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太原王氏鼻祖之一的王允,是怎么开始自己的仕途的?


武平王氏宗亲

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上方的蓝色字体“武平王氏宗亲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王氏家族大家庭,与各地宗亲交流.这里每天推送相关王氏信息,是您寻根问祖,联亲联谊了解王氏文化的交流平台,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点击观看被誉为中国最霸气的姓氏歌曲《王氏族歌》,震撼9000万王氏族人!


点击关注公众号进入对话框回复以下数字查看精彩内容:

0.王氏起源                               1.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开光视频

2.该公画像                                             3.继宗公简介

4.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                          5.三槐世系

6.太原世系                                              7.闽台世系

8.琅琊世系                                              9.<王氏族歌>>

10.均德公简介                                       11.江左世系

12.湖南王氏源流                                   13.赣县王氏源流

14.赣湘世系                                           15.才溪王氏的源来与播迁

16.王姓过琼始祖王居正            17.中华王氏赋
18.上海王氏迁始祖王逖            19.被选入《中华族谱集成》的二十部王氏家谱
20.广西博白王村王氏祖源初探  21.阅谱知识简介
22.王下名门-太原王氏            23.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
24.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25.解放军百名王姓将军留青史
26.古今王姓名人汇编                27.王姓宗祠门楣楹联知多少?
28.王氏郡望

        我们现在有必要回头看一下王允。在东汉末年混乱的政局中,王允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王允是东汉并州太原郡祁县人,如今的祁县属于晋中市,但在古时很长时间里祁县是属于太原郡的。我们都知道太原王氏是魏晋一直到唐初最有名的世家大族之一。王允这一支也算太原王氏之一,只不过后来最有权势的那一支和祁县王家关系不大。

 


图4、王允

 

        太原王氏在王允的时代,在东汉朝堂上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与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完全没法比。从这一点大家也能看到,哪有什么一直都鼎盛的家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后东晋最有势力的王谢(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家在东汉末年的时候都还没有露头呢。

 


图5、太原王氏族谱

 

         太原王氏没那么有势力,自然王允也不会是和袁家一样,几辈子都当三公,袁绍不到二十就当上县令。《后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王允家族的“世仕州郡为冠盖”,看此时的王家也就是在并州、在太原郡有一些影响力罢了。自然王允也不可能一出来就当上县令,只能在郡里面谋个差事。

 

在州郡任职的时候,王允在好几件事上都很有气节,不畏权贵,敢于对抗当时专权的宦官。最让同时代人震慑的一件事是,当时的郡守要在王允下面安插一个名声很不好的人,王允坚决不同意,差一点被郡守捕捉下狱。好在负责监察的并州刺史出来保了他,任命他为州里的别驾从事。因为这一件事,王允成了名人。


图6、举孝廉下理想图景

 

       “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这是史书上对年轻时候王允的描述,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评价体系里,王允是多么出生的一个青年,能文能武,还上进有志向。在“举孝廉”是唯一出路的时代,向王允这样的好青年是不愁出路的。于是三公同时征辟王允,王允最后选择了去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府做了一名御史。

        爆发黄巾起义的公元184年,王允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上任之后的王允,不怵专权宦官的亲属,启用了不少因为党锢之乱不能做官的士人,在他的侍从里面就有两个当时很出名的人物,一个是荀爽、一个是孔融。让梨的孔融我们先不说,荀爽我们刚刚介绍过,被董卓火箭速度提拔九十三天当上司空的那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在回想一下,在董卓迁都问题上,荀爽的表态,正是以王允为首的这些士人的投诚,才让董卓有了更大的底气坚决迁都。


图7、豫州是黄巾爆发的主要地区

 

        在豫州刺史任上,他和名将皇甫嵩、朱俊一起打破黄巾军,和他们俩一起接受几十万黄巾军的投降。在接受投降的过程中,王允在黄巾军的营帐中找到了当时最得宠的宦官张让的门客与黄巾之间来往的信件,王允就向朝廷揭发了这个事。可当政的汉灵帝却只是面上批评了一下张让,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惩罚。这下王允可倒了霉,没多久就被张让诬陷下了狱。对比张让的做法,在想想我们介绍过的曹操祖父曹腾的做法,曹腾真是难能可贵。

       好在马上就遇上了特赦,王允官复原职。但张让他们不会罢休,接着被迫害,再次下狱。好在有当时身居高位的何进、袁隗、杨赐等各方面的保护,王允才保下一条命来。但官是做不了了,只能改名换姓,四处瓢泼流浪。


如果没有司徒王允等的投靠,董卓会诛杀袁绍一家吗?


