静、心态的静、心灵的静。我们大家来看个例子,中国人打太极拳就是外动内静。西方人做运动,可以随便与人聊天,可以说话。可是打太极拳的时候,你不能一面打,一面与别人聊天。太极拳是动与静的结合,形与神的结合,反映了中国式的养生特点。

 

第三个特点,时空的结合。时间和空间要结合。我们要注意,这个时间既是指一天当中12个时辰或者说是24小时,还指一个月当中,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应该怎么养生。还有一年当中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养生。除了时间之外,还需要注意空间。选择什么样的位置,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选择什么方位,怎么布局。这些对人的健康都是有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要结合起来,不同的时间要选择不同的方位,或者不同方位里面要体现不同的时间,等等。

 

第四个特点,药食的结合。药物和食物要结合起来。当然对养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食物,日常生活吃的食品。如果身体的某些部位不太舒服了,有病了,就要用药。

 

《黄帝内经》的养生具体地体现出这四个特点。这四个特点其实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个总原则的具体体现。这四点做到了,达到和的状态了,我们就都能健康长寿了。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12):精,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

 

什么叫精?

 

“精”这个字,大家都会写,米字旁加一个青。米字就是粮食,稻谷;青是代表声音,所以念精。这里的米实际上指的是精微的物质。也就是说人体有一种非常细微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叫做精。也就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精华,也就是构成人体形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素问·金匮真言论》上说,精是身体的根本。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身体。

 

《灵枢·决气》中说,我们的父母亲———“两神”相互结合以后,然后生下了我们人。而构成我们人体的就是“精”。“精”在我们人这个形体出生之前就有了,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拿现在的话来说“精”就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力和身体健康的一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

 

这里说的“精”主要是藏于人的肾中,所以叫肾精。肾精又叫做先天的根本,是父母亲留下来的,是一种遗传,是先天之精。

 

《黄帝内经》将“精”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只要是维持人的生命健康、生命活力的最基本的物质都叫做精,包括精、血、津液,等等。第二类是狭义的,更具体一些,主要是指肾精,特指主管人的生殖、生长发育的精微物质。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因此阴精充实不仅生长发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强。

 

“精”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是从父母亲那里遗传下来的,是秉承于父母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一个是后天的,也就是人出生以后吃的食物,喝的水,叫水谷精微,这是一种营养物质。先天之精需要不断地有营养物质补充才能保证人的精不亏,才能发挥其功能,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这种物质就是后天之精。此外,还有呼吸大自然的精气。这两个方面就形成了人的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道家又把它叫做“元精”,它是生命的本原性精华;“后天之精”,有人把它看成是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是不对的。

 

“精”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精,才有形体。所以精气神三宝,最早又称为“形气神”,比如汉代初年《淮南子》这本书就是“形气神”三者并称的。一个人要健康、长寿,最最关键的就是要养精,既要保住先天的肾精,又要调养后天的水谷之精。

 

肾精,生命的原动力

 

在《黄帝内经》里面,把精看成水,肾精就好比是水一样,像水一样地流动。在《周易》八卦里面有一个卦叫坎卦,坎卦上下是阴,中间是阳。肾精就好像是坎卦,是水,是液体,外边是柔的,里边是刚的。

 

坎卦这个符号非常形象,它的上下是柔弱的,是虚的,像水,就是肾精。水当中有一个阳爻,有一个非常刚强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肾中的真阳,真阳之火,是生命的原动力。

 

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能源危机,所以要找能源。现在世界科学界已经开始在大海里面去找能源。海洋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包括海水能、海面能、海底能和海洋生物能等。其中海水能就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等。在这个能源危机的时代,海洋能真是人类的福音啊,海洋能才是最根本的能源。这就好比我们的肾精,看上去是水,是液体的,实际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能源,这才是生命的最根本的原动力,就是这个动力维持着我们生命的健康。我们明白了这个生命的原动力,就一定要把它护养好。养精是养生的根本啊。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13):气,维持生命活力的能量

 

人的生命在于精气神,“精”已经讲了,现在来说什么是“气”,怎么养气?

