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二,你见过吗?
天下王氏

 家谱 | 祖训 | 名望 

 文化 | 精神 | 古迹 

王家人自己的公众号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琅玡王氏家风(中国名门家风丛书)
王融的长子王祥,字休徵。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卒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夏四月戊戎初二日,这是《晋书》卷三武帝纪所载。《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作泰始五年薨,享年八十四岁,虚年八十五岁,为圣贤年也。考察王祥的生卒年月,从生年到卒年,活了八十五岁。但又有八十九岁之说。通谱所载,当以八十五岁之说为准确。这有历史确证。晋人陈寿《三国志》由南朝裴松之注载:王祥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庚申即公元180年,卒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元,享年八十九岁。而《晋书》卷三武帝纪与山东临沂孝友村谱载均作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夏四月薨,可在《晋书》卷三十三王祥本传则作西晋泰始五年薨。同为《晋书》,两处记载,就相差一年。而与《三国志》的记载,则相差四年。同书所载,就有差异,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不过,《晋书》武帝纪有这样两段话:“三月戊子,皇太后王氏崩。夏四月戊戎,太保、睢陵公王祥薨。”《晋书》王祥传虽然有“泰始五年薨,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的话,但紧接着这段话的后面,也有“时文明皇太后始崩踰月”的话。由于皇太后王元姬驾崩泰始四年三月,王祥薨于泰始四年夏四月,可见,《三国志》注载和《晋书》王祥传记载均有误,而《晋书》武帝纪的记载则是正确的。再就是《晋书》王祥传写他病笃作遗言有“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的话,那么,由公元268年上推八十五年,王祥当生于汉灵帝光和七年亦即中平元年,为公元184年,是对的。
王融的次子王览,字玄通。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卒于西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享年七十三岁,也为圣贤年也。以上谈到,王祥生于公元184年,而王览生于公元206年,也就是说,在王祥二十二岁的时候,其继母朱氏生王览。
以上,从东周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共同开基创姓始祖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晋开始,到东汉末年王祥、王览兄弟,共传承三十一世。王子晋生于周灵王七年即公元前565年,王祥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即中平七年,为公元184年,传承三十一世,共历七百四十九年,再加一世三十年,为实数七百七十九年,除三十一,平均每代年龄二十四岁左右。而按一般传承规律,加上早婚早育及晚婚晚育等诸多因素,每代传承平均年龄约在二十五岁多一点。由此,每代平均年龄符合三十岁左右的实际情况。而秦朝大将王翦的长子王贲生于公元前252年,从王子晋至王贲计三百一十三年,加一实数三十,为三百四十三年,共传承十七世,平均每代年龄约在二十岁左右,这也是符合中国古代早婚早育情况的;从王贲之孙王元、王威兄弟至王元四世孙王吉,王元生于公元前186年,王吉卒于公元前48年,大约生于公元前100年左右,传承四世约为八十六年,再加三十年,实数为一百一十六年,每代平均年龄约在二十八岁左右,仍然符合中国古代婚育年龄情况,故传六世说似乎不确,待考;从王吉生年公元前100年前后,中经王骏--王崇--王升(王遗、王霸)--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王祥、王览,共传承十世,约三百一十年左右,则平均每代年龄约在三十岁左右,这又符合《汉书·王吉传》中记载王吉提倡晚婚晚育的实际情况。当然,其中有的十六岁就生子,譬如,王子晋生王宗敬时年十六岁;而有的三十岁以上甚或五十岁才生子,譬如,王融生王祥时年三十岁,而生王览时则年逾五十二岁了。至此,我们可以列出以下传承世系一线表:
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
王错--王贲--王谕(王渝)--王息--王恢--王永(王元、王亢)--王颐--王翦--王贲(王戊)--王离--
王元--王谆(王诚)--王渊--王吉--王骏--王崇--王升(王遗、王霸)--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王祥、王览。
以上,从始祖王子晋至王祥、王览兄弟,共传承三十一世;再由王览--王正--王旷--王羲之,则传承三十四世了。
最后,从王仁之子王书以下,史书上王谊后裔传承世系不明,王叡、王典两支后裔传承世系也不甚明;笔者于2005年9月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的王羲之书法艺术暨琅琊王氏国际研讨会上提交了一篇长达十五万字的学术论文《王羲之考论三章》,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汉、魏、晋至唐、宋琅琊王氏世系及成员补考》,补充修正了1989年8月在山东临沂召开的首屈王羲之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王羲之世籍考》长篇论文的某些观点,今再次列出传承世系简表如下: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你见过吗?真的很大气啊,羡慕人家这族谱
由以上传承世系简表看出,在王仁之子王书的四子中,
长子王谊生二子:一子王烈,失叙,另一子王雄,生二子:王浑、王乂。王浑生二子:王戎、王衣。王乂生四子:王衍、王愔、王诩、王澄。
其次子王叡,传至曾孙王喑,迁居山东安邱,为安邱派--
其第三子王典,传至孙王双,迁居河南相州和山东诸城相州村,为相州派--
其第四子王融,生二子:王祥、王览。
王祥配孟氏,生五子:王肇、王夏、王馥、王烈、王芬。王肇之子王俊。王夏之子王璟。王馥之子王根。王烈、王芬,均失叙。
王览配金氏,生六子: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
王裁生四子:王导、王颖、王敞,有一子遁入空门,法名道空,为东晋一代高僧。
王基生三子:王含、王敦、王潜,王潜遁入空门,法名竺法潜,又名法深,也为东晋一代高僧。
王会生二子:王舒、王邃,长子王舒出继王祥为嗣孙。
王正生三子:王旷、王廙、王彬,第三子王彬出继王彦为嗣子。
王彦 三子:以王正第三子王彬为嗣子,又生二子:王舆、王尚。
王琛生二子:王棱、王侃。
由此推算,王书的四子在琅琊临沂发达繁衍起来的有王谊、王融两支。王书在临沂有孙四人:王烈、王雄兄弟和王祥、王览兄弟,有曾孙十三人,玄孙二十五人。在这二十五位玄孙中,王览的第四子王正的长子王旷,就是名扬千古的书圣王羲之的父亲。而王书的第六世孙,入通谱的则有三十二人。
至此,按照有关史籍特别是正史,参照各家谱牒所载,在王祥、王览之前,共传承三十世,算上王祥、王览,共传承三十一世,可以上推至周灵王太子姬晋。这就是:
第一代(始祖周灵王太子晋):王子晋;第二代:王宗敬(又作王宗恭);第三代(又作第三世孙,以下以此类推):王森;第四代:王斌(又作彬);第五代:王升;第六代:王昱(又作王宥);第七代:王硕;第八代:王景(又作王荣);第九代:王错;第十代:王贲;第十一代:王谕(又作王渝);第十二代:王息;第十三代:王恢;第十四代:王永(又作王元、王亢);第十五代:王颐;第十六代:王翦;第十七代:王贲(又有谱作次子王戊);第十八代:王离;第十九代:王元;第二十代:王谆(又有谱作次子王诚);第二十一代:王渊;第二十二代:王吉;第二十三代:王骏;第二十四代:王崇;第二十五代:王升(又有谱作王遗或王霸,王霸系与王威九世孙山西太原王霸重名);第二十六代:王遵;第二十七代:王音;第二十八代:王仁;第二十九代:王书;第三十代:王融;第三十一代:王祥、王览。
下面,我们再来考证琅琊王氏,特别是开闽王氏、三槐堂王氏两大支派的世系以及衍变发展源流和重要业绩。
三、开闽王氏衍变发展源流及其传承世系
开闽王氏遍布福建、广东等沿海一带以及台湾省,并且波及到海外侨胞,是一支颇有影响的琅琊王氏宗族。这一琅琊王氏宗族的始祖为五代十国时闽国的开创者王审知及其长兄王潮、次兄王审邽,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
王审知是由琅琊皋虞迁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的汉代经学大师王吉的后裔。王吉的十世孙王览,作为晋朝大孝子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生六子: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其中,长房王裁的长子王导,生六子:王悦、王恬、王洽、王协、王劭、王荟。而王导的第三子王洽,生三子:王珣、王珉(一子王浩,失叙)。长子王珣,生五子:王弘(又作王宏)、王虞、王柳(又作王抑)、王孺(又作王儒)、王昙首。王昙首又作王昙,字宋昌,生二子:王僧绰、王僧虔,均由东晋入南朝。其中,王昙首的长子王僧绰,生二子:王俭、王逊。长子王俭,字仲宝,生二子:王骞、王暕。长子王骞之子王规,王规之子王褒,王褒就是王审知的第九世祖。这是由琅琊王氏繁衍出开闽王氏世系的大致发展源流。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
王褒,字子渊,是王导的第九世孙,是由南朝梁入北朝周的人物。王褒多才多艺,诗文书法,均所擅长。在北朝,他与作《哀江南赋》的著名诗人庾信齐名,对开发北朝的文化艺术建设以及制定典章制度,影响很大。
王褒生二子:王鼒、王鼐。长子王鼒,又名王璋,字玉铉,仕隋,为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颇有政声,也有文采;王鼒生八子,均由隋入唐。其中,长子王弘让,字敬宗,在唐朝官中书舍人,掌管朝廷机密,也有文采;次子王弘直,字长宗,官至魏州刺史,卒谥曰孝,颇有尚武风气,俨然承袭儒将世家传统,略具文采。此二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诸多王氏谱牒均有记载。不过,《琅琊临沂王氏宗谱》和安徽祁门《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的记载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在人名上略有差异而已。这当是名与字往往使后人互相混淆的缘故。
《琅琊临沂王氏宗谱》叙述王褒的业绩时与史载大同小异,说:“褒,字子渊,规之子。七岁能属文,仕梁……开府仪同三司……高宗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赅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累世江东宰辅,建德以后,颇参朝仪。授少司空,又后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出为宣州刺史。卒于任,年六十四。生二子:璋、晏。”这段叙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同中有异,而最明显的差异是:“生二子:璋、晏。”