        不过,王允也不用漂泊太久。没太久汉灵帝去世了,王允马上也以奔丧的名义进京,投到何进的账下。何进这时候正缺人,看有这么一个能人来投,自然很受重用。于是在袁绍被何进任命为司隶校尉的同时,王允被任命为了河南尹。我们之前看到袁绍对宦官有多么的痛恨,在看看王允更是和宦官不共戴天,把这样的人聚拢在身边,何进想不和宦官决裂都难。


图1、大将军何进账下门客(《董卓进京》)

 

        在董卓废立皇帝,我们没有看到王允有任何表现。但从王允的官职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实际的态度。王允在刘协被立为皇帝之后,先是从河南尹的位置上升为九卿之一的太仆,没多久又被任命为尚书令。在东汉尚书令虽然不在三公九卿之列,但因为与皇帝、与核心权利的关系近,尚书令常常实际拥有比三公九卿更大的权利。对实权描述有这么一句,大家可以体会“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

 


图2、王允

 

        之后,黄琬、杨彪被免去太尉、司徒的职位。王允被任命为司徒,但同时还是尚书令。可以看到在董卓把控的朝廷里,王允的位置有多么重要。董卓在当政之后有这么多的举动,还能够稳住内朝,王允一定出力不少。在开始合作的时候,王允和董卓之间是有过蜜月期的,而且两人配合的不错。

 


图3、王允与董卓

 

        也正是因为王允的得力配合,有王允的帮衬下一批士人先后归附董卓,董卓才下定了决心做了一件之前他一直不敢的事——彻底于袁家决裂。关于董卓和汝南袁家的关系,我们之前有很多分析,这里就不在展开介绍。作为袁家门客的董卓,在对袁家一让再让之后,终于要和袁家撕破脸了。

        而以董卓粗猛的性格,要做就会做的很彻底,也确实很彻底——“以袁绍之故,戊午,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袁隗是董卓起步是的上司,是袁绍、袁术的叔叔,袁基是袁绍、袁术的嫡亲哥哥。

 

 汉朝 董卓 袁绍 王允

 

细看极恐:王允和董卓是亲密的合作伙伴,而绝非仇人
 

        190年农历三月,只有九岁的汉献帝刘协在群臣的拥簇下到了长安。他们是二月十七从洛阳出发的,从长安到洛阳走了有十多天,大家可以估算一下每天的行程就是三四十公里,古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中间的波折和难处,是今天有这么多交通工具可以搭乘的我们很难体会和想象的。

 


图1、从洛阳到长安

 

       长安这时候还完全不具备做都城的条件,首先在住宿上就达不到。但没有别的办法,汉献帝只能降卑先住到京兆尹的府上。我们刚刚介绍过盖勋在被董卓征调到京城之前就是做的京兆尹。京兆尹这个官职相当于长安市市长。但皇帝住在市长府里,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赶快修缮皇宫,毕竟长安在西汉一直都是都城,虽然一百七八十年过去了,但底子应该还在的。而且长安在东汉也一直作为陪都存在的,皇帝的行宫应该还是有的。


图2、洛阳迁都长安(《虎牢关》)

 

        这个时候,董卓没有跟着来。董卓这时候正忙着发迁都财,忙着火烧洛阳呢。朝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司徒王允负责。从皇帝的安顿,到群臣的安排,全部是王允一手操办。王允处处都考虑的很周到,很有当权大臣的风范,以至于从汉献帝到下面的群臣都很信靠依赖王允。同时王允和董卓的关系处的也不错,董卓一样很信赖王允。

