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志刚丨朴实情感和生命本色
汤志刚
汤志刚,男,1968年生于四川邛崃,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教育系油画专业。曾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大卫.史密斯油画研修班,2005-2006年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四川省美术家水彩画艺委会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美国Washburn大学访和美国佛蒙特艺术中心访问艺术家。
艺术经历

  • 曾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美国马瓦尼(The Mulvane)艺术博物馆艺术基金、美国弗里曼基金会亚洲艺术家项目奖、建国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四川展区银奖等奖项;

  • 作品曾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中国第6/7/8届水彩画展,“话”不同象—来自中国的艺术邀请展(美国)),聆听艺术—中德艺术交流展(德国)等展览;

  • 先后举办《寻找风景》—汤志刚艺术作品展、《虚幻的风景》—汤志刚艺术作品展等个人展览;

  • 作品被上海美术馆,中国粉画艺术馆,The Mulvane Art Museum,美国Washburn大学,FreemanFoundation,博瑞投资控股,润邦国际酒店等公共机构收藏。

作品欣赏

文/岳敬霞

记不清是那位哲人曾经说过:艺术就是当我们在用一只手撑起我们平庸生活的同时,能腾出另一只手来,记录我们在平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和所受。

透过艺术家汤志刚画笔的图像记录,我们所看到的正是我们平庸生活之外的,那些令我们感动的平凡点滴和记忆。如:古旧的厨房、角落里残损了的桌椅、用旧了的画笔和水桶、正在褪色的老纺车、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那朵悄然开放的荷花等等,所有这一切的图像符号和氛围语言,在当下喧嚣而躁动的时代氛围之外,传达给我们另一种朴素然而强劲、沉甸然而真实、虽悄然消逝却记忆永存的另类生命意象之存在信息。

对汤志刚而言,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表达同样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语言没有高下之分,即所谓“是法非法皆为我法”,重要的是语言的传达和传达的力度是否最大化地切中了一个画者真正的所思、所感和所受。当站在艺术家完成的《虚幻的风景》系列组画前的瞬间,我发现作者对于社会文化表现的敏锐感悟,这一超越传统水彩画理念范畴的尝试让汤的水彩艺术更加趋于本真和率性。

《青春期》 170cmx115cm 油彩 丙烯 碳粉 布面油彩 2015年

《离我3米的阳光》170cmx115cm  油彩 丙烯 碳粉 布面油彩 2015 年      

汤志刚是一个具有激情的读者,他总能在平常的事物和事件中找到创作的灵感。他的水彩作品始终都在找寻强有力的文化印象和感性的色彩分析。只有根植于生活深层里的关注、留心、经营和酝酿,艺术之花才会自然而淋漓地开放。从汤志刚丰富的图像符号、饱满的色彩空间和多样的形式表达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涌自于生命深层、朴实而本色的情感,能感受到那份诚挚的对生活所持的热爱,能感受到那份对流逝的昨日时光的淡淡的忧愁和伤感,也能感受到在那份在表象图式之下画者对认同与归宿、历史与现实、发展与保存、文化与象征、物化与心性之间的不懈追问。

《风景片段之离城50里》170cmx115cm 油彩 丙烯 碳粉  2015年

《有时现场会让人兴奋》 布面油彩  80cmx120cm  2009年
《大集会》  240cmx200cm 油彩画布  2009年

汤志刚的水彩艺术作品内容侧重于日常生活相关叙述和有关当下社会的个人经验的阐述,语言上重视思想观念的表达和其基本的意义指向:心性与欲望等态度所在。画面色彩浓郁厚重,平实沉稳,局部用笔意象,在语言意义表达上保持着一种对中国传统审美意境的置换态度,维持和关注着对社会信息的评判精神和真实性表达,同时又保持相对疏离的距离,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和一种对作品图象精神的个体表述。

欣赏汤志刚的所有作品,我们会隐隐感到有一种厚重和优雅的文化力量徐徐溢出,在我们的眼前游荡,它如灵魂一样嵌入任何事物之中,它是一个圆点,一个归属,一根牵着风筝的线,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物总是在时间的流动中与它变得如此之近。

