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仇英画、文征明书《孔子圣迹图》,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孔子圣迹图》的问世,并不是一下子就相当完备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渐次完整又日趋成熟的过程。一方面,单一的各类反映孔子形象的画像的诞生,包括卷帙浩繁的文字著作,为《孔子圣迹图》的酝酿与完稿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历代统治阶层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日益重视,也为《孔子圣迹图》的刊行夯实了思想与物质基础。

最早见于历史文献著录、相对较为完整的《孔子圣迹图》,当推宋代孔津的《孔圣图》三卷。此后,由于参与创作的人员不断增多,人们对题材的认识与挖掘不断加强,其内容也逐渐完善起来。

不同的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计有木刻本、彩绘本、石刻本、珂罗本、影印本等多种。其中,木刻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孔子圣迹图。

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监察御史张楷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的孔子史实,旁采《论语》《孟子》等辑成的《圣迹图》,反映孔子生平二十九件事,并为每幅图撰写了说明和赞诗的木刻传世。

彩绘绢本共三十六幅图,选择孔子生平中较重要的行迹,文字多用《史记·孔子世家》有文有赞,但无题目。作者及绘制年代不详,因图前有二跋,其一写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故,推断它出自明代成化、弘治(公元1465—1505年)年间。

而以宋人画本为底稿的石刻本,刻成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现陈列在曲阜孔庙圣迹殿内,包括总题目“圣迹之图”(篆书)一石、文字九石、画图一百一十石。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由北平民社影印出版的《孔子圣迹图》,含“孔子小像”在内共一百零四幅图,现传播最广。而各种版本的《孔子圣迹图》中,清中期,著名画家改琦绘制的《孔子圣迹图》,因系名家真迹,艺术价值远超无名氏刊刻的各种版本,其画面布局、人物形态,设色妍雅,落墨洁净,运笔经意,跌宕入古,耐人品鉴。

《孔子圣迹图》仅从明代算起,流传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图文作者、篇幅形式、绘制手段等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它们都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全面反映了孔子的传奇一生,体现出了故事生动、图文并茂、绘制精细、线条流畅、形象传神的特点,为后人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伟大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充满情趣魅力的“活化”的孔子形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因此不失为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

《孔子圣迹图》对于后世连环画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圣迹图》

1、祷尼山图

2、麒麟玉书图

3、二龙五老图

4、空中奏乐图

5、为儿戏图

6、为委吏图

7、昭公赐鲤图

8、为乘田吏图

9、问礼老聃图

10、在齐闻韶图

11、学琴师襄图

12、晏婴阻封图

13、退修琴书图

14、铭金人图

15、途遇图

16、齐鲁会夹谷图

17、齐人妇女乐图

18、堕三都图

19、去鲁图

20、围匡图

21、击磬图

22、子见南子图

23、同车次乘图

24、习礼树下图

25、累累说圣图

26、临河而返图

27、灵公问陈图

28、问津图

29、楚王使聘礼图

30、在陈绝粮图

31、接舆狂歌图

32、子西阻封图

33、删述六经图

34、天降赤虹图

35、西狩获麟图

36、问疾图

37、赐药图

38、梦奠两楹图

39、子贡庐墓图

孔子圣迹图

圣迹图,是一部表现孔子一生事迹的连环图画。为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也为方便后人纪念和供奉祭祀,自汉代开始,不断有人绘画和塑造孔子的形象。史载东汉光和元年(一百七十八年)京师“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从汉代画像石中也可看到以孔子故事为题材的画面,北宋孔庙石刻中,存有传说晋代顾恺之、唐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元、明、清各代,画像更多,不胜枚举。传世作品,也不罕见。而以连环图画的形式,描绘孔子,当为宋代以后。

连环图画启始于唐代,是时佛学东渐,为弘扬佛法,广为宣化,追求明白浅显,通俗易懂,僧人将释加牟尼本生故事,或凿于洞窟,或绘于墙壁、纸绢,或刻板印刷,对佛学的传播和流行起了重要作用。宋、元、明之际,德治教化出现了“二十四孝图”和绣像话本、小说,上图下文,故事连贯,均为大众启蒙读物。

描绘孔子生平的圣迹图,目的相同,功用相仿,最初是木版雕制,以便印刷流传,明代《圣迹殿记》载“阙里故有圣迹图若干幅,在枣梨,奈何不以贞珉寿,亦散在各庑,奈何不殿列而严奉”。即为例证。

