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武平王氏宗亲

 一般家族在汉晋唐时期均以地名郡望而称于世,其后宋明以来大多家族在郡望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堂号,如王姓的“太原郡三槐堂”、张姓的“百忍堂”……,写于家庙中和自家堂屋(正房)中的神龛上,目的是教育子孙不要忘其本源和宣扬本房本支的立德树威名声,犹如现在“某某集团”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的广告宣传。
  三槐王氏的兴起
    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但关于三槐王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王子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
  一种说法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分支。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谱》所录王国栋《修谱辨异》及《世系源流》说:“三槐王氏系出琅邪”琅邪王氏数传至晋丞相导,导九世孙褒,江陵陷,奔后周(导与褒相距400多年时间,绝对不是九世孙),封石泉公,家渭南,为石泉王氏。褒十二世孙抟,相(唐)昭宗,封鲁国公,遭蓝田之祸,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别称太原人。<><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中进士第一>在20余年中不可能就有孙子中进士。其次罪臣之子不可能当黎阳县令(如果真当过县令为什么历史只记王抟的倜、倓、伦三子而不写王言)和后世入仕。所以认为三槐王氏与王抟之间的联系可能性不大>。此说主要流传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与此说相近的一说也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的分支,但认为是王羲之的后裔。如四川巴县南龙乡《王氏族谱》所载《王氏小引》即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晋逊位景王,位迹猴山,别姓为王。……至羲之公,徒居会稽山阴县,十数传至佑公(前后相距650余年)……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
  另有一说与此大不相同,认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邪王氏无关,这一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王姓族人为主此说的代表。
  还有一说《澳溪王氏族谱原序》所载:今澳溪王氏谱系其始自太原,历周迄秦汉传至大唐?骑常侍涒浅公昆仲,最盛浅公元孙令丰官临川令,徙建昌子世禄官黄州同知,迨元(1279年)初有名时良者迁居芦潭至嫡孙天相转迁澳溪而家焉(此王世禄与晋朝王世录相距880余年)。
  此四说相互矛盾。因而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请见后一说。
  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王言的父亲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是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史称王言官唐末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是个七品地方官。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其妻姚氏。