 

 

图3、王允

 

        熟知三国演义故事的我们都知道,是在王允的主导策划下,用美人计加上吕布这个莽夫,王允杀死的董卓。而且史书上也写此时的王允“屈意承卓”,王允现在就已经在委曲求全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很难说。如果看之前迁都过程中表现的话,正是王允的积极投靠,才导致了世家大族之间的分裂,才最后有迁都的事情发生。应该说,在迁都这件事上,王允是董卓一个重要的帮手。而且因为投靠董卓,王允能够成为三公之一,这可能是王允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此时的董卓和王允,更像是一对互相帮衬的合作伙伴,谈不上屈意奉承。

另一说:

王允,字子师,公元137年生,其祖上多为州郡官吏。由此可知,他也算是官宦世家。一般人对王允的印象,来自于《三国演义》中他利用貂蝉,施美人计、连环计,借吕布之手,杀死董卓的故事。其实,历史中的王允并未用到这样叫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貂蝉这个人也纯属虚构。也就是说,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唯一一位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
   而且,从《后汉书》为王允立的传记来看,早年的王允虽然被同乡名士誉为“一日千里,王佐之才”,有着秉持正义,嫉恶如仇的性格,但他在早年干下的几件事,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鲁莽、简单,不计后果,不讲究策略。
  先来看他干的第一件事。他十九岁那年,在郡里当了一个小官。当时,晋阳城里有一个叫赵律的小黄门横行霸道,为地方一恶。“小黄门”属于次一等的宦官,大概赵律是派到地方上的宦官,他的兄弟则都在宫廷里当大宦官,有的是背景。王允却不吃这一套,他硬生生地将这个家伙抓起来给杀掉了,事后,他亡命江湖,三年不归。王允是跑掉了,太原郡守却跑不掉,这件事触怒了当朝皇帝,汉桓帝抓不到王允,就拿太守开刀,结果,这个背黑锅的太守屈死在狱中。
  再来看第二件事。也许王允也有点来头,三年后,他又回到太原郡去做官。这一次的太原郡守叫王球,王球在用人上可能有点徇私舞弊,他任用一个在地方上毫无德行的人作为候补官员。王允知道后,竟然与王球当面顶撞起来,全然不顾“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潜规则。王球可不比前任太守,盛怒之下,他将王允关起来,准备杀了他。也算王允命大,并州刺史邓盛出来救了他。此后,他就跟着邓盛干,成为邓盛的别驾从事。     这个别驾从事算是个大官了,仅仅位在刺史之下。
   在这以后,王允走了一段时期的好运,官声越来越好,官位也越来越高,直到被调入朝廷任职。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王允被任命为豫州刺史,负责进讨黄巾军。由于指挥有方,他取得大捷,受降数十万义军。碰巧他在义军中搜得一封张让门客的书信。张让是当时控制朝野的大宦官,正是以他为首的所谓“十常侍”把整个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才引发黄巾起义的。王允获得此一书信,认为掌握了张让私通敌军的嫌疑,于是,他做下了“与人斗”的第三件事。他写了一个奏折直呈当任皇帝汉灵帝,揭发张让的行为。张让可不是王允当年对付过的那些无名小辈,他玩汉灵帝还不是小菜一碟,皇帝最后相信了张让,而把王允的密折置之一边。
   到了第二年,张让就对王允下手了,罗织罪名将他捕入狱中。虽然后来碰上大赦,一度被放出,但不出十天,张让又将他再次捉拿下狱。王允的朋友素知王允耿直,他们拿着一剂毒药去见王允,意思是要他懂点策略,能伸能屈,要么向张让认个错,要么就喝下毒药,以免受辱而死。王允哪里听得进这样的劝告,他说:“我既然获罪于君,那就坦然接受大辟处死,怎能喝毒药而死呢!”
   眼看王允的命是不保了,这时,以外戚身份担任大将军的何进等人出面,经过多方活动,终使王允不至于被立即处死。就这样,王允大概在监狱中呆了一年多,最后才借机获释。获释后,为了防止张让的爪牙追捕,他改名换姓,再度流落江湖。
