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医十年,我还不是医生

不在医疗圈的你,也许根本就没看到这条消息吧。也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的一条只对一小撮医学博士有点影响的政策性消息,丝毫不会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产生一点影响。

但这条消息,意味着我,要想成为一名医生,还要规培3年。

我默默叹了一口气,扔掉了手机,回想起了自己十年的学医生涯。

“坑爹”测试

高中的时候,学业非常繁重,一模、二模、三模接踵而至,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了解将来可能学习的专业。

就像很多一般家庭父母期待孩子干医生、老师、公务员老三样,我的爸妈天天告诉我去学医。

也是,对于一个出租车司机和一个普通售货员而言,他们眼中最稳定、收入最高的职业就是医生了吧。

“我偏不”,青春期的孩子天生逆反,说不上什么理由,就打心眼里觉得学医是因循守旧,是他们老古董的思维。但真要问自己想学什么,却怎么也答不上来,毕竟自己的桌子上除了教辅书和试卷之外,最多也就两本《意林》和《读者》这种鸡汤杂志了。

那一天,学校大礼堂来了一个宣讲团,告诉我们他们开发了一种职业测试,讲者在台上吹嘘这个测试多么专业,从什么哈佛大学心理学测试发展过来的,巴拉巴拉巴拉。只要两百块,就能准确测出你最适合的专业。

“我想试试。” 我对爸妈说,并把这次测试当成抗拒学医的最好机会。

“你会救助流落街头的流浪猫、流浪狗么?”——“不会”;

“你喜欢养花养草么?”——“不喜欢”;

...

在接近200道德测试题中,凡是我觉得和医学有点关系的,我都会选择冷漠、没兴趣的选项。

一周后,报告出来了,经过严谨测试,您最适合的专业排名如下:

1. 临床医学

2. 地球物理学

3. 公安

我能怎么办呢?看着爸妈得意的眼神,我也很绝望啊,那就学医吧。

本科五年

高中成绩尚可,一次模拟甚至上了学校红榜。Dream school是北大医学部,外人看来对我并不难。

难就难在自己的心理素质没过关,高考考场上理综几道奇怪的选择题让我慌了阵脚,最终成绩跟真实水平差了三十分。Dream school是去不了了,一流的医学院(华西,上交,复旦)感觉也难。

诶,一筹莫展的时候,家人不小心翻到了填报志愿书中的某军医大学。免费、补贴、分配等字眼吸引了我们,于是我就来到了这里。问了问周围的同学,十个里有九个是不知道这个学校的,都是失误了家人让填报的。

还是要感谢本科时候的自己,带着从高三过来的自律、高考失误憋着的那股劲,考试成绩基本没跌过前三。

大五那年,本该在临床实习的我,缺席了一个又一个科室,躲在教室拼命复习。还好结局还算圆满,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220个人只有20个人能够继续读研。

分配的时候,“到基层去,到边疆区,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的横幅挂在我们的宿舍楼上。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分到基层部队。基层需要人,但往往意味着没什么锻炼的机会,很多人也荒废了专业,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

类似的横幅挂满了宿舍楼

硕士两年

像其他专业一样,医学也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我读研之前,学术型硕士给人感觉是高大上的,分数比专业型硕士也高,学术型硕士做实验,专业型硕士混临床,一切也说的过去。

后来,规培来了,彻底洗牌。规培,全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在规培基地(通常是三甲大医院)轮转培训,合格后获得规培证。

当所有的医院招聘都要求规培证的时候,规培就成了刚需。

现在,专业型硕士和规培已经并轨,在读专业型硕士的同时可以获得规培证,大大节省了学医就业的年限,也使得专业型硕士成为了香饽饽。

那学术型硕士呢?抱歉,你毕业了还要规培三年。

我就是学术型硕士。但硕士两年,我全部待在胸心外科工作。为什么?因为科室缺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学术型硕博要在临床工作,而没有去他们应该待的实验室。