  三槐王氏始祖追踪,据《重庆黔江九龙三槐王氏谱》属昆山王氏支系,谱载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后裔,汉二十八宿王霸长子殷任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殷曾孙松明生林绍,林绍生家福、家禄、家寿,家寿生英、英生相儒、相均……”相儒生九子(见祁县分支九子王),因王凌事,殃及族人,为保性命,各奔一方,我祖王占德落业江西,生国才、才子二子。我祖国才曾孙王承(举),於大晋永嘉二年(308年)由江西吉安府泰河县鹅掌大丘茶地坪迁至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小地名构树坪落业,妻冯氏生廷文妻祁氏;廷武妻向氏。我祖廷武生四子,长曰景科冯氏,初授通义大夫,加授正义大夫;次曰景甲妻吴氏,初授荣禄大夫,加授右柱国;季曰景升妻祁氏,初授进士资善大夫;四曰景元妻高氏。我祖升公生王忠妻蔡氏、祁氏,次曰王孝。我祖王忠先娶蔡氏乏嗣,后娶祁氏生三子,世金、世银、世禄,世金授亚中大夫,世银授中正大夫,自此在朝认为有同宗官居显位和先祖之势在朝的威名,当时有民谣曰:“王与马、共天下。”持势奸佞。因王国宝、王恭之祸,晋王(安帝397-478年)震怒,抄戮追罚,殃及家人、子孙、族人,永不许入仕。辛我祖世录公娶陈氏祖婆,逃脱此难,隐於江南传流十八世无名四百余年,俱有护谱传於后世,直至二十世唐末黎阳令王言才有名于世,我祖佑公种植三槐于庭,祥符元年(1008年)我祖旭公复至黄州府麻城县构树坪复业清冢。
  大名莘县王氏始兴于第二代王彻,最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后即以三槐王氏取代莘县王氏之名而著称于世。
  笔者考证,王世录为受姓后的第46代,加之十八代无名(这与历史及记年表的时间相吻合)王乾属65代、66代王言、67代王彻、68代王佑见后。
  王祐三槐
  宋人王明清所撰《挥尘录》中说:宋朝的兵部侍郎王祐,或作王祜(924年-987年),字景叔,生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人,以地望而言,应该称莘县王氏。他的祖父王言,在唐末任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父亲王彻,在后唐时以进士及第,官至左拾遗。
  据赵孟頫所撰“王公纪略”记载:王祐自幼聪慧过人,少驽志词学,性倜傥,年轻时即以文章词学名振京师,在后晋天福年间,曾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桑维翰看,受到桑维翰的称赞。这个桑维翰也不是等闲之辈,据说他长得很丑,短身材,脸很长。他常照镜子自嘲说:“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虽然如此,他却有志于仕途,想通过科举达到做官的目的。他初应举时,文章尽管作得很好,但主考官嫌他姓桑,与“丧”字同音,太晦气,便没有让他入选。他的朋友劝他不要以科举入仕,应该另选他途。否则,这个姓氏很难让考官通过。桑维翰却倔强得很,他写了一篇《日出扶桑赋》,对朋友说,扶桑也有个“桑”字,那却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他又叫人铸了一个铁砚台,说:“什么时候这个砚台被磨坏了,我就不再走科举之路了。”后来,桑维翰果然中了进士,成为五代时期的名人。有这样一位名人称赞,王祐当然会名闻京师了。
  桑维翰推举王祐,除了他的文章写得好之外,恐怕还有他父亲王彻的原因。原来桑维翰与王彻都是后唐庄宗时同年及第的进士。《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唐庄宗纪》说,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庄宗让翰林学士卢质对新及第的进士进行复试。对复试新及第的进士的原因,《五代会要》解释说:“时以及第进士符蒙正等尚干浮议,故命卢质复试。”从这条记载中可知符蒙正等人中进士名不符实,所以唐庄宗下诏对新及第的进士再考一次。由卢质主持的对四位进士的重考结果果然有了变化,“王澈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宋史》说王祐的父亲名王彻,《旧五代史》记载却是王澈,何以见得王澈就是王彻呢?《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一《举子投贽》二引《李学史家谈》说:“故兵部侍郎佑,状元澈之子,其父与桑魏公同年。”这个记载可以说明王澈既是王彻。桑维翰与王彻的关系如此,他推举王祐也就可以理解了。
  父辈的名声,名人的提携,只是王祐社会地位提高的条件,而王祐自身的素质和才干才是最根本的因素。王祐不是只靠外界条件的庸碌之辈,有几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的素质和才干。