孔府文物档案馆旧存圣迹图,有石刻、木刻本、彩绘本等。其中石刻圣迹图存于孔庙圣迹殿,共一百二十幅,有图一百一十二幅,为明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镌刻上石。木雕印版则有清康熙无字本、乾隆有字本两种,枣木质地,因残缺损失,数目不一。

彩绘本圣迹图,三十六幅,装裱成活页式册页,推测在明成化、弘治年间绘制。这些版本,题材一致,构图相似,均为横幅,尺寸大小也相差无几,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传承关系尚存疑问。

此圣迹图原图为册页,硬质封面、封底,木芯装裱红色花纹宋锦,紫檀边框。封面题签,竖排双行正楷“仇十洲画”,“文征明书”,大字“圣绩图”。分为上、下两函。版心绢质纸托绫裱,以硬纸对褶成幅,连缀样式,右为图画,左为诗堂。封面、封底与版心脱离,护页残损,上卷存画十九幅,前后护页各一,下卷存画二十幅,跋文一幅,前后护页各一,按宋以后规制,应为二十四幅册页。

此圣迹图绘画内容:

依次为一、祷尼山图,二、无题款,补名“麒麟玉书图”,三、二龙五老图,四、空中奏乐图,五、为儿戏图,六、为委吏图,七、昭公赐鲤图,八、为乘田吏图,九、问礼老聃图,十、在齐闻韶图,十一、学琴师襄图,十二、晏婴阻封图,十三、退修琴书图,十四、铭金人图,十五、途遇图,十六、齐鲁会夹谷图,十七、齐人归女乐图,十八、堕三都图,十九、去鲁图,二十、围匡图,二十一、击磬图,二十二、子见南子图,二十三、同车次乘图,二十四、习礼树下图,二十五、累累说圣图,二十六、临河而返图,二十七、灵公问陈图,二十八、问津图,二十九、楚王使聘图,三十、在陈绝粮图,三十一、接舆狂歌图,三十二、子西阻封图,三十三、删述六经图,三十四、天降赤虹图,三十五、西狩获麟图,三十六、问疾图,三十七、赐药图,三十八、梦奠两楹图,三十九、子贡庐墓图。最后一图末尾有“实父仇英制”文字题款。

印章一方,葫芦形边框,篆书阳文“十洲”和“嘉靖戊戌春二月书于停云馆,长洲文征明”文字题款,方形印章两枚,篆书阳文“征”、“明”。最后一幅则为款署“征明”和庚子春高阳“许初”的跋文两篇,共计图三十九幅,文字一幅。

此圣迹图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取材得当。各种版本的圣迹图,均依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古籍,截取孔子生平主要事迹绘制而成。此图,从祷尼山图起,到子贡庐墓图止,比较明代各版,删除了“诛少正卯”、“归田谢过”诸图,而代之以“铭金人图”、“途遇图”、“堕三都图”、“楚王使聘图”等图。

尤其是删除了后面的“汉高祀鲁”、“真宗祀鲁”图,使故事更加完整、集中和简练。增加的几幅图中,“问疾图”、“赐药图”描绘鲁哀公对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鲁之大老的尊重,也间接表达了画作者对孔子的评价和崇敬。特别是增加了明代彩绘本缺少的“累累说圣图”,突出表现孔子身处逆境毫不气馁的豁达乐观精神。都显示了作者在内容取材上的境界、眼光和文化素质。二是画艺纯熟高超。

此图是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的青绛人物画。三十九幅作品,每幅在构图上都十分考究,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方法,人物、景物的安排,均衡和谐,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上,与传统人物画为突出主题,故意将主要人物加高加大不同,而是将人物依身份、年龄等因素而定,高矮一致,大小匀称,用前后顺序,所处位置,来突出主要人物。在技法运用上,线条流畅圆润,人物眉目清楚,细致入微,画面干净,工整精致,在深色衬地上,人物设色以浅淡为主,周围山石、树木则青碧浓重,与同类画种如明代圣迹图、清代康熙亲耕图、乾隆秋狩图等人物、景物全施以重彩绝然不同,形成明显的对比和反差,也凸显了人物形象。

整体观之,绘画精致不苟,人物神态传真,淡雅妩媚中又不失艳丽端庄,题字小楷,位置经营得体,笔墨颇具功力,与绘画相得益彰,是一件代表了当时人物绘画水平的精品杰作。故而,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人物名画集锦(64)
中华文化—传记篇 . 孔子圣迹图《仇英画 文征明书》
[明]仇英.《孔子圣绩图》
吴门四家之:仇英、文徵明《孔子圣绩图》(下卷)欣赏
明 仇英画文征明书 孔子圣绩图
连环画发展史(宋元至清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