王褒的长子王璋正史载为王鼒,仕隋为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石泉为今陕西石泉县,王鼒的“后人有卜居咸阳者”。
王褒的次子王晏应为王鼐,王鼐之孙为王晏,与同一时代的另一王晏重名,“卜居邳州(今属江苏)。至十一代孙王庆选复还南仁里即今山东临沂孝友村。子孙蕃衍,孝友村宗谱备载”。
《琅琊临沂王氏宗谱》载,王璋(王鼒)生一子:文。王文原谱指王弘让,字敬宗。赠侍中。生四子:方举、方绍、方节、方庆。王方庆即王綝,以字行。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王弘让之弟王弘直生五子:缄、续、绩、綝、绲。王缄,字方举,隋州司马,王续,字方绍,罗川令。王绩,字方节,越王府法曹参军。王綝,字方庆,相武后。其中,也说王方庆即王綝为第四子。第五子王绲。而有些谱牒包括莘县谱中的弘让,按正史即国史记载,显然是弘直之误。
关于王綝,《琅琊临沂王氏宗谱》载:“方庆,文四子,名綝,以字行。唐高宗时官凤阁侍郎,相武后。世居琅琊(陕西为居官客籍)。后人有迁镇江府丹阳县者,有迁陕西西安府咸阳县者。”《新唐书》说他“以字显,其先自丹阳徏雍(州)咸阳,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王方庆被“封石泉县子,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旧唐书》说王褒北徏,“始家咸阳”。
《新唐书》载,王方庆生十子:王晞、王晦、王曒、王晊、王晔、王晙(《旧唐书》作“少子晙,工书”)、王暟、王昕、王暐、王晖。
其中,长子王晞,字光烈(《旧唐书》作“长子光辅”),袭石泉明威侯;第五子王晔,字光世,初为河南光州固始县令,有政声,后受命任定城县令,欲赴任所,人民挽留,王晔不忍离去,遂定居固始,为琅琊王氏迁居固始始祖。
王晔生四子,其他三子王倪、王儇、王遂,声名不显,第四子王友(又作王友名),传子王卞(又作王玉、王蕴玉),王卞传子王恁,世代在固始躬耕陇亩,淡泊明志,传先祖王祥、王览“孝友”家声。王恁三十六岁终老,有三子: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世称“开闽王氏三郎”。父以子贵,王恁荫补礼部侍郎,追赠太尉、光州刺史。妻徐氏,封固始郡夫人。在功业上,王潮临终把权力交给三弟王审知(因为二弟王审邽不愿做主管官)。
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晔--王友--王卞--王恁--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祥卿,其身长面紫,在军中好骑白马,人称“白马三郎”。审知公才华出众,军功卓著,加上从言纳谏,礼贤下士,深受人们爱载。唐绍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十月,朝廷任命王审知为武威节度使。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于是,被尊为“开闽第一”,并赞誉他“功肇闽祖”。由此,开闽王氏于五代十国发迹,一脉相承,传于后世,绵延至今,成为遍布东南沿海一带和海外侨胞的琅琊王氏世家大族--开闽王氏。由仕南朝梁入关仕北朝周的王褒至五代十国的王审知,又传承九世--由王览至王审知,列为开闽王氏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
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璋)--王弘直(文)--王方庆(王綝)--王晔(固始王氏始祖)--王友(王友名)--王玉(王蕴玉、王卞)--王恁--王审知(开闽王氏始祖)--
四、三槐堂王氏衍变发展源流及其传承世系
三槐堂王氏也兴起于五代十国,鼎盛于宋代,其始祖为五代末宋初的王佑(《宋史》作王祜,中华书局点校本改作王佑,今从《宋史》点校本)。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三槐堂王氏的远祖及其衍变发展源流问题,历来有琅琊王氏之说和太原王氏之说;而在琅琊王氏的传承世系中,又有王洽后人说、王羲之后人说种种。
关于琅琊王氏之说与太原王氏之说,笔者认为,后者之论,之所以出现偏差,因为有些学者对资料互相转抄,陈陈相因,缺乏考证辨伪功夫,并没有真正弄清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传承世系和发展源流,以致造成混乱,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譬如,有一部题作《王氏三沙全谱·三槐堂》(又称《王氏三沙统谱》)的谱牒,出自清末光绪年间人王钟手笔,其传承世系表中,每人有一幅画像并赋赞,其世系传绪(原谱中间略去了不少代像赞)这样写道:第一世始祖:周灵王太子讳晋子乔公像赞(像赞略,下同);第二世祖:周司徒宗敬公像;第三世祖:周司空仕蠋公像;……第五世祖:周司空恙公像;第六世祖:周大司马封琅琊王元公像;……第九世祖:周封魏大将军讳错像;第十世祖:周封侍中大夫迹公像;……第十二世祖:周司寇大将军息公像;第十三世祖:周司寇封尹阳君恢公像;第十四世祖:秦封大将军翦公像;第十五世祖:周封秦大将军武陵侯贲公像;第十六世祖:周封武成侯离公像;……第十八世祖:秦封武阳侯忠公像;……第二十世祖:汉博议大夫子阳公像;第二十一世祖:汉谏议大夫伟宜公讳骏像;……第二十四世祖:汉大将军儒仲公讳霸像;……第二十六世祖:汉云中太守殷公像;……第三十世祖:汉雁门太守泽公像;……以下世系,便是第三十一世:王昶;……第三十三世:王承;第三十四世:王怀祖;第三十五世:王坦之;第三十六世:王元谟、王元则;第三十七世:王敬宏;第三十八世:王虬……第四十世:王彦、王杰;第四十一世:王伯高;第四十二世:王通;第四十三世:王凝、王福郊;第四十四世:王元暕、王子安;第四十五世:王景肃;第四十六世:王政;第四十七世:王仲舒;第四十八世:王哲;第四十九世:王言;第五十世:王彻;第五十一世:王佑;第五十二世:王旦、王旭;第五十三世:王懿;第五十四世:王巩。
研究分析《王氏三沙全谱·三槐堂》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除了把王佑之子王懿、王旦、王旭兄弟三人变作两代人外,最大的错误,是把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混在一起。且不说王吉以前的世系混乱不清,名讳错讹,即便是谈到从王吉、王骏父子,便也略过王骏之子王崇和王崇之孙王遵数代,就由琅琊王氏的王骏接上“威公九世孙王霸居山西太原郡,是为太原始祖”。《王氏三沙全谱》中的所谓“二十四世祖:汉大将军儒仲公讳霸”,并身着甲冑,则张冠李戴了。须知,身为将军的王霸字元伯,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而非字儒仲的同时代经学家王霸。修谱者缺乏起码的历史知识,把经学家王霸“字儒仲”变作“汉大将军儒仲公讳霸”,由第二十四世王霸到第二十六世汉云中太守王殷、第三十世汉雁门太守王泽、第三十一世魏兖州刺史封司空京陵侯王昶,由王昶又传承二十一世至五十一世王佑。
显然,这是一部拼凑嫁接起来的宗谱,王旦以后传承世系固然可信,但王旦以前的传承世系可信程度很小。可是,这一修于清末的谱牒,竟有人用数字比较的方法机械地计算代数,并据此将属于琅琊王氏世系的三槐堂王氏归宗于太原王氏;其他把三槐堂王氏归属太原王氏的谱牒,也多以此为依据。须知,这一谱系,大概是根据错讹百出的所谓《宋代老谱》纂修的。
《宋代老谱》辑有《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记载了由后稷至余姚王氏始祖王寿以下五代玄孙达百世,可作修谱者的参考资料。但“谱系图”从王子晋以下世系叙述是这样排列的:王子晋--王乔(吴王)--王昱羽 --王蠋--王稽--王仲--王陵--王茂--王吉--王骏--王崇--王霸--王辅、王克--王逸、王宁(均为王辅之子)--王 寿、王焕(均为王逸之子)--王石(王焕之子)--王殷--王书--王雄、王融、王允……以下世系为:
王雄之子王浑,王浑之子王戎,王戎之子王敞……为一支;
王融之子王祥、王览,王览之子王裁,王裁之子王导……为一支;
王允之子王泽……为一支。
由此,对照太原王氏传承世系,王允之子王泽一支,由第三十一世王昶到第三十三世王承,以下为王怀祖--王坦之到第四十八世王哲,《宋史》以及一些琅琊王氏宗谱中王哲均作王言。《琅琊临沂王氏宗谱》说王言之子王泽又名王彻,王彻有史又作王沏,生王佑,史载王佑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而《王氏三沙全谱·三槐堂》在列王旦与王旭为兄弟排行的同时,却列与王懿、王巩为父子、祖孙关系,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因此,笔者考证宋代老谱后,确定三槐堂王氏出于琅琊王氏而非太原王氏。
关于王羲之后人说和王洽后人说,有人认为王祜(佑)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十世孙,这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王靖之--王恒之--王安之--王大之--王清--王猛--王缮--王弘--王明--王御--王易--王冕--王昕--王知仁--王彦昭(或作王彦超)--王言--王彻--王祜……这一世系,其依据也是《宋代老谱》,认为太原王氏分衍出琅琊王氏,由此又分衍出江左王氏,由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传至第十八世孙王彻,王彻生三子:王祜、王佑、王祚。王祚传五世孙王寿,开三槐堂王氏之余姚王氏支派。
对于这些问题,已故著名学者王汝涛先生在《琅琊王氏考信录》中指出:“据1997年出版,由国家档案局三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所著录的,宋谱一部也没有,明谱约五十部,其余约七百部都是清代以后纂修的。”
如今,有人修谱,依据清末或民初的谱牒,把三槐堂王氏归属于太原王氏,则是对历史失察了。
还有人做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的文章,声称三槐王氏的来源,不甚明了,并举出两例,
其一说:三槐王氏的后人、清代的王国栋《王氏宗谱》云:“在远祖,则宗周太子晋,二十三世汉谏大夫吉,为临沂之祖。……至晋丞相始兴文献公导为江左之祖,十一传至唐石泉文贞公方庆,为咸阳之祖。石泉至黎阳(王言)又九世矣,盖三槐王氏为石泉之后无疑。”这是以东晋王导为一世先祖了。其计算方法,以连续性计算从始祖以下即第二代开始。清代另一三槐王氏的后人王庸敬则云:“言,唐相抟四子……因父抟遭蓝田驿之祸,言遂占籍魏州之莘亭县。”
其二说:江苏吴县皋桥支(西沙支)则以隋文中子王通为始祖。《太原王氏皋桥支谱》收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渔溪公《太原王氏宗谱序》:“王氏系出周灵王太子,传至隋为文中子,至宋为文正公(王旦)”。
这位三槐王氏家族的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充分的史料根据。尤其以王言为唐王抟之后,更为无据。”这位研究者,资料掌握有限,不求甚解,便盲目得出结论,也过于武断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王国栋是清初至高宗乾隆年间人,王庸敬是清末德宗光绪年间人,显然,王庸敬修谱时延续了王国栋关于王导十一世孙王綝字方庆(不计王导或王綝本人)为三槐堂王氏远祖的说法;而修于清德宗光绪年间的《王氏三沙全谱·三槐堂》,其依据之一,便是清仁宗嘉庆十三年即公元1808年的《太原王氏宗谱》。
而那位三槐王氏家族的研究者,在否认了王言的远祖琅琊王氏的王方庆和太原王氏的王通后,便援引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所藏《王氏世谱》记载的元人赵孟頫《宋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说王言之父名王乾,而非宰相王抟。
