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言—江南丝竹演奏 》庄永平
改编: 顾冠仁
演奏:香港中乐团
    江南丝竹是我国长三角地区首屈一指的民间乐种。只有江南地区的山山水水,才能孕育出如此秀丽精致、温和中庸的民间乐种。笔者从接触到投入参与演奏也已有大半个世纪了,不仅参加专业演出,也常参加业余演奏。想当初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半叶,上海民族乐团掀起了一股去民间采风的热潮,自然市区内的各个“丝竹摊头”(民间对各个丝竹班社或活动点的称谓),就成为捷足先登的去处。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与俞逊发等同仁搬着笨重的录音机,到老西门民间丝竹高手张桂斌(音),绰号“柴爿”(沪语“柴备”)家中录音,回来后还必须根据录音记谱研究奏法。用现在时髦的用语就是所谓的“田野”采风,虽然是在市区不见“田野”,只见高楼茶肆,但其内核就是现场对民间音乐的学习活动。其实,我们的先辈早已是这样做了。著名国乐家、二胡与琵琶演奏家刘天华,不就是在采风中染上猩红热而倒下的吗?那么,对于民间音乐的学习,其间确实是有粗细、文野、高低之分的。我们现在搞理论的,往往堆砌一些时髦的用语,什么“建构、解构、语境”之类,其实什么结构还没有搞清楚,还没有设计好,如何来造高楼大厦?还未深刻理解还有什么语境?说到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个性指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因此,像江南丝竹音乐那样,要找出它的个性可能还比较方便,而要知道它与其他乐种或乐队形式的共性,也就是事物的抽象,如何的抽丝剥茧式的具象就不那样容易了。正如钱仁康先生那样,立足于求中西音乐之“同”,这才是更高层次的研究。因此,首先眼界要开阔宽大些,不能仅是井底之蛙来看问题。有的丝竹里手常认为,江南丝竹特点就是即兴演奏。认为人家看谱演奏就学不好江南丝竹,言下之意似乎即兴演奏为江南丝竹所独有,好像人家没有即兴演奏似的。的确,江南丝竹有它的即兴演奏特点,但也不能采取排他主义。其实,无论中西民间乐队即兴演奏都是其灵魂,只不过其形式与方法往往有所不同而已。像西洋爵士乐队等中的所谓“阿达灵”(Ad lib),也就是演奏者可任意处理一个经过句,不必严格遵守拍子,甚至换掉作曲家所写的一个音符或几个音符即兴发挥等都是可以的,这种即兴演奏的幅度似乎就更大些了。他们常常在指定的和声中发挥,比我们单线条的即兴演奏显然更胜一筹。所以,这方面就应该相互学习扬长避短,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至于像西洋有时长大的内声部旋律,很难背谱因而常看谱演奏,但也不影响演奏的质量。像江南丝竹乐曲不熟悉时看谱也无可非议,一旦熟悉了背谱完全是水到聚成的。其次,想到在丝竹乐队中加入大阮等低音乐器,到底如何演奏也是值得思考的。如果一味地像传统中那样,跟着旋律跑演奏相同的音,看来是并不理想的。相反,可以采用一定范围的和声,即不一定演奏与主奏旋律相同的音,采用适当的旋律反向声部进行,使乐队更具有织体支撑力,效果就会更好些。现在的新江南丝竹作品,就开始注意相应的和声与配器,这显然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举措。
    对于江南丝竹乐队的演奏,从哲学上讲,正可谓“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江南丝竹乐队所表现的一切,就是合理而现实的。由于中小型民间乐队通常是不设指挥的,因此,不会像指挥排练时所要求的那样,这个声部在这里要响一些,那一声部在那里要轻一点,如此之类。没有指挥就得全靠乐队成员自己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乐器的穿插与表现是很自然而均衡的。例如,在曲笛或二胡演奏的长音处,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就必须运用所谓“套着走”的技巧,来垫补长音的空隙之处。“套着走”就是旋律有所加花,节奏比较密集。例如,长音落在1音上就作
;如果落在5音上,就作
等。其间,尽量运用双音与半轮等手法来加以装饰强调。而且,这种形式常也包含有经过句的性质,便于旋律的顺达与推进。如上面的前者常推向5音连接;后者常推向1音或高八度
音连接等。又如,扬琴则常运用双音,尤其是低音突出其旋律结构的支撑作用。有的时候像在《中花六板》中,二胡要在高把位上发挥一下,其他乐器或就避让以免冲突。要知道传统二胡是以高低八度翻奏为特色的,现在的高八度演奏也是后来与时俱进的产物,就是“三把头二胡”的发展所致。这种一点一滴的改进也说明了承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但是,如果这里又正好处于乐曲的高潮部分,那就要求随之大家一块儿合力来制造,也可不必谦让的,问题在于如何的“合力”则各有巧妙不同了。还有的时候笛子吹奏有点力不从心,长音吹奏不力时,这时二胡就可以突出一下以弥补其不足等。这些,平时在乐队演奏中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全在于乐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默契,并无什么深奥的理论在其间的,而是根据具体参加合乐的人员、乐器种类及多少、水平高低,甚至演奏人员的临场情绪等方面,才体现出每次合乐的实质内容是质量,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演奏与合乐上的小变化,这是正常的、合理的。例如,今天来某一摊头参加合乐的人员中,某种乐器的演奏者水平较高而特别强势,其他乐器的演奏人员可能会礼让三分。因为,在不设指挥的前提下,只有依靠乐队人员自然地来调整,这些,有可能产生出某些演奏上的特点或乐器上某种自然的编配,表现出的那种“存在就是合理”的现象。可以举个例子,像陆春龄那样的丝竹笛子高手,大家都知道他的个性是比较张扬好胜的。他如参加乐队不仅出音常比一般乐器要稍高一些,而且,时时还要特意引领乐队。自然,在江南丝竹乐队中通常笛子是应该引领乐队的,因为笛子最响,最响者常主宰一切。如果你想盖过笛的音量,拼命拉弹那就容易造成节奏杂乱与音响混乱。正所谓“一齐盖百丑”这是乐队合作的首要秘诀,如果时时“单出头”就成为最大的毛病了。那么,问题在于如果过于的好胜也会引起乐队音准和节拍节奏的某种不稳定。像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明天合乐中拉二胡者比较强势,后天或弹琵琶的演奏花样较多,等等。这时或许有人会提出最好在演奏上有所克制,但一般通常是不会这样做的,也不必这样做的。因为本来大家就是来玩的,各玩各的好了,一切全在于心领神会的默契之中。像陆氏演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用打指即“tr”的颤音,成为他整个演奏上的显著特点之一。但他有时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时就会出现停在某一音符上长时间的颤音,这或许就预示着其他乐器可以弥补其节奏空隙,不至于产生旋律上的松懈与空白。