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安盟医疗行业协会
  64岁的谢宗德教授,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做儿科医生。她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工作了24个年头,是新生儿科的创始人。从她的父亲谢桃瀛算起,谢家已是三代医家,先后有10人从医。

  父亲谢桃瀛、母亲孙定祥曾是湘雅医院的名医,叔叔和婶婶是北京铁路总医院的医生。弟弟在美国洛杉矶从医,是泌尿科专家;堂弟是北京铁路总医院胸外科医生。儿子周强是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医生,侄子在北京阜外医院当医生,堂侄在湘雅二医院攻读医学博士,是一名“准医生”。

  本报记者 谭登

  医家第一代

  上世纪50年代:

  大外科分科,湖南有了第一个心胸外科

  8月26日,在湘雅二医院新生儿科的病房里,记者采访了谢宗德教授,听她回忆父辈从医的故事。她的父亲谢桃瀛出生在湘潭。在“庚子赔款”的年代,1908年美国开始向中国返还部分赔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称为庚款留学。谢桃瀛就是庚款留学的一名学子,到美国学习胸外科,学成后,回到了湘雅医院。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之后,湘雅医院西迁贵阳。谢桃瀛曾担任滇缅路抗日医疗手术队队长。抗战胜利后,湘雅医院迁回长沙。当时医院里有很多美国医生,颐指气使。谢宗德回忆说:有一次在手术台上,谢桃瀛和一名美国医生发生激烈争论,美国医生恼羞成怒,竟然拔出手枪对着谢桃瀛。但谢桃瀛并不屈服,冷静地说:请你别忘了,这里是中国!美国医生被镇住了,乖乖收起了手枪。

  谢桃瀛的最大贡献在于倡导并实施了外科分科。解放前,湖南的各类医院只有笼统的大外科,外科医生要看各类外科疾病,技术内容庞杂混同,治疗标准也千差万别。谢桃瀛曾留学美国,了解外科的发展史,学科越分越细,是一种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他后来当湘雅医院副院长,大胆提出将大外科细分,并派遣多人外出学习各种外科技术,陆续成立了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小儿外科等。他自己则负责筹建全省第一个心胸外科。因为心胸外科手术风险巨大,当时经常死人,曾惹出激烈的反对声音。

  1958年成立湘雅二医院,外科“分家”,心胸外科被分到湘雅二医院。谢桃瀛辞掉副院长,担任心胸外科第一任主任。在这里,谢桃瀛成功做了全国第一例体外循环手术,救治了一名纺织女工。谢宗德说:“当年,体外循环、肺叶切除甚至器官移植这样的大手术,无人敢做,风险极大,但现在已是家常便饭,甚至不开刀也能做手术。”

  而谢宗德的母亲孙定祥,则做了一辈子产科医生,筹建了湘雅二医院妇产科。谢宗德回忆:“当年,母亲是全省产科三巨头之一。”妇产科危急病人多,急诊多,晚上经常有工友在宿舍楼下大喊“孙定祥,赶快到产科病房,有急诊”,全家都被喊醒,看着母亲匆匆出门。

  1981年,73岁的谢桃瀛患肝癌去世,留下一纸遗嘱:愿捐身体作解剖。他是湖南省捐献遗体的第一例,而今他的肝脏仍留在湘雅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孙定祥则在2005年去世,享年93岁。

  医家第二代

  上世纪90年代:

  “营养不良”淡出,“肥胖婴儿”增多

  谢宗德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她清楚地记得:读书期间曾参加巡回医疗队到北京延庆,住在农民家里,在农村,常见呼吸消化道疾病,尤其流行沙眼。谢宗德经常带上手术包,就在农民家里的炕上做沙眼手术。

  1970年,谢宗德下到陕西渭南农村,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当“赤脚医生”。村民一喊,马上背起药箱就走。谢宗德回忆:当年曾在农民家的炕上接生,“屋子又黑又小,点着油灯,看不清楚。”接生完毕,产妇家人会拿出平时吃不到的锅盔,将医生当贵客招待。但如果碰到难产,由于交通不便,送医院不及,经常发生产妇大出血死亡的惨剧。

  如今,孕产模式已翻开新的一页,谢宗德说“简直两重天。”她向记者介绍:国家卫生政策禁止在家里接生,要消灭家庭分娩,力求孕产妇零死亡率。孕产保健网已经覆盖农村,谁怀孕了,妇幼专干就要上门掌握情况,定期孕检。对于高危产妇,必须打分评估,以此确定到哪一级医院分娩。而小诊所甚至乡村卫生院,不允许截留高危产妇。