  五代后汉的时候,王祐任杜重威的观察支使。杜重威在后晋时就被重用,久居河北邺城。后汉建立后,朝廷把他调往睢阳。杜重威感到自己不被后汉朝廷所重用和信任,便产生了反叛之心。身为杜重威观察支使的王祐劝他不要反,杜重威不听,遂举兵反叛。后汉高祖刘知远亲自统兵围攻杜重威,杜重威只得投降。杜重威虽被赦免,但刘知远一直对他怀有戒心,在病重时嘱咐大臣对他严加堤防。在刘知远死后,杜重威也被杀死。王祐也受到杜重威的牵连,被贬为沁州的司户参军。但王祐并没因这次政治上的失意而沮丧,他把自己是如何劝谏杜重威的一一写在信中,寄给乡友。王祐本来善于写文章,这些信写得更是词气俊迈,人们纷纷传诵,王祐的名气也随之加大。
  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庚戊(九)月,命检察御史知魏县(在河北省南部、漳河流域,临近河南省,汉置县)。乾德二年(964年)由魏县移知光州,又迁为殿中侍御史。赵匡胤攻打北汉时,宋军粮饷供应出了问题,各路的兵马粮草馈饷一下子集中在潞州上党城,一时间车乘塞路,谁也无法动弹。赵匡胤非常恼怒,要把转运使治罪。赵普认为,临阵而治转运使之罪,让敌人知道必然认为我们粮草不足,会长敌人的志气。不如派一个能干的人前往潞州调度。赵匡胤认为很对,便任命王祐为知潞州事。王祐到潞州后,很快就把杂乱的秩序调度的有条有理,做到了馈饷不乏,路无壅滞,有力地配合了灭北汉的战役。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王祐任知制浩,二月:权知贡举王祐言进士合格者六人。诸科合格者九人。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成为皇帝的近臣。宋朝初年,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夺五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地方潘镇的势力,曾派一些忠于朝廷又有才干的人到地方上去任职,七月,癸亥命户部员外郎,知制浩王祐,权知大名府任府伊。王祐到大名府之前,宋太祖曾对他说:“大名卿之故乡,此番派你前去,可以说是白昼衣锦者也”“白昼衣锦”是出自于项羽的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此前,有传说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宋太祖委派王祐专门查处此事,并许诺等事成回朝后升他做王溥一样的职位(王溥宋初任司空)。但是,赵匡胤派王祐到大名府,绝不仅仅是让他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更重要的用意是让他接代当时的大名府尹、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
  符彦卿是五代旧将,早在后唐庄宗时就任吉州、庆州、易州等地的刺史。后晋时又任同州节度使、左羽林统军兼领右羽林,被封为祁国公,以后又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后汉时又镇守过兖州、青州,兼中书令、受封魏国公。后周时,被封为淮阳王,后代王殷为大名尹、天雄军节度使,进封卫王。他的女儿嫁给了周世宗,即周世宗的宣懿符皇后。宋朝建立以后,符彦卿虽然归顺了朝廷,并被加为太师,但赵匡胤对这位五代旧臣后周国丈仍心存猜疑,极不放心。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勇略有谋,善于领兵打仗,但却不善于治理地方。他镇守大名十多年,在此期间,终日飞鹰走犬,不问政事,把政事交给下属刘思遇办理。而刘思遇又贪暴狡黠,仗势敛财,公府之利多入自己腰包,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所以,赵匡胤就借这个机会,把符彦卿免职,让王祐前去代替他。赵匡胤还要王祐去察看符彦卿有无谋反之罪。但是王祐并没有对符彦卿落井下石,而是实事求是地对符彦卿进行察验。当他知道符彦卿没有图谋不轨的行为时,等他返朝便以自己百口之家担保符彦卿无罪力辩符彦卿的冤屈,并给赵匡胤上书说:“五代之君,各因猜忌。滥杀无辜,致享国不永,愿殿下引以为戒。”没想到一语直言,道中了皇帝心病,惹得宋太祖雷霆震怒,立即黜他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华州安置,并从此见疏于太祖。