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灭吴建业之战
 
 

公元280年, 晋灭吴建业之战

  孙皓出降 该图引自连环画《三国归晋》。需要指出的是,该图与史实不符。据《晋书·王濬传》记载:孙皓投降时“肉袒面缚”,即袒露上身,愿意接受惩罚,但此图中,孙皓并未“肉袒”

  公元280年一月,晋国出动20多万大军,对吴国发起全面进攻。晋军分为东(兵分1路、2路)中(兵分3路、4路)西(兵分5路、6路)三个作战集团,共6路大军(红色箭头表示)南下东指,分别从长江防线全线,向江陵(今荆州)防区、武昌防区(非今武昌,而是以今湖北鄂州为核心的区域)、扬州防区(非今扬州,而是以今南京为核心的区域)三个战略区挺进。晋军所到之处,吴将OTD>
 
 公元280年3月15日,(吴主)孙皓袒露上身,把自己反绑(“肉袒面缚”),到王濬帐下投降,东吴就此亡国。

  这一年发生的晋灭吴建业之战,是南京建城后第一次面临血与火的考验。有史以来,这也是南京京畿地区大规模攻防作战,在南京作战史上应属首战。同时这一战又是决定吴国生死存亡的战略决战。是役晋灭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而实际上,一个长期被人们忽略的事实是:在这次战役之前,吴国在蜀、魏相继亡国后,已经独自面对晋支撑16年之久,甚至在战略上一度占据了主动。然而,吴国最终还是被晋“吃”掉了?原因何在?

  思辨/文

  战争背景

  三国鼎立结束,

  吴晋两国南北对峙

  在不少人印象中,蜀国一垮台,三国均势被打破,吴国马上就跟着完蛋了。但实际上,吴国并没有接蜀而亡,而是继续与魏(晋)对峙了16年之久。更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期间,吴军还主动发起了4次进攻,而同时期晋对吴的进攻只有2次。吴国在表面上占有战略主动。

  吴、晋的外交斗争从纸上转移到酒宴上

  公元263年,蜀国灭亡;264年,吴帝孙皓即位;265年,魏国被晋国取代。自此,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演变为吴、晋两国南北对峙。

  东吴永安七年(公元264年),时年23岁的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侯孙皓从封地启程前往建业(今江苏南京)即帝位,是为吴国第4任皇帝。随后,他将自己待了6年的乌程改名为吴兴,并改元元兴元年,希望这两个吉祥的名字为自己带来好运。孙皓即位不久,就收到魏国丞相司马昭的劝降书。孙皓回书拒绝。

  尽管双方的书信往来火药味很浓,东吴方面还没有打算与魏国断交翻脸。因此,孙皓派遣光禄大夫纪陟(掌管议论的文官)与中郎将弘璆(孙权外甥,统领皇宫护卫的武官)回使魏都洛阳。吴、晋两国的外交斗争从纸上转移到酒宴上,纪陟在席间与司马昭进行了精彩的伐交之战 :

  司马昭问:吴国的战备建设怎么样?(吴之戍备几何?)

  纪陟答:从西陵到江都沿长江5700里都无隙可乘。(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

  司马昭问:这么宽大的防御正面,不可能都固若金汤吧?(道里甚远,难为坚固?)

  纪陟答:我国疆域辽阔,但真正险要又必须坚守的地方不过四处。打个比方吧,八尺男儿也会生病,但身体经常被疾病侵袭的部位只有几个,只要保护好就可以有效预防。(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塞亦数处耳。)

  吴国外交官应对机智得体,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挫败了司马昭威逼迫降的企图。司马昭“先礼”失败后,也没有“后兵”。一方面,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通过灭蜀积攒了政治资本,急于取代曹魏。另一方面,他刚刚失去了邓艾、钟会两员大将,伐吴暂时有心无力。

  蜀亡后,吴国连续四次主动进攻晋国

  关于东吴与魏(晋)的军事关系,有两组数据往往被忽略。

  一组是2:10。从赤壁之战到西蜀亡国这段时间,吴国遭到魏国入侵达10次;而从蜀国灭亡到三国归晋,吴国被晋国进攻仅2次。也就是说,三国鼎立演变为南北对峙后,吴国遭到魏(晋)入侵的次数反而从10次剧减为2次。