不过,我很感激那两年的时光,临床很累、临床很忙,作为一个研究生甚至没奖金、没工资,但你每一天都在成长,你每一天都在帮助别人。穿梭在病房走廊里,认真地为患者换药,判断患者术后并发症,在手术室获得关胸、缝皮的机会,我终于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医生了。

我申请了硕博连读,一年以后,我的同学们都毕业了,除了军人还有很多地方研究生。少数人继续深造读博,大部分人继续规培,还有一少部分拿到规培证的同学开始了求职之路。

博士三年

学医头容易凉,读博头也容易凉,那要是读医学博士呢?秃头,妥妥的。

当你找不到合适的实验平台,当你的实验结果又不符合预期,当你只拿到微薄的博士补贴,当你看到你的同学已经买房买车、娶妻生子,而你还要面对冷冰冰的实验台和偶尔咬你一口的小老鼠,你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些文字远远不足以描述读博的辛苦和孤独,压力和痛苦。

辗转于复旦大学和爱荷华大学,从一个Wesetern blot都不会做的菜鸟,到英文文献随便读,qPCR、WB、电生理也能做的熟练工,实验室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终于在两星期前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博士毕业,有人继续做科研,去高校应聘,或者去国外当博士后;也有人去公司工作,拿到不菲的收入;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放弃医学专业,选择继续规培3年,忍受低收入和高强度的劳动。

学医十年,我仍站在医生的门槛边。

再过三年,我才拿到医院的入场券。

成为一个医生需要几年

与美国单一的培养模式不同(四年任意专业的本科 四年医学院博士MD 一定年限的住培),中国医生的培养体制估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医学生培养体系了。

中国医学学制目前至少包括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六年制(留学生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型硕士,四证合一临床型硕士,科研型硕士,临床型博士,科研型博士。医学生毕业后还要进行规培,成为一名专科医生还要专培。

想当一名医生,按照目前的培养体系和政策,大概有以下几种方式:

  1. 临床医学5年制 规培3年=8年,获得本科学位及规培证,只有本科学历恐怕只能进入社区卫生院、二级医院、县医院一级;

  2. 临床医学5年制 专硕3年=8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规培证,这是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可以进入二三线城市部分三甲医院;

  3. 临床医学5年制 学硕3年 规培3年=11年,获得学术硕士学位、规培证,跟上一种方式相比,多了3年规培,但在学术上有一定优势,在目前各级医院都重视科研的大背景下,在就业上有相对优势,但时间成本太高;

  4. 临床医学5年制 专硕3年 学博3年=11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学术博士学位、规培证,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能够获得博士学位,同时时间最短,能够进入一二线城市大部分三甲医院,但随着博士推荐制的流行,就读博士越来越难,如果能在同一医学院、同一导师名下继续就读,倒不失为最好的方式,强烈推荐

  5. 临床医学5年制 专硕3年 专博3年=11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博士学位、规培证,同样非常优秀,能够进入一二线城市大部分三甲医院,但可能在实验室时间较短,不一定能发表高分文章,与上一种相比存在一定劣势;

  6. 临床医学5年制 学硕3年 学博3年(或硕博连读5年) 规培3年=13年或14年,获得学术硕士学位、学术博士学位、规培证,学术上会有非常大的优势,更有可能在学术上有一定结果,能够进入一二线城市大部分三甲医院,但时间成本太高,有可能33岁还在做住院医师,慎重考虑;

  7.  临床医学8年制 规培3年=11年,获得专业博士学位、规培证,8年制曾经是天之骄子,高考分数线极高,但近年来有人认为8年制毕业生很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临床、科研能力都不令人满意。从性价比上来看,11年获得博士学位和规培证,同样不错,但建议就读顶尖医学院8年制。

以上均为理想情况下的年限,考虑到有可能的毕业延期、没找到规培基地等情况,培养周期只长不短。

美国并没有医学本科学位,只有在本科毕业后考取医学院才会拿到医学博士学位(MD),这个学位等同于中国临床医学学士学位,而中国的医学生本科毕业就可以考取美国执医,更有美国人来中国就读医学院再回美国当医生,因为这样可以省4年的本科学习时间。