由于王祐的保护,符彦卿没有被治罪。当时人都对王祐的行为赞赏不已,说他有阴德。由此事他不但未能进位司空,反而受到了降职处分。亲友向他开玩笑说:“我们还以为您将做到王溥一样的大官呢!”他笑着说:“我王佑虽然不及做,我子孙后代,应当会得到的。”来年(公元970年)春,手植三株槐树于庭中,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可为证。”三槐的寓意,在中国古代是三公的代称,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而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的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当年王祐植三槐于庭,用意正是希望子孙兴旺,出将入相,位登三公。树稍长,经常手持三槐而教导子孙要“发奋攻书”。
  王祐在任大名府尹以后,又在襄州、潭州等地任过知州,后来才被召回朝中,但不久又遭到当时的宰相卢多逊的排挤。卢多逊是个进士出身的文人,史载他博涉经史,聪明强记,文词敏捷,好任数,有谋略,应该说是个有本事的人。但卢多逊心数不正,人品不好。他在任史馆修撰掌管史馆的时候。就耍尽聪明讨好皇帝,千方百计向上爬。赵匡胤爱看书,常到史馆来取史书读。卢多逊就事先嘱咐下属,皇帝取走了什么书都要向他报告。卢多逊知道皇帝取走的书之后,便通宵达旦地把这些书读熟记牢,等到赵匡胤问起书中的问题时,卢多逊总是答无凝滞,深得赵匡胤的喜爱。所以,卢多逊被提升得很快,成为皇帝的近臣。卢多逊地位提高以后,便在朝中生起事来,他先和开国老臣赵晋不和,接着又拉拢王祐,要王祐和他一起与赵晋作对。王祐不同意卢多逊的作法,并用唐朝宇文融和张说两人不和结果两败俱伤的事劝卢多逊不要一意孤行。卢多逊不但不听,反而对王祐也心怀怨恨。王祐被召回朝廷后,先在吏部,后又在门下省。当时左司员外郎侯陟也被从扬州召回,在吏部铨选官吏。当时选官的程序是吏部铨选以后,由门下省送达皇帝推准。但侯陟选官不平,常被王祐驳回。侯陟对王祐也怀恨在心,正巧卢多逊也恨王祐不党附自己,便和侯陟一起将王祐排挤出朝廷,到镇国军(治所在华州,今陕西华县)任行军司马。宋太宗即位后,赵普重为相国,卢多逊被判罪流放。王祐不但重回朝廷任职,而且他的不党附卢多逊的行为,也被人们赞誉为有先见之明。
  宋太宗即位,改任王祐为河中府知府,升任中书舍人充史官修撰,不久改知开封府。王祐以公直被太祖疏远。没想到晚年境遇又有所改变,得到宋太宗的赏识,宋太宗曾称赞王祐,说他“文章清节兼著”,开宝六年四月戊申,知制诰王祐等上重定神农本草二十卷,帝制序,印颁天下。开宝八年二月丁卯:以知制诰王祐权知贡举,权同知贡举始此。帝复试王祐……等所奏合格举人王式等。得进士王嗣宗以下三十人(嗣宗汾州人也)。壅熙四年(公元987年)特拜他为兵部侍郎。可惜王祐未来得及施展才华,便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累增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
  当年王祐以才、德闻名,天下人都盼望他做宰相,但王佑竟不为个人前途而以百口担保符彦卿。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王祐虽官职下降,但名声更振。世人均交口称赞“王氏有阴德,后嗣必昌”。后来,王祐的子孙果然显赫兴盛,而且其子王旦真的官至宰相。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
  全德王旦
  史载王祐娶妻任氏,边氏,分别封赠为徐国夫人,秦国夫人,两位夫人共生育俊彦之子:王懿、王旦、王旭。
  王祐次子王旦(公元957-1017年),字子明,器量宏远,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传见《宋史》二百八十二卷。史称:王旦幼年沉默寡言,但勤奋好学,极富文才。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及第,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升知临江军,迁著作郎,与编《文苑英华》。旋迁殿中丞,郑州通判。淳化二年(991年)升为右正言。淳化四年(993年)十月丁丑日,迁虞部员外郎、知制诰。后加升集贤殿修撰,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等职。
