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个月后就要死掉,留下3岁孩子怎么办?
清明。

悼念和回忆逝者的日子。

就像心理专家说的,这是一种文化、一种纪念,更是一种亲人间的情感连接。

“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怕)被人忘记。我们失去了亲人,但我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就是永远在一起。”

是啊,死亡是可怕的,但比死亡更令人恐惧的,是遗忘。

记得大宝在看《寻梦环游记》时,就曾问过我:

“妈妈,死亡是不是生命到了另一个世界,但还可以在某个节日和我们这个世界有交集?”


当时,我很感谢皮克斯,用如此温情的方式,给孩子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

但现实中的死亡来临时,往往比动画中残酷得多。

所以,死亡教育不该等到家庭发生变故时才开始,而是要抓住平时每一个适当的机会。

今天是清明节,就用这部真人真事改编的英国电影,给孩子上一堂关于“死亡”的必修课吧——《默默无闻》


有了孩子,特别怕死

影片中的主人公约翰和迈克尔,是一对普普通通的单亲父子。

迈克尔的生母,来自俄罗斯。

刚生下儿子不到半年,就因为受不了婚姻生活,一去不回,再也没了联系。


三年来,约翰独自抚养着迈克尔。

虽然他只是个窗户清洁工,薪水微薄,给不了儿子优渥的生活,但却给了孩子最好的爱和陪伴。

每天一下班,就陪迈克尔吃饭、洗澡、读绘本。


看到别人家孩子有满屋子的玩具,也不忘给儿子买一辆他喜欢的小货车。


他知道,迈克尔喜欢红色。

不管买衣服、帽子,还是超市里的巧克力,都会先询问他的意见。


与此同时,迈克尔也长成了一个乖巧懂事、彬彬有礼的小男孩。

身边的老师、同学和邻居,无一不对他赞誉有加。


更重要的是,虽然嘴上不会表达,但迈克尔非常爱爸爸。

看到约翰清洗车子,他就拿玩具车有样学样。


看到约翰胳膊上纹着海浪,他也用水彩笔给自己画上……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

医院的一纸诊断书,宣判了约翰的“死刑”,也让这个破碎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得了不治之症,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

但,约翰并没有太多时间伤感。

即使有万般不舍,他也必须得在临死之前,给迈克尔找一个好归宿。

一方面,前妻是指望不上了,即使辗转联系上,也不能确保她会对儿子负责。


另一方面,从小在寄养家庭长大的约翰,身边并没有可以托付的亲戚朋友。

思来想去,只能找人领养。

但领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供挑选的家庭并不多,靠谱的更是少之又少。




第一组家庭,很有钱。

坐拥郊区大别墅,家庭条件优越,还鼓励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参加户外运动。



但男主人控制欲十足,奉行精英教育,还想让迈克尔读寄宿学校。



第二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也没那么强势。

但男主人是个愤青,一会看不惯邻居养狗,一会又抱怨科技发展带来失业问题。



第三组家庭,已经领养了一大堆孩子。

虽然看起来很和谐,但迈尔克在这种复杂的家庭环境下,很难得到足够的照顾。


第四组家庭,是一个单身女性。

年少时因为堕胎失去生育能力,后来想领养孩子却遭到丈夫拒绝,只好果断离婚。


第五组家庭,是一对精致的利己主义夫妇。

他们自己不愿生育,却想从别人那里领养一个婴儿,所以压根没看上迈克尔。

最终选来选去,还是没选出一个健全有爱,能给予儿子良好生活条件的家庭。

眼看着身体每况愈下,约翰也变得愈发焦虑……

死亡,避不开的话题


说到死亡题材的影片,大家听/看过最多的,可能就是《入殓师》。
片中讲述了大提琴手小林在阴差阳错中,成为一名入殓师(为逝者化妆整仪、纳入棺中),并由此感悟生死的故事。



对许多人来说,“死亡”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但这部电影,却以一种轻柔又不失肃穆的方式,将对生的真诚、对死的敬意,呈现了出来。

它让我们看到,生命就像一列由生到死的单行列车:

只有直面终点,才能明白起点的可贵;