可惜,这位研究者也许没有见到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学者王鸣盛家族的宗谱。王鸣盛为琅琊王氏,他的上祖即是王乾。
说王言是王抟之子,虽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王抟生三子王倜、王倓、王伦而没载第四子王言,但据笔者所见,《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所载,谱序中说该谱始修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已丑即公元989年,刊刻于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元统三年乙亥即公元1335年。《凡例》也说,该谱“旧谱草创于端拱已丑”,梓版于“元统乙亥”,并说“旧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一世,晋丞相始兴文献公导为二十九世,唐尚书府君璧为四十八世,”“兹谱登载总若干万人,皆本于尚书府君一人”“为宗”,并采用欧阳修“五世一揭之例”,制作世系表。由此推论,该谱较之元代赵孟頫所叙之谱早了三百四十六年。
该谱明代又多次续修,续修最早的一次是明太祖即“国朝洪武壬午”,
实际上是明惠帝建文四年壬午即公元1402年,据宋谱所修,刊刻于明宣宗宣德二年丁未即公元1427年。其中,有载为明太祖洪武三十五年实际上为明成祖永乐元年癸未即公元1403年“冬十月”临清人杨艮卿序,还有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已亥即公元1419年“秋七月望”,“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读学士奉政大夫同修国史庐陵曾棨书”《重修王氏族谱序》。
谱序中明确记载:“我王氏得姓,周王子晋始,其子宗敬,为司徒,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至秦武城侯长子元,避乱琅琊,始为琅琊王氏……(离次子威)传至裔孙霸居太原,又为太原王氏……吾祖实由琅琊之分。若吾祁之始祖,则有讳璧字大献者,初居祁……生九男二女,二十有三孙,自是蕃衍。”
该谱于《著家谱后序》中明确记载:“谨按:家谱序述始祖大献公,与唐乾宁相昭逸,伯仲也。”小字注云:“乾宁相王抟字昭逸,一云抟字元寿……推原吾宗世系,实自王导迁江左始。”
该谱于《唐尚书王公璧传》中又载:“导十六传至唐丞相琅琊简怀公玙(不计王导本人),生二子:长及,次乂。及为中书舍人,生谏议大夫鐬,鐬生丞相鲁国公抟,乂生铖公……光化三年,抟为崔胤所潜,遇害。”
有趣的是,该世谱目录所载共十一卷,首卷分凡例、序文、像赞、诰传、分迁总图,一卷分姓原、世系、孝字号支派……九卷为人物,十卷则载:王言、传、记、志铭、墓图、经理、后序。从整个世谱的规模看,此谱北宋初年始修,元、明多次重修,必有宋代以前的晋、唐谱牒做为底本。
该谱写到琅琊王氏始兴公王导十一世孙(实际上为十二世)王綝即王方庆的后人王抟,并为其子孙立传。王抟又作王搏,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庚午即公元840年,距北宋端拱二年已丑即公元989年为一百四十九年,王抟之子王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即公元869年,距北宋端拱二年为一百二十年,而王抟生年距王言生年为二十九年,也就是说,王抟二十九岁时生王言,恰好构成父子关系。
由此,王言之父为王抟而非王乾,不辩自明矣。
谈到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指出的是,有人对三槐王氏家族研究略知皮毛,不求甚解,就妄下结论:“尤其以王言为唐王抟之后,更为无据。”其做出结论,勇则勇矣,但却空作大言了。
其实,王汝涛先生在《琅琊王氏考信录》中指出《太原王氏》世表并琅琊王氏为太原王氏分支,为把三槐堂王氏拉作太原王氏分支的谬误时,这样写道:
“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不计王曒本人),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祜,是为三槐王氏始祖。据此,王綝明显地是琅琊王氏王导的十一世孙(不计王导本人),三槐堂一支应该是琅琊王氏的后裔……”
对此,笔者翻阅大量有关文献典籍,特别始修于北宋太宗年间的《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和始修于南宋孝宗年间的《赤岸王氏分迁谱系》残谱和明瑞安《对坑王氏族谱》等,加以考证,确认三槐堂王氏的世系系东晋丞相王导的第三子王洽以下二十二代至王佑、王祜兄弟。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
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方庆--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鐬--王搏--王言--王彻--王佑、王祜(大名莘人)……
关于王览曾孙王洽一支世系,笔者参考《晋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特别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宋史》等有关文化典籍和谱牒。以上谈到,开闽王氏也始自王方庆,为方庆公第五子王晔一支(说明开闽王氏与三槐堂王氏,均系王綝后裔);而笔者之所以确定三槐堂王氏出自王方庆第三子王曒一支,因为正史和宋代谱牒均有记述。
王佑为王彻长子,字景叔。显于五代十国汉、周之际,入北宋后历事太祖、太宗两朝,文武忠孝,历官兵部侍郎,封晋国公。先后配任氏、边氏,史载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又有谱载,尚有二子:王勉、王勖,新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一并补叙之。由此确认,这位王佑,就是“手植三槐”于庭院预言其后世子孙必有致“三公”者的三槐堂王氏(即“三槐堂”堂号)之始祖。王佑的次子王旦,字子明,出继王祜为嗣子,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拜相,位列“三公”。
以上,为对三槐堂三氏的考证、辨析。
由此,我们列出由周灵王太子晋即王子晋至琅琊王氏--开闽王氏、三槐堂王氏的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
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谕(王渝)--王息--王恢--王永(王元、王亢)--王颐(以上为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王翦(秦)--王贲(秦)--王离(秦)--王元(秦、汉)--王谆(王诚,汉)--王渊(汉)--王吉(汉)--王骏(汉)--王崇(汉)--王升(王遗、王霸,汉)--王遵(汉)--王音(汉)--王仁(汉)--王书(汉)--王融(汉)--王览(汉、魏、两晋)--王裁(西晋)--王导(由西晋入东晋)--王洽(东晋)--王珣(东晋)--王昙首(南朝宋)--王僧绰(南朝宋)--王俭(南朝齐)--王骞(南朝梁)--王规(南朝梁)--王褒(由南朝梁入北朝周)--王鼒(隋)--王弘直(唐)--王方庆(名王綝,以字行,唐)……
由王方庆一支又分出两支--
一、开闽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晔(固始王氏始祖,唐)--王友(又作王友名,唐)--王玉(又作王蕴玉、王卞,唐)--王恁(唐)--王审知(开闽王氏始祖,唐、五代十国)……
二、三槐堂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曒(唐)--王宠(唐)--王仲连(唐)--王绍(唐)--王玙(唐)--王及(唐)--王鐬(唐)--王搏(唐)--王言(五代十国,后汉)--王彻(《宋史》作王彻,《旧五代史》作王澈,五代十国,后周)--王佑(《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一《举子投贽》二引《李学士家谈》说“故兵部侍郎佑,状元彻之子”,因此,王祜应作王佑,字景叔,祖父王言,仕唐为黎阳令,父王彻,后唐举进士,官至左拾遗,王佑应为兵部侍郎,三槐堂王氏始祖,由五代十国入北宋)--王旦(相宋真宗)……
查《宋史》,王佑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王佑长子王懿,字文德,进士出身,知袁州,卒年四十九岁,生四子:王睦、王淳、王贽、王素。王懿长子王睦,生四子。王懿次子王淳,生三子。王懿第三子王贽。有谱载王懿尚有第四子王素,生一子:王明达,卜居湖南武冈。王佑次子王旦,字文明,拜相,位列三公,生三子:王雍、王冲、王素,四女。王旦长子王雍,生三子:王恪、王整、王检。王旦次子王冲,生三子:王庆、王吉、王靖。王旦第三子王素,字仲仪,与王懿第四子王素重名,以学士知太原府,转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七岁,谥曰懿敏,生九子: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素第四子王巩,善诗文,从苏轼游,生十子:王奇、王时、王由、王皋、王琳、王琛、王逸、王典、王文显、王鸣鸾,一女。王佑第三子王旭,字仲明,出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九岁,生六子:王粹、王质、王玄、王徽、王诲、王端。由此,三槐堂王氏遍布海内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正史诸如《宋史》等,为人物立传,对先人或后人功名不著者,往往不载或失载;而子孙中往往只载功名显著者。所以,史载与谱载子孙人数,往往不符或存有差异。
五、秦、汉以前王子晋衍派后裔和秦、汉以后琅琊王氏后裔分布概况
在王子晋后裔中,于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两大支派外,秦、汉以前,除了有关谱牒记载王子晋长子王宗敬、次子王宗源外,尚有数支,即王翦长子王贲,除了长子王离外,尚有次子王武,即王翦--王贲--王离、王武(王武又作王雄)……新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一并叙入;再就是王翦次子王戊、第三子王勇、第四子王刚、第五子王毅、第六子王乙、第七子王贵,也分别叙入数世,即王翦生七子:王贲、王戊、王勇、王刚、王毅、王乙、王贵。
还有子晋公第十四世孙王永(王元、王亢)的第三子王蠋为王翦的叔父,生二子:王匡、王稽,长子王匡,传子王廷辅、传孙王俊,王俊生二子:王陵、王良弼,长子王陵,西汉惠帝时官右丞相,传子王忌,王忌之子王游(王斿)、之孙王辟,王辟生二子:王定、王襄,世代袭爵,至裔孙王尊、王伯父子,传承当路王氏一派。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谕(渝)--王息--王恢--王永(王元、王亢)--王蠋--王匡--王廷辅--王俊--王陵--王忌--王游(王斿)--王辟--王定、王襄……王尊--王伯(当路王氏)……
另有一支,传承东海兰陵王氏,系秦朝大将王翦的曾孙王元的第三子王忠的后裔,王忠之子王浑,生四子:王晖、王曜、王晈、王仲,其第三子王晈,为东海兰陵王氏开基始祖,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谕(渝)--王息--王恢--王永(王元、王亢)--王颐--王翦--王贲--王离--王元--王忠--王浑--王晈--王訔、王臧;王晈长子王訔,又分两支,长支:王壬--王 --王扶;二支:王士--王壮--王温……王朗--王肃--王恽、王恂、王恺……这已是汉末、魏、晋时代了。