  宋真宗时,王旦被拜为中书舍人,不久又为翰林院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在钱若水的荐举下,咸平三年二月辛亥权知贡举。同月癸亥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咸平四年(1001年)三月辛卯为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澶渊之战后,又被拜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登上了宰相之位。
  澶渊之战前夕,王旦随宋真宗至澶渊,这时,东京留守赵元份突然死亡。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癸己,诏王旦权东京留守事,临行前他向宋真宗举荐寇准,并问真宗:“十日之内若听不到捷报时,应怎么办?”真宗明白他的意思,是问皇上万一不测怎么办,便说:“立皇太子”。王旦即日乘传先还,旦驰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人无知者,及驾还,旦家子弟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回视,乃旦也,皆大赦。时西河之民颇有陷敌者,旦上言,愿出金帛数十万赎其人,或有沮议者,逐止。
  宋真宗时,有一次发生大蝗灾,有人拿着死蝗虫上朝,说:“蝗虫都死了,请在朝臣中展示,让百官进贺”。王旦坚决不同意这样。果然,几天之后,蝗虫遮天盖地而来。宋真宗对王旦说:“假如当初真让百官进贺,而现在蝗虫这样,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有一次宫廷失火,王旦认为是天灾,自己作为宰相,应当任其咎,要求将自己免职。皇帝也下诏罪己,许臣下进言得失。后来才知道,此次失火并非天灾,而是荣王宫失火蔓延所致。于是真宗下令追究责任,坐死者有100多人。王旦说:“当初失火时陛下已下罪已诏于天下,臣等也上章待罪,如今却归咎于人,怎能向天下表示信义?”在王旦的劝说下,这100多人被免于治罪。
  有卜筮者因言宫禁之事被诛,在抄他家时,发现好多朝官与卜筮者往来谈论占问吉凶的信件。宋真宗大怒,要把他们治罪。王旦劝真宗说:“此人之常情。况且他们都没有牵扯朝廷之事,不足罪。”他还拿出自己占问吉凶的信件说:“我微贱的时候也常干这种事情。如果一定要治罪,我也应该进监狱了。”由于王旦的劝说,使朝廷避免了一次诛杀朝臣的冤狱。
  王旦非常看重寇准,而寇准却常说王旦的不足。宋真宗对王旦说:“你老是夸寇准,而寇准总说你不好。”王旦不但不生气,反而说:“我在相位这么久,必有许多可批评的过失。寇准见到不好就说,可见其对殿下无所隐瞒,也反映出他的忠直品格。这正是我看中他的原因!”当时寇准在枢密院任枢密使,中书有文件送枢密院,文件违背诏格。寇准立即把此事奏报皇帝,结果王旦被责,吏人被罚。还不到一个月,枢密院送到中书的文件也违背了诏格,吏人们认为这正是报复的好机会,但王旦没有把此事上报,而是退回了枢密院。寇准深被王旦的大度所感动。寇准从枢密院职位上退下时,曾托人求王旦推荐自己为相。王旦说:“将相之任,怎能是求来的?我不受私人请求。”寇准对王旦深为不满,但不久,寇准被任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宰相。寇准入朝谢皇上知遇之恩,真宗却告诉他,是王旦推荐的。这件事使得寇准深受感动。
  薛奎任江、淮发运使时,与王旦告别赴任。王旦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东南民力竭矣。”意思告诉他不要给那里的百姓增加负担,因此被薛奎赞为“真宰相之言”。张士逊任江西转运使,向王旦辞行,王旦也说了一句:“朝廷榷利至矣。”张士逊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在任上不求私利,被称为识大体的转运使。
  王旦身为宰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情。他所推荐的人,当时都不知是谁所举荐。直到王旦逝世后,吏官修《真宗实录》看到很多奏章,才知道朝士多为王旦所举荐。
  王旦后来体弱多病,多次请求辞去相位,真宗问他谁可接替他的职位。王旦说:“以我的愚见,没有人比寇准合适。”真宗说:“寇准性情刚烈偏执,你再想想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吗?”王旦说:“别人我就不知道了。”最后,真宗还是让寇准接替了王旦。