现代作家余华在谈到他的小说时将之称作为“满溢的情感里不得不说的话”。我想,汤志刚的画之于他自身来说,也正是他朴实情感和生命本色溢出在画布画纸上的“不得不说的话”。

《忧郁的春天1》  布面油彩  150cmx100cm  2010年

《春天的另一种景观》  布面油彩 150cmx100cm  2010年

文/ 杨冬(艺术史博士)

汤志刚的“景观叙述”系列是那种让人看过一眼便难以忘怀的作品。

并不是由于视觉上的美—实际上画家并未将“美”作为追求的目标,相反的,是由于画面中存在一种近乎粗暴的力量,用无声的语言不停地发出嘶吼,刺激和逼迫你揭去日常生活的伪装,去检视世界的另一个面相,而这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充塞着孤独与漠然、喧嚣与躁动、欲望与迷茫,恰如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如此真实又如此阴郁。

《危险的边缘1》布面油彩  110cmx120cm

《封闭的现场》 纸面水彩 50cm×50cm 2018年

汽车、枯树、冶艳的女人、怪异的昆虫——“景观叙述”中充满了卡夫卡式的隐喻。“汽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这个元素早在十年前就曾出现在画家笔下,只不过在当时的“城市景观”系列中,“汽车”所反映出的影像是城市的兴起和现代性的展开,画面也显露出些许乐观的意味,而在10年后的“景观叙述”中,“汽车”已经成为废铁残骸,成为制造后现代都市症候的罪魁祸首,成为“景观叙述”合奏中最尖锐刺耳的音符。画家以自由和意象化的艺术语言将当下与未来、现实与梦幻融合在一起,使我们骤然生发出对时空、生命、存在的感叹。而如果说“汽车”对后工业时代人类灾难的象征尚可解读的话,“女性”这一符号则充满矛盾,它一方面是欲望、骚动、冷漠、颓丧的主体,同时又是被摧残、被异化和被毁灭的对象,在《夜晚的拥抱》、《不可名状的夜晚》、《拍照的新娘》中,宛如末世的场景使女性的温情与美瞬间化为苍凉,“人面桃花”的情愫荡然无存,只剩下繁华落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陌生和荒诞。这是一个拜物教的时代,也是一个与人们满心期待的现代福祉完全背离的时代。《落花时节》中倒悬的女郎成为一个最残酷的象征:自然被人化,而人被物化,在这个我们所生存的荒芜的世界里,人们得到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人类的欲望已经敲响明日的丧钟。汤的作品在当今喧嚣杂陈的艺术界独树一帜,使人过目沉思;这不仅来源于作者崭新的视觉图象的眼光,更有其智性的社会关照心境。

《夜晚的拥抱》 布面油彩110cmx120cm  2010年

《拍照的新娘》布面油彩  100cmx150cm  2010年

从汤志刚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某种神秘感和象征性的存在,如《残缺的空间》(2001)及《存在与消失》(2005)中都有一种对时空的神秘认知。而在“景观叙述”中,他以更加成熟、冷峻,也更有力度的意象和语言,加重了他一以贯之的宿命感和象征性,这种个人气质的流露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识,也与创作的现实关怀相得益彰。古语云“四十而不惑”,正值不惑之年的画家在他的“城市景观”、“虚幻风景”系列之后,其关注点逐渐由个体经验转移至群体经验,在以图像对现代性的幻象提出尖锐批判的同时,展现出对世界的更清醒的认知与更深切的关怀,这使得“景观叙述”远远超出了个人言说的范畴,它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视觉的刺痛,更是一个对生存的反思的开始。事实上,汤在作品叙事中始终保持着与事件场域的距离感,他的艺术更多的是牵涉艺术的社会态度;并在绘画艺术上有极远的抱负和孤立独行的精神,他期望用艺术诠释当代文化经济发展与变革的脉络。