  另一组是4:2。蜀亡后,吴国主动进攻晋国4次,是晋攻吴的两倍,且其中两次属战略性进攻,皇帝担当主帅御驾亲征。

  很显然,蜀国灭亡后5年中(263年~268年),东吴唇亡齿寒,处于敌情观察和战略调整阶段,先取守势。结果发现,魏(晋)不仅没有趁热打铁,挟灭蜀之威继续攻吴,其内部反而出现有利于吴国的变化。一方面,灭蜀的两员大将邓艾与钟会先后身死;另一方面,司马氏取代曹氏,以晋代魏,需要巩固内政。见此,东吴决定改取战略攻势,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于是连续4年发动4次进攻,平均每年一次。尽管吴军力有未逮,屡战不胜,但反映出孙皓并不满足于做江南一隅之主,他有统一天下的愿望。这里有一个情节颇为生动,《三国志》中没记载,《晋书》里也找不到,笔者在《资治通鉴》发现了。东吴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在接见孙皓时说:我老早就为你准备好这个座位了。(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孙皓也说:我在南方也为你准备了这样一个位子。(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公元271年后,4次北伐4次战败的吴国再无进攻行动。

  建业之战

  孙皓的5700里长江防线

  是怎样崩溃的

  西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张弘反叛被平定;274年,陆抗去世;279年,树机能起义被镇压;279年,王濬在益州造好舰船;司马政权也已稳固。西晋见伐吴时机完全成熟,遂于西晋咸宁五年末(公元280年一月)出动20多万大军,对吴国发起全面进攻。从晋国的战略指导及部署看,晋军分为三个作战集团,每个重兵集团分为两路,并肩突击,共6路大军南下东指,分别从长江防线全线,向荆州、武昌、扬州三个战略区挺进。

  淮河已失,长江防线一分为三

  为应对迟早要来的晋(魏)的进攻,16年来,吴国备战情况如何?

  江南之国自古有“守江必守淮”之说。历史上多次战争表明,南军若据守淮河,北军要突破该防线,再穿越水网纵横的淮南江北,实力必然遭到很大消耗。北军即使推进到长江北岸,又需筹集大量船只,殊为不易。因此,历史上北军铆足劲攻到长江边,也往往只能望江兴叹。此前楚霸王项羽如果从乌江(长江之一段)南渡,刘邦大军断难追止,遂有古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然而,孙皓即位时,吴国基本已失去了淮河防线的战略缓冲区 。至东吴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底,东吴在军事地理上唯一的依靠只有长江“天堑”。从历史上看,长江值得信赖。据《资治通鉴》记载,北方曹魏虽“屡起锐师”,但往往打到长江边就打不动了,只得打道回府(“临江而旋” )。魏文帝曹丕曾两次率军10余万伐吴至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在江北)。第一次,魏军在长江北岸向南望去,见吴军防备严密,无隙可乘,非常害怕,扭头就撤了(魏人自江西望,甚惮之,遂退军 );第二次,曹丕望江兴叹:唉,这是老天要阻隔南方与北方,不让我统一天下啊!(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吴、晋决战前,东吴长江防线自西向东划分为三大战略防区,即荆州防区、武昌防区(非今武昌,而是以今湖北鄂州为核心的区域)、扬州防区(非今扬州,而是以今南京为核心的区域)。

  长江天险有赖于守御者的有效利用,否则险无所用。孙权依托长江屡屡挫败曹魏南征企图,犹“存不忘危,安必虑危” 。长江使孙吴政权实现了拥江自保,但也导致吴国君臣形成了“有长江就有江东”的心理定势。

  孙权死后,孙吴朝野上下都有偏安心理,以为长江天险可以永保吴国安全太平。(怀偷安之计,以为长江之险可以传世 )。结果,在前线,吴军水师官兵利用军舰的便利,在长江沿线做起了买卖(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在后方,多数官员不思长进,只知道享受荣华富贵,以为有长江天险,什么都不用担心。(玩富贵而恃阻险。)

  陆抗死前预警,孙皓置若罔闻

  晋国总兵力达50万,是吴国23万兵力的两倍多。不过,晋军过不了长江,兵力再多,徒有理论上的意义。东吴水师长期保持5000余艘舰船的规模 ,对北方魏(晋)形成了独特优势,得以拒江自保。但到了279年,东吴赖以恃之的水师优势为晋所夺,两国的水师实力发生逆转。

  开始,晋武帝司马炎让益州刺史王濬调用屯田的五六百人打造战舰。王濬嫌人手太少,一年造不了几艘船,等后面的造好,前面的都腐烂了。因此,他干脆自作主张,把益州万余驻军全部拉来开工造舰。积7年(272年~279年)之功,益州水师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实力已赶超不思进取、裹足不前的东吴水师。

  王濬在益州造船的规模实在太大了,到了无法保密的程度,以致木屑“蔽江而下” ,满江尽漂造船凿下的木屑,漂到建业,惊动了东吴君臣。东吴最后一代名将陆抗临死前上书预警:如果敌人乘坐舰船顺流而下,几乎一日千里,像流星和闪电一样快,突然攻到眼前,搬救兵压根儿来不及。这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绝非边境的小冲突那样简单。可惜孙皓安逸太久,听不进去。