 

“气”字,在我们中国人的话语当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可以说,中国人离开这个“气”字就说不成话了。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人生气了,叫“怒气冲天”;高兴了叫“喜气洋洋”;如果萎靡不振,叫“泄气了”;如果精神抖擞,叫“神气十足”,等等。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人就是有了这个“气”才活着的。

 

“气”字在《黄帝内经》当中,出现了3000多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整个《黄帝内经》都在讲这个“气”。

 

“气”字怎么写?我们今天看见的是简体字,繁体字是“氣”。

 

精字也有米字,气字也有一个米字,米是一种物质,一种精微的物质。说明气也是一种精微物质。“气”字的写法在甲骨文里面,实际上就写成三横,它代表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露气,是一种能看得见的,但又不是很清楚的一种状态,叫气态。后来这个“气”渐渐地越来越抽象了,慢慢变成了一种无形的东西。“气”实际上是介于精和神之间的这么一个状态,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东西。

 

我带了有二十几个博士生,我曾经让几个博士生专门研究“气”,结果都遇到很大的困难,所做出来的结果总难以令人满意。“气”字人人都在说,可是真正要把它搞清楚,要说出它就是什么东西的确不容易。我们现在通行的说法是,气是维持我们生命的活力的一种精微的物质。可是它和“精”这种精微的物质又不完全一样。精是能看得见的,基本上呈液体,而气是一种气体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气既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既是物质,又是功能,是能量,也是一种信息。

 

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虽然“气”是什么、经络是什么,我们目前还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在身体上体会到、感觉到。

 

气的五大作用

 

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和维持的。总结一下,气有五大作用。

 

第一,推动作用。气可以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第二,温煦作用。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第三,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既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把邪气驱除出去。

 

第四,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第五,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人体各种各样的气人体身上到处都有“气”,人一旦没有气,就“断气”了。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15):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怒伤肝

 

怒伤肝,怒气直接影响着肝。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气往上冲。大家可能都有过一些经验,如果遇到一些非常愤怒事情,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血往上涌。所以如果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发怒。因为怒的时候,一下子气血往上冲,那就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黄帝内经》上讲,肝脏是藏血的,发怒的时候直接影响到肝脏,肝血、气血往上冲往上涌,这时人非常危险,有的就会脑出血。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这里向大家介绍一首《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喜伤心

 

《黄帝内经》上说,喜则伤心。要说起来七种情绪里面喜是一种好的情绪,怎么会伤心呢?这里的喜其实说的是大喜,过分的高兴、兴奋,而大喜过望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损伤心气。因为“喜则气缓”,大喜之后这个气就缓,缓意思是涣,表示水一下子涣散开来。太高兴、太兴奋了,往往气就散掉了,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严重的甚至发疯。

 

《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不取,屡考屡败。最后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接到通知考中举人了,这时候他是大喜过望,结果没想到,大喜之后就疯了。为什么疯了呢?就是伤心了。因为心藏神,心主神明,心是管思维意识、神志活动的。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可是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所以人也就迷失了,丧失神志,所以人千万不要大喜过望。

 

我想起陶渊明的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人生在天地大化中,不过呼吸之间,多么渺小,多么短暂,何必为自己的事一会儿大喜一会儿大悲呢?海那么阔,天那么广,我们应该放下的就放下吧,应该尽的责任就尽掉吧,何必总要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成败呢?

 

防止“乐极生悲”

 

加拿大一位贫穷的鞋匠,在确知自己中了百万元的巨彩后,竟“因乐暴亡”,直到入殓之时,仍面带笑容。这种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时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间。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此外“乐极生悲”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代偿,若已患高血压病,过度兴奋就会导致“高血压危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高血压危象”尽管可能持续几个小时,却可由此引起脑血管破裂发生猝死。

 

可见,“乐极”亦不可取,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思伤脾

 

《黄帝内经》说:“思则伤脾。”思虑过度会影响到脾脏,会影响脾胃,一个人多愁善感,老是在考虑问题,考虑得太多往往不思饮食,或者饮食不和,这就影响到脾胃。脾是主运化的,饮食水谷精微到了脾胃的时候,就要靠脾胃的运化。运化就是运输、运送和消化、变化的意思。脾胃把吃进去的水谷消化成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和无用的糟粕,并把其中的精微物质运送到全身。脾的运化功能,除了运化水谷之外,还能运化水液。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18):孔子的生命周期与养生之道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3岁孔子去世。在孔子的一生中,基本上是以十岁为人生的一个阶段。我们不谈孔子一生的事迹,不谈孔子一生的使命,一生的传道过程。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从人体气血盛衰的角度来分析,这也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身体、心灵的变化过程,其实也正是我们所有人的心身演变周期。不同的生命阶段、生命周期应该怎样养生呢?让我们看一看孔夫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提出了人生“三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是孔子根据人生三个阶段不同的身体气血特点,提出的养生基本原则。

 

