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谈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
略谈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
“校本教研”是时下国内外流行的教育新理念,是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当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走入改革,校本教研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成为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本文就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校本教研及其意义
   (一)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基于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①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②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2、在学校中。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所以,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3、为了学校。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三)实施校本教研的意义
  首先,是实施新课程的迫切需要;其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再次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总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将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它将作为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二、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原则要求。校本教研要长期健康的开展下去,既要依靠思想认识的发动,也要靠必要的制度规范和保障。
  1、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以“教师为本”,要从行动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努力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建平台。
  2、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不在于“卡教师”,而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制度要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凡出台的制度,全体教师应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提出修改意见并变成自觉行动。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从学校教研发展的实际出发,先从构建某一方面的具体制度入手,逐步健全、逐步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3、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将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的确立,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如果学校还是以前“那所学校”,管理还是以前那一套,那么,教育发展和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建立新制度,要避免以往制度管理中的缺陷,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抛弃装点门面而追求时效和声誉为主的急功近利式的研究。   
  (二)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   
  1、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需要建立这几方面的制度:
  〈1〉建立学校领导教研制度。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领导成员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要分包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要整合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2〉建立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学校教务处和教研室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教务主任和教研室主任是主要责任人。学校制订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有教务处和教研室的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
  〈3〉建立教研组管理制度。要科学设置教研组、建立校际间教研协作组、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建立一种促进学校、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加强集体研究,促进学校、教师之间及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学校、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目前,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既要有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还需要交叉设置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教研组,以及跨校教研协作组,以加强学校、教师、学科之间的沟通或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校、学科本位的倾向,实现校本教研的开放性。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广大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师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主要应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1〉理论学习制度。教育理论研究认为,教师对学习的态度及效果有四个层次:迫于任务(完成学校规定的读书或其它学习任务);为了生存(各类学历进修、考核);一种生活(读书、思索、探究成为一种习惯);视为享受(我学习因为我快乐)。第种状态下的研究已经成为教师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研究也进入一种自觉状态。理论学习制度建设目的就是要构建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使教师能从第种状态中走出,尽快步入第种状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为反思提供理论基础。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的保证,理论学习要有计划、有形式、有时间保证、有检查落实和效果,要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
  〈2〉教学反思制度。只有善于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发展。所以,我们要建立反思制度,促使教师反思制度化。在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课之余,要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得失;考试结束,要写考后记反思成功与不足等等,用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索(反思的记录就是很好的科研札记),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开展既能提高教师理性认识又能改进实践的反思研究,比如课例研究、叙写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做教学情况调查等,寻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同时也为下一步确立校本课题做准备。
   〈3〉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制度。校本教研强调“教学即研究”,我们必须同步建立一种与之相配套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促使教师把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这些制度学校大多都有,但需要在实践中修改完善,否则,就会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建立的教学管理新机制,要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发,赋予教师自主权。因为,新课程的开放度很大,只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性,才会不模仿、服从他人,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见,作出自己的决定,引导学生自主、充分发展,实现课程实施的目标。对备、讲、批、辅等教学常规的修订,将增强管理的弹性和开放性,取消一切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条文,增进新理念、新内容,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专业提高的过程。
  3、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实施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是解决实施新课程中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研究主要是教学研究,其研究是为了解决问
题而不是一定要产生什么新理论;是为了改善师生行为而不在于渴望新观点的产生。但对深入的研究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在本校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需要确立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特别关注解决学校层面问题的课题,关注教师教研活动是否解决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学校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1〉集体教研制度。修订完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作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同伴之间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集体备课制度。修订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备课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反对各自为战,有效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同校内跨学科备课、同学科跨学校备课;同课头教师分别备课,再集中时间说课、交流;备课组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设计课堂教学,再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形成学习共同体,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促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
  〈3〉教师帮带制度。学校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开展““老带青”、“结对子”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要求名教师、骨干教师帮带一般教师;同时青年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待提高教师要积极拜师为徒。通过完善制度,履行师徒各自的义务,强调双方互动、合作、共进,建立师徒档案,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早日成为学校骨干教师。
  〈4〉听课评课制度。听课、评课是实施有效教学指导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按新课程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听、评课制度,明确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等,充分地发挥其管理、研究、诊断及评估教学的功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5〉公开课展示制度。举行各类示范课、教改课等公开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开课展示制度,明确展示和研究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等,促使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为教师互相交流与学习提供机会,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宗旨在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真正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6〉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学校将通过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共同提高和进步。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要立足于教学实践进行以“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研讨。全体教师可以通过教研组活动、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从中品尝集中研讨的“甜头”,感受同伴互助的作用,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5、学校内部教研的服务制度。要建好校本教研制度,学校必须提供良好的服务,“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包括专业支持、校本培训、经费、信息、物资等多方面的服务保障,就目前来讲,最主要的是:
  〈1〉建立教师教研专业支持制度。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针对现行教研工作效率低、效果不佳而提出来的,不是要替代教学专业研究部门的作用,相反新课程实施中的学校教研工作更需要教研及专业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研究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学校要创造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支持环境,和专业研究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教研和专业研究人员做学校的教研指导,并通过开展专题研讨、教师与专家对话、学术报告、名师讲课等活动,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校教研的层次;要积极主动争取教研及专业研究人员以听课调研、亲身示范、现场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学校要培养自己的“培训者”,聘请专业研究部门的“培训者”,把教师培训班办到学校,办到教师中;培训内容要从教师中来再到教师中去。培训的具体方式上,积极探索“参与-分享”式等双方积极互动的培训方式,比如 “参与式”培训,即培训者创造一种适合互动、合作的场境,引导教师 在活动中交流、反思,使培训教师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实现自我提高。“实战式”培训,即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或教师先讲,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等等。使培训者与受训教师成为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做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讨论。讲座报告不单纯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接受新理论。通过校本培训,构建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们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推动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迅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建立民主教学和教研制度。结合学校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民主教学制度,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广开建议渠道,对教师在教学,尤其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意见,积极采纳和重奖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优秀建议,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参与的,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不应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给教师提供表现和创新的机会,允许教师标新立异,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教育专家说得好,“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不同的思想,一个人说了大家都认为好,这不是学校的幸运,而是一种灾难。”
  6、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理想的解释应是能促进学校及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制度。那么,能否促进新课程的发展,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为评价这套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富有生命力的唯一标准。实施校本教研,需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比如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等。
  〈1〉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要树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
活动,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师评价制度。修改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实施教师教学评价,淡化结果,强化过程,应把校本教研纳入重要的评价内容。为了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教师实施新课程、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就需要建立促进教师教研活动的评价制度。
  〈3〉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注重考查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原则上作到六看:一看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合理,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以实现。二看学习环境创设和教学内容处理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重点突出,容量适当,观点结论正确,注意能力、方法、情感的培养;是否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三看组织教学,是否能恰当引导及时调控,形成互动;是否重视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教学效果如何。四看学生活动是否能够做到参与广泛、深入,是否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有效,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质疑。五看教师素质,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态度是否真诚热情、自然,教学语言质朴风趣。六看教学创新,教学观念是否更新,教学活动是否具有特色。
  〈4〉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制定制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校本教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总之,学校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起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通过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学习化组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诚然,当前开展校本教学行为研究还存在着时间、经费、技术、评价、资料等诸方面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把抓校本教研作为抓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群策群力,一定能扫除障碍,走出误区,让学校教师们在改革教研的行动之中茁壮成长,就能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教研制度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
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组室建设讲座一之1)
有效教学讲座七之五(有效教学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怎样做校本教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