  为了阻止长江上游晋军舟师顺流而下,吴军在丹阳(今湖北秭归西南)附近的要害险峻之处采取了两个阻截办法。一是铁索横江。阻陆军可置路障,滞水军可用水障,而且水障比路障更难清除。尽管水障只能阻敌而无法退敌,但至少能暂时阻滞对方,争取时间加强备战。为此,吴军在长江出三峡处跨江横置铁索数十条。二是沉锥江中。江中铁锥长丈余,如晋军船只开过,可划破其水下船腹,达到致沉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防御措施并非吴国中央的指示,只是地方官建平太守吾彦的局部举措。王濬在上游造船的动静太大,木屑顺江东流。吾彦见状大惊,遂携屑入京,面呈皇帝并建议加强江防,但未被孙皓采纳。吾彦只好动用地方力量,自行在防区内沉锥横索。

  晋水军顺江而下,东吴防御土崩瓦解

  刘禹锡有诗云:“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不少人看到这句诗,就嘲笑吴国只知道消极防御。其实,江面横索与江中沉锥都不失为防御晋军从水路进攻的好办法,这两道防御设施在实战中失效,不仅如上所述没有兵力防守,没有火力封控,关键是晋军开战前就从捕获的吴国间谍口中得知这两道防御设施,所以在发动进攻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为清除江面铁索,王濬采取了“火烧法”:制作长10余丈、大数十围的火炬,灌上麻油放在船头,遇到铁索就点火,顷刻间就将其烧断,打通长江水道。江中沉锥,江面上看不见,吴军如果得计,应该能破坏晋军部分大船。但晋军为排除水面下的铁锥,采取了“以筏吸锥”的办法:事先准备几十张大筏,并将其连成一片,顺江放下,铁锥遇筏则扎于筏底被带走。

  王濬一路突破铁索与铁锥这些水障后,大军顺流东下,与杜预一路协同,从西、北两个方向会攻长江中游防御要地荆州。荆州地区吴军共5万至8万,据守秭归、荆门、夷道等沿江要点。吴军要面对两路晋军8万多的兵力 。双方兵力大致相当,但吴军被打得一败涂地。丹阳(今湖北秭归)于2月1日失守,荆门与夷道(均在今湖北宜昌附近)接之陷落。西陵督孙歆自乐乡(今湖北松滋县东,在长江南岸)率军沿江西上,企图阻止王濬水师,失利而归,旋被杜预派到江南的奇兵擒去。随后,吴水军都督陆景 (陆抗次子)被王濬击败身死。2月17日,吴国江陵督伍延不敌杜预,被斩杀。

  晋军西集团只用了1个月就拿下荆州,接着与晋军中集团一起会攻长江中游的吴国战略要地武昌。武昌驻军本有西援东救的战略机动任务,但荆州危急时,武昌方面并未派出援军。这是因为仅3.8万驻军的武昌防区也面临当面强敌由北而来的巨大压力,战略要点夏口(今湖北汉口)与武昌分别遭到晋平南将军胡奋与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所率两路军队夹击。也许是看到陆景与伍延的下场,江夏太守刘朗与武昌都督虞昺干脆选择了投降。

  吴军3万精锐尽没,全国震动

  长江上中游战略要地荆州与武昌的陷落,使长江下游的扬州战略区直接暴露在晋军西、中、东三个集团的兵锋之下。扬州防区特别是吴都建业京畿地区是东吴防御重心,经营多年,按理当固若金汤。当时的吴都建业城比当今南京城小得多,城环大致位于今南京市中部,东起太平门,西至鼓楼,北起北极阁,南至淮海路。据明代陈沂考证,建业“周回二十里一十九步” ,约合今天的8600米。另据德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阿尔弗雷德·申茨最新研究成果,建业城面积为2公里×2公里, 即4平方公里,也就是边长2000米的一个方城,规模不大。今天所见南京城墙是明城墙遗迹,系常见的砖石结构。但建业城墙不是,它初为竹篱,后为土墙 ,大概也就是个土围子,坚固程度大大逊色于明城墙。

  荆州危急时,武昌没有派出援军,扬州也没有发兵相救,因为扬州方面同样面临晋军东集团10余万人的威胁,无法分兵。其中,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面临晋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所率数万 兵力的压力。江西(今长江下游北岸)压力更大,对面是晋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所率大军10余万 。进退维谷之下,吴国选择了主动出击,冒险一搏,意图打退对建业威胁最大的晋军东集团西路军王浑所部。

