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晋两位大英雄命运轨迹极为相似,临终一个胜天半子一个输天半子

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东晋门阀政治下皇权与世族共治的平衡,一旦遭遇权臣的野心就会被轻易打破。晋穆帝永和年间,又一个世家大族人物桓温,由于权力迅速膨胀,萌生了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势力均衡的企图。晋穆帝永和元年(345 年),荆州刺史庾翼病死,桓温接替了庾翼的位置,出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后,立即展示出他的军事雄才。晋穆帝永和二年(346 年)冬,桓温率兵沿长江而上,讨伐建立在四川的李势成汉政权。桓温军势如破竹,很快攻至成都,李势战败投降,成汉灭亡。此次大胜,使桓温的威望极大提高。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晋明帝的驸马,兼具英雄本色和名士风流, 带着浓烈的欲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自信而睥睨当世,骄傲而指点山河。桓温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士大夫,同时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士大夫,他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当然,到了东晋后期,加强皇权,建立一个比较有力的政权也正在进行。桓温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他的家族根基不错,他自己也才华过人,拉拢了一大群人,慢慢地就掌握了越来越大的权力。身边的谋士也很出色,他通过北伐,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不断集中各种政治资源。他有一句名言:“如果不能流芳百世,还不能遗臭万年吗!”这句话反映了他要做一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大事的心态,他不管人们对这件事的评价好坏。野心犹如一粒种子,在权力和威望的催生下开始生根发芽,桓温谋权篡位的野心不断膨胀着。为了夺取东晋帝位,桓温希望借助北伐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气。


桓温北伐图


晋穆帝永和十年(354 年),桓温初次北伐,率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经襄阳、淅川进入关中,在峣柳打败前秦军队,一直打到长安东南的霸上。后因军粮不继撤兵。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 年),桓温二次北伐,在伊水之北打败羌人酋长姚襄的军队,并收复了洛阳,使洛阳又控制在东晋手中将近十年。桓温北伐的成功,使他的地位迅速上升,此时他的职务已经升任到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兼徐、兖二州刺史。与此同时,他取代司马氏称帝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当时在位的是废帝司马奕,面对桓温咄咄逼人的气势,他甚至找到算命先生扈谦,让他为东晋的前途占卜。这说明皇帝已经明显感到了桓温对皇权的威胁。为了给自己登上帝位增加最后的砝码,桓温决定第三次北伐,攻打前燕,以便再次提高自己的威望。可是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废帝太和四年(369 年),桓温率步骑五万北伐,打到了离前燕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一带)只有二百里的枋头,由于侧翼配合的晋军遇到了前燕军的顽强抵抗,桓温军成了孤军深入的态势。此时晋军的军粮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桓温只得下令撤退,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又遭到前燕军队的伏击,一下子损失三万多人。桓温北伐失败,威望大跌。为了加快取代司马氏的步伐,他干脆放弃了先增加威望后登帝位的打算。371年,桓温废掉了皇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司马昱是司马睿最小的儿子,史载他无济世大略,只会清谈。桓温凭借手中权力,加上屡建大功和对皇帝的一废一立,一时威震朝廷内外。司马昱虽然有皇帝的名号,却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有朝一日像司马奕一样被桓温废掉。桓温篡权的阴谋如果得逞,东晋政权将会在内耗中倒塌。在皇权岌岌可危之际,另一个世家大族的代表站了出来,他就是谢安。



东山携妓图 描绘谢安未出山时隐居东山,放情山水,以声色自娱的情景。谢安在未出仕以前,隐居于浙江会稽东山,四十岁后才应桓温之请出任大将军司马。但随着桓温取代司马氏的意向越来越明显,谢安逐渐与桓温成为政治对手。面对炙手可热的桓温,谢安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谢安随机应变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有一次,谢安与王坦之到桓温处议事。当时桓温的参军郗超正在和桓温密谋篡位之事,听说谢安到来,桓温急忙安排郗超躲在帐幕后面,偷听谢安说些什么。忽然刮来一阵风把帐子掀开,露出了郗超。谢安不以为意,笑呵呵地说道:“郗生可真是入幕之宾呀。”一句笑话化解了尴尬局面。面对复杂的形势,如果稍微处理不当,都会激化矛盾,授柄于人,为桓温行诛杀之计提供借口。谢安表现得镇静自若,神闲意畅。咸安二年(372 年),司马昱被立为皇帝仅一年就病死了。此时,桓温也已经六十岁了。因为疾病缠身,桓温加快了篡位的步伐,要求新即位的孝武帝司马曜给他举行加九锡礼。加九锡是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但是谢安、王坦之等人以九锡礼的策命之文写得不合格为借口,让执笔者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一直修改了八九个月,直到桓温一命呜呼还没有修改好。谢安、王坦之等人以特有的方式,挫败了桓温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平衡的企图。


