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李白同时代 四十岁还在蹭饭吃 他凭什么成为人生赢家

1271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冬,河南睢阳,两位挚友,在经过短暂的相聚之后,又要分别了。

 

其中一位名叫董庭兰,当时的乐坛名流,娱乐界明星。然而,他似乎有点忧愁,不只是为了眼前的别离,也为了自己的前程。

 

风大雪大,人生前程何处,董先生正在迷茫之际,给他送行的朋友送给他两句话:不要担心前面的人生路途上没有知己,你人脉辣么广,肯定能成为人生赢家。

 

这几句写成诗就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董庭兰的那位,就叫高适。


 

董庭兰,在诗的题目里,就叫董大,这首诗名为“别董大”。

 

高适在凛冽的风雪中,给似乎有点落魄的朋友煲了这碗热气腾腾的鸡汤。

 

其实,董大的人生一直很成功,他似乎用不着这碗鸡汤。

 

相反的是,送这碗鸡汤的高适,却正处于最需要鸡汤抚慰的低谷阶段。

 

送别董大的那一年,是公元747年,高适43岁。

 

李白43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

 

王维43岁的时候,已经是他考上状元之后的第十三个年头了。

 

而高适43岁的时候,还在问着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他游荡在中原,四处蹭饭吃,“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他的祖父是将军,他的父亲也是广东地方官,门第不低,官N代。然而,到他的时候,居然开始乞讨了。出生河北的他,自小跟着父亲在广东,就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父亲死了!


 

他也曾和大V李白同框,在送别董庭兰的前三年,他和李白同游,同行的还有杜甫,他和李白好到同一床被子睡,你牵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袖,“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

 

高适有知己,却没有前程。

 

天下人也认识他,却没有什么用。

 

李白名气很大,却跟他高适没什么关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其说是送给董庭兰的,不如说是高适送给自己的。

 

43岁的高适,什么也没有,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地参加科举考试,那是他人生唯一的出路。苦熬之后,人生前方那紧闭的两扇大门,终于透出一丝丝光明。

 

高适金榜题名了。

 

那一年,高适五十岁。

 

那是公元753年,大唐王朝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再过两年,就是安史之乱。


 

人生的好转并不等于逆转,中进士就牛掰了吗?进入体制,成为一名小吏,比在体制外更不开心。

 

上班不开心,要看上级的脸色,还要跟着一起欺负老百姓,“迎拜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下班也不开心,“归来向家问妻子,居家皆笑今如此”,家里人说他活该。

 

他想升职,有什么途径呢?对了他也算是诗坛大V,借这个名声升职总可以吧。

 

然而,有一个人对他说没门。

 

这个人是李林甫。

 

李林甫还对杜甫说过没门。

 

这个时期的高适,前路在哪里?知己在哪里?

 

既然朝廷不懂我,那我还是辞职吧。

 

高适辞职了,又跑出去穷游,游着游着,他碰上了人生第一个管用的知己。

 

这个知己名叫哥舒翰,当时大唐第一名将。

 

哥舒翰是高适生命中的贵人,哥舒翰虽不怎么懂诗,然而他懂高适的才华,也愿意用高适的才华,他不仅将高适提为机要秘书,还毫不吝啬地在唐玄宗面前夸高适的才能,“充(哥舒)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


 

唐玄宗可能是从哥舒翰口中第一次听到高适的名字吧,他对哥舒翰说,此人这么有才,那你就好好用着吧。

 

高适的职场生涯,开始熠熠生辉。

 

然而,熠熠生辉没多久,大唐帝国的灾难来了。

 

安史之乱来了!

 

谁去平叛?当然是第一名将哥舒翰,这个一杆铁枪横扫天下,曾经兵进青海收复天下第一难关——石堡——的名将,在王朝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难时刻,又挺枪上阵了。

 

然而,哥舒翰哭了,在带着大军从潼关出发之际,哥舒翰和三军将士哭得泪人儿似的。

 

潼关历来易守难攻,最正确的战略应该是死守潼关,以逸待劳,而不是选择在这个时候主动和杀气腾腾的敌军正面交战。

 

此去几乎等于送死。

 

而高适也是这哭得泪人儿一群人当中的一员。他当时跟随哥舒翰出征,官职是监察御史。


 

人生刚刚出现一线光亮,又要熄灭了。

 

果然不出所料,哥舒翰大军惨败,当时已经中风坐着轮椅的哥舒翰被俘虏,后来又被杀。

 

高适有点背运,好不容易找着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知己,命运却被一场大败仗撕得粉碎,理想就要随风而去了。

 

然而,高适有一点做对了。

 

他跑得快,而且跑对了方向。

 

五十二岁的高适,体力还不错,在乱军之中跑掉了,但逃跑不等于逃避,你得跟着组织的方向跑。

 

李白朝着南方跑,带着家眷,而高适独自朝着大唐朝廷撤退的方向追赶,此时杜甫也和他在同一条路径上,李白和高适是背向而行,而杜甫和高适则是数学里的相遇问题。

 

杜甫和高适没有相遇,他运气不好,被叛军活捉,关在长安,于是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在他官小,名气小,没有引起注意,没多久就跑了。


 

还有王维,富贵缠身,跑不动了,被逮。

 

而高适的运气相对好一点,他从骆谷往西边跑,日夜兼程,终于追上了正在逃命的唐玄宗。

 

见到唐玄宗,高适同学不是痛哭,也不是吐槽,而是冷静地总结了经验教训,显示自己的政治军事理论水平。

 