再说,如果今天遇到像金祖礼这样的司笛高手,那不太会出现像陆氏那样的情形,在演奏合作中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况了。还有像丝竹二胡高手周皓参加合乐,他以稳健精致、出音考究著称,十分强调音乐的韵味,那合乐者就会加强相互的配合,把乐曲处理得更为细腻些。总之,丝竹音乐的所谓“你简我繁、嵌挡让路”,大致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形成的。因此,即兴演奏可以说有的主动有的被动,当以主动为好。另外,鼓板者虽有部分掌控乐队的能力,但与现代的指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指挥在排练时可以对乐曲处理作出一些安排,没有指挥就只能靠乐队演奏员间的协商,但也有事先作出某种乐器穿插上的安排等。例如,像《四合如意》(俗称《桥》)中的“头卖、二卖”之类,想必最初这种奏法可能有人提议,今天的演奏大家露一手,玩出一些新花样来,这样,以后也就成为了一种惯例定式。从今天的作曲技术上讲,这不就是一种自然的、初级的配器法吗?后来,上海民族乐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掀起的轻音乐热潮,其中的民族轻音乐曲《紫竹调》,全曲五遍除了头尾合奏外,中间采用吹、弹、拉乐器各奏一遍以示对比,这种手法不就是上述“头卖、二卖”的发扬光大?同时也符合现代一定的配器法则。如此简单有效的配器,加上吸收西洋的节拍形式,使乐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是事半功倍也。

    对于江南丝竹的继承与发展,正与其他传承的文化一样,继承与发展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我们今天强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传承,其音乐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听得见的非物质东西(声音是否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有少量的乐谱记录以外,基本上是通过人们口头代代传承下来的,因此是极易失传的。但是,到了今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口头的东西可以通过录音而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这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纯粹的为了保存,这种博物馆展览式的保存,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创作时给人以参考的价值,起到坐标式的作用。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纺织品,包括织品本身及各种图案花纹,就给我们今天发展新的纺织品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参考作用。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对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出土文物可以说是属于一种强迫性的保存,放在地下真正做到了千百年原封不动的封存。而我们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保存它是流动的、变化的,因此,对于这种非物质与口头遗产的,如要绝对保证它不走样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截断每一时期中的一段,作横断面式的保存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今天保存下来的活的演奏样式和作品,以后也就成为曾侯乙编钟那样的文物,使人们知道在21世纪前后中国音乐的面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这一类情况的重点就是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地,为了保存而保存。另一种情况是,任何现实的东西都是在老翻新、新参老中波浪形发展的。今天小裤管好,明天喇叭裤好,后天又是七分裤好。今天认为正裤管好,喇叭裤是另类或四旧,明天又认为喇叭裤新型,小裤管落后,这个没有终点可言。可以说形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甚至属于内容的真理也是相对的,真理夸大一步就是谬误。你说今天江南丝竹的样板,与上世纪30、40年代的演奏是否一样?那肯定是不一样了。有人说发展就是最好的继承,也有人说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技术逐渐替代艺术的强势之下,不怕保存不下来,就怕对活的现实的东西限制太多。在此,常有人声称自己“摊头”的演奏才是正宗,这种各执一词的争论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每年还要举行江南丝竹比赛评奖。比赛展示可以,各显神通,别具特色,评奖则无必要,既不保证公平、公正,且极易滋生腐败。不要怕发展得四不像,如果发展得与传统的不太一样,反正现在的科学技术已能逼真地保存出发前的原貌,大不了回过头来再听听以前的,比较一下相对发展得好的留下,不好的改进之。其实,不仅是江南丝竹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对于其他艺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这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种来来回回一会儿强调保存,一会儿又强调发展,似乎始终得不到一个正确的平衡点,这也使人产生出厌倦来。笔者认为,事实上不必要去寻找这种平衡点,不平衡才是常态。正像上面所说的,事物实际上有其自身的纠偏能力。主要的是要把纯粹的保存与现实中的发展区别开来。现在科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相反,对现实的发展加以限制说是为了保存;而在保存层面上又常常抢救不力,这些往往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这方面邻国日本似乎比我们做得好些,正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放宽眼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把非遗这件事做好。



责任编辑:黄建新  南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浏河这三兄弟,将退休生活玩出了不一样的“乐”趣
中国传统乐器--江南丝竹
第七节《艰难丝竹》教学设计
清丽隽永的江南丝竹乐
江南丝竹 | 邂逅一曲悠扬
陆春龄四人乐队:江南丝竹《中花六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