此外,王翦之子王贲的长子王离,生二子:王元、王威,长子王元的第三子王忠,生子王浑,王浑第三子王仲(有谱载为第四子),汉初避乱,由琅琊不其迁居乐浪即今朝鲜境内,遂称不其王氏或乐浪王氏。琅琊不其即今山东即墨,与琅琊皋虞,在明、清时代,均属山东省即墨县,在清代,琅琊不其称即墨县不其社,琅琊皋虞称即墨县皋虞社。王仲(这一时代另一王仲为槐里人,其父也名王稽,或系一人,与王翦为堂兄弟,生一子:王信,二女:王娡、王儿姁)的七世孙王闳,曾助乐浪太守王遵(王崇之孙)平叛有功,王闳之子王景,即王仲的八世孙,在汉代为著名经学家、水利学家,是与琅琊王氏血缘关系很近的不其王氏或乐浪王氏,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翦--王贲--王离--王元--王忠--王浑--王仲--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闳--王景……
王景做为汉代著名经学家、水利学家,德才兼备,其父王闳因助乐浪太守王遵(王吉玄孙)平叛有功,朝廷欲封侯,王闳不受,而王遵则被封为义乡侯。后来朝廷调他去洛阳做官,卒于赴任途中,其子王景便由乐浪落籍洛阳。因他少学《易》,广见闻,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尤好天文、术数,善于治水,曾同王吴一起修筑浚仪渠,后又合作治理黄河,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成为著名水利工程。因治水有功,三迁至侍御史,东汉章帝建初七年即公元82年迁徐州刺史,次年官庐江太守,卒于任所。《后汉书》卷七十六有传,《山东通志》卷四十二《职官志》列表载:乐浪人,徐州刺史。公系年在东汉章帝、和帝时代。由乐浪派到洛阳派。
王景的后裔王波,在东晋十六国时官前燕太宰,子孙无考,玄孙王珍,《周书》、《北史》及《山西通志》、《萧山谱》均有记载。王珍魏官黄门侍郎,赠并州刺史,生一子:王罴。王罴官伏波将军,镇守武川,遂家焉--生二子:王口口、王盟,一女,北周德皇帝宇文肱纳为后,曰德皇后。王罴之孙王显,因军功赐爵洛阳县公,进位大将军,生子王谊,入隋,进郢国公,生二子:王口口、王奉孝。王谊长子王口口,周武帝时封开国公,王谊次子王奉孝,尚隋文帝第五女兰陵公主,官拜驸马都尉。至此,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
一、王景……王波--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珍--王罴--王口口--王显--王谊--王口口、王奉孝……
二、王景……王波--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珍--王罴--王盟--王励--王弼……
三、王景……王波--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珍--王罴--王盟--王懋--王悦……
而王仲至王景,作为乐浪王氏,还有一说,即王翦长子王贲的次子王武,生二子:王良弼(同一时代,有两位王良弼)、王稽(同一时代,有两位王稽)。
王良弼生三子:王昭宪、王昭文、王昭嘉。
王稽之子王仲(几乎同一时代,有三位王仲),由琅琊不其迁居乐浪,传承乐浪王氏。
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翦--王贲--王武--王稽--王仲--王赏--王和--王茂--王中--王 --王闳--王景……
王元的四世孙王吉的后裔有一支卜居今浙江嵊州东林,遂称东林王氏。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吉--王骏--王崇--王升(王遗)--王 --王才--王文信--王仕高--王灏--王世达……
另有一支,谱载是王吉之孙王崇的又一子王霸的后裔,卜居湖北宜城,称为宜城王氏。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吉--王骏--王崇--王霸--王辅--王逸--王涛、王延寿……
王吉的玄孙王辅的第三子王顺,生二子:王涣、王堂。次子王堂传承广汉王氏,至王商。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吉--王骏--王崇--王霸--王辅--王顺--王堂--王樨--王 --王商
另有一支,为王骏的第三子王游的裔孙,传承庐江派。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吉--王骏--王游--王 --王晦--王撝--王仓--王庐九--王和、王粹、王敬……
还有一支,也是出自王翦的后裔,卜居今浙江上虞,为上虞派,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翦--王贲--王离--王元--王忠--王浑--王曜--王袭--王广--王翌--王相--王讯--王诵--王充……其中,王袭官太原,谱载生二子:王广、王吉,又称琅琊王氏卜居太原派--
其他支派,传承世系一线表大多已经单独列出,此处不再重复。
六、魏、晋以后琅琊王氏后裔分布概况
魏、晋以后琅琊王氏后裔分布概况,除了卜居山东安邱的王叡一支和卜居河南相州以及山东诸城西北相州村的王典一支外,王祥嗣孙、王览之孙王舒有一支卜居江西临川。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祥--王馥--王舒(王祥嗣孙)--王允之--王晞之--王慧之(临川王氏)……
至于以下世系,因为在传承世系总表后面已经又列出传承世系一线表,所以,此处从略。
纵观琅琊王氏,自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晋开宗创姓至今,数千年间,人才济济,宰辅辈出,文化传承,不只是从政大族,也是文化大族。其家族成员,为官者,多为忠臣良将;为民者,谨记祖上忠厚勤俭传统;为文者,则往往是出类拔萃之士。换言之,治国,则胸怀天下,为民谋利;治家,则勤俭持家,并善于理财;治学,则使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让孝友家声代代相传。由此,政治业绩赫然,文化渊远流长。《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上系依据史书,参照谱牒,条分缕晰,寻本求源;下系则调查稽考,秩序井然。以此,叙之于谱牒,传之于后世。岁月流年,行辈分明,有条不紊,代代传承。《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汇集海内外琅琊王氏传承支派,列为世表并叙述之。因为往昔信息不通,各自叙述,所以,各支派均按自己的排行辈份次序排列,因此,通谱也不讲求统一排行辈份。今只举出琅琊王氏主要发源地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目前排列行辈为例,按照五世一揭,列出排行辈份二十世,以供参考。以诗排辈曰:孝友家声远,国恩世泽长,克诚道德立,荣华福寿昌。是为绪论也。
附: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凡例
一、为会通琅琊王氏各大支系,包括海外,形成总谱之规模,使每一支系都有必要存在的位置,故名曰《中华琅琊王氏通谱》。
二、《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以姬姓周灵王太子讳晋即王子晋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共同开基创姓始祖。全书共分三卷,主要由凡例、总序、绪论、人物像赞、传承世系总表、重要支派传承世系一线表、传承世系人物叙述、附篇、跋,共三卷九个部分组成。凡例在于指导阅读查询;总序要言简意赅;绪论主要论述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形成阶段和发展源流;人物像赞收入历代名人画像并新作赋赞;传承世系总表采取宋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五世一偈(揭)的修谱体例,每页列表六世,前一页世系的第六位人物即后一页世系的第一位人物,实际叙述人物为五世,以便于查询;重要支派传承世系一线表,则列至各迁徏地始祖以上世系,以备各支派查询;传承世系人物叙述,是《中华琅琊王氏通谱》的主体部分,则对入通谱的传承人物,或立传叙述,或作考释,有些历史记载和谱牒叙述不同或语焉不详的人物,由按和考两部分,予以比勘考证;附篇则选载有关琅琊王氏的历代名人序跋和重要的理论研究文章;跋则是对修谱事宜的全面概括和总结。
三、《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以新式大十六开横排版本大字体例,先采用白话文、简体字叙述,继承传统的人物体例叙述方法,待条件成熟后再采用竖排繁体字版本。实行统一叙述方法和格式,图像、图表、文字说明,互相结合,统一格式。《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仿照曲阜孔氏世谱的修纂方法,男女平等,均入通谱。按照传统谱例,男性娶妻,用配某某或某某之女、生某某子女记录于谱;女性出嫁,用适某某或某某之子、生某某子女记录于谱。
四、《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是一部集大成的会通谱牒,所用资料以正史即国史和实物资料为主,以明代以前特别是唐、宋、元时代最早的善本谱牒为参照数,辅之以古今个人著述和清代前后的谱牒,经过严格选择比勘,详细考证,择善而从,叙入通谱。有些不能定论或有争议的疑义问题,不能武断,而是采取求同存异或暂且存疑的办法,列出备考或备查字样。对历史上除了已经达成共识的定论或明显错讹外,一般不采取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的结论,而是留有余地,以待将来新发现资料证实之后,再加以佐证或纠正。
五、《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对于存在岐义而一时不能确定的人物或事件,用按和考两个部分加以区别和甄别。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记载的人物和事件存在差异,例如重名人物、生卒年月记载不同等,用按表示,留待以后查考;而有些人物和事件,虽然记载不同,但能确定或是或否的,用考表示,加以证实。
六、卷一传承世系总表,把列入《中华琅琊王氏通谱》的人物,全部入表;重要支派传承世系一线表,则列入主要分迁家族的始迁祖并适当向后延伸,以备各分谱便于衔接。卷二传承世系人物叙述,是《中华琅琊王氏通谱》的主体部分,对于其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名人,都要列有小传,小传长短因人而异,一般分生卒年月、人物名、字、号或笔名、父祖名讳以及业绩和配偶、传承子女、迁徏之地等情况,其体例,一般在名字后面用阿拉伯数字列于括弧内生卒年,凡生卒年月不详的均不列出或用待考表示,在行文中再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方法,以《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为依据,加以说明,并最大限度地注出年、月、日甚至时辰。卷三附篇,主要收录古今中外专家、学者记述或研究琅琊王氏的有关人物、历史事件或发展源流、百家之艺中做出卓越贡献和成就的重要人物或名人的论述和考证文章:跋则是对修谱事宜的缘起、来龙去脉、最后成果的评估,做一个总结或说明。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绪论
--王晓家

琅玡王氏家风(中国名门家风丛书)