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平稳,要戒色,也就是要戒房事。这个阶段的养生重点在于保精。

 

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不要争强好胜,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因为发怒容易伤肝,所以,壮年以后要注意养肝。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中年五脏气血衰落就是从肝开始的。

 

老年的时候,血气开始衰落,要戒贪得无厌,就是要控制心里的欲望,要注重养心。《黄帝内经》说,六十岁心气开始衰落。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21):女“七”男“八”,顺应天道来养生

 

 

以“七岁”“八岁”为一周期,是肾气的盛衰、天癸的来决定的。这种划分周期的方法除了与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周期相吻合外,还与天道运行规律相符合。

古代先圣给我们找出的这种规律,不仅仅是人道的规律,也是天道的规律。

这个规律反映在文王八卦图上。《周易·说卦传》记载了八卦所处八个方位,九宫洛书将九个方位(八个方位,加上中央)配上数字。后人编了一个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这样一配,刚好78分别配的是兑卦和艮卦。在《周易》八卦中兑卦表示少女,艮卦表示少男。也就是说少女数字是7,少男数字是8。《黄帝内经》男女周期数恰好与文王八卦的数字是一致的。

以“七岁”“八岁”为一周期是人体生长的规律,文王八卦的数字反映的是自然宇宙变动的规律,也包括了人体生长的规律。《黄帝内经》中七岁、八岁的人体生命周期符合天道运行的周期。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秘密没有被揭示,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地挖掘研究。男女不同阶段的养生要点:

青春期养生

男子“二八”16岁到“三八”24岁、女子“二七”14岁到“三七”21岁,是人生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青春期。这时天癸已经出现,有了生育能力。是人生中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明显发育,生殖系统逐渐成熟,其他脏腑功能亦逐渐成熟和健全。机体精气充实,气血调和。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育,心理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变化。他们精神饱满,记忆力强,思想活跃,充满幻想,追求异性,逆反心理强,感情容易激动。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定型。

青春期的养生首先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这时正是心理上的“断奶期”,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以及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复杂现象,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从积极方面启发他们的兴趣与爱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刻苦奋斗的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与习惯。加强思想意识的锻炼和道德修养,努力养成独立自觉、坚强稳定、直爽开朗、亲切活泼的个性。

其次要进行科学的性教育。这时候性意识处于朦胧状态,情绪易于波动,自制力差,所以要加强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充分了解两性关系中的行为规范,破除性神秘感。正确处理友谊、恋爱、婚育的关系。

另外,还要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壮年养生

男子“三八”24岁到“六八”48岁、女子“三七”21岁到“六七”42岁,是人生的壮年时期。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的时期。可是现代研究表明,人类在30岁以后,大约每增加一岁,功能减退1%。壮年是心理成熟阶段,情绪多趋于稳定状态。但随着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心理也有相应的变化。这时候又是“多事之秋”,要承担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和重任,心理负担沉重。所以这时养生保健至关重要。如果调理得当,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

首先要善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态的平和,畅达乐观,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防止陷入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当忧虑焦躁、情绪不佳时,可对亲朋好友倾吐自己的苦闷,或者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尽量释放焦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其次工作上要注意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注意休息,保证睡眠。还要注意节制房事。因为这时体力下降,加之工作紧张,所以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减少行房次数。

中年养生

男子“六八”48岁到“八八”64岁、女子“六七”42岁到“七八”56岁,是人生的中年时期。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

女子在“七七”49岁、男子在“七八”56岁的时候,也就是“天癸”绝的时候,这个时候刚好是“更年期”。女人表现是月经将绝未绝直至绝经,生育能力和性生活能力下降,性器官进行性萎缩和逐渐衰老。男人更年期是因睾丸功能衰退导致雄性激素消失的过渡时期。更年期是生理机能从成熟到衰退的一个转变时期,也是从生育机能旺盛转为衰退乃至丧失的过渡时期。女人反应更加明显。由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惫,可致阴阳失调,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忧郁、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等症,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所以无论男女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注意养生。

第一方面,要注意精神方面的保养,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因为这时候最容易发生心理上的毛病,比如惊恐、担忧,不适应因为年龄带来的身体变化。更年期妇女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和无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遇事不怒。如果心中不痛快了,可以和亲朋倾诉宣泄。最好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尽量地通过自身意志的调节和控制,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情绪,胸怀开阔,树立信心,度过短暂的更年期,又会重新步入人生坦途。

