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来这个世上,是为了揭露一场暴行

张纯如(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著名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而闻名。这是第一部非常全面而且深入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1997年,这本书在大屠杀60周年之后出版,西方世界这才第一次无比震惊于这场人类史上的惨烈暴行,而那个时候的张纯如年仅29岁。

这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来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然而,她的生命却又那么脆弱……

1995年盛夏,当张纯如身穿圆领衫大短裤,行走于南京街头时,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个来自异国的年轻姑娘,能和这座城市以及那段久远的黑暗历史建立如此紧密的纽带……

1995年夏,张纯如在南京

从小就对中国的经历充满好奇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诞生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美丽校园中。一年后,作为物理学博士后的父亲和生物化学博士后的母亲,进入伊利诺伊大学成为教授。又一年后弟弟纯恺出生。

在世界顶尖高等学府的优美环境中,张纯如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有一年父亲张绍进从台湾探亲归来带回一张蚕纸,蚕卵孵化后,父亲教他们用桑叶养蚕,姐弟俩着了魔,每天守着蚕宝宝看着他们长大,吐丝成茧,这来自中国的古老游戏,让少年张纯如对那遥远的血脉之根产生好奇。

儿时张纯如(右一)与家人合影

张纯如会问母亲张盈盈:我们为什么会要到美国来?为什么不呆在中国?她最好奇的是,父母像她那么大的时候,在中国是什么样子。

母亲就告诉她:我们那个时候在逃难。

张盈盈1940年出生于战乱中的重庆,从那时起一直到1949年,她人生中的前十年一直在跑警报、疾病、饥饿、战火和全家人的颠沛流离中度过。1937年日军逼近南京,正在国民政府任职的张纯如的外公张铁君,从水陆撤往湖南,他和妻子相约在芜湖会合,然而苦等四天,妻子还不见踪影,最后一天官船即将起锚,张铁君绝望地对着江面,呼喊妻子的名字,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从远处驶来的一艘小船上,妻子探出了身,喊道:我在这里。

张纯如从小就对这段历史很有兴趣,她说,假如外公外婆失散,那就没有妈妈,也没有她了。

中国人的苦难历史,就这样以一个家族传奇故事的方式,从外公外婆传到母亲,再传到张纯如这里。

1972年,张铁君和妻子移民美国,在外公那堆满中国古籍的书房里,张纯如被一遍遍告诫着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个中国人。

中学时代的张纯如

1985年,17岁的张纯如考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如果顺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她会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大二时她却忽然决定转到新闻系,她的选择虽出人意料,但依然获得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张纯如本性中对文字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好奇统一了起来,这个世界从此多了一位重要的纪实题材作家。

但张纯如开始的职业之路并不顺利,实习后她被美国几家著名媒体拒绝,为了养活自己,她还送过外卖。

20岁的张纯如身材高挑,非常美丽,但派对、约会、时装、购物,这些寻常女孩乐在其中的事物,完全不能占用她的精力,她也从不为情所困。她的心里有一个目标:她要写一本很好的书,变成世界名作家,这个是她的梦想。

1991年,张纯如和初恋男友道格拉斯·布瑞特结婚,同年,张纯如的作家生涯曙光初现,导师将她介绍给出版人苏珊·拉宾那,后者要她写一部关于从美国回到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书。

1992年的某一天,张纯如和母亲在外公外婆家相见,当晚张纯如兴奋地向母亲讲起她的新书,以及第二本书的选题计划。张盈盈对这些选题都不感兴趣,她建议女儿写至今仍然很少有描写二战中中国的英文书籍,也再次谈起了父母在长江边险些失散的故事,谈起了南京大屠杀。

张盈盈在后来的文章中说: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晚上,我们聊了那么多,以至于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这便是《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缘起。

这些照片击中了她

1994年,张纯如的第一本书,描写钱学森生平的《蚕丝》出版,书名“蚕丝”灵感来自于她儿时养蚕的经历。张纯如在她的“畅销书作家”的理想道路上初露锋芒,但就在当年,她迎来了扭转她一生的时刻。接受母亲的建议,张纯如开始关注中国抗战的素材。

1994年12月13日,她在加州参加一次会议时,看到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这些照片猛然击中了她。

她说:我感觉到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一具无名的尸体。在半个世纪之后没有人会关注,而那些犯罪者甚至会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尤其让我感到恐惧。

在后来的书中张纯如这样写道,“尽管孩提时代我就听到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情,但却从未做好准备看到这些照片。在这个极度痛苦的时刻,我醒悟到不仅生命是脆弱的,人类的经验本身也是脆弱的”。