王融的长子王祥,字休徵。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卒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夏四月戊戎初二日,这是《晋书》卷三武帝纪所载。《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作泰始五年薨,享年八十四岁,虚年八十五岁,为圣贤年也。考察王祥的生卒年月,从生年到卒年,活了八十五岁。但又有八十九岁之说。通谱所载,当以八十五岁之说为准确。这有历史确证。晋人陈寿《三国志》由南朝裴松之注载:王祥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庚申即公元180年,卒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元,享年八十九岁。而《晋书》卷三武帝纪与山东临沂孝友村谱载均作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夏四月薨,可在《晋书》卷三十三王祥本传则作西晋泰始五年薨。同为《晋书》,两处记载,就相差一年。而与《三国志》的记载,则相差四年。同书所载,就有差异,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不过,《晋书》武帝纪有这样两段话:“三月戊子,皇太后王氏崩。夏四月戊戎,太保、睢陵公王祥薨。”《晋书》王祥传虽然有“泰始五年薨,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的话,但紧接着这段话的后面,也有“时文明皇太后始崩踰月”的话。由于皇太后王元姬驾崩泰始四年三月,王祥薨于泰始四年夏四月,可见,《三国志》注载和《晋书》王祥传记载均有误,而《晋书》武帝纪的记载则是正确的。再就是《晋书》王祥传写他病笃作遗言有“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的话,那么,由公元268年上推八十五年,王祥当生于汉灵帝光和七年亦即中平元年,为公元184年,是对的。
王融的次子王览,字玄通。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卒于西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享年七十三岁,也为圣贤年也。以上谈到,王祥生于公元184年,而王览生于公元206年,也就是说,在王祥二十二岁的时候,其继母朱氏生王览。
以上,从东周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共同开基创姓始祖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晋开始,到东汉末年王祥、王览兄弟,共传承三十一世。王子晋生于周灵王七年即公元前565年,王祥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即中平七年,为公元184年,传承三十一世,共历七百四十九年,再加一世三十年,为实数七百七十九年,除三十一,平均每代年龄二十四岁左右。而按一般传承规律,加上早婚早育及晚婚晚育等诸多因素,每代传承平均年龄约在二十五岁多一点。由此,每代平均年龄符合三十岁左右的实际情况。而秦朝大将王翦的长子王贲生于公元前252年,从王子晋至王贲计三百一十三年,加一实数三十,为三百四十三年,共传承十七世,平均每代年龄约在二十岁左右,这也是符合中国古代早婚早育情况的;从王贲之孙王元、王威兄弟至王元四世孙王吉,王元生于公元前186年,王吉卒于公元前48年,大约生于公元前100年左右,传承四世约为八十六年,再加三十年,实数为一百一十六年,每代平均年龄约在二十八岁左右,仍然符合中国古代婚育年龄情况,故传六世说似乎不确,待考;从王吉生年公元前100年前后,中经王骏--王崇--王升(王遗、王霸)--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王祥、王览,共传承十世,约三百一十年左右,则平均每代年龄约在三十岁左右,这又符合《汉书·王吉传》中记载王吉提倡晚婚晚育的实际情况。当然,其中有的十六岁就生子,譬如,王子晋生王宗敬时年十六岁;而有的三十岁以上甚或五十岁才生子,譬如,王融生王祥时年三十岁,而生王览时则年逾五十二岁了。至此,我们可以列出以下传承世系一线表:
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
王错--王贲--王谕(王渝)--王息--王恢--王永(王元、王亢)--王颐--王翦--王贲(王戊)--王离--
王元--王谆(王诚)--王渊--王吉--王骏--王崇--王升(王遗、王霸)--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王祥、王览。
以上,从始祖王子晋至王祥、王览兄弟,共传承三十一世;再由王览--王正--王旷--王羲之,则传承三十四世了。
最后,从王仁之子王书以下,史书上王谊后裔传承世系不明,王叡、王典两支后裔传承世系也不甚明;笔者于2005年9月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的王羲之书法艺术暨琅琊王氏国际研讨会上提交了一篇长达十五万字的学术论文《王羲之考论三章》,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汉、魏、晋至唐、宋琅琊王氏世系及成员补考》,补充修正了1989年8月在山东临沂召开的首屈王羲之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王羲之世籍考》长篇论文的某些观点,今再次列出传承世系简表如下: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你见过吗?真的很大气啊,羡慕人家这族谱
由以上传承世系简表看出,在王仁之子王书的四子中,
长子王谊生二子:一子王烈,失叙,另一子王雄,生二子:王浑、王乂。王浑生二子:王戎、王衣。王乂生四子:王衍、王愔、王诩、王澄。
其次子王叡,传至曾孙王喑,迁居山东安邱,为安邱派--
其第三子王典,传至孙王双,迁居河南相州和山东诸城相州村,为相州派--
其第四子王融,生二子:王祥、王览。
王祥配孟氏,生五子:王肇、王夏、王馥、王烈、王芬。王肇之子王俊。王夏之子王璟。王馥之子王根。王烈、王芬,均失叙。
王览配金氏,生六子: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
王裁生四子:王导、王颖、王敞,有一子遁入空门,法名道空,为东晋一代高僧。
王基生三子:王含、王敦、王潜,王潜遁入空门,法名竺法潜,又名法深,也为东晋一代高僧。
王会生二子:王舒、王邃,长子王舒出继王祥为嗣孙。
王正生三子:王旷、王廙、王彬,第三子王彬出继王彦为嗣子。
王彦 三子:以王正第三子王彬为嗣子,又生二子:王舆、王尚。
王琛生二子:王棱、王侃。
由此推算,王书的四子在琅琊临沂发达繁衍起来的有王谊、王融两支。王书在临沂有孙四人:王烈、王雄兄弟和王祥、王览兄弟,有曾孙十三人,玄孙二十五人。在这二十五位玄孙中,王览的第四子王正的长子王旷,就是名扬千古的书圣王羲之的父亲。而王书的第六世孙,入通谱的则有三十二人。
至此,按照有关史籍特别是正史,参照各家谱牒所载,在王祥、王览之前,共传承三十世,算上王祥、王览,共传承三十一世,可以上推至周灵王太子姬晋。这就是:
第一代(始祖周灵王太子晋):王子晋;第二代:王宗敬(又作王宗恭);第三代(又作第三世孙,以下以此类推):王森;第四代:王斌(又作彬);第五代:王升;第六代:王昱(又作王宥);第七代:王硕;第八代:王景(又作王荣);第九代:王错;第十代:王贲;第十一代:王谕(又作王渝);第十二代:王息;第十三代:王恢;第十四代:王永(又作王元、王亢);第十五代:王颐;第十六代:王翦;第十七代:王贲(又有谱作次子王戊);第十八代:王离;第十九代:王元;第二十代:王谆(又有谱作次子王诚);第二十一代:王渊;第二十二代:王吉;第二十三代:王骏;第二十四代:王崇;第二十五代:王升(又有谱作王遗或王霸,王霸系与王威九世孙山西太原王霸重名);第二十六代:王遵;第二十七代:王音;第二十八代:王仁;第二十九代:王书;第三十代:王融;第三十一代:王祥、王览。
下面,我们再来考证琅琊王氏,特别是开闽王氏、三槐堂王氏两大支派的世系以及衍变发展源流和重要业绩。
三、开闽王氏衍变发展源流及其传承世系
开闽王氏遍布福建、广东等沿海一带以及台湾省,并且波及到海外侨胞,是一支颇有影响的琅琊王氏宗族。这一琅琊王氏宗族的始祖为五代十国时闽国的开创者王审知及其长兄王潮、次兄王审邽,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
王审知是由琅琊皋虞迁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的汉代经学大师王吉的后裔。王吉的十世孙王览,作为晋朝大孝子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生六子: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其中,长房王裁的长子王导,生六子:王悦、王恬、王洽、王协、王劭、王荟。而王导的第三子王洽,生三子:王珣、王珉(一子王浩,失叙)。长子王珣,生五子:王弘(又作王宏)、王虞、王柳(又作王抑)、王孺(又作王儒)、王昙首。王昙首又作王昙,字宋昌,生二子:王僧绰、王僧虔,均由东晋入南朝。其中,王昙首的长子王僧绰,生二子:王俭、王逊。长子王俭,字仲宝,生二子:王骞、王暕。长子王骞之子王规,王规之子王褒,王褒就是王审知的第九世祖。这是由琅琊王氏繁衍出开闽王氏世系的大致发展源流。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
王褒,字子渊,是王导的第九世孙,是由南朝梁入北朝周的人物。王褒多才多艺,诗文书法,均所擅长。在北朝,他与作《哀江南赋》的著名诗人庾信齐名,对开发北朝的文化艺术建设以及制定典章制度,影响很大。
王褒生二子:王鼒、王鼐。长子王鼒,又名王璋,字玉铉,仕隋,为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颇有政声,也有文采;王鼒生八子,均由隋入唐。其中,长子王弘让,字敬宗,在唐朝官中书舍人,掌管朝廷机密,也有文采;次子王弘直,字长宗,官至魏州刺史,卒谥曰孝,颇有尚武风气,俨然承袭儒将世家传统,略具文采。此二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诸多王氏谱牒均有记载。不过,《琅琊临沂王氏宗谱》和安徽祁门《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的记载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在人名上略有差异而已。这当是名与字往往使后人互相混淆的缘故。
《琅琊临沂王氏宗谱》叙述王褒的业绩时与史载大同小异,说:“褒,字子渊,规之子。七岁能属文,仕梁……开府仪同三司……高宗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赅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累世江东宰辅,建德以后,颇参朝仪。授少司空,又后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出为宣州刺史。卒于任,年六十四。生二子:璋、晏。”这段叙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同中有异,而最明显的差异是:“生二子:璋、晏。”
王褒的长子王璋正史载为王鼒,仕隋为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石泉为今陕西石泉县,王鼒的“后人有卜居咸阳者”。
王褒的次子王晏应为王鼐,王鼐之孙为王晏,与同一时代的另一王晏重名,“卜居邳州(今属江苏)。至十一代孙王庆选复还南仁里即今山东临沂孝友村。子孙蕃衍,孝友村宗谱备载”。
《琅琊临沂王氏宗谱》载,王璋(王鼒)生一子:文。王文原谱指王弘让,字敬宗。赠侍中。生四子:方举、方绍、方节、方庆。王方庆即王綝,以字行。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王弘让之弟王弘直生五子:缄、续、绩、綝、绲。王缄,字方举,隋州司马,王续,字方绍,罗川令。王绩,字方节,越王府法曹参军。王綝,字方庆,相武后。其中,也说王方庆即王綝为第四子。第五子王绲。而有些谱牒包括莘县谱中的弘让,按正史即国史记载,显然是弘直之误。