第二方面,要注意饮食调养,要注意护养脾肾,充养肾气。这个时候是肾气大亏的阶段,饮食上要补充例如黑豆、大豆、黑木耳、黑芝麻、胡桃、核桃、枸杞、地黄等补肾的食物药物。更年期妇女平时可吃冰糖炖黑木耳、花生红枣汤、胡桃研末拌糖冲鸡蛋。由于绝经前期肾气衰,天癸将竭,月经紊乱,周期逐渐延长,月经频繁,经量由多至少,往往出现贫血,可选食鸡蛋、动物内脏、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菠菜、油菜、西红柿、桃、橘等绿叶蔬菜和水果防止贫血。

第三方面,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要经常按摩身体前面的下丹田和背后的命门穴,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更年期妇女应注重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和休息。应参加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及力所能及的劳动,以调节生活,改善睡眠和休息,避免体重过度增加。要注意个人卫生,参加文娱体育活动。

女性更年期常有月经紊乱,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好发年龄,最好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体检,包括防癌刮片,以便及早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老年养生

男子“八八”64岁、女子“七八”56岁以上,是人生的老年时期。机体各部分的功能都普遍衰退,性功能不断衰退直到完全消失,此时即进入了老年期。这时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头发花白,出现老年斑,皮肤皱纹多,骨质疏松,出现“骨刺”,冠状动脉硬化,前列腺增生肥大。老年养生要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在精神、心理上要知足常乐,怡情悦志,豁达宽宏,谦让平和,善解人意,做到人老心不老,保持自信,勤于用脑,进取不止。不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是“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要热爱生活,经常读书看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多做好事,充分发挥余热,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从容冷静地处理各种矛盾,保持家庭和睦、社会关系的协调。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澄心静坐、益友清谈、临池观鱼、披林听鸟等,使生活自得其乐,有利康寿。对老年人来说,家庭生活和谐是养生的重要因素。家庭中和谐气氛需要老人和全家一起努力创造,要多一些宽容、豁达的气度。

第二,在饮食上要坚持杂、淡、少、慢、温五大原则。营养上坚持“三多三少”,就是多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少糖、少盐、少脂肪。

“杂”,是食物要多样,《黄帝内经》早就说过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搭配,做到营养丰富全面,以补益精气,延缓衰老。不要偏食,不要过分限制食用某些食品,要适当补充一些机体缺乏的营养物质,例如,适当多补充钙质,乳类及乳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是理想的食物钙来源,芹菜、山楂、香菜等含钙量也较高。针对老年人体弱多病的特点,可经常食用莲子、山药、藕粉、菱角、核桃、黑豆等补脾肾益康寿之食品,或辅食长寿药膳进行食疗。

“淡”,是饮食要清淡。老年人脾胃虚衰,消化力不强,不宜吃肥腻、过咸的食品。要多吃鱼、瘦肉、豆类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动物油,多吃植物油,如香油、玉米油。食醋可增加食欲,还可软化血管,降低高血压,降低胆固醇。

“少”,是吃得少,要“食饮有节”,不宜过饱。少量多餐,既保证营养供足,又不伤肠胃。

“慢”,是进食不要过急过快,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还可避免“吞、呛、暄、咳”的发生。

“温”,是吃温热熟软的食物,不要吃生冷食品,不要吃黏硬不易消化之品,以免损伤脾胃,损伤牙齿。多食粥,有好处,不仅容易消化,而且益胃生津,有益于脏腑。

第三,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调养。老年人的生活,既不要安排得十分紧张,又不要无所事事,更不能毫无规律,要科学合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居住环境尽量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湿度适宜,生活方便。既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也不能嗜卧,嗜卧则损神气,也影响人体气血营卫的运行。宜早卧早起。注意避风防冻,注意保暖。老年人的肾气逐渐衰退,房事应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注意劳逸适度。要尽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但切勿过度疲倦,“形要小劳,勿至大疲”。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面宜常洗,发宜常梳,常用热水泡足。保持大小便通畅。

第四,要注意防病治病,参加适量运动锻炼。老年人往往体弱多病,会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应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带病也可延年,生活自得其乐。以开朗的心情、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扶正祛邪,正气充足;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进行预防。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要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一般来讲,运动量宜小不宜大,动作宜缓慢而有节律。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五禽戏、气功、八段锦、慢跑、散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老年体操等。要量力而行,力戒争胜好强,避免情绪过于紧张或激动。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23):春季养生——夜卧早起,心情平静

 

在一年、一个月、一天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养生呢?

