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有家长,劳动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每次班里组织大扫除,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劳动”状态。很明显的是,孩子们在“劳动”方面的能力是非常不均衡的。

一个眼里有活的孩子,知道怎样擦黑板才不会花,知道如何安排拖地、扫地的顺序,知道如何恰当地协助同学。这样的孩子,毫无疑问,在家长的引导下,成为了“劳动小能手”。也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参与大扫除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茫然,虽然有老师或者同学的指挥,仍能看出他们身上的“不协调”。这类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万事包揽的家庭。

教师们观察发现,那些眼里有活、会劳动的孩子都拥有不错的人缘,相对来说,他们可以把自己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学习上亦是如此。而那些不太参与劳动,不愿意参与劳动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在学习上遇到瓶颈,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更多的关注。

这并不是说劳动与否与学习成绩优劣之间有何必然的联系,但让孩子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对孩子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懂得劳动的意义,就知道万事不可坐享其成,而要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打拼;从家庭角度来看,让孩子懂得劳动的辛苦,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父母的不易,同时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懂得对自己负责的真谛;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类是在劳动中创造了文明,无论是驾驶飞机在天空翱翔,还是建构互联网社会,无不是通过劳动,将文明之光传遍世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

所以,如今正在提倡的“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意义。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在面对“是否要孩子参与劳动”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的心理都是复杂而微妙的。他们一方面非常希望孩子参与劳动,认为这是德育培养的一个很好方式;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自身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或者认为参与劳动应该是在“学习好”的基础上进行,非第一要务。

网络上曾有家长指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6岁,小儿子4岁。看到各种养娃建议,其中有人说要让孩子从小爱劳动,以增强责任感。我在家尝试让孩子做些家务,但孩子热情都不高,不太愿意做。带两个孩子,还要上班,一方面,平时就没有耐心每次都安排他们做事;另一方面,因为精力有限,我和孩子爸爸家务活也很少顾得上做。”

对于这样的困境,家长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1)“劳动”的背后是多种能力的培养

不少家长在孩子幼年时要求他们读诗、认字,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储存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但对他们的加工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有所忽略。

大量脑科学研究早已证实,身体动作对大脑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经常动手做事能给大脑带来正向刺激,有助于塑造更具活力和效能的大脑。

做家务看似很简单,是“机械的体力劳动”,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既需要动手,也需要动脑,还需要意志品质的支撑。他们能够通过参与做家务的劳动,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合作等多种能力。

(2)通过劳动,学会爱人的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失业率比为1:15,犯罪率比是1:10,且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不爱干家务的孩子20%左右。此外,爱干家务的孩子在离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等方面也较低。

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如果不参与劳动,就很难理解父母的辛劳,难以真正地体谅、关心父母。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很难与人建立和谐长久的关系。

而参与劳动的人,会切实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员,会有更强的家庭使命感,会更愿意思考自己的问题,考虑他人感受。这样的人也往往会在工作中更受欢迎,赢得更多的机会。

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1)从重视劳动活动开始

父母对于某件事情的重视,可以很快引起孩子对此事的注意。所以,培养劳动习惯,首先要从父母的重视开始。

一旦开始重视,自然而然会有以下几个举措:a.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务活;b.通过实例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c.家庭成员一同参与劳动。

如果家庭内部可以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那么习惯的培养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2)传授“有趣”的劳动技能

劳动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父母的引导。比如,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劳动程序,如操作要领、方法或者技巧。

这个过程中非常需要父母的耐心,因为孩子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或者遇到困难,不要简单只回应一句:“这都不会?自己想办法!”否则,原本对于他们来说就无聊且辛苦的劳动,此时就会更加无趣。

所以,整个过程要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同时要尽可能让劳动过程变得“有趣”一些,让它看起来更像亲子活动,而并不是单纯的体力活动。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比一比谁把被子叠得更整齐,或谁把桌子擦得又快又好,这些小活动都会让孩子觉得快乐,自然也就有了继续劳动的兴趣。

(3)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

如果孩子努力劳动之后,却只换来一句“你看,这里没有擦干净,那里没有摆放整齐”,这会大大打击他们继续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所以,维护孩子的“自豪感”非常重要。一方面要予以表扬,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劳动成果,比如,已经摆放整齐的物品,尽可能不要很快弄乱,甚至可以开玩笑地说一句:“这么干净,我都不好意思把它弄乱了!”

(4)培养“劳动习惯”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天生就热爱劳动的孩子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对于劳动持有消极的态度。他们会想出种种方法来拖延、争辩,对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但是不能认同如此的行为。

所谓理解孩子,就是要求家长可以保持耐心,慢慢疏导并调动他们劳动的积极性,而不是用训斥或者放任自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认同”的态度,就是要家长在对待劳动这件事上,态度坚决,间接地告诉孩子劳动的必要性。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曾在文章中写道:“父母越舍得用孩子,越鼓励孩子去担当去付出,孩子就越出色,越有勇气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而参与劳动,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也应该受到更多家长的关注和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必读:这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孩子这6个坏习惯,7岁前一定要纠正!
家长必知:寒假教育十大补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穷养”儿女为好
让孩子学习做家务的好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