随后张纯如给出版人和母亲打电话,说她必须把南京大屠杀作为下一本书的题目,甚至甘愿自费出版。

张纯如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档案馆

开始写作前,张纯如震惊地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竟没有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权威专著,而相关资料也稀少零散、湮没无闻,她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在这里她有了惊人的发现。

1995年1月的一天,张盈盈忽然接到女儿的电话,电话那边张纯如哭了起来,原来她刚刚读完了魏特琳日记,魏特琳和张纯如一样,也毕于伊利诺伊大学。

1937年,明妮·魏特琳在南京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期间,目睹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并以人道主义的勇气和坚持,在学校内庇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使他们免受凌辱,她本人也数次遭受日军威胁面临险境,而在1940年回国后,南京大屠杀却像一个无法摆脱的恶梦,始终折磨着她,不久,魏特琳自杀身亡。

同样作为勇敢的女性,魏特琳的悲剧引起了张纯如的强烈共鸣。

1995年盛夏,张纯如从美国飞往香港,然后转乘火车从广州来到南京,从这座陌生而略显凌乱的城市里,张纯如开始探寻六十年前历史浓雾中的血腥味道。

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前

被介绍来协助她工作的几名中国友人一开始惊讶于张纯如的年轻,但很快他们就被她的执着与勤奋打动,张纯如跟随向导穿行于当年城边的各个刑场,无数平民青壮年被日军当做隐藏的士兵而被集体杀戮,她忆起儿时外公外婆和父母向她讲述的场景,扬子江水都被血水染红,那时她甚至认为这只是长辈口中夸张的故事。

她又走进那些曲深里巷采访大屠杀的幸存者,每一个老人都极其渴望滔滔不绝、情绪激动,他们的痛苦过于深重,好像在老死之前都不能一吐为尽。

张纯如在南京采访大屠杀见证者

张纯如说:有时我感觉像在做时空旅行,比如一名受害者面对面地跟我说她曾经反抗企图强暴她的三个士兵,而她的照片是我见过的,一个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女孩,满身都是伤口,六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眼前这个老人跟我说的她当年的遭遇,这对我触动很大,我切身感受到大屠杀不仅仅是在六十年前,到今天还影响着人们。

1996年4月,《南京大屠杀》一书进入到了最艰巨的写作阶段,埋身浩瀚而黑暗史料中的张纯如体重减轻、经常恶梦,头发一团团地脱落,她告诉父母,有时她必须起身远离那些文件,深吸一口气,她觉得痛苦万分,几乎窒息。

张盈盈深为女儿忧虑,在给母亲的回信中,张纯如这样写道: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将这些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1996年5月25日,张纯如来到外祖父母的住处,此时外公已经去世,她对身患癌症的外婆进行了正式的采访,她再一次问起了那个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的外公外婆在1937年的长江边险些失散的故事,但这一次,张纯如不再是个好奇的听众,而是一个庄严的追寻者和记录者。

《南京大屠杀》震惊了西方世界

1997年12月1日,全球最重要的杂志之一《新闻周刊》中出现了几个大字,“揭露南京大屠杀”,张纯如的第二本书《南京大屠杀》,正式在全北美推出。

1998年1月14日,张盈盈夫妻接到正在外签售的女儿的电话录音,张纯如惊喜地告诉父母,她的书在全球最权威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已经上升到第15名,录音中她哭出声来,张盈盈夫妻也激动万分,他们回话说纯如,你成功了。

张纯如是第一位如此年轻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华裔作家,《南京大屠杀》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西方对纳粹残害犹太人的罪行研究汗牛充栋,但对日本法西斯的揭露则几近空白。

此后《南京大屠杀》一书数次加印,张纯如奔走各地开始了漫长的签售和演讲活动,众多专家学者也对这本书高度评价,著名专栏作家乔治·威尔说,晚到的正义不一定意味着正义不被承认,对大屠杀的遗忘等于第二次杀戮。

张纯如曾在演讲中这么说:《南京大屠杀》成为畅销书我感到很幸运,我不想让这段历史从此消失,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的生命从此灰飞烟灭,所以我写了这本书,真正困扰我的是日本的强硬势力,他们想让这段历史消失,我认为这是对遇难者的侮辱,人们应该为阻止集体屠杀行为而斗争。

张纯如以她的书和激情澎湃的演讲不但成为北美华人,也是大多数民众欢迎的明星,《读者文摘》选她作为1998年9月份的封面人物,很自然地她也成为世界各极端右翼团体,尤其是日本右翼攻讦的目标。时任日本驻美大使批评她的书,“一面之词,错误连连”,之后一些恶意来信出现在她的信箱,其中一封中还夹着两颗子弹。