《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专门介绍了一年当中的四个季节的养生方法。“四气调神”就是指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来调养。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春天是温,夏天是热,秋天是凉,冬天是寒,所以也要顺应天时变化来养生。养生的重点是在于调神,即精神、情志的调养。

而一个月、一天的养生,与一年四季的养生是相通的。

结合每个人体质的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法,让每一刻都变得健康快乐。

春天三个月,古人分为孟春、仲春、季春。

春天这三个月,按农历说就是正月、二月、三月。当然是从立春算起,到立夏前一天为止。春天三个月“发陈”,就是推陈出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色:“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百花齐放,这就是“发陈”。“天地俱生”,天地之气都一起发生了,因此春天最大一个特征就是“生”。“万物以荣”就是指繁荣、欣欣向荣,比如树木发芽、开花都属于繁荣的情景。

春天起居保养要点

春天属木,肝属木。春天保养注意养肝。春天养生应该“夜卧早起”,就是要晚一些睡觉,早一点起床。

为什么要晚一点睡,早一点起床呢?这就是跟春天的气息相对应。因为春天到了,阳气开始复苏了,一天当中白天阳气来得比冬天要早,夜晚到得要晚一些,所以我们要早一点起床,晚一点睡觉。并且要到庭院里面散步,要“披头散发”,舒缓自己的身体。女孩子这个时候就不要把头发扎得紧紧的,要松开来。这样就会使得精神情志舒展、活泼,充满生机,完全和春天的舒张的气息相呼应。

春天要晚睡早起,就是要增加工作的时间,减少睡眠的时间,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春天充满了生发之气,白天变长,晚上会变短,所以人在白天工作时间要长点,晚上睡觉时间要短些。

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就像对待初生的事物一样,要让它生长,不要伤害它;要保养它,不要抑制它,给它生发的机会; 要奖赏它而不要惩罚它。就是说要呵护自己的身体,不要摧残身体。这就是适应春天调养生气的道理。因为春天的气是上升的。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就会伤害到肝脏、肝气,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就会使得人们适应夏季盛长的能力减小。

中医强调要顺势而为,顺应春天之气来养生。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如果不遵循它的规律来养生,体内的阳气就会被抑制,气机不畅,各种邪气乘虚而入,就是老百姓俗话说的“上火”。

“上火”的表现有:眼睛红肿疼痛,咽喉肿痛,牙龈出血肿痛,大便干燥等。

春天要注重养肝。如果没有按照养生之道来做,春天的时候使肝气受损,那么就会引起夏季的病变,发生寒性病变。如果前一个季节没有养好身体,淤积的病气就会在下一个季节表现出来。

这就是养“生”之道,这里的“生”是指狭义的“生”,春天的生发的意思,春天主生,夏天主长,秋天主收,冬天主藏。

春天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气发生的季节,肝属木,所以春天是木旺的时候,要注意养肝。这个时候精神要畅快,这样才有利于肝气的舒展。肝气的特征就是像春天一样,要求调达、升气、舒发。

如果精神要畅快,气机不升发,人就容易郁闷。中医讲肝在志为怒,心情郁闷就容易发怒,发怒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怒气可以使气血上涌,严重的时候会引起吐血、呕血,甚至昏厥,也会伤到脾胃,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的失常。

有一句话:“劝君莫打春来鸟,子在窝中盼母归。”春天的这个季节不要去伤害鸟儿,因为鸟儿的孩子还在窝里等着母亲的归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去伤害小生命。这说明了我们要保持一种仁爱、慈悲的精神状态。对于别人,我们要像春天一样温暖,要用鼓励的态度,不要去惩罚他人,更不要伤害别人。春天就是一个生气的季节,万物生机勃勃,我们也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可能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女子伤春,男子悲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春天从冬天过来,冬天属阴,春天属阳,也可以说春天是从阴到阳的过渡阶段,是阳气开始发动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不管是男性女性,心情也都开始“发动”了,女性更容易“伤春”,还有一种说法是“怀春”。

在古代就有一个节日,“三月三”,古时称上巳节。这一天男女是可以合法私奔的,后来演变成三月三男女相会的节日,男女聚会,谈情说爱。这是用日常生活来对治春三月产生的情绪变化,用于治疗“伤春”。

春天的养生还关系到下一个季节。这可以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来解释,春天属木,夏天属火,木能生火。现在木没有养好,就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火,火一旦弱了,就会引起寒性的病变。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26):冬天养藏——早卧晚起、收敛精神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四气调神大论》

 