《某年某日某个地方》  布面油彩  100cmx150cm  2010年

《记忆—笔的状态》 纸本水彩   78cmx109cm 2001年

 文/朱丽亚·R·梅尔斯博士 .Mulvane Art Museum馆长

虽然中国艺术家汤志刚关于车祸和真相等的一系列作品最初在我看起来似乎是完全不客观的,甚至于可说是高度抽象的。只是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些关于车祸视角的描述。事实上,它让我想起了一些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家,像德.库宁或弗兰兹克莱恩。但如果你进一步思考观察会发现艺术家作品内容有更深刻的含义揭示。在“夜晚的拥抱”这一作品中,它实际上描绘了一个车祸的现场和与之相关的一块大石头或放大的油纸,还有两个穿着比基尼的女人——可推测她们与车的关系,她们在画面右下方一个较低的合适位置互相拥抱。车祸,虽然在现实中很常见,但在艺术史上是一个极不寻常的话题。


《混乱的生活1》 布面油彩  150cmx200cm  2010年

《存在·消失NO.1》 丙烯 、水彩、中国墨  240cmx160cm 2005年

从汤志刚作品画面的一些风格显示来看,我们可联想到20世纪40或50年代强调厚重的描绘和敏捷思维态度的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和美国抽象表现派绘画,这是从表面可察觉到的绘画技巧。但这件作品更类似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例如,在作品中使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景观元素岩石、树等,并且运用了有关的“堆积透视”(散点透视)的方法,就这一方面而言,艺术家在更深一层背后的视觉阅读显示构想上有一个独特的高度,那是一个巧妙睿智的观点。如此像中国画中提升的视点,与观众从高处俯视看到的人都比较小一样。混合透视和升高视点的运用仿佛让我们的眼睛恰当地离开了景观场域现场,以便让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大视角的景观。但是这些类似的方法和处理手段似乎都在把我们与车的毁灭和相关事件的幸存者保持相对疏远距离。

《存在.消失系列—岁月留痕》  纸本水彩 200cmx150cm 2018年

《存在.消失系列—光与门》 纸本水彩 200cmx150cm 2018年

艺术家如此这些方式恰好回应了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车祸后的汽车残骸》,我们能在这幅作品图片里找到相类似的情绪感受,在这里他用了报纸的印刷图片,但他是通过用不自然的颜色对图片反复多次印刷削弱了事件本身可怕的自然特性。同时,汤志刚的这些作品也与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有相同的感受,在毕加索的这幅作品里他描述了纳粹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轰炸,但在表面上用了黑色和白色的报纸文字提示来达到如此的效果。
  汤志刚的作品和上述艺术家的作品显然指出了与我们在报纸页面上看到并理解到的悲剧保持距离的方式。在他众多的作品中都在尝试表明:尽管我们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和感情投入,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另一个悲惨经历的苦难缘由。

《劳作与记忆》  纸本水彩  110cmx150cm 2019年

《游园惊梦 NO.2》纸面水彩 54cmx73.5cm 2018年

《游园惊梦NO.1》 纸面水彩  54cmx73.5cm 2018年

《留留》 纸面水彩  35cmx35cm 2015年

《土地之物》 纸面水彩  54cmx76cm  2018年

《我们自己NO.1》 纸面水彩 油画棒 35cmx35cm 2007年

《艺术重组》 纸本水彩 108cmx57cm 1997年

《兰色街道》布面油彩 200cmx300cm  2008年

《虚幻的风景no.1》丙烯 水彩 油画棒 115cmx170cm  2007年

《虚幻的风景no.2》纸上水彩 115cmx170cm  2007年

《虚幻的风景no.4》丙烯 水彩 油画棒 115cmx170cm 2007年



文稿/作品来源:作者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画家汤志刚作品欣赏
当代画家庞茂琨作品欣赏03
欣赏 | 刘小东的静物新作
艺术工场·曾朴:让随风而逝的青春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活切片
混沌艺术 · 异景
汤志刚水彩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