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翻译成白话就是,天所命的叫作性,顺性发展叫作道,修明其道叫作教。“天命之谓性”的提法,是将性与天和命挂钩,强调性的终极根据在于天,在于命。“率性之谓道”和“修道之谓教”是道德修养的两种方法,中庸解释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所谓“自诚明”的“自诚”,即谓先天道德禀赋,“明”即“觉知”。 有了这种道德禀赋,真心实意地敬守这种道德禀赋,自然就是觉知的,就有很好的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而不需经过后天的训习;所谓“自明诚”则是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点拨,才得以明白、觉醒,而进行道德修养。《中庸》论述了两种方法,但更赞赏第一种。

《中庸》在道德境界上,既讲“中”“中和”,也讲“诚”。所谓“诚”,从字面上看是精诚、纯正之义,但《中庸》的作者却把它说成是贯通天人的绝对精神:“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也是“中庸”精神的体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从这里出发,《中庸》围绕着“诚达天道”和“诚致中和”展开了全面的论证。首先,“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这是说惟诚才可以化育人德,化成人道。《中庸》说“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即是。其次,“诚”也是由“内圣”而“外王”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故君子诚之为贵”;另一方面,“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因此,“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最后,在《中庸》的思想体系中,“存诚尽性”还是贯通天人的关键:“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诚是贯通天与人、内与外的合一之道。故《中庸》又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是说,通过“存诚致性”,就可以进达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中庸》的生命观(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中庸》10句经典名句
第三十二章|《中庸》没有那么难
一口气读完《中庸》
陈立夫:中国的宗教是什么
富金壁:《中庸》是关于君王道德修养的讲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