冬天分为孟冬、仲冬、季冬,就是农历的十、十一、十二这三个月。

 

冬天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三个月,河水结冰、地面冻裂。有几句有名的唐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就是对冬天的描绘。

 

冬季起居保养

 

冬三月,万物都闭藏了,阳气也闭藏了。人也要随着阳气的闭藏而闭藏,不要扰乱阳气。应该“早卧晚起”,早一点睡,迟一点起床。秋天是“早卧早起”,冬天和秋天虽然都是早卧,但要比秋季的睡眠时间还要早睡一点。起床时间和秋天不同,也和春天和夏天不同,这三个季节都要求早起,唯独冬天要晚起,要到太阳出来才起床。

 

为什么这个季节要“早卧晚起”呢?因为这个时候比秋天的夜晚还要长一些,白天还要短一些。所以我们要适应气候的变化,要等待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再起床,使得我们的意志象埋伏在那里一样,安安静静的,也好象是有隐情一样,又好象是获得了秘密一样。也就是说,把情志潜伏在那里,隐藏在那里,自得其乐。要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否则就会使得闭藏的阳气受到影响。这就是冬天的养生之道,冬天是收藏,所以是“养藏”之道。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害到肾气,那么到了来年春天就会出现一种“痿厥”之病。什么叫“痿厥”呢?就是指手脚软弱,容易发冷,使得人适应春天的能力减少。

 

中医认为,肾主水,冬天为水。因此这个时候要保养肾气。怎样保养我们的肾气?肾是藏精的,所以男女房事在冬天就要节制。因为一个人的肾精是人体强壮的根本,如果在冬天肾精养护得不好,那么在来年就会发生这种“痿厥”之病。“痿厥”这个病就是由于冬天要护养的阳气没有养好,阳气虚所造成的。所以情欲要节制、房事要减少,以保持精气。当然还要在饮食上、形体锻炼上注意护养。

 

冬天精神调养

 

大家都知道,有一些动物在冬天的时候会冬眠,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机体本身不用冬眠,但我们的精神在冬天的时候是要“冬眠”的,我们的精神要处于一种休息、静养的状态。

 

在冬天有一个节气——冬至,一般是每年公历的1223日,在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冬至所在的这个月份农历叫子月,如果在一天当中晚上11点到1点叫子时。冬至是一年中阴气到尽头,阳气开始发动的时候,这个时候精神上的练功会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冬天保养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季节。

 

冬天主肾,肾属水,水生木,冬天保养好了,来年的春天就能减少肝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肾为水,心为火,水火要相交,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肾属冬天,为寒;心属夏天,为热。正常情况下,心火要下降到肾来温热肾水,这样肾水就不寒了;肾水要上升到心来克制心火,这样心火就亢了。如果心肾不交、水火未济,就会出现失眠、心悸、心慌、健忘、遗精等症状,所以一定要把肾保养好,冬天是养肾的关键季节。当然,保持心神的安宁,心火不要过旺,是重要的一条。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28):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黄帝内经》

 

 

 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具体该怎么来养呢?春夏怎么养阳,秋冬怎么养阴?

 

历代的说法都不一样。有人说“春夏养阳”是春夏要扶助阳气,“秋冬养阴”是秋冬要扶助阴气;但也有人说“春夏养阳”是指春夏要抑制阳气,“秋冬养阴”指的是秋冬要抑制阴气,因为春夏本来就阳多了,秋冬本来就阴多了,所以要抑制一点。那么究竟哪种说法对呢?人究竟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养生总原则呢?如果理解错误,那么结果也不一样,那是很危险的。

 

我认为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来确定。养阳和养阴实际上就是调阳和调阴,就是调和阴阳,达到中和的状态。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就要去扶助阳气、生发阳气。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再去升发阳气,就会带来毛病,容易上火,就会出现口腔溃疡、生疮、牙龈肿痛、口干、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所以对于这类阳气盛阴气虚的人来说,春夏应该抑制阳气。

 

具体做法要按照日月的升降、早晚的长短来调整自己的起居。在饮食上要吃一些降火的、抑阳的食物,不能吃扶阳、升发阳气的食物,不然就会造成阳亢阴虚的毛病。

 

中医有一个治疗方法叫“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本来是指治病的,同样也可以用于养生。热性的人、阳性的人多吃点寒凉的东西;寒性的人、阴性的人多吃点温热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和。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就要去扶助阴气。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再去扶助阴气,就会带来阴盛阳衰的毛病。所以偏阴的人,阴气太盛,到了秋冬时就要抑制阴气的生长。