关于王綝,《琅琊临沂王氏宗谱》载:“方庆,文四子,名綝,以字行。唐高宗时官凤阁侍郎,相武后。世居琅琊(陕西为居官客籍)。后人有迁镇江府丹阳县者,有迁陕西西安府咸阳县者。”《新唐书》说他“以字显,其先自丹阳徏雍(州)咸阳,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王方庆被“封石泉县子,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旧唐书》说王褒北徏,“始家咸阳”。
《新唐书》载,王方庆生十子:王晞、王晦、王曒、王晊、王晔、王晙(《旧唐书》作“少子晙,工书”)、王暟、王昕、王暐、王晖。
其中,长子王晞,字光烈(《旧唐书》作“长子光辅”),袭石泉明威侯;第五子王晔,字光世,初为河南光州固始县令,有政声,后受命任定城县令,欲赴任所,人民挽留,王晔不忍离去,遂定居固始,为琅琊王氏迁居固始始祖。
王晔生四子,其他三子王倪、王儇、王遂,声名不显,第四子王友(又作王友名),传子王卞(又作王玉、王蕴玉),王卞传子王恁,世代在固始躬耕陇亩,淡泊明志,传先祖王祥、王览“孝友”家声。王恁三十六岁终老,有三子: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世称“开闽王氏三郎”。父以子贵,王恁荫补礼部侍郎,追赠太尉、光州刺史。妻徐氏,封固始郡夫人。在功业上,王潮临终把权力交给三弟王审知(因为二弟王审邽不愿做主管官)。
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晔--王友--王卞--王恁--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祥卿,其身长面紫,在军中好骑白马,人称“白马三郎”。审知公才华出众,军功卓著,加上从言纳谏,礼贤下士,深受人们爱载。唐绍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十月,朝廷任命王审知为武威节度使。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于是,被尊为“开闽第一”,并赞誉他“功肇闽祖”。由此,开闽王氏于五代十国发迹,一脉相承,传于后世,绵延至今,成为遍布东南沿海一带和海外侨胞的琅琊王氏世家大族--开闽王氏。由仕南朝梁入关仕北朝周的王褒至五代十国的王审知,又传承九世--由王览至王审知,列为开闽王氏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
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璋)--王弘直(文)--王方庆(王綝)--王晔(固始王氏始祖)--王友(王友名)--王玉(王蕴玉、王卞)--王恁--王审知(开闽王氏始祖)--
四、三槐堂王氏衍变发展源流及其传承世系
三槐堂王氏也兴起于五代十国,鼎盛于宋代,其始祖为五代末宋初的王佑(《宋史》作王祜,中华书局点校本改作王佑,今从《宋史》点校本)。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三槐堂王氏的远祖及其衍变发展源流问题,历来有琅琊王氏之说和太原王氏之说;而在琅琊王氏的传承世系中,又有王洽后人说、王羲之后人说种种。
关于琅琊王氏之说与太原王氏之说,笔者认为,后者之论,之所以出现偏差,因为有些学者对资料互相转抄,陈陈相因,缺乏考证辨伪功夫,并没有真正弄清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传承世系和发展源流,以致造成混乱,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譬如,有一部题作《王氏三沙全谱·三槐堂》(又称《王氏三沙统谱》)的谱牒,出自清末光绪年间人王钟手笔,其传承世系表中,每人有一幅画像并赋赞,其世系传绪(原谱中间略去了不少代像赞)这样写道:第一世始祖:周灵王太子讳晋子乔公像赞(像赞略,下同);第二世祖:周司徒宗敬公像;第三世祖:周司空仕蠋公像;……第五世祖:周司空恙公像;第六世祖:周大司马封琅琊王元公像;……第九世祖:周封魏大将军讳错像;第十世祖:周封侍中大夫迹公像;……第十二世祖:周司寇大将军息公像;第十三世祖:周司寇封尹阳君恢公像;第十四世祖:秦封大将军翦公像;第十五世祖:周封秦大将军武陵侯贲公像;第十六世祖:周封武成侯离公像;……第十八世祖:秦封武阳侯忠公像;……第二十世祖:汉博议大夫子阳公像;第二十一世祖:汉谏议大夫伟宜公讳骏像;……第二十四世祖:汉大将军儒仲公讳霸像;……第二十六世祖:汉云中太守殷公像;……第三十世祖:汉雁门太守泽公像;……以下世系,便是第三十一世:王昶;……第三十三世:王承;第三十四世:王怀祖;第三十五世:王坦之;第三十六世:王元谟、王元则;第三十七世:王敬宏;第三十八世:王虬……第四十世:王彦、王杰;第四十一世:王伯高;第四十二世:王通;第四十三世:王凝、王福郊;第四十四世:王元暕、王子安;第四十五世:王景肃;第四十六世:王政;第四十七世:王仲舒;第四十八世:王哲;第四十九世:王言;第五十世:王彻;第五十一世:王佑;第五十二世:王旦、王旭;第五十三世:王懿;第五十四世:王巩。
研究分析《王氏三沙全谱·三槐堂》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除了把王佑之子王懿、王旦、王旭兄弟三人变作两代人外,最大的错误,是把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混在一起。且不说王吉以前的世系混乱不清,名讳错讹,即便是谈到从王吉、王骏父子,便也略过王骏之子王崇和王崇之孙王遵数代,就由琅琊王氏的王骏接上“威公九世孙王霸居山西太原郡,是为太原始祖”。《王氏三沙全谱》中的所谓“二十四世祖:汉大将军儒仲公讳霸”,并身着甲冑,则张冠李戴了。须知,身为将军的王霸字元伯,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而非字儒仲的同时代经学家王霸。修谱者缺乏起码的历史知识,把经学家王霸“字儒仲”变作“汉大将军儒仲公讳霸”,由第二十四世王霸到第二十六世汉云中太守王殷、第三十世汉雁门太守王泽、第三十一世魏兖州刺史封司空京陵侯王昶,由王昶又传承二十一世至五十一世王佑。
显然,这是一部拼凑嫁接起来的宗谱,王旦以后传承世系固然可信,但王旦以前的传承世系可信程度很小。可是,这一修于清末的谱牒,竟有人用数字比较的方法机械地计算代数,并据此将属于琅琊王氏世系的三槐堂王氏归宗于太原王氏;其他把三槐堂王氏归属太原王氏的谱牒,也多以此为依据。须知,这一谱系,大概是根据错讹百出的所谓《宋代老谱》纂修的。
《宋代老谱》辑有《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记载了由后稷至余姚王氏始祖王寿以下五代玄孙达百世,可作修谱者的参考资料。但“谱系图”从王子晋以下世系叙述是这样排列的:王子晋--王乔(吴王)--王昱羽 --王蠋--王稽--王仲--王陵--王茂--王吉--王骏--王崇--王霸--王辅、王克--王逸、王宁(均为王辅之子)--王 寿、王焕(均为王逸之子)--王石(王焕之子)--王殷--王书--王雄、王融、王允……以下世系为:
王雄之子王浑,王浑之子王戎,王戎之子王敞……为一支;
王融之子王祥、王览,王览之子王裁,王裁之子王导……为一支;
王允之子王泽……为一支。
由此,对照太原王氏传承世系,王允之子王泽一支,由第三十一世王昶到第三十三世王承,以下为王怀祖--王坦之到第四十八世王哲,《宋史》以及一些琅琊王氏宗谱中王哲均作王言。《琅琊临沂王氏宗谱》说王言之子王泽又名王彻,王彻有史又作王沏,生王佑,史载王佑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而《王氏三沙全谱·三槐堂》在列王旦与王旭为兄弟排行的同时,却列与王懿、王巩为父子、祖孙关系,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因此,笔者考证宋代老谱后,确定三槐堂王氏出于琅琊王氏而非太原王氏。
关于王羲之后人说和王洽后人说,有人认为王祜(佑)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十世孙,这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王靖之--王恒之--王安之--王大之--王清--王猛--王缮--王弘--王明--王御--王易--王冕--王昕--王知仁--王彦昭(或作王彦超)--王言--王彻--王祜……这一世系,其依据也是《宋代老谱》,认为太原王氏分衍出琅琊王氏,由此又分衍出江左王氏,由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传至第十八世孙王彻,王彻生三子:王祜、王佑、王祚。王祚传五世孙王寿,开三槐堂王氏之余姚王氏支派。
对于这些问题,已故著名学者王汝涛先生在《琅琊王氏考信录》中指出:“据1997年出版,由国家档案局三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所著录的,宋谱一部也没有,明谱约五十部,其余约七百部都是清代以后纂修的。”
如今,有人修谱,依据清末或民初的谱牒,把三槐堂王氏归属于太原王氏,则是对历史失察了。
还有人做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的文章,声称三槐王氏的来源,不甚明了,并举出两例,
其一说:三槐王氏的后人、清代的王国栋《王氏宗谱》云:“在远祖,则宗周太子晋,二十三世汉谏大夫吉,为临沂之祖。……至晋丞相始兴文献公导为江左之祖,十一传至唐石泉文贞公方庆,为咸阳之祖。石泉至黎阳(王言)又九世矣,盖三槐王氏为石泉之后无疑。”这是以东晋王导为一世先祖了。其计算方法,以连续性计算从始祖以下即第二代开始。清代另一三槐王氏的后人王庸敬则云:“言,唐相抟四子……因父抟遭蓝田驿之祸,言遂占籍魏州之莘亭县。”
其二说:江苏吴县皋桥支(西沙支)则以隋文中子王通为始祖。《太原王氏皋桥支谱》收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渔溪公《太原王氏宗谱序》:“王氏系出周灵王太子,传至隋为文中子,至宋为文正公(王旦)”。
这位三槐王氏家族的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充分的史料根据。尤其以王言为唐王抟之后,更为无据。”这位研究者,资料掌握有限,不求甚解,便盲目得出结论,也过于武断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王国栋是清初至高宗乾隆年间人,王庸敬是清末德宗光绪年间人,显然,王庸敬修谱时延续了王国栋关于王导十一世孙王綝字方庆(不计王导或王綝本人)为三槐堂王氏远祖的说法;而修于清德宗光绪年间的《王氏三沙全谱·三槐堂》,其依据之一,便是清仁宗嘉庆十三年即公元1808年的《太原王氏宗谱》。
而那位三槐王氏家族的研究者,在否认了王言的远祖琅琊王氏的王方庆和太原王氏的王通后,便援引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所藏《王氏世谱》记载的元人赵孟頫《宋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说王言之父名王乾,而非宰相王抟。
可惜,这位研究者也许没有见到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学者王鸣盛家族的宗谱。王鸣盛为琅琊王氏,他的上祖即是王乾。
