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中国最“牛”大学校长(图)2

访谈录

记者:南方科技大学通过国际人力咨询机构在全球遴选校长,您在200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以全票通过,成为该校的创业校长。在常人眼里,您功成名就,何必还要在花甲之年独身一人跑到这里创业呢?

朱清时:从中科大校长位置卸任之后,本打算过清静的生活。表决结果出来后,有的委员打电话给我,也有的专门乘飞机到中科大找我,说我们当校长时,总是遗憾无法做成最想做的事情,现在深圳具备了这些条件去创新,这也许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这些话打动了我的心。说实话,我深深地感到,在原有体制下推进高校改革太难了。深圳创办新学校,就可以按照新机制和新体制来办学,就可能实现我的梦想。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我愿意迎接这个挑战,为高校改革的突破搏一搏。

记者:您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社会上对大学有一些误解,许多人望文生义,以为大学是相对小学、中学而言的,因为其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大而称之为“大学”。 大学一词源自universitas(拉丁语),意思是做学问的师徒共同体。威廉洪堡把大学视作以“探究博大精深的学术”为立身之本的学术共同体。由此,为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调,这就是: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在洪堡的故乡德国,“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开国之际便被写入相当于宪法的《基本法》,而且成为任何修宪举措无法撼动的条款。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人才辈出?这是制度上的保障。

我理想中的校园,弥漫着“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的空气,在教师和学生中洋溢着追求卓越的风气。它应该是一所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具体说,有两个基本标准。

一个是校园要安静。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们的学校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很安静。我当校长的最初几年,也跟大家一样忙着争项目、争经费。后来忽然觉得,大家把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搞丢了,就是如何让老师和学生安静地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如果校园安静下来,老师和学生的成果,自然而然就有了。社会浮躁,大学不能跟着浮躁。现在学校整天忙着开会、评审、这个工程、那个工程……背离了教育规律。

第二个是校园要纯净。大学应该是坚守社会道德的高地,做社会的净化器。我所以极力反对像教学评估这样的事,并不是反对评估,而是反对评估评到后来许多人造假材料的做法。评估成了一些人的“政绩工程”,为了得高分,就造假。比如,有些大教授、名教授,他们上课是不写教案的,课就“备”在他的脑子里。于是,就组织老师和学生给他们补写“教案”,这就是造假呀。学校不能在学生面前造假,特别是不能让学生参与造假。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还会有道德力量让学生不造假?

记者:所以,您就坚决抵制教学评估?

朱清时: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很高的教学质量不可能在几个月就完成。我们就是“原生态”,谁来检查都是学校的真实水平。

一个社会要有希望,一定要有净土,这个净土就是学校。学校一定要严守诚信的底线,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是诚实的。如果学校这方净土失守了,也开始造假了,社会就没有希望了。

记者:您是第一个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扩招的大学校长,扩招被许多人认为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机遇”,您面临的压力很大吧?

朱清时:我当然知道扩招的好处,一个人头就一万多元,有的学校收到一万五六。我面临的压力上下都有。有一件事我从来没披露过,一次安徽省人大开会,一位领导在会上说,中科大不建新校区、不扩招、不支持地方政府工作……学校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卸任之后还有人说我不扩招是犯了“战略错误”。

但是,我能坚持个人意见。我是校长,我有否决权。关键是教师们都理解我,班子内部也没有不同意见。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学校并非越大越好,世界上有些大学规模不大,却是一流的。中科大有自己的定位,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我不捞钱、不捞地,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如果扩招一倍,教学质量就“稀释”了一倍。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认为一位老师最好教12个学生,但扩招后教师要应对几十个学生,上课就像作报告,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效果很差。而且,扩招之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还有时间搞教研吗?

记者:教学质量因扩招而被“稀释”,本科生水平下降是社会公认的事实。

朱清时:中国大学为什么干了这么多蠢事?许多学校在扩招时都疯狂了,他们不是不知道扩招的危害、贷款的危险。很多人追求的是“政绩冲动”,在我的任期内把学校扩建了、扩招了,这就是我的政绩。至于贷款怎么还,教学质量下降等等,我就不管了。这种“政绩思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要受到惩罚的。既然我们认识到了真理,就要坚持,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们的大学已经不是学术机构了,而是被“行政化”了,成了“衙门”,谁官儿大,谁说了算,是行政机构的特点。大学是学术机构,应该是谁掌握了真理,谁说了算。但是,要扭转这一点很困难,在中科大我也做不到。这里面有一个利益问题,很多人是难以割舍的。

记者:您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校长吧?据我所知,秘书和司机应该是跟您一辈子的吧?

朱清时:我在安徽中科大仍然有秘书和司机,我到这里就给自己“去行政化”了。在合肥机场我可以免费使用贵宾室,在深圳要交800元。对,这些都是我主动放弃的。

记者:这些待遇都是利益呀,放弃是很难的。这也正是您令人钦佩的地方。舍得是一种境界呀!

朱清时:其实,我现在真的需要一位专职司机,没有也没关系,只要不影响工作就好。一个人不能为物质活着。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走在大街上,飞来一块石头,打在头部就会死掉。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人的伟大就在于有思想。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要体会一下思想的伟大。

记者:您自己带头“去行政化”了,南方科大呢?

朱清时:我们已经“去行政化”了,没有从公务员系列套来的什么科级、处级,行政人员就是“服务员”,是为教授和学校工作服务的。当然,大家的物质待遇不会减少。“去行政化”就把学校内部的关系理清了。谁是主导,谁为谁服务,就清楚了。“教授治校”才能恢复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本我。

记者:您多次强调高分压力扼杀优秀人才,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南方科技大学将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中自主招生,为什么要招高二学生呢?

朱清时:我1963年考入中科大时,分数并不算高,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数学,考了93分,物理79分。我们上完课只复习一个月就高考了。那时复习不像现在这么紧张,老师也没训练我们如何应对高考,就是自然而然地考了460多分。

现在的高中课程,在高二就完成了。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被“强化训练”一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

我们从高二学生中自主招生,就是想保护孩子免受这种摧残。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少年班的学生要做学问,掌握精髓要义,考个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为了考100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记得我小时候,农民种地不施化肥,亩产四五百斤。后来施化肥,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是,过度施肥,亩产就很难再提高了。而且,土壤板结,把土地搞坏了,损失更大。

记者:是啊,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朱清时: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文化学术氛围被淡化了,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非常浮躁,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出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有两张中学时的成绩单。一张是16岁时,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英语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另一张是18岁时,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国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可见,郭沫若当时算不上优等生,第一张成绩单平均79分,国文、图画等3门功课不及格。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比较优秀。可是,郭老后来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考古学家。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 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还有,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是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大学。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了解这些大师的经历,可以帮助认识为什么我们教育界没有培养出大师?可以激励我们坚定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的信念,让我们把真理坚持到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清时:想象力让我一生受用无尽
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高分压力致优秀人才被扼杀
朱清时:打破常规建设一流大学,助力深圳教育改革发展
朱清时:让大学回归本来面目
中科大副校长:警惕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本科化
南方科技大学今年在皖招生20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