他认为哥舒翰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其身体状况不佳,头脑不太清醒,“疾病沉顿,智力将竭”。

 

然后,他没忘记帮助唐王朝肃清杨国忠的有害残余影响呢,他大义凛然地鞭尸杨国忠:这个大唐王朝的两面人,昏招连出,强迫哥舒翰主动出击,犯了战略战术上的致命错误。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要挑明自己的立场,提醒唐玄宗:我曾经和杨国忠据理力争,可惜不被采纳,“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

 

当时,朝廷的倒霉事够多的了,吐槽在这个时候不合适,大唐王朝需要正能量,需要良好的建议。

 

别忘了,高适是将门出身,在边关混过,他的血液里跳动着军人的灵魂。

 

高适果然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他照顾皇帝的面子:陛下您这次撤退是正确的,就好像一个人遇到有毒之蜂,先避开一下,这不丢脸,有一种撤退就叫前进,说的就是陛下您,“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

 

满满的正能量,对当时处于败局的唐朝确实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当时人心混乱,队伍不好带,高适一来,队伍又好带了。



哪个领导不喜欢正能量?当年有哥舒翰的推荐垫底,加上眼前非凡的表现,唐玄宗给高适的政治表现打了个满分,这样给评语:

 

“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说他既有真实才干,又有文学素养,懂得大体,有长远目光。

 

从这一次会面开始,高适开始转身,从诗坛转向政界。

 

高适遇到了人生第二个管用的知己:唐玄宗。

 

人生的际遇,就是数学上的相遇问题,而作为一介屌丝,要遇到知己,遇到机会,你就要跑得快,跑得到位。

 

高适当官不如意,扔了乌纱帽跑了,结果在河西遇到哥舒翰。

 

遇到战败,在乱军之中跑了,结果在西南遇到唐玄宗。

 

相遇,其实也是追及,跑快一点,才追及到知己,追及到机会。

 

还有一点,要有专业。

 

高适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确实有金刚钻,因此他敢揽瓷器活,安史之乱这个瓷器可不是那么好揽的。

 

唐王朝真的给了他瓷器活。


 

为了应对安史之乱,唐玄宗将自己的儿子一个个分出去当战区司令,以保住李家江山。

 

高适跳出来说:NO。

 

朝廷想靠皇子分忧,结果却是孵化新的叛军。

 

没多久,永王李璘在江淮造反的事实,为高适的政治眼光做了一个最好的证明。

 

既然有叛乱,就得平叛,平叛这个瓷器活谁去揽?

 

高适又跳出来说:我去。

 

当时的皇帝是李亨,也就是唐肃宗,他擢升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负责讨伐李璘,平定江淮。

 

而此时的李白,和高适走了一个相反方向:他投靠了李璘。

 

这一对曾经同被而眠,携手而行的基友,从此分道扬镳,成为敌我。

 

结局是:唐朝胜,永王败。

 

高适成为彻底的大赢家。

 

而李白,输得干干净净。


 

同一件事情,高适的做法是画龙点睛,李白的做法却是画蛇添足。

 

他们的区别,在于政治素养。李白没有这个素养,却还是要往这个上面凑,一凑就几乎是粉身碎骨。

 

高适有这个素养,一凑上去就如鱼得水,辉煌腾达。

 

人生的路线,其实也就是一条专业路线。

 

等高适的专业人生路线,和李白的非专业人生路线,再度交叉的时候,画面是这样的:高适奉命逮捕李白。

 

李白转型失败,高适转型成功,再次相遇,已经是文艺男和政治男的区别。

 

文艺男写信向政治男求救,政治男不回。

 

文艺男的妻子登门求救,政治男闭门。


 

几经周折,多少眼泪,李白总算得到赦免,免于死罪,免于流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那种轻快,就是这个时期写下来的。

 

而这一切,都和高适无关了。

 

就好像当年李白的红,和高适的前途无关。

 

高适坚持扮演政治男的角色,走政治男的人生路线,不再有回头。

 

就世俗人生的遭际而言,高适明显是一个赢家,不能说他赢了李白,但是他赢了自己,为诗人的世俗待遇争了一口气。

 

史书上这么记载:“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是唐朝诗人中的一个异类,一朵奇葩,官儿做得最大,仕途最顺利。

 

或许有人说:诗人张九龄不是宰相吗?

 

错,张九龄首先是政治人物,然后才是诗人。

 

高适的存在,除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碗鸡汤,除了雄起悲壮的边塞诗,他还有一个使命,就是告诉天下人:原来,诗人也可以有世俗意义上的幸福。

 

而这份幸福,是用抱负和专业换来的。抱负决定了他能在败军之际挺身走险,不是自己逃命,而是跟着组织走;专业决定了他能在关键的时刻提出关键的点子。

 

你给一个王朝多少实质意义上的帮助,这个王朝才给你多少实质意义上的物质幸福。



尽管这个公式未必经常有效,但还是存在的。


唐王朝陷入混乱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也不是“三吏”和“三别”,需要的是王霸大略,兵法对策。

 

高适正好提供了这个。

 

当我们今天吟咏这首别董大的时候,或许会明白更多的人生套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人高适五十岁中进士 依旧成“人生赢家”
诗人高适:只要努力,无论何时都不晚,五十岁中进士,成人生赢家
唐朝大诗人中最显达的他,晚年人生开挂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扬镳
莫愁莫愁!一首诗告诉你,43岁依旧贫贱落魄的他为什么会走上人生巅峰
说走就走带上唐诗 之八《古吹台边梁园情》 文化抚顺
高适:那一年,和李白一起刷朋友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