说王言是王抟之子,虽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王抟生三子王倜、王倓、王伦而没载第四子王言,但据笔者所见,《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所载,谱序中说该谱始修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已丑即公元989年,刊刻于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元统三年乙亥即公元1335年。《凡例》也说,该谱“旧谱草创于端拱已丑”,梓版于“元统乙亥”,并说“旧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一世,晋丞相始兴文献公导为二十九世,唐尚书府君璧为四十八世,”“兹谱登载总若干万人,皆本于尚书府君一人”“为宗”,并采用欧阳修“五世一揭之例”,制作世系表。由此推论,该谱较之元代赵孟頫所叙之谱早了三百四十六年。
该谱明代又多次续修,续修最早的一次是明太祖即“国朝洪武壬午”,
实际上是明惠帝建文四年壬午即公元1402年,据宋谱所修,刊刻于明宣宗宣德二年丁未即公元1427年。其中,有载为明太祖洪武三十五年实际上为明成祖永乐元年癸未即公元1403年“冬十月”临清人杨艮卿序,还有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已亥即公元1419年“秋七月望”,“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读学士奉政大夫同修国史庐陵曾棨书”《重修王氏族谱序》。
谱序中明确记载:“我王氏得姓,周王子晋始,其子宗敬,为司徒,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至秦武城侯长子元,避乱琅琊,始为琅琊王氏……(离次子威)传至裔孙霸居太原,又为太原王氏……吾祖实由琅琊之分。若吾祁之始祖,则有讳璧字大献者,初居祁……生九男二女,二十有三孙,自是蕃衍。”
该谱于《著家谱后序》中明确记载:“谨按:家谱序述始祖大献公,与唐乾宁相昭逸,伯仲也。”小字注云:“乾宁相王抟字昭逸,一云抟字元寿……推原吾宗世系,实自王导迁江左始。”
该谱于《唐尚书王公璧传》中又载:“导十六传至唐丞相琅琊简怀公玙(不计王导本人),生二子:长及,次乂。及为中书舍人,生谏议大夫鐬,鐬生丞相鲁国公抟,乂生铖公……光化三年,抟为崔胤所潜,遇害。”
有趣的是,该世谱目录所载共十一卷,首卷分凡例、序文、像赞、诰传、分迁总图,一卷分姓原、世系、孝字号支派……九卷为人物,十卷则载:王言、传、记、志铭、墓图、经理、后序。从整个世谱的规模看,此谱北宋初年始修,元、明多次重修,必有宋代以前的晋、唐谱牒做为底本。
该谱写到琅琊王氏始兴公王导十一世孙(实际上为十二世)王綝即王方庆的后人王抟,并为其子孙立传。王抟又作王搏,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庚午即公元840年,距北宋端拱二年已丑即公元989年为一百四十九年,王抟之子王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即公元869年,距北宋端拱二年为一百二十年,而王抟生年距王言生年为二十九年,也就是说,王抟二十九岁时生王言,恰好构成父子关系。
由此,王言之父为王抟而非王乾,不辩自明矣。
谈到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指出的是,有人对三槐王氏家族研究略知皮毛,不求甚解,就妄下结论:“尤其以王言为唐王抟之后,更为无据。”其做出结论,勇则勇矣,但却空作大言了。
其实,王汝涛先生在《琅琊王氏考信录》中指出《太原王氏》世表并琅琊王氏为太原王氏分支,为把三槐堂王氏拉作太原王氏分支的谬误时,这样写道:
“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不计王曒本人),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祜,是为三槐王氏始祖。据此,王綝明显地是琅琊王氏王导的十一世孙(不计王导本人),三槐堂一支应该是琅琊王氏的后裔……”
对此,笔者翻阅大量有关文献典籍,特别始修于北宋太宗年间的《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和始修于南宋孝宗年间的《赤岸王氏分迁谱系》残谱和明瑞安《对坑王氏族谱》等,加以考证,确认三槐堂王氏的世系系东晋丞相王导的第三子王洽以下二十二代至王佑、王祜兄弟。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
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方庆--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鐬--王搏--王言--王彻--王佑、王祜(大名莘人)……
关于王览曾孙王洽一支世系,笔者参考《晋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特别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宋史》等有关文化典籍和谱牒。以上谈到,开闽王氏也始自王方庆,为方庆公第五子王晔一支(说明开闽王氏与三槐堂王氏,均系王綝后裔);而笔者之所以确定三槐堂王氏出自王方庆第三子王曒一支,因为正史和宋代谱牒均有记述。
王佑为王彻长子,字景叔。显于五代十国汉、周之际,入北宋后历事太祖、太宗两朝,文武忠孝,历官兵部侍郎,封晋国公。先后配任氏、边氏,史载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又有谱载,尚有二子:王勉、王勖,新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一并补叙之。由此确认,这位王佑,就是“手植三槐”于庭院预言其后世子孙必有致“三公”者的三槐堂王氏(即“三槐堂”堂号)之始祖。王佑的次子王旦,字子明,出继王祜为嗣子,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拜相,位列“三公”。
以上,为对三槐堂三氏的考证、辨析。
由此,我们列出由周灵王太子晋即王子晋至琅琊王氏--开闽王氏、三槐堂王氏的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
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谕(王渝)--王息--王恢--王永(王元、王亢)--王颐(以上为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王翦(秦)--王贲(秦)--王离(秦)--王元(秦、汉)--王谆(王诚,汉)--王渊(汉)--王吉(汉)--王骏(汉)--王崇(汉)--王升(王遗、王霸,汉)--王遵(汉)--王音(汉)--王仁(汉)--王书(汉)--王融(汉)--王览(汉、魏、两晋)--王裁(西晋)--王导(由西晋入东晋)--王洽(东晋)--王珣(东晋)--王昙首(南朝宋)--王僧绰(南朝宋)--王俭(南朝齐)--王骞(南朝梁)--王规(南朝梁)--王褒(由南朝梁入北朝周)--王鼒(隋)--王弘直(唐)--王方庆(名王綝,以字行,唐)……
由王方庆一支又分出两支--
一、开闽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晔(固始王氏始祖,唐)--王友(又作王友名,唐)--王玉(又作王蕴玉、王卞,唐)--王恁(唐)--王审知(开闽王氏始祖,唐、五代十国)……
二、三槐堂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曒(唐)--王宠(唐)--王仲连(唐)--王绍(唐)--王玙(唐)--王及(唐)--王鐬(唐)--王搏(唐)--王言(五代十国,后汉)--王彻(《宋史》作王彻,《旧五代史》作王澈,五代十国,后周)--王佑(《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一《举子投贽》二引《李学士家谈》说“故兵部侍郎佑,状元彻之子”,因此,王祜应作王佑,字景叔,祖父王言,仕唐为黎阳令,父王彻,后唐举进士,官至左拾遗,王佑应为兵部侍郎,三槐堂王氏始祖,由五代十国入北宋)--王旦(相宋真宗)……
查《宋史》,王佑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王佑长子王懿,字文德,进士出身,知袁州,卒年四十九岁,生四子:王睦、王淳、王贽、王素。王懿长子王睦,生四子。王懿次子王淳,生三子。王懿第三子王贽。有谱载王懿尚有第四子王素,生一子:王明达,卜居湖南武冈。王佑次子王旦,字文明,拜相,位列三公,生三子:王雍、王冲、王素,四女。王旦长子王雍,生三子:王恪、王整、王检。王旦次子王冲,生三子:王庆、王吉、王靖。王旦第三子王素,字仲仪,与王懿第四子王素重名,以学士知太原府,转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七岁,谥曰懿敏,生九子: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素第四子王巩,善诗文,从苏轼游,生十子:王奇、王时、王由、王皋、王琳、王琛、王逸、王典、王文显、王鸣鸾,一女。王佑第三子王旭,字仲明,出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九岁,生六子:王粹、王质、王玄、王徽、王诲、王端。由此,三槐堂王氏遍布海内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正史诸如《宋史》等,为人物立传,对先人或后人功名不著者,往往不载或失载;而子孙中往往只载功名显著者。所以,史载与谱载子孙人数,往往不符或存有差异。
五、秦、汉以前王子晋衍派后裔和秦、汉以后琅琊王氏后裔分布概况
在王子晋后裔中,于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两大支派外,秦、汉以前,除了有关谱牒记载王子晋长子王宗敬、次子王宗源外,尚有数支,即王翦长子王贲,除了长子王离外,尚有次子王武,即王翦--王贲--王离、王武(王武又作王雄)……新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一并叙入;再就是王翦次子王戊、第三子王勇、第四子王刚、第五子王毅、第六子王乙、第七子王贵,也分别叙入数世,即王翦生七子:王贲、王戊、王勇、王刚、王毅、王乙、王贵。
还有子晋公第十四世孙王永(王元、王亢)的第三子王蠋为王翦的叔父,生二子:王匡、王稽,长子王匡,传子王廷辅、传孙王俊,王俊生二子:王陵、王良弼,长子王陵,西汉惠帝时官右丞相,传子王忌,王忌之子王游(王斿)、之孙王辟,王辟生二子:王定、王襄,世代袭爵,至裔孙王尊、王伯父子,传承当路王氏一派。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谕(渝)--王息--王恢--王永(王元、王亢)--王蠋--王匡--王廷辅--王俊--王陵--王忌--王游(王斿)--王辟--王定、王襄……王尊--王伯(当路王氏)……
另有一支,传承东海兰陵王氏,系秦朝大将王翦的曾孙王元的第三子王忠的后裔,王忠之子王浑,生四子:王晖、王曜、王晈、王仲,其第三子王晈,为东海兰陵王氏开基始祖,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谕(渝)--王息--王恢--王永(王元、王亢)--王颐--王翦--王贲--王离--王元--王忠--王浑--王晈--王訔、王臧;王晈长子王訔,又分两支,长支:王壬--王 --王扶;二支:王士--王壮--王温……王朗--王肃--王恽、王恂、王恺……这已是汉末、魏、晋时代了。
此外,王翦之子王贲的长子王离,生二子:王元、王威,长子王元的第三子王忠,生子王浑,王浑第三子王仲(有谱载为第四子),汉初避乱,由琅琊不其迁居乐浪即今朝鲜境内,遂称不其王氏或乐浪王氏。琅琊不其即今山东即墨,与琅琊皋虞,在明、清时代,均属山东省即墨县,在清代,琅琊不其称即墨县不其社,琅琊皋虞称即墨县皋虞社。王仲(这一时代另一王仲为槐里人,其父也名王稽,或系一人,与王翦为堂兄弟,生一子:王信,二女:王娡、王儿姁)的七世孙王闳,曾助乐浪太守王遵(王崇之孙)平叛有功,王闳之子王景,即王仲的八世孙,在汉代为著名经学家、水利学家,是与琅琊王氏血缘关系很近的不其王氏或乐浪王氏,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翦--王贲--王离--王元--王忠--王浑--王仲--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闳--王景……