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这么长学制的医学生培养模式真的合适么?作为一名自认为还算优秀,考研、考博每次都不掉队的医学生,但却要花13年才能成为一名医生,我在想这个模式是否可以如此改进:

在规培大面积铺开的情况下,实习变成了大部分人考研、少部分人贴化验单的存在。我的建议是可以取消临床实习,这样4年就可以获得临床医学学位(MD)。然后所有人通过Match系统申请全国住培基地,规培3年完成后获得规培证并可以行医,一共仅需7年(培训一个合格的医生绰绰有余)。另外取消专硕、学硕、专博,只保留直博5年(PhD)。对于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规培期间就申请读博,这样最少9年,最多12年就可以获得双学位,同时规培完成,在科研上获得巨大优势。

中国医生的短缺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儿科、急诊等重灾区,其它专业同样不容乐观。

一个行业,要想吸引足够的人才,提高待遇、降低门槛是根本,这两年医生的待遇已经得到了提高,但这么长的时间成本恐怕不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医。

我的孩子想学医

总有读者在我的后台留言“情歌,我的孩子想学医,你的建议呢?”

我没有回答他,我现在想讲一下我的想法。

医疗圈的人吐槽医生辛苦、风险大、收入低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而且到处都是“劝人学医,天大雷劈”的话。

我的朋友圈也经常被一些负面的信息刷屏,这些消息基本都是医疗圈的人在转发,圈外的人也不关心。时间久了,连转发的欲望都没有了。有时候也问问自己,后悔学医么。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大内科老师突然问我们,“你们将来都想学哪个科啊?”

下面齐刷刷地喊道,“骨科!”

“为什么”老师脸色有些不好看,继续问道。

“赚钱”另一些人喊了出来。

“想赚钱就不要学医!”老师脸色一沉,把书扔在了讲台上。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老师是对的,至少一部分是对的。“只想赚钱”、“想赚大钱”就不要学医,因为你有更多更好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了医生想赚钱也无可厚非,毕竟需要养家糊口,但要留住底线,靠合理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收入。

有人说,每一个行业都有三种人,把工作当成差事(job)、职业(career)以及天职(calling)。医生也不例外。

Job医生:医生只是一个工作,病人只是工作的对象,上一天班、赚一天的工资,手术只是为了赚钱,很少学习、很少提高自己。不喜欢上班,到点就想早点离开医院。这样的人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

Career医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不厌恶工作,内心希望得到升迁、提拔,因此仍然会不断学习、进步。这样的人能得到升迁和进步,但不会有很高的成就和贡献。

Calling医生:把从医、治病救人当成自己的使命,热爱工作,真诚对待病人,致力于解决临床难题。这样的人要不就是口碑很好的好医生,要不就是对医学贡献极大的行业大牛。

现在我可以回答这些家长的疑问了,我甚至将来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说,

“如果你热爱医学,乐于帮助他人,那么,不管环境如何、待遇如何,学医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相关阅读

上海规培将进入3年时代

近日,上海规培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动,“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联系会议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限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内容概述如下:

培训年限一般为3年,已经具有医学类相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和已经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参加培训,由培训基地根据其临床经历和诊疗能力确定接受培训的具体时间和内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其已有的临床经验和诊疗能力测评结果,可相应减少培训时间。

 

这两日,上海各家医院陆续进行了政策解读。我们以上海某大型三甲医院的政策解度为例,该单位既往的政策是先签住培合同,再参加减免考试,通过考试者培训时间为1-2年,大部分为1年,此次政策解度要点总结起来:

1、波及人员主要为科研型博士(2018级已经在住培者和2019级即将住培者);

2、2018级已经签署了减免政策的住培科研型博士,需要补培训时间;

3、2019级即将参加住培的科研型博士,不得参加减免考试。

4、2018级住培科研型博士翻盘的机会十分渺茫,2019级即将参加住培的科研型博士翻盘机会基本为0。

5、2019级即将参加住培的科研型博士如违约,不收违约金。

此规定的实施对大部分即将进入以及已经进入规培基地的同学,尤其是熬过了漫长实验室生涯的大龄科研型博士们是一个绝对的噩耗,而该决定甚至会对本科医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造成决定性影响,八年制最大的优势——年轻也可能彻底不复存在。

