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观最伤感的一首词《踏莎行》,句句催泪,苏轼读后心痛不已!
userphoto

2023.05.16 四川

关注

今天我们来品读秦观的一首经典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字少游,为北宋时期杰出的词人,亦是苏轼赏识的得意弟子,乃“苏门四学士”中的一员。秦观的诗词充满情感,深邃且意境广阔,风格独树一帜,使其在两宋诗坛上独具一格。

苏轼对于秦观这位弟子评价甚高,曾多次向朝廷推荐其才。然而,在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执政并开始倾向新党,此举导致许多旧党人士被罢黜。苏轼因此遭到连续贬谪,秦观也因被视为“影附苏轼”而遭到牵连,从此开始了其坎坷且艰辛的流放生涯。

秦观先后被贬谪至杭州,又因各种不实的罪名被再次贬谪至处州,再后被贬谪至郴州。其受到的贬谪一次比一次更远,状况惨淡。当时,秦观年已四十八。他在郴州期间,已经得知自己即将被贬谪至横州。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首词,正是他在离开郴州前写就的,深深地表达了他在流放生活中的痛苦与忧郁。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的白话文大意是: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友人的音信寄来的是温暖的关心和嘱咐,然而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此词饱含失落之情,上片主要描绘了身处谪居中的凄冷与寂寞环境。词句开篇便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景象来寓情于景,勾勒出一幅深感凄楚、迷茫,令人感到哀伤之图:浓雾遮蔽了楼台,月光下的渡口也显得迷离难寻。“失”与“迷”二字,成功描绘出一个频频受到贬谪的人对于前途的迷茫与困惑。

秦观站在旅舍望向远方,他寻找的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桃源位于湖南武陵,即今天的常德附近,处于湖南省的西北部。从郴州向北望向桃源,这里或许寓含了秦观对故乡或者京城师友的思念之情。另一层含义在于,桃源是陶渊明避世隐居的地方,后来也被视作理想中的神仙之境。秦观在仕途不顺的时刻,也许也曾隐约想过隐居。

然而,他收获的却只是失望。一次“失”,一次“迷”,他所望见的,不过是雾气缭绕的景色。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词句被誉为描绘景色的名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秦观的风格为“凄婉”,然而,这首词已经升华到“凄厉”的境地,也就是更深的哀愁、更剧烈的伤感。

“孤馆”本身即充满孤寂,偏在春寒料峭的季节,回想过往,仕途的挫折、与导师苏轼及亲友的分离,皆令他心生伤感。展望未来,更是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将面临何种困厄,被贬谪至何地。

再加上杜鹃声声和斜阳沉沉,据说杜鹃的叫声好似“不如归去”,这易于引发旅人的思乡之情。桃源无觅,又远离故乡,这样的景况,如何能不唤起身世的凄凉之感?

接下来,词句转向下片,开始描绘与远方朋友的深情厚谊。

元祐六年(1091)七月,苏轼受贾易弹劾,秦观也从苏轼处得知自身受到连带弹劾,于是他在情急之下寻求相关台谏官的帮助。据称,秦观此时的失态行为使得苏轼兄弟在政敌面前更加受攻击,这也导致了苏轼与秦观关系的微妙转变。因此,有人推测,《踏莎行》下阕,可能是秦观在流离岁月中,通过与他同为苏门学子的黄庭坚,向苏轼表达曲折的解释。

那么,是否真有此心路历程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这里连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南北朝陆凯的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秦观与陆凯一样,因思念亲友,寄信传情。“鱼传尺素”则借自汉朝《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两个典故,一个寄信,一个收信,一来一往,唤起秦观的心弦,每一封信似乎都让秦观经历一次心灵的挣扎,使哀愁层层累积。

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是郴州的一条河,向北流入湘江。秦观似借眼前山水发问,仿佛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该绕郴山而流,为何要远流至潇湘?”有解读认为,秦观此处以郴江比喻自己,本是一位志向远大的读书人,欲为朝廷尽忠,如郴江本应绕山而流,作为苏门学子,本不想卷入党争。

谁能预见,今日竟被卷入如此漩涡之中呢?另一种解读认为:尽管被贬谪安贫乐道并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但秦观对北方的师友之思念挥之不去,因此,他仍愿意为了他们重返京城。当他能够与他们重逢之时,便如同郴江汇入更广阔的湘江。

这两种解读均有其合理性,然而,似乎还存在秦观对于人生不确定性的感悟,那便是生活并非从一开始便被设定好的故事,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就如同郴江水绕郴山而流,它也在不由自主地奔向潇湘。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有时我们无法预知其分叉之处,也无法预测哪里存在暗流涌动。

这些解读各有其见地。然而,后世的我们往往只能进行分析和推测,也许只有他的良师益友苏轼在读到此词时,才能会心一笑,明了他的真正含义。

我想,他们师徒之间,即便在那场变故中有过微小的误会,也早已化解。与秦观“同升并黜”的苏轼,他们之间的同病相怜,更多的应是一种只有知己方能明了的心有灵犀。据说,苏轼在看到这首词后,极为欣赏,特别是最后两句。据闻秦观去世,苏轼痛叹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他甚至特地将“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词写成扇面,以表达对秦观的怀念。

朋友们喜欢秦观的这首词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好的,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这里是致远书香,我是宁曦,我们下期,再会!

欢迎在评论区点击链接观看视频讲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观在郴州旅舍写的这首词,词意唯美动人,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
多次被贬后,秦观无比心酸无奈,写下一首词令苏轼读后伤感不已
秦观晚年写下一首词,道尽人生无奈,苏轼读后爱不释手
爱看
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秦观的一首词,苏轼大爱其中2句,但他说的2句话更让人感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