    3、一次最富策略的锄奸行动
   王允的再度现身,是在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去之后,他以奔丧的名义返回洛阳。何进拉他一同商量诛灭张让之策,并委以官职。不料,张让抢先一步,设计伏杀了何进。好在王允未被识破,他外迁河南任职。
   张让伏杀何进之时,董卓、袁术奉召进讨张让。大军围困洛阳,张让挟持少帝刘辩夜逃至黄河渡口。当时追兵四起,在走投无路之下,这个大恶监投黄河而死。
   少帝是董卓迎回洛阳的,董卓以此把持朝政。谁能想到,走了一个恶监,却来了一个更为嚣张的国贼。这个董卓,他先废掉16岁的少帝刘辩,立9岁的刘协为汉献帝,然后,毒死皇太后,强逼迁都长安,临行前,一把火将整个洛阳城烧成废墟。他自任太尉,后又升为国相,再加“太师”、“尚父”的封号,几乎东汉政权的一切权力都被他牢牢控制。他在长安以西建了一个与长安城墙规模相当的“坞堡”,明目张胆地命名为“万岁坞”,里面储满了足够吃三十年的粮食。他在家中设宴,遍邀群臣,把几百俘虏牵引到宴会中央,对他们施以剪掉舌头、砍断手足、挖掉眼睛等残忍的酷刑,以此来震慑群臣。
   那场宴会,王允也是受邀者之一,处此恐怖高压之下,一向刚直的他在想办法了。艰难世事使他不再像从前那样蛮干,而是不动声色,周密筹划,由此导演出一曲极富策略的锄奸大戏,从而使得后世人一提起“诛董卓”,就会联想到“王允”这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来。
   从公元189年到192年的三年间,王允的韬光养晦做得是相当好。他接受董卓的任命,做了司徒,还接受董卓封的“温侯”爵位,一副俯首听命的样子,以致使董卓把他引为亲信,达到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他处理的地步。
而暗中,他却在积蓄力量,寻找突破口,从尝试运用外力,到最后决定从内部来瓦解对手。他寻找到的一个锐利武器就是董卓身边的吕布,试图利用吕布来刺杀董卓。
 吕布是董卓的义子,武功盖世,董卓外出,总是把他带在身边,作为自己的贴身侍卫。叫一个类似于今天贴身保镖一样的角色去杀他的主人,这怎么可能?王允自有办法,他了解到,这对表面上的父子,其实存在着巨大的裂痕:吕布曾有小错,董卓随手拿起一根长矛就向他掷过去,幸亏躲得快,否则就没命了;吕布与董卓的一个侍妾有染,担心被发现,不得不时时提防。大概就是这个侍妾,后来成了貂蝉的原型。
了解到这些情况,王允密会吕布,晓以国家厉害。吕布虽有心动,但他说:我跟董卓是父子关系,怎好下这个手?王允说:你姓吕,他姓董,跟他有什么骨肉情谊?你现在连保命都来不及,还谈什么父子?他拿长矛掷你的时候,难道考虑了父子关系?
一番话说得吕布咬牙切齿,热血上涌,发誓非杀董贼不可!公元192年四月,机会来临了,当时,正值天子大病初愈,百官汇集到未央宫,共贺皇帝龙体安康。王允把一切布置停当后,只等董卓自投罗网。当董卓在吕布的陪伴下,乘着马车,威风八面地要通过宫殿大门时,由吕布的亲兵化装而成的侍卫持枪刺向董卓。董卓掉落马下,他大呼:“吕布何在?”吕布把诏书一展,说:“有诏讨贼臣!”董卓还想说点什么,吕布应声将长矛深深刺进董卓的身体。完成了“一矛还一矛”的因果报应。亲兵们赶过来,一阵乱刀,董卓一命归西。
   4、以刚烈死,以名门达
   董卓死了,长安城里的百姓载歌载舞,像过节一样。王允绷紧了三年的神经也一下子松弛下来。
   当一个人俯视天下,突然发现没有了对手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怎样?不说当年勾践在打败夫差之后所采取的“狡兔死,走狗烹”的手段,只说张让、董卓这两个人,在自觉处在“老子天下第一”时,他们飞扬跋扈,气焰熏天。而现在的王允,虽然在忠于汉室、忠于社稷方面,与两个佞臣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自我感觉上,却与他们没有什么区别。他觉得自己功劳太大了,他骄傲自满,目空一切。他是曾经韬光养晦过,但那不是他的常态,青年时候的意气用事,那才是他的真性情,只不过到现在,这种意气用事已经演化为更进一步的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了。