我们下面就来分类介绍。

首先,来说一下过去基地的年限情况。由于住院医师规培属于就业,因此需要签劳动合同,而劳动合同的签约年限一直都是 3 年。

但各医院真正执行的年限并不统一,从 1 年到 3 年不等。之前完全按照劳动合同,所有硕士博士全部强制 3 年规培的医院是极少数的。

而也有少数医院,硕士博士(除四证合一型硕士)1 年规培就可以提前结业。

而大部分的医院采取中庸之道,除了四证合一硕士之外,科硕科博专博八年制规培两年就能出道,这也是大家普遍都能接受的。

上海各三甲医院就业一直是「先培后签」,也就是说虽然规培在 A 医院,但规培结束后还要重新选择就业单位,决定你是否能留在 A 医院,还是去其他医院找工作。

而现在规培年限统一的前提下,各个类型学位的情况、以及各种学位的优劣将发生很大改变。

1. 四证合一型硕士:四证合一硕士(简称:四证)是这次改革中唯一稳赚不赔的一方。由于是规培 专硕培养一起进行,于是本科毕业 3 年后既可以拿规培证,也可以拿硕士文凭。

如果一个四证同学在大型三甲应聘成功,那么 Ta 就要比选择(科硕 科博 规培)这条路的同龄人提前六年在很不错的单位就业。

博士,完全可以读个在职的嘛!可以预见的一点是,未来医学五年制本科生面临硕士类型(科硕 or 四证)选择时,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四证!

2. 科研型博士:科研型硕/博士也就是上面规定中所说的学术学位毕业研究生,过去规培两年,现在强制为 3 年。

如果按照 18 岁上大学来计算,那么上海的科博能找到正式工作的年龄是:18 岁 5 年本科 3 年硕士 3 年博士 3 年规培=32 岁,一只脚已经踏入中年的门槛,却还不确定自己的未来在何方。

3. 科研型硕士:科硕毕业不读科博而直接规培的同学同样面临着 2 年变 3 年的基地生涯。和四证同样是硕士学位,自己还要推迟就业三年,硕士期间文章要是再没发出来,我图的是个啥!

4. 专业型博士(专业型学位包含普通专硕专博,八年制专业型博士,不包括八年制学术型博士):各医院原来规培年限不同,有的为 1 年,有的为 2 年,现在强制为 3 年。

如果最高学历毕业二级学科与规培基地二级学科相同(比如内科学学位进入内科学基地),那么按新规定,规培期间考核通过可减免一年,2 年出道!

但如果最高学历专业与规培专业不同(比如选了皮肤科,拿了皮肤病与性病学学位,但进了内科基地),虽然基地轮转内容相差不太多,但是你就是必须规培 3 年!连减免机会都不给!

5. 八年制博士:八年制虽然高考分数高,但经过多年试水,早已褪去了最优秀医学生的光环。

过往的大部分八年制博士毕业时基本都是科研上没文章,临床上不过硬,有医院的某王牌科室也已经官宣不再招收八年制研究生。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年轻!26 岁就能拿博士学位。但基地规培时间若再延长,和四证合一硕士比,年轻的优势也将进一步缩水。

对于各位小伙伴们,最大的疑问:为什么2018年招聘时新政策为什么不提前告知,让大家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对于这个疑问,只能说:

有些事情由不得你,你是适应社会,好多这样的事情,职称晋升,这个今后会碰到很多类似的事情,没有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新规已出,只能接受事实。在可能多出的一年里努力干活多出成果,才是王道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父母都建议孩子学医?无论社会如何变革,人总要生病的!
上海规培进入3年时代!四证合一迎来春天!八年制优势不复存在?
科研型博士学制要改为四年?医学生的学习年限又双叒叕延长了!
【共享】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呢?几点建议整理如下、、、
【17考研】医学硕士研究生教你学硕、专硕选择
专业篇丨医学生到底什么时候毕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