王景做为汉代著名经学家、水利学家,德才兼备,其父王闳因助乐浪太守王遵(王吉玄孙)平叛有功,朝廷欲封侯,王闳不受,而王遵则被封为义乡侯。后来朝廷调他去洛阳做官,卒于赴任途中,其子王景便由乐浪落籍洛阳。因他少学《易》,广见闻,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尤好天文、术数,善于治水,曾同王吴一起修筑浚仪渠,后又合作治理黄河,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成为著名水利工程。因治水有功,三迁至侍御史,东汉章帝建初七年即公元82年迁徐州刺史,次年官庐江太守,卒于任所。《后汉书》卷七十六有传,《山东通志》卷四十二《职官志》列表载:乐浪人,徐州刺史。公系年在东汉章帝、和帝时代。由乐浪派到洛阳派。
王景的后裔王波,在东晋十六国时官前燕太宰,子孙无考,玄孙王珍,《周书》、《北史》及《山西通志》、《萧山谱》均有记载。王珍魏官黄门侍郎,赠并州刺史,生一子:王罴。王罴官伏波将军,镇守武川,遂家焉--生二子:王口口、王盟,一女,北周德皇帝宇文肱纳为后,曰德皇后。王罴之孙王显,因军功赐爵洛阳县公,进位大将军,生子王谊,入隋,进郢国公,生二子:王口口、王奉孝。王谊长子王口口,周武帝时封开国公,王谊次子王奉孝,尚隋文帝第五女兰陵公主,官拜驸马都尉。至此,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
一、王景……王波--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珍--王罴--王口口--王显--王谊--王口口、王奉孝……
二、王景……王波--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珍--王罴--王盟--王励--王弼……
三、王景……王波--王口口--王口口--王口口--王珍--王罴--王盟--王懋--王悦……
而王仲至王景,作为乐浪王氏,还有一说,即王翦长子王贲的次子王武,生二子:王良弼(同一时代,有两位王良弼)、王稽(同一时代,有两位王稽)。
王良弼生三子:王昭宪、王昭文、王昭嘉。
王稽之子王仲(几乎同一时代,有三位王仲),由琅琊不其迁居乐浪,传承乐浪王氏。
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翦--王贲--王武--王稽--王仲--王赏--王和--王茂--王中--王 --王闳--王景……
王元的四世孙王吉的后裔有一支卜居今浙江嵊州东林,遂称东林王氏。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吉--王骏--王崇--王升(王遗)--王 --王才--王文信--王仕高--王灏--王世达……
另有一支,谱载是王吉之孙王崇的又一子王霸的后裔,卜居湖北宜城,称为宜城王氏。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吉--王骏--王崇--王霸--王辅--王逸--王涛、王延寿……
王吉的玄孙王辅的第三子王顺,生二子:王涣、王堂。次子王堂传承广汉王氏,至王商。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吉--王骏--王崇--王霸--王辅--王顺--王堂--王樨--王 --王商
另有一支,为王骏的第三子王游的裔孙,传承庐江派。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吉--王骏--王游--王 --王晦--王撝--王仓--王庐九--王和、王粹、王敬……
还有一支,也是出自王翦的后裔,卜居今浙江上虞,为上虞派,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翦--王贲--王离--王元--王忠--王浑--王曜--王袭--王广--王翌--王相--王讯--王诵--王充……其中,王袭官太原,谱载生二子:王广、王吉,又称琅琊王氏卜居太原派--
其他支派,传承世系一线表大多已经单独列出,此处不再重复。
六、魏、晋以后琅琊王氏后裔分布概况
魏、晋以后琅琊王氏后裔分布概况,除了卜居山东安邱的王叡一支和卜居河南相州以及山东诸城西北相州村的王典一支外,王祥嗣孙、王览之孙王舒有一支卜居江西临川。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祥--王馥--王舒(王祥嗣孙)--王允之--王晞之--王慧之(临川王氏)……
至于以下世系,因为在传承世系总表后面已经又列出传承世系一线表,所以,此处从略。
纵观琅琊王氏,自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晋开宗创姓至今,数千年间,人才济济,宰辅辈出,文化传承,不只是从政大族,也是文化大族。其家族成员,为官者,多为忠臣良将;为民者,谨记祖上忠厚勤俭传统;为文者,则往往是出类拔萃之士。换言之,治国,则胸怀天下,为民谋利;治家,则勤俭持家,并善于理财;治学,则使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让孝友家声代代相传。由此,政治业绩赫然,文化渊远流长。《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上系依据史书,参照谱牒,条分缕晰,寻本求源;下系则调查稽考,秩序井然。以此,叙之于谱牒,传之于后世。岁月流年,行辈分明,有条不紊,代代传承。《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汇集海内外琅琊王氏传承支派,列为世表并叙述之。因为往昔信息不通,各自叙述,所以,各支派均按自己的排行辈份次序排列,因此,通谱也不讲求统一排行辈份。今只举出琅琊王氏主要发源地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目前排列行辈为例,按照五世一揭,列出排行辈份二十世,以供参考。以诗排辈曰:孝友家声远,国恩世泽长,克诚道德立,荣华福寿昌。是为绪论也。
附: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凡例
一、为会通琅琊王氏各大支系,包括海外,形成总谱之规模,使每一支系都有必要存在的位置,故名曰《中华琅琊王氏通谱》。
二、《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以姬姓周灵王太子讳晋即王子晋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共同开基创姓始祖。全书共分三卷,主要由凡例、总序、绪论、人物像赞、传承世系总表、重要支派传承世系一线表、传承世系人物叙述、附篇、跋,共三卷九个部分组成。凡例在于指导阅读查询;总序要言简意赅;绪论主要论述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形成阶段和发展源流;人物像赞收入历代名人画像并新作赋赞;传承世系总表采取宋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五世一偈(揭)的修谱体例,每页列表六世,前一页世系的第六位人物即后一页世系的第一位人物,实际叙述人物为五世,以便于查询;重要支派传承世系一线表,则列至各迁徏地始祖以上世系,以备各支派查询;传承世系人物叙述,是《中华琅琊王氏通谱》的主体部分,则对入通谱的传承人物,或立传叙述,或作考释,有些历史记载和谱牒叙述不同或语焉不详的人物,由按和考两部分,予以比勘考证;附篇则选载有关琅琊王氏的历代名人序跋和重要的理论研究文章;跋则是对修谱事宜的全面概括和总结。
三、《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以新式大十六开横排版本大字体例,先采用白话文、简体字叙述,继承传统的人物体例叙述方法,待条件成熟后再采用竖排繁体字版本。实行统一叙述方法和格式,图像、图表、文字说明,互相结合,统一格式。《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仿照曲阜孔氏世谱的修纂方法,男女平等,均入通谱。按照传统谱例,男性娶妻,用配某某或某某之女、生某某子女记录于谱;女性出嫁,用适某某或某某之子、生某某子女记录于谱。
四、《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是一部集大成的会通谱牒,所用资料以正史即国史和实物资料为主,以明代以前特别是唐、宋、元时代最早的善本谱牒为参照数,辅之以古今个人著述和清代前后的谱牒,经过严格选择比勘,详细考证,择善而从,叙入通谱。有些不能定论或有争议的疑义问题,不能武断,而是采取求同存异或暂且存疑的办法,列出备考或备查字样。对历史上除了已经达成共识的定论或明显错讹外,一般不采取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的结论,而是留有余地,以待将来新发现资料证实之后,再加以佐证或纠正。
五、《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对于存在岐义而一时不能确定的人物或事件,用按和考两个部分加以区别和甄别。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记载的人物和事件存在差异,例如重名人物、生卒年月记载不同等,用按表示,留待以后查考;而有些人物和事件,虽然记载不同,但能确定或是或否的,用考表示,加以证实。
六、卷一传承世系总表,把列入《中华琅琊王氏通谱》的人物,全部入表;重要支派传承世系一线表,则列入主要分迁家族的始迁祖并适当向后延伸,以备各分谱便于衔接。卷二传承世系人物叙述,是《中华琅琊王氏通谱》的主体部分,对于其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名人,都要列有小传,小传长短因人而异,一般分生卒年月、人物名、字、号或笔名、父祖名讳以及业绩和配偶、传承子女、迁徏之地等情况,其体例,一般在名字后面用阿拉伯数字列于括弧内生卒年,凡生卒年月不详的均不列出或用待考表示,在行文中再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方法,以《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为依据,加以说明,并最大限度地注出年、月、日甚至时辰。卷三附篇,主要收录古今中外专家、学者记述或研究琅琊王氏的有关人物、历史事件或发展源流、百家之艺中做出卓越贡献和成就的重要人物或名人的论述和考证文章:跋则是对修谱事宜的缘起、来龙去脉、最后成果的评估,做一个总结或说明。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绪论
--王晓家
作者简介:
王晓家,入谱王孝家,字冠三,号琅琊子,笔名王文俊、王文浚、王沭沂、鲁经文等。山东临沂人。大专学历。历任《解放军文艺》社编辑、《艺术论坛》主编、《齐鲁艺谭》总编、《琅琊书画报》总编兼编委主任、《羲之书画报》编委主任、《戏剧丛刊》社社长兼总编、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山东省民族文化学会会长、王羲之研究委员会主任、临沂市琅琊王氏研究会顾问、临沂市望族文研究会顾问、临沂市望族文研究会顾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总编撰等,兼任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氏起源:琅琊王氏 世系源流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 三)
三槐王氏家谱述正
王姓的来源和演变(原创)(下集)
王庸敬和他的《王氏通谱》
中华王氏王导王羲之家族历代族谱的中心人物之接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