  景德二年(1005年)迁上书左丞,次年(1006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当年王佑手植三槐,预言其子孙必有位至三公者,现在这个预言终于应验在其子王旦身上。
  拜相后,他曾拒绝契丹西夏求钱粟之请。同年六月庚寅。以殿中丞王旭同判吏部南朝,王旭为王旦之弟也,自旦为政,旭避嫌不复厘事,至是虞部员外郎王矩,言旭前宰候氏廉白有政绩,帝谓王旦曰:旭之斡敏,朕亦素知旦屡有言其才,堪任京府僚佐者。旦以避嫌恳辞,帝曰:“朝廷用才,不可以卿故使之论滞。”帝欲授三司判官:旦又固让,故有是命。后数日,旭引对选人,帝面赐绯鱼,谓旦曰:“朕向不知卿弟犹衣禄也。”
  景德四年(1007年)九月已卯,王旦曰:“天下重地,为朝廷屏翰者不过一二十州,若皆得人,则镇抚有方威惠兼著,小寇不能为患。”帝深然之。王济为工部郎中,出知杭州。
  同年十一月庚晨,殿中侍御史赵湘,上言请封禅,中书以闻,帝拱揖不答。王旦曰:“封禅之礼,旷废已久,若非圣朝承平,岂能振举。”帝曰:“朕之不德,安敢轻议。”
  帝常怏怏,他日问王钦若曰:河朔生灵,始得休息,吾不忍复驱之死地,钦磕思其次,王钦若曰:“陛下苟不用兵,则当为大功业,庶可以镇服四海,誇示戍狄也。”帝曰:“何谓大功业”,若曰:“封禅是矣,然封禅得天下瑞乃可”,继而又曰:“天下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帝久之,乃可,然心惮王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请以圣意谕旦,宣无不可。”乘间为旦言之,旦黾勉而徒。然帝意犹未决,他日,晚。辛秘阁,惟杜镐方直宿,帝骤问之曰:“卿博达坟典,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何事耶?”镐老儒,不测帝旨。漫应曰:“此圣人的禅道设教耳。”其言偶与钦若同,帝由此意决,逐召王旦饮于内中,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奴共之。”既归,发现,乃珠也,旦自是不复持異,天书:封禅等事始作。宋真宗的“天书”文云:“赵受命,兴于宋,付于睿,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洪范道德经》。
  真宗遗官告天地宗庙社会。大赦,改元以大中祥符为年号,改承天门为承天祥符,独龙图阁待制孙爽上言道:“天何言哉?岂有书也?”,真宗不答,越数日,宰相王旦等复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官吏,藩夷僧道耆寿共二万三千二百余人,上表请真宗封禅,真宗未决,表至五上,决议封禅,任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等为经度制置使,后经王钦若多方活动,降天书于泰山……,宰相王旦又率百官拜贺道:“圣德日增、天无不应,臣等不胜庆辛呢。”当时平章事寇准,年未三十,独不信天书一事。真宗钦然道:“这也仗卿等辅弼的功劳。”
  中历十七日始于泰山封禅,后命王旦为刻玉使,王钦若、丁谓为副使,安旦官名为“玉清昭应官使”,王旦虽然自觉可笑,但帝命难违,也只得随来随受罢了,改应天府为南京。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七月庚申,大理评事苏耆进士及第,苏耆、易简子,宰相王旦女婿也。耆先举进士,及唱弟,格在诸科,知枢密院陈尧叟为帝具言。帝顾问旦,旦欲立对,耆曰:“願且修学”,既出,尧叟谓旦曰:“公一言,则耆及弟矣”。旦笑曰:“上亲临轩试天下士,示至公也。旦为宰相,自荐亲属於免疏之前,士子盈庭,得无失礼。”尧叟愧谢曰:“乃知宰相真自有体。”至是耆献所文,召试学士院,而有是命。
  旦长女婿殿中丞雍丘韩意,亦当献所为文,帝及欲召试,旦力辞之,意例当守远郡。帝特召见,改太常博士,知洋州,旦私语其女曰:“韩郎入川,汝弟归吾家,勿寡也。吾若有求於上,他日,使人指韩郎缘妇翁奏免远适,则其为损不细矣。”意闻之,喜曰:“公待我厚也。”
  天禧元年(1017年)正月丙寅,命宰相王旦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册宝使。
  五月甲辰,太保,平章事王旦,以疾求退,旦柄用凡十八年,为相一纪,素赢多疾,又忧名位太重不自安,自东鲁复命,连章求解,帝优诏褒答,继以面喻。戊申制援太尉兼侍中,听五日一赴起居。因入中书,遇军国重事,不限时日,入预参决。旦闻命愈恐,家居不出,手书,恳请去位,具言:“私门百口,属疾将编,欲退身以息灾咎;今加此峻秩,则是愈增罪孽”,辞意坚苦,又遗其子请向敏中附奏,乃诏止,加封邑,其余优礼悉如前制。