 

这种道理我们要灵活运用,要按照人体不同的体质来运用养生的原则。所以区分一个人的体质是偏阴还是偏阳或者是阴阳平和,是非常重要的。下一节我们就教大家怎么辨别自己的阴阳体质,人人都可以学会。

 

所以学中医掌握阴阳是关键。现在人们阴阳都不懂,五行当然就不懂,把根本都给丢了。

 

我们看《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其实说的就是一个阴阳。

 

四气,就是四季之气,四时之气,就是阴阳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样一来,养生就变得非常简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四季养生总的原则。要符合天道,顺应天时。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总结,是养生的根本。

 

大家要记住,生命的根是什么?是阴阳。生命的根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根。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29):一月当中的养生规律

 

一个月当中应该怎么来养生呢?同样,要随着月亮的变化来养生。古人早就发现一个月有四种月相变化:晦、朔、弦、望。在一个月当中,月初时月亮开始露出月牙,叫“朔”,到初八左右是上弦月,到十五月亮最圆,接着月亮渐渐缺了,到二十三左右为下弦月,到三十的时候就是“晦”,月亮全亏了。

 

月亮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女子月经按月而下,其周期跟一个月盈亏的周期几乎一致,都是在二十八九天左右。美国有专家研究发现,月经的周期与月亮周期有关联。但是,女子的月经也因人而异,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物节律不同。

 

还有人研究发现月满的时候,犯罪率很高。人处于最亢奋状态。《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月升无泄,月满无补。”月亮刚刚开始升起的时候不能泄,你要顺着它;在月满的时候,你就不能再补。比如治病,如果月满的时候做外科手术,失血量是最多的。

 

养生也是此理。月生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但到月满的时候,就不能增加了,否则就太过了,月满以后渐渐缺了,这时要适当减少运动量。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51)

经络,生命之树的气脉

 

经络是中国人的天才发明,有人称它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也有人将它列为中华民族第一大发明。经络是揭开生命秘密的一把钥匙。也是至今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争议激烈的一个问题。

 

经络究竟有还是没有?

 

人体经络运行规律是什么?

 

经络是神奇的,神奇的东西必然激发人们的研究欲望。从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外有很多学者采用声、光、电、热、磁等各种现代手段,对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进行观察和检测。半个世纪以来,对经络的客观性研究、实质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都在试图一举攻克这一世界难题。

 

   有科学家说:经络的秘密如果最终能解开,可以得几个诺贝尔奖!

所以有人为之痴迷终生,有人为之自杀身亡……

   到目前为止,经络的秘密找到了吗?

   既然经络这么高深,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能不能掌握经络养生的基本方法呢?

 

 

生命是一棵树!经络就是这棵生命树上的气脉!这是我在《易学与中医》这本书里面打的一个比喻。

 

树有树干、树枝、树叶。它们靠什么维持着绿色的生命?靠什么传递着彼此的信息?靠的是就是“气”;而传递“气”的通道,就是“经络”,就是“气脉”。

 

生命之树,由气脉连接着树干、树枝、树叶,由气脉传递着干、枝、叶的信息。干、枝、叶上看得见的纹线与看不见的纹线,都是经脉,经脉纵横交错,环环相连……

 

 “气”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三位一体。有了“气”便有了生命,“气”是生命的最小、最基本要素。就“气”的物质与能量、信息的比例而言,似乎更偏向于能量、信息,可以说“气”是一种精神生命体、信息生命体。   

 

因为有了“气”,生命之树才呈现一片绿色;没有了“气”,生命之树就枯萎、凋谢!

气是流动的,流动就要有路线,就要有通道。经脉、经络就是气流动的路线和通道。因为气是无形的,所以经脉也是无形的。气无处不可行走,既可以通过无形的通道行走,又可以假借有形的通道行走,如树上那些有形的纹路、人身上的血管、神经,因此经脉是无形的,又可显现为有形。   

 

固然没有“气”,生命之树会枯萎;然而虽有了“气”,但经脉堵塞,“气”也就不通畅,生命之树也会慢慢枯萎。

 

但为什么摘掉几片叶子,折断几根树枝,甚至砍掉一段树干,这棵树仍然不枯亡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气还在,经脉还在。

 

气、经脉并不因为少一片叶子、少一根树枝、少一段树干就不存在了。气具有全息性,经脉具有全息性。树干、树枝、树叶都具有全息性。

 

树干、树枝、树叶不但彼此蕴藏、沟通着各自的气的信息,而且每一局部都蕴藏着整棵大树的气的信息。

 

人就是一棵生命树,是因为有“气”,有“经脉”“经络”,才有了生命。气遍布全身,经络纵横交错地分布于躯干、四肢及每一个全息元。每一个独立全息元如手掌、足底、头部、面部,都反映全身的信息。

 

经络通畅,人就健康,生命力就旺盛;经络不通畅,人就生病,就衰亡;而要恢复健康、恢复活力,只需打通经络,让正气得以畅通。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54):如何感知经络的存在?

