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2年高考《考纲》生物实验汇编(1)
必修1分子与细胞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26)
实验原理:
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用染色剂可以显示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何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步骤
步骤
器材与试剂
作用与原理
(1)制片
①将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载玻片上0.9%的NaCl溶液滴
②载玻片烘干
1.0.9%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
2.维持细胞形态。
3.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2)水解
8%HCl中30℃保温5分钟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3)冲洗
用蒸馏水缓流冲洗10分钟
(4)染色
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
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
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
(5)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
先用低倍镜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换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结论: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P18)
实验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蛋白质+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还原性糖: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
非还原性糖:淀粉、纤维素、蔗糖、糖原。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P7)
1.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收放。
(1)低倍镜使用:(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且标本应透明)
(2)高倍镜使用:
先使用低倍镜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视野较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
(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高倍镜的使用时注意
①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
②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实验四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P47)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步骤
操作方法
目的与作用
取材
①新鲜的藓类的叶
②菠菜叶下表皮略带一些叶肉
①藓类叶为单层细胞
②下表皮容易撕取,要略带些叶肉
制片
注意叶片不能太干了,保持有水的状态
以免影响细胞活性
观察
叶绿体呈椭圆形,可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积(长轴)转向光源,在强光下以最小面积(短轴)转向光源。
取材
漱口,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
染色
将口腔细胞放在健那绿液滴上
观察
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问题
1、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观察线粒体?
植物线粒体相对较少,叶绿体颜色易掩盖线粒体被染成的蓝绿色。
2、如果观察发现染色不足,如何补色?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健那绿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实验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P60)
相关知识
1.扩散:如果在蔗糖浓溶液中加入清水,水分子就会进入蔗糖分子之间,直到水分子和蔗糖分子在整个体系中均匀分布为止。像这样,一种物质的分子自发地分布于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称为扩散。
2. 渗透现象:如果将蔗糖水溶液与水用半透膜隔开,使膜内和膜外液面相平(图1),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膜内溶液的液面不断上升(图2),说明水分子不断地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现象。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被半透膜隔开时都有渗透现象发生。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通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通过的薄膜。上述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通过。细胞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3.原理:上述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由于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目不等,水分子在单位时间内从纯水(或稀溶液)进入蔗糖溶液的数目,比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进入纯水(或稀溶液)的数目多,因而产生了渗透现象。4.条件: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5.结果:上述实验中,膜内溶液液面的上升不是无止境的,而是达到某一高度时便不再上升(右图),此时,单位时间内水分子进出膜的数目相同,达到平衡状态,即渗透平衡。 实例:现有已经失去标签的不同浓度蔗糖溶液,请用下列提供的材料用具加以鉴别:实验材料用具:一瓶10%蔗糖溶液,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mL烧杯一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一只,刻度玻璃管一支,细线一根,支架一个。实验步骤:①将一瓶蔗糖溶液倒入烧杯中;②将另一瓶蔗糖溶液灌满透析袋,将刻度玻璃管插入袋内溶液中,用细线将袋口和玻管扎紧;③将插入刻度玻管的透析袋放入有溶液的烧杯中,垂直固定于支架上,记录玻璃管液面的刻度;④一段时间后,观察玻璃管上的液面刻度,确定液面是升还是降。结果预测及结论:如果液面升高,则透析膜中的溶液是30%的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是l0%的蔗糖溶液;反之,可推断透析袋中是10%的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是30%的蔗糖溶液。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P61)
原理:
①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②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伸缩能力不同。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应用:1.可以用于测定细胞液的浓度    2.可以用于判断细胞的死活
注意问题:
1.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充满的是0.3mg/mL蔗糖溶液。
2.动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选材: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其细胞液为紫色,在显微镜下与无色透明的细胞壁容易区分,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效果明显。
4.试剂:选用0.3g/ml 蔗糖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虽然很快,但不久就会将细胞杀死,细胞不能进行质壁分离复原;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另外,8% 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甘油……也可使用,但后面三者在引起质壁分离后可自动复原。
5.时间的控制:做好质壁分离的实验后,不久就要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避免使质壁分离的细胞长时间处于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过度失水而导致死亡。从而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P83)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2.步骤:
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5分钟
0℃
100℃
60℃
3
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4
滴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5
观察结果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注意: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组和实验组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原理:酶作用需要适宜的PH条件,PH偏高或偏低都使酶活性降低,过酸、过碱酶永久失活。
1.材料:(略)
2.步骤:
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H2O2溶液
2mL
2mL
2mL
2
加入蒸馏水
1mL
3
加入盐酸溶液
1mL
4
加入NaOH溶液
1mL
5
滴加肝脏研磨液
2滴
2滴
2滴
6
37℃水浴
5min
5min
5min
7
放入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不复燃
不复燃
试管内气泡产生量
有气泡产生
无气泡
产生
无气泡
产生
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加入蒸馏水
1mL
3
加入盐酸溶液
1mL
4
加入NaOH溶液
1mL
5
加入淀粉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6
60℃水浴
5min
5min
5min
7
加入斐林试剂
2mL
2mL
2mL
8
50℃~65℃水浴
2min
2min
2min
9
观察结果
有砖红色沉淀
实验八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P97)
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色素分离。
步骤:
结果分析:
①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从色素带的位置可知色素在层析夜中溶解度大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 >叶绿素 b ; ③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 与叶绿素b ,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注意事项:
①画滤液细线时,要细、齐、直,反复2-3次,使色素重叠。
②研磨要迅速、充分,因为酒精容易挥发。
③层析液面低于滤液细线。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P91)
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     C6H12O6 + 6O2 + 6H2O→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    C6H12O6→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例: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分析:
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其目的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其作用是 : 检测CO2的产生。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P115)
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2)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① 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时间: 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②漂洗:用清水漂洗约3min,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③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④ 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3)观察
①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②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
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实验十一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P21)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实验十二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P88)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制片方法一样)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实验十三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P91)
1.要求:
①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
②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③如果调查某病的遗传方式,则要对患病的家族群体进行调查统计。
2.方法: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3.步骤: 组织问题调查小组→ 确定课题→ 分头调查研究→ 撰写调查报告→ 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4.讨论: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分析原因。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实验十四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P51)
原理: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插条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2.步骤:
(1)选择插条:1年生苗木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2)扦插枝条的处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芽数尽量一样多。
(3)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
预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 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预实验也必须像正式的实验一样认真进行。
实验十五  模拟尿糖的检测
目的:学会尿糖的检测方法、检查“尿样”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1.取样:
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
(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班氏试剂:①在40ML水中加入85ML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形成柠檬酸钠――Na2CO3溶液。②在50ML热水中加入8.5g无水CuSO4制成CuSO4溶液,③把CuSO4溶液倒入柠檬酸钠――Na2CO3溶液中,边加边搅拌,如有沉淀可过滤。
班氏试剂同斐林试剂一样,同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优点:①班氏试剂可长期保存,不必现配现用,柠檬酸钠――Na2CO3为缓冲对,产生的-OH有限。   ②碱性比斐林试剂弱,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实际应用更多。
实验十六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P68)
原理: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准确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分析数量动态变化的关键。我们一般常采用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它的规格有两种,一种叫16× 25型,另一种叫25× 16型。以16× 25型来讲解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在血球计数板的中央有两个平面台,每个平面台各有一个含9个大格的方格网, 中央大格为计数室。将计数室放大,可见它含
16中格,一般取四角:1、4、13、16中格计数。将每一中格放大,可见25个小格。计数时,遇压线细菌,一般只计此中格的上方及右方线上的细胞。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
酵母细胞个数/1mL=所数100个小方格中细胞总数 × 400 × 10 4×稀释倍数/所数的小方格数100。
推导说明如下:如刚才所示,每个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 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整个计数室内有16×25=400小方格,所以,公式中要乘上400。每1个小方格边长为0.05mm,加上盖玻片后的空间深度为0.1mm, 则每1个小方格的容积为 0.05×0.05×0.1=0.00025(mm3 ),400个小方格总容积为 400×0.000 25=0.1(mm3).(1mL=1000mm3 ),因取样液为1 mL,所以,1万个0.1(mm3)才等于1 mL,这就是上式中10000的来历。计数一般取1、4、13、16中格计数,共100小方格中细胞总数。
若原样液中含细胞数较多,不利于准确计数,需要加入成倍的无菌水稀释,所以,公式中要乘上样液的稀释倍数。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原理: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以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步骤:
①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②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
③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④每天定时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首先取样,每天取样时间大体一致,一般定在不上课的时间,最好在中午12点左右。每次每组按序号取一支试管。计数过程中和培养一样,一定要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取样的吸管要干净且分开使用,每次取样前要试管振荡摇匀。正确地使用1mL刻度吸管将lmL酵母菌培养液移入1支干净的试管里,然后用滴管吸取1滴培养液滴在已盖在血球计数板网格上的盖玻片的边缘(盖盖玻片时,盖玻片边缘与计数板网格边缘留一点缝,以利培养液自行渗入),待培养液自行渗入并充满网格后,再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后立即将数据填到记录表格中。如记数时发现,细胞数较多,不易分辨,吸取的样液应当稀释。方法是:将9 mL无菌水移入1支干净的试管里,然后立即将1mL培养液移入试管里并充分混匀,使原培养液被稀释10倍。再依照刚才方法进行取样记数。
⑤分析数据,画出曲线。
注意:
①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培养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数量变化有差异。
②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正确计数个数,只能估算。
③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正确性,减少误差。
④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⑤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时间/天
1
2
3
4
5
6
数量/个
⑥结果的记录最好以计录表来记录
表达和交流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增长曲线。
(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 空间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实验十七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P75)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原理: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步骤:
(1)提出问题     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2)制定计划
(3)实施计划
本研究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①取样,取样后,可采用简易采集法采集动物:
②观察和分类: 将采集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发现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吸虫管来采集。
③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注意: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实验十八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
(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
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步骤:(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花土和沙土,花土在下面,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面,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的低处倒入水。
(3)将采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注意:动物的个体不要太大,数量不要太多)
(4) 封上生态箱盖。将生态缸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5)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连续观察一星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表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0年高考生物教材实验考察
高中生物:21个实验详细总结【考生必备】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060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生物(江苏卷)word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