只有理解何为“死”,才能懂得如何“生”。



但相比《入殓师》,今天说到的《默默无闻》及其导演乌贝托,都比较冷门。

乌贝托·帕索里尼,并不是一位高产导演,他的上一部作品,还是九年前的《寂静人生》。



巧的是,这部电影讲的也是一种与死亡有关的职业——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亲人。

这份职业没有白领体面,也没有大企业的高薪。

但却让许多孤独的普通人,在死后尚有一个可归之处,不至于被世界彻底遗忘。


到了《默默无闻》这部作品,导演更是将对“死亡与遗忘”的探讨,放到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身上。

在办理领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建议约翰留下一个记忆箱。

好让孩子将来思念亲生父亲时,能藉由一些真实有意义的物品,与父母建立情感连接。



但,约翰对此却十分排斥。

他不希望儿子长大后知道自己是领养的,更不想让儿子发现自己被亲妈抛弃,亲爸也早早死去。

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遗忘。



为了不让迈克尔直面死亡,为自己的离去感到难过,约翰还极力掩饰自己的病痛。

只有在夜深人静时,他才拉开储物柜,大把大把吃药。


只有不在儿子身边时,他才忍不住大吼几声,发泄心中的愤懑。


直到后来,邻居老太太唐纳的一番谈话,让他改变了想法。

原来,在丈夫病重离世前,唐纳曾无比怨恨生命的不公,嫉妒每个活着的人。



但丈夫却不以为然,他觉得,与唐纳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十分美妙。

阳光更加明媚,花朵更加鲜艳,青草格外青翠……

这让唐纳也渐渐发现,生活并没那么糟糕。



直到丈夫离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纳还觉得他陪伴在自己身边。

因为,她从没有忘记他。



正因为没有忘记,他们才可以像以前一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即使我们不说,孩子其实什么都懂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着各种关于“死亡”的禁忌。

比如,过年的时候不能提“死”字,否则一年中都会沾染晦气;

不能佩戴白色花朵饰品,尤其不能戴在头上,因为小白花是用来祭奠逝者的;

随口说一句“我要死了”,会被爸妈念叨半天;

连综艺节目的字幕中,也要给“死”字加双引号……



在这种禁忌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对“死亡”的态度,更是格外消极。

在近期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大张伟就提到了自己小时候,爸妈因为不想孩子直面死亡,没让他见爷爷最后一面的故事。


还有许多家长,不知道怎么跟年幼的孩子解释亲人的离世,就编造出各种“善意的谎言”:

他睡着了,他出差了他去很远的地方了……

很多人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孩子的童真不被打扰,让他们活在美丽的“童话世界”。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充满好奇心、认知飞速成长的个体,很多事情即使我们不说,孩子们其实都懂。

而那些谎言,不过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罢了。

《默默无闻》中,尽管约翰尽力掩饰,但通过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儿子早已察觉到父亲的病情。


比如,他听到父亲突然冲进厕所里呕吐。



看到父亲用抑制不住颤抖的双手,艰难地给自己倒果汁。


还有,当迈克尔试图偷吃父亲碗里的早餐时,约翰激动地冲过来,一把夺走饭碗。

并且严肃地警告他,不许再碰自己的餐具。



所以,迈克尔也会在不经意间,反过来照顾生病的约翰。

看到爸爸在沙发上睡着了,他就拿来自己的毛毯,轻手轻脚地帮约翰盖上。



还会端来一杯水,防止爸爸睡醒口渴。

然后,安静地依偎在爸爸身边,抚摸着爸爸的手臂,一起沉沉睡去。



最扎心的,是在约翰的34岁生日那天。

父子俩做了个巧克力蛋糕,插好蜡烛,准备许愿唱生日歌。

就在这时,迈克尔突然望着蛋糕上的34根蜡烛,说了一句:“爸爸,你老了”。



正当约翰想解释之际,迈克尔又拿起一根蜡烛,递给了爸爸——

他希望爸爸多活一年。


这些举动,也让约翰渐渐开始反思,是否该让儿子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

《西藏生死书》中说过,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中国台湾教育学博士张淑美老师,也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

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换句话说,一味回避“死亡”并不是保护孩子,反而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

《默默无闻》中,约翰在“死亡教育”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从逃避到面对的过程。

一开始,他只是带着迈克尔,走访一个个领养家庭。

试图在不提自己身患绝症、时日无多的情况下,说服儿子,接受被领养。


结果,却让迈克尔陷入了困惑。

为什么爸爸不能继续照顾他,却要把他送到一个陌生家庭?