  王旦因病免相,任王钦若为相“为了王子明,迟我十年作相。”王旦闻钦若入相,愈加悔愤,病遂加剧,真宗遣使驰问,每日必三四次,有时亲自临问,御手调药,并薯芋粥为赐。且无甚奏对,只说是负陛下恩。及弥留时,邀杨亿入室,托撰遗表。(杨亿天性颖悟,于书无所不觉,文思敏捷,不加点改、对客谈笑,挥豪无废,而精密有规裁,尤长典章制度之事,时多取正,喜诲诱后进,赖以成名者甚众,性耿介,郭尚名节,多周给亲友,所得赐物随尽。)且语亿道“我忝为宰辅,抱歉甚多,遗表中止叙我身平遭遇,感谢隆恩,并请皇上亲庶政,进贤黜佞,庶可以减焦劳,切不可为子弟求官,徒滋后累。君系我多年好友,所以托办此事。”亿如言撰就,请旦自阅,旦尚窜易数语,并召子弟入嘱道:“我家世清白、槐庭旧德,幸勿遗忘!此后,当各持俭素,共保门楣,我自问尚无大过,只天书虚妄,我不能谏阻,徒自滋愧,我死之后,当削发披缁,依僧道倒殓葬,或尚可对我祖考呢!”。临终,语其子曰:我别无过,惟不谏天书一节,为过莫赎,我死之后,当削发披缁以殓,言己,瞑目而逝,率于九月己酉日。时年六十一岁。诸子欲奉遗命,杨亿以为不可,乃止。
  前数日,帝驾辛其弟,帝手自和药并薯芋粥赐之,复赐白金五千两。旦命家人还献,作奏毕,自益四句云:“已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施,以息咎殃。”及令升至内门。有诏不许还,至门,旦已率。旦性冲谵寡欲,所居甚陋,帝欲为治之,旦以先人旧庐恳辞。每有赐予,见家人列置庭下,辄叹曰:“生民膏血,安用许多!”。被服质素,家人服饰稍过,郎瞑目不视。有货玉带者,子弟以为佳,呈旦,旦命击之,曰:“还见佳否?”曰:“击之,安得自见。”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及还之。”生平不置田宅,曰:“子孙当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兄子睦,颇好学,尝献书求举进士,旦曰:“我尝以太盛为惧岂可复与寒士争进!”至其殁也,子亲犹末官。
  王旦去世后,家人因王旦有遗嘱,拟即尊行,杨亿以为不可,乃止,遗表上闻,真宗临表哀恸,且废朝三日,举国致哀,并追增太师,尚书令,魏国公,予谥文正。
  为报答王旦对北宋皇朝的卓越功勋,宋真宗在王旦去世后,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授以官职,多达十数人,及诸子服除,又诏各进一官,修筑三槐堂,总算是生荣死哀,恩宠无比了。三槐王氏赖王旦之福,至此进入最显赫辉煌的时期。
  宋仁宗皇帝乾兴初(1022年),又诏让王旦配享真宗庙廷,并建碑纪念,仁宗皇帝还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六个篆书大字。王旦葬于河南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
  王旦的子孙后代,也很有出息。王旦娶妻赵氏,封荣国夫人,共生三子:雍、冲、素,也都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在宋代宰相之中,王旦为最优秀者之一。他在位当政长达十余年,执政期间,主张守祖宗之法,保证了政策的连贯性。他有非凡之才,举凡军国大事,他都是参与决策者。又知人善任,为相期间,荐引提拔了大批英才。其为人又极具忠义道德,胸怀阔达,有谤不较。当时,枢密使寇准多次在真宗面前批评王旦的过错,而王旦皆不在意,反而称赞寇准之才。特别为史学家称道的是,他因病御相时,竞极力向真宗推荐当年与他为难的寇准继任,后来寇准果然继任为相,成为宋代著名的大功臣。正是王旦的卓越才德与贡献,使他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也给家族三槐王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与显赫。

关注武平王氏宗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著名政治家】北宋-- 王钦若
王旦雅量可敬
从平江县令起步的北宋名相—王旦
大宋宰相王旦墓在莘县
3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1022年在位25年,终年55岁)
拾慧志·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