 

“药圣”李时珍,曾说过一句话:经络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就是说,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通道,是气血的通道,而这个通道在哪里呢?在人体内,是一种内景,体内美妙的景象。你在外面是看见的。要怎样才能看见呢?要“反观”,“反观”就是往里看,只有往里看才能看到。

 

我在解释《黄帝内经》中“内”字的时候,就讲过了,“内”就是内求,内视就是一种内求,要往里看,往里求。怎么才能求呢?很多人说我一闭上眼睛就满眼漆黑了,怎么才能求得到?

 

实际上只要你能入静,修炼入静的功夫,在有了一定的功夫后,就能往里看了。这种功夫需要修炼的,人人都可以修炼出来。这种功夫就是后来所谓的气功,很多人认为经络是气功态下发明的。我认为叫不叫气功都无所谓,只要静心澄志,精神内守,就可以内观到经络的运行。

 

我认为,内观是一种潜能,古人是具有这样的潜能的。随着人类进化,我们有很多功能都退化了。相比之下,古人的右脑思维,直观思维、直觉思维、体悟思维、灵感思维就比我们现代人强。

 

雷公接着又问黄帝了,问经络究竟有哪些呢?它们是怎么运行的呢?

 

黄帝回答说经络在人身上是有非常多,有经、有络。经有十二正经,有奇经八脉等等。经就是道路,是有路线的,非常清晰的。黄帝介绍得非常详细,描绘得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看到,是不可能描绘得这么清晰、形象的。

 

从黄帝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经络在我们人体浑身上下都有的,是纵横交错的,就像网络。今天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词,叫“网络”,经络就是网络。你瞧古人多先进,早就在用现在最时髦的词汇了。

 

具体地说“经”和“络”是有区别的,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人体上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里我主要介绍经脉。经脉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十二正经,一种叫奇经八脉。

 

那么,为什么经脉要分一正一奇呢?十二正经有什么作用呢?奇经八脉又什么作用呢?先看十二正经,是指每一条经脉都可以与脏腑一一对应的,就是这个通道,这个“经”把脏腑联系起来,而且十二正经具有表里关系,分为六阴六阳,阴阳是可以一一对应起来的,很有规律,跟脏腑联系又非常密切,所以叫着“正”。

 

奇经八脉,它不直接和脏腑相对应,同时这八条经脉又没有表里对应关系,所以把它称为“奇”。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55):十二经脉是经脉的大道

 

 

十二经脉是从人体的手、脚运行到全身的,所以称为手留经(三阴三阳)、足六经(三阴三阳)。它们是怎么运行的呢?

 

手上的三根阴脉,是从胸开始发出的,然后沿着手臂的内侧往下走,一直走到手指。内侧为阴,外侧为阳。所以在内侧走的是三条阴脉,叫“手三阴”;而到了手指后,又往手背开始循行了,这就是手上的三根阳脉,叫“手三阳”,从手一直走到头。然后由头往下,循着人体外侧往下一直走到脚,所以称为“足三阳”。足三阳脉到了脚趾以后又往上走,沿着内侧由小腿大腿往上行了,走到腹又走到胸。因为是从脚开始、在内侧走所以叫“足三阴”。足三阴到了胸后,又和手三阴脉交接到一起。但请注意,它不是三根阴脉、三根阳脉一起走的,而是一根阴脉接一根阳脉,一根阳脉接一根阴脉,这么一根一根走的。

 

记忆要点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同名的阴经在胸部交接,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顶端交接。

   

下面我们就来怎样按照十二正经来养生。

 

肺经

 

肺经又叫手太阴经,是从中焦胃脘开始的,一直到肺。为什么叫肺经呢?是因其联系到肺,然后往上再沿着手臂的内侧往手指一直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金方》很老的养生思想要牢记
曲黎敏教授讲解《黄帝内经》智慧养生笔记(上)
养生大道: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
十二时辰养生法 [图]
自我康疗9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论》
道家不传之秘:奇经八脉养生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