刺杀董卓,吕布是执行者,王允却看不起他,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吕布建议,将没收来的董卓财产,拿一部分分给大臣,以安抚人心,他拒绝采纳。与大臣们议事,他不再平易近人,而是变得高高在上,大臣们不得不与他拉开距离。
蔡邕是当朝很有名望的史学家,正在写汉史,当听到董卓被诛的消息时,下意识地叹了一口气。王允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国贼的同路人,把他交由刑部处死。蔡邕哀求,说能不能降为砍掉他的双足,以让他完成汉史。大臣们也来央求,他说: “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运衰微。神器不固,不能让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这样做既无益于皇上的圣德,也使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受到他的毁谤。”蔡邕最终冤死在狱中。
   王允最大的失策是他在处理董卓余部上的短视。凉州军是董卓的嫡系,在董卓死后,凉州军的统领李傕、郭汜上表请求宽赦。只要稍具全局眼光,王允就应该顺势安抚他们,这样做,可以为刚刚经历了动荡的东汉王朝赢得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然而,他不这样想,他认为,谁都可以赦免,唯独李傕、郭汜这样的董卓帮凶不可赦免。俗谚说,狗急了还会跳墙,何况李傕他们还有一支军队呢。结果,凉州军在李傕、郭汜的带领下走向反叛,很快杀入长安。
   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吕布选择突围,临行前,他邀王允一起离开。这时,王允一贯刚烈的一面体现了出来,他拒绝外逃,要以死报国。他护着汉献帝,在无助中爬到宣平城楼上。当李傕、郭汜杀到城下,向汉献帝索要王允时,王允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主动地从城楼上走下来,走进叛军的魔爪。
   这个忠勇有余、谋略不足的人被处死了,时年56岁。他还被诛灭三族,包括长子王盖、次子王景。他独撑朝政仅仅才两个月,他死后,天下大乱。他可知道,这一乱,就是好几个世纪。谁能说,这跟王允的刚愎自用没有关系呢?
 《后汉书》提到,王允的孙子王黑后来被苟延残喘的汉室封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这个王黑当初是怎么逃出魔掌的,不得而知,他本人的事迹如何,他的后人又如何,也一概无从考证。倒是王允兄长的儿子王晨、王凌,凭着叔父以死换来的高贵门庭大显于后世。
   王晨、王凌兄弟俩是在当初叔父被杀时偷着跑出长安城的。王晨的事迹不太显于后世。王凌后来投靠了曹操,颇有将才,屡次兴兵伐吴,在曹魏之时,官至太尉,可谓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有四个儿子,个个文武双全,小儿子王明山还是当时一个很有名望的书法家。那时,尚名之风已经开始,作为名士的先决条件,一定要有“祖上盛德”。有王允在前面的开山之功,王凌一家完全符合条件,而王凌一家也让太原王氏在曹魏的上流社会星光闪耀。
   可惜,这一次的闪光实在太短。曹魏末年,司马懿有代魏之心,忠于魏室的王凌举兵讨伐。他当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很快兵败自杀。他的四个儿子,被司马懿全部处死,祁县王氏再遭惨烈的家难。自此,在两晋的舞台上,代表太原王氏登场的,轮到了此前一直山水不显的晋阳王氏。

来源: 历史深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姓典故、趣事
诛杀董卓的王允是个什么样的人?
十八路诸侯37:主持迁都备受称誉的王允,到底和董卓什么关系?
董卓窃国
老子《道德经》:一件事,让你看清世上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人
曹操简介 曹操传 名人传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