是他做错什么了吗?

还是爸爸已经不爱他了?


有一次,约翰把迈克尔送到同学家玩,并约定下班后来接他。

结果,只是迟到了一会,迈克尔就以为自己被抛弃了,郁闷地躲在桌子下不出来。

后来,约翰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说实话了。

但如何让三岁大的孩子,理解死亡这么沉重的事情呢?

这一课,是约翰需要给迈克尔补上的,也是我们这些家长应该学习的。


有一次,迈克尔在树下发现一只死掉的甲壳虫。

他天真地用木棍戳了戳,以为能让虫子活过来,结果只是徒劳无功。

约翰告诉儿子,“它死了”。

迈克尔问,为什么。

约翰说,“所有的生物生下来,都会变老和死去。”


但,迈克尔还是不解。


庄子说“方生方死”,意思就是众生万物打从一出生,就慢慢开始走向死亡。

但如何接受死亡,我们自己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更何况孩子。

影片结尾,终于对命运释怀的约翰,拿起了When Dinosaurs Die: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death这本绘本,用小恐龙的故事,告诉儿子——

不久的未来,自己或许会离开这具身体,但永远会陪伴在他身边。


不仅如此,他还亲手给儿子准备了记忆箱。

里边有他写给儿子的信,每年一封,直到年满16岁;



有他和儿子一起拍的大头贴;



有唯一一张生母的照片;



有他用了一辈子的清洁刷;



还有儿子送给他的那根红蜡烛……



他终于愿意,让儿子记住自己。

并且尊重迈克尔的意愿,为他选好了领养家庭。


《寻梦环游记》中,提到过——

“人的一生中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彻底被世人遗忘,这也是终极死亡。”

只要有人记得他,他就并不是真的消亡。


所以,不要再避讳和孩子聊“死亡“这个话题。

当看到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离去的宠物时,当清明节祭拜故人时……这都是进行生命教育很好的机会。

包括电影中提到的绘本,以及我之前给大宝读过的《一片叶子落下来》,也是不错的素材。


在这本生命之书中,故事的主角是一片名叫弗雷迪的叶子

他和他的树叶朋友们,一起在春天的微风中,学会跳舞;在夏日里,懒洋洋地晒太阳;在秋天中,长成不同的颜色;在冬日里,懂得生命的伟岸。

随着季节的更替,弗雷迪和好朋友丹尼尔在一问一答中,回答了我们心中关于活着和死亡的问题。

“我们都会死么?” 弗雷迪问。

“是的。” 丹尼尔说。任何东西都会死。无论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我们先做完该做的事。我们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我们学会跳舞、学会欢笑。然后我们就要死了。

“我好怕死。” 弗雷迪向丹尼尔说,“我不知道下面有什么。”

面对不知道的东西,你会害怕,这很自然。” 丹尼尔安慰着他,“但是,春天变夏天的时候,你并不害怕。夏天变秋天的时候,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为什么要怕死亡的季节呢?

我们的树也会死么?” 弗雷迪问。

“总有一天树也会死的。不过还有比树更强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那么这一切有什么意思呢?” 弗雷迪继续问。“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

“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是为了树荫、老人和小孩子,是为了秋天的色彩,是为了四季,这些还不够吗?”

阅读这本书,孩子们会跟随弗雷迪的步伐,逐渐懂得:

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在于给别人带去快乐;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他也会慢慢明白,死亡自然发生,就像一片叶子落下,一朵花枯萎,一颗足够老的种子掉进泥土。

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是的,生命有限,但爱会永存。




我们不会忘记你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片叶子落下来
清明节:讲给孩子的生死故事
中班组绘本欣赏:《一片叶子落下来》
经典图书推荐:一片叶子落下来
[经典回顾]一片叶子落下来:关于生命的故事
触摸生命:赏读《一片叶子落下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