女儿与日本右翼的正面交锋让张盈盈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提醒女儿注意,张纯如当时认为母亲杞人忧天,同时,无数的战争受难者来向她倾诉痛苦,她被看做花木兰和秋瑾式的人物,甚至被誉为“中国的圣女贞德”,很多人开始来劝她从政,这些都令张纯如深感不适和忧虑。

1999年,身心俱疲的张纯如又重新投入了写作,第三本书的题材依然是她最关切的华人。

2002年,张纯如的孩子克里斯托弗诞生。2003年,厚达五百页的《美国华人》一书出版,当年年底,她就开始接触第四本书的题材,这些二战中被日军俘虏的美军战俘的经历恐怖得不可言喻,张纯如常一边听采访录音一边流泪。

《南京大屠杀》后,父母建议女儿不要再接触此类残酷题材了,但张纯如说,她不能背弃那些老兵,让他们被人遗忘。

张纯如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时间来到2004年,没有人能够预想到这会是张纯如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张盈盈在之后的岁月中,仔细的回忆那一年的每一天,试图找出女儿自杀的轨迹,当年3月到5月,为推广《美国华人》张纯如穿梭北美大陆,密集参加签售活动,签售接受后张盈盈发现一向风风火火的女儿忽然变得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一次,她向母亲讲述了旅行中的一幕:有个人演讲后走过来,用充满威胁的口气对我说,如果你加入我们组织的话或许可以安全些,我大吃一惊,不知道如何回答他,立刻走开了。

这个细节当时并未引起张盈盈足够的重视,但事后回想这或许就是扭转女儿一生的一幕,这个威胁她的人到底是谁?他后来又做了什么?随着张纯如的去世,一切已成不解之谜,但无疑在这次签售途中,女儿遭遇了令她极为恐惧的事情,因为此后她变得越来越消沉。

6月,张纯如忽然开始怀疑儿子得了自闭症,并且得病的原因是自己给他打了太多的疫苗,张纯如为此深为焦虑和自责,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她的精神过敏,但在张纯如离世后的第二年,克里斯托弗果然被确诊为自闭症,事实证明了张纯如超越常人的敏锐。

2004年8月11日,张盈盈来到女儿的住处,她发现张纯如几天没怎么吃饭睡觉,几乎垮掉了,但她还在收拾行囊准备第二天去路易斯维尔采访美国战俘老兵,那是张盈盈后悔终生的时刻,出于对女儿决定的一向尊重,虽然心中有明显不祥的预感,但张盈盈没有竭力劝阻女儿,事后想来,如果充分休息后再长途奔波也没悲剧就不会发生。

8月13日凌晨两点,尖锐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中张纯如的声音惊恐万分:她看到旅馆的窗子外有人在窥视她,而旅馆的电视里则忽然出现了恐怖的画面。张盈盈夫妻马上赶往路易斯维尔,他们在医院的精神病房见到了女儿,她被诊断为躁郁症发作。之后的三个月,张纯如换了三位精神科医生,但她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而是趋向严重,曾经充满活力、神采飞扬的她时而郁郁寡欢、神情恍惚,时而情绪暴躁、脸色铁青,最后一个星期,她拒绝父母来家中探望,女儿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老夫妻心痛至极,但却茫然无措。

2004月11月9日,在留给丈夫、父母和弟弟一封打印出来的遗书后,张纯如离开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的寓所。当天深夜,她的遗体在一处高速公路旁的车中被找到。

张纯如用一把买来的古董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出版一样,张纯如的死再次震惊了世界。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曾与张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在评价《南京大屠杀》一书时就说,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光阴中,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而有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愿意站出来,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在张纯如的葬礼上,有人献上这样的诗歌:

如彩虹一般,你带给人间美丽希望;

如彩虹一般,你展现天地间一座桥梁;

如彩虹一般,你只能短暂的逗留,

留下来的人们只有无限的回忆;

如天使般,你代表 善良勇敢;

如天使般,你是她的使者,

为正义,

你为无言者请命,为历史见证,

为人道,你付出自己的生命。

没有什么耻辱和怆痛是可以被彻底清除的,在那些不肯沉睡的记忆里,在虽已结痂的伤疤下,永远都有血在流淌。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位勇敢而正义的女性——张纯如,她来到人间,用她的热血,揭露了一场暴行,表达了一种真实的声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佳片U约】香港.加拿大二战经典:《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她的生影响了全世界,她的死更是震惊了全球,今天不能不说的她
张纯如:用生命撕破侵略者的丑恶面纱……
她为研究南京大屠杀付出生命,再多赞美都是苍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遗忘
《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你因何而死?
南京大屠杀80年祭 | 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