淝水之战


北伐的失败,桓温的病逝,使得东晋军队失去了领军人物,这导致来自北方的威胁长驱直入。淝水之战是贵族政治最后的挽歌。歌声再美,也不足以挽救东晋政权的没落。淝水之战的胜利,带来了新的问题。从此,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北方势力对南方的威胁大大减弱,外患一解除,内忧随之而生,昔日的平衡牵制难以维系,门阀政治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因此不复存在。不久,谢安下野,他招募北方流民成立的北府军,后来也成了门阀政治的掘墓人。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终打破门阀政治的人,却是一个维护门阀政治的人。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孝武帝去世,长子司马德宗即位。六年以后,荆州都督桓玄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攻入国都建康。桓玄是桓温的庶子,在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势力平衡这点上可以说是子承父业。元兴二年(403 年),桓玄逼迫司马德宗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国号楚。元兴三年(404 年),出身北府军的建武将军刘裕,起兵反对桓玄,很快就攻入建康,大败桓玄,重新迎回司马德宗登上帝位。不过刘裕不是世家大族,他的行为也不是为了保持世家大族与皇权的势力平衡,而是为了取而代之。



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刘裕“奋起寒微”,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刘裕先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谯纵、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西蜀、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来关中虽复失,但河南、山东、淮北已划入南朝版图。义熙十三年(417年)的冬天,刘裕率晋军浩浩荡荡地抵达长安。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经略关中,不料,传来了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裕汇集在长安的文武将佐讨论,表露出自己继续西征的愿望以及对后方的忧虑,当时大部分人也不赞成继续北伐。刘裕遂留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夏王赫连勃勃听说东晋太尉刘裕返回江南,向王买德询问说:“我打算夺取关中,你说说你的方法策略。”王买德说:“关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刘裕却叫他的幼子镇守,自己则狼狈而回,正打算快点办完篡夺帝位的事,没时间再把中原这块地盘放在心上。这是上天把关中赏赐给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长安虽得而复失,良将劲兵损失颇多,但收复之地并未损失多少,潼关以东收复的部分关中之地和整个河南地区仍然得到刘裕的重兵扼守。经过两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为刘裕据有。巨大的军功,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接受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职,以十郡建“宋国”,受封为宋公,并受九锡殊礼。同年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刘裕指派王韶之缢杀晋安帝,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刘裕进爵为宋王,宋国又加十郡增益,使宋国包括了二十郡。同年末,刘裕又获加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礼。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东晋灭亡。他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自比张良,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国史之狱被夷九族。崔浩死后,太武帝拓跋焘在北巡阴山时流露出后悔诛杀崔浩之意。时人崔浩评价: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刘裕者,司马德文之曹操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跋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举晋人坐失之中原,责宋以不荡平,没其挞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裕之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汉之后,唐之前,唯宋氏犹可以为中国主也。今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评价:北府兵将领刘裕,以其赫赫功业代晋建宋,历史由此进入南朝。刘裕代晋的意义,不止是改朝换代而已,也标志着门阀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结束。


乌衣巷


从此,寒族开始冲击世族统治,这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的正式结束。“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南京的乌衣巷,现代的人们再也见不到昔日的风流,只能在文献上寻觅王、谢的旧时踪迹。四大家族以王谢为首,前有王导,后有谢安,他们开创、维系的门阀政治,在中原大乱时保证了东晋的百年偏安,促进了江南长江流域的开发,为北方难民和南方人民赢得了稳定的生存空间。皇权与贵族共治天下,是先秦贵族政治的回光返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专制皇权,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平衡,从而激发了魏晋士人自由的个性与思想,成为魏晋风度的滋生土壤。同时,由于高标郡望,门风优美,也促进了文学与艺术的高度繁荣。东晋虽非中国历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成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但是,门阀世族不可能开辟出新的制度,他们只想苟且偷安,维持现状。随着外界形势的变化,门阀贵族的风流余韵,终将被雨打风吹去。那堂前的燕子,终究要飞入寻常百姓家。门阀政治终于烟消云散,开始回归传统皇权政治的常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通史第三十四集 门阀政治(3)
东晋皇权的旁落,竟和这个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
东晋为何在淝水之战后并未趁胜北伐?
偏安江左:东晋覆亡真相
东晋五大家族兴衰始末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