  谢宗德身为儿科专家,对于儿童疾病的演变,可谓了如指掌。上世纪80年代,造成儿童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是:营养不良、结核性脑膜炎和新生儿硬肿症。营养不良,极度消瘦,容易并发肺炎、腹泻和低血糖。谢宗德回忆说“儿童睡在妈妈身边,常常第二天早上发现死了。”结核性脑膜炎的患儿经常抽筋昏迷,那时候,县里派救护车送长沙急救,往往一车就送来两个患儿。

  硬肿症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患儿身体发硬,就像“柴棍子”,不能吃也不能动,发病后很快会死亡。谢宗德说:婴儿在8楼剖腹产出生,抱到一楼就开始全身发硬。“过去的贫寒年代,婴儿出生没有条件保暖,再加没有奶水喂养,硬肿症多发,是导致死亡的常见病。”

  随着时代变迁,儿童的病种变化很大。进入90年代,“过去多发的小儿麻痹症、麻疹,已很少见到。现在肥胖症、贫血和佝偻病多发,造成婴儿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也演变成了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肺炎。”记者追问为什么这些病多了?谢宗德教授解释:这是全球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种趋势,现在营养丰富了,营养不良消失了,但感染增多了,容易造成早产和先天性疾病。

  过去,湖南农村曾流行一些口口相传的习俗,被视为治疗婴儿不吃奶毛病的偏方。比如“割螳螂嘴”和“挑马牙”,用针挑破婴儿嘴里的皮下组织,还有“打灯火”,点燃灯芯草烧炙婴儿的眉心。在谢宗德的记忆里,这些针刺火炙的恶劣习俗,过去造成很多婴儿感染死亡,但现在连同乡村的巫婆神汉,已经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多的乡村病人涌进城市看病,医院应接不暇。

  说起医疗技术的进步,谢宗德体会更深。单就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而言,过去只能对学龄前儿童做心脏手术。她创新心脏病治疗技术,1999年对一名出生仅16天的婴儿成功实施心脏病手术,救活了患儿,由此打破了新生儿心脏手术的禁区。现在,湘雅二医院是全省唯一能做新生儿心脏手术的医院,已救治了多名患儿,包括一位名叫“库肯”的日本儿童。

  说到这里,谢宗德尤其感慨观念的时代变化:过去农村的心脏病患儿往往不会来医院看病,最后连得的什么病都不知道,就死亡了。现在大不相同,一听到心脏有杂音,再做彩超,一发现有问题,就立即到城里大医院看病。

  医家第三代

  新世纪之初:

  “羞于启齿”的病,如今大方看医生

  8月27日下午,记者在省人民医院见到了周强。他1997年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后,在这里当了12年泌尿外科医生。自幼耳濡目染,周强对于外祖父和母亲的深刻记忆是:经常有病人大老远地跑来,送来几个鸡蛋,感谢救命之恩。

  站在一名泌尿外科医生的角度,与记者聊起社会健康观念的变化,周强说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过去羞于启齿的病,或者不认为是病的症状,现在来医院求治的明显增多。他信手拈来,列举了一种“压力性尿失禁症”,60多岁的女性易患此病,打喷嚏或者哈哈一笑,甚至弯一下腰,就会失禁尿出来,沾湿裤子。过去不认为是病,再加女性羞怯,一般不会找医生求治。但现在,这种病来医院治疗的很常见。

  还有儿童包皮过长症,过去不被重视,几乎没有人来医院治疗。周强记得刚从医时,这种病症一般是发炎红肿了,才会看医生。但近10年里,求治的儿童越来越多,学校还专门组织体检。“学生寒暑假排长队做手术,每天上10例,甚至预约到了2周之后。”再如前列腺增生症,治疗手段有了根本性改变。周强说:以前手术开刀,很痛苦,现在是无创手术,从尿道放一个镜子进去,没有刀口,一周就出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雾”来吸!关于雾化的二三事
喷嚏鼻涕齐上阵,鼻子都擤破皮!这个冬天何什搞啰?
缩窄性心包炎看病须知
湘雅医院泌尿外科2023年研究生导师团“职”等你来
阜南县人民医院医护联手,让癌症不再可怕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哪个专业比较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