  为了鼓舞士气,吴国丞相张悌亲自出马,率领最精锐的3万吴军反击。东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二月,吴军逆势反攻。

  3月,吴军渡江迎敌,初战告捷。当时,吴军在杨荷遭遇王浑前锋张乔部。张乔麾下仅7000人,没想到吴军竟然主动发起进攻,只好闭栅请降。吴副军师(丞相属官)诸葛靓认为晋军是诈降,想乘机袭杀,被张悌制止。

  不久,吴、晋两军主力在版桥(离杨荷不远)相遇。只相当于军分区司令的沈莹率7000吴军精锐率先发起进攻,连续三次冲阵,不但没能撼动敌营,反而导致本军撤退时阵脚大乱。晋军乘机反击,晋降将张乔反水,又从后面掩杀,吴军大乱而败。吴军4名统将,除诸葛靓率数百败兵逃脱外,其余3人(丞相张悌、护军孙震、丹阳太守沈莹)都战死于乱军之中,军士7800人战死 。吴军3万精锐尽没,东吴全国震动。

  救命稻草闹笑话,2万水军不战而溃

  张悌率吴军渡江北进反击晋军王浑部时,吴国江南本土也被晋军东集团东路军还以颜色。司马伷遣军出滁河口(今南京龙潭镇长江北面)渡江南击,俘、杀吴军5万至6万。此役,东吴都督蔡机,版桥之战中侥幸逃脱的诸葛靓等将领战败投降。吴军在建业东南方向的次要防御区内又吃了一个败仗。司马伷麾下的东路军经龙潭向建业东南方向迂回,如一把铁钳,张口向建业城夹来。

  吴军在长江下游扬州防区连吃两个大败仗,战局急转直下。此时,上游8万晋军水师在王濬率领下浩荡东进,直下三山(今南京西南),迫近建业。晋军铁钳的另一只也张开了大嘴,自建业城西南方向夹过来,与东路军的钳口会合,只是时间问题了。见此,孙皓孤注一掷,动用了唯一的战略机动部队,于3月中旬遣游击将军张象率万余水军(吴国机动力量长期保持在1万人左右 )抵抗东进之敌。或许是受到3万吴军精锐尽失的震慑,张象军竟“望旗而降” 。

  就在孙皓行将败亡之际,吴将陶濬于280年3月率军7000进京勤王,及时赶到。陶濬是徐陵(即京口,今江苏镇江)督,本来受命前往广州镇压郭马叛乱,不料刚到武昌就得到晋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于是返回建业请战。孙皓抱着一线希望,向陶濬了解前线敌情,他竟答道:“四川造的船都很小,如果给我配备大船,我只需要2万人就可以搞定。”晋军王濬所造战船体型之大,数量之多,非吴军能比;所部水军更有8万之多,一路从四川打到建业,个个身经百战,士气和战斗力极强。大敌当前,主将陶濬竟说此昏话,当真说明东吴气数已尽。果不其然,2万人是凑齐了,但《三国志》中评述的“合众” 两个字,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除陶濬本部7000人外,其余1.3万人属于七拼八凑,是孙吴最后的家底。结果,这2万水军在出战的前一天居然全部逃散,吹牛大王陶濬成了光杆司令。

  战役结局

  末代皇帝孙皓

  袒露上身投降

  吴军在最后的扬州防区四战四败,孙皓已无兵可用,建业城也呈失控之势。孙皓派出的降使刚走,吴国将亡的消息不胫而走,城里宫内就乱套了。吴宫中的卫士纷纷浑水摸鱼,有的抢财宝,有的抢女人,为了掩盖自己的行为,还放起了火。孙皓再不亲自出降,有可能像后来的隋炀帝一样被人杀了。

  公元280年3月15日,孙皓袒露上身,把自己反绑(“肉袒面缚”),到王濬帐下投降,东吴就此亡国。

  晋灭吴战争中,建业城本身并无战事,吴军所打的4次败仗,主力在安徽版桥被歼,一部兵力在滁河口长江以南(约在今龙潭、高资一带)被歼,吴军另两仗还未打,即望风而降(散)。孙皓到洛阳后被封为归命“侯”,按中国古代王、公、侯、伯、子、男级别,孙皓的“侯”比魏国末帝曹奂(禅位后封陈留“王”)和蜀主刘禅(降魏后封安乐“公”)地位更低。他在洛阳苟活了5年,42岁死,算是善终。孙皓半推半就投降,唯一的好处是建业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免遭涂炭。

  吴被灭后,建业的名字不能再叫下去了,被晋打回原形改回秣陵,意即从“国都”又变成“荒丘野地”。西晋统治者还不放心,担心这里的王气再次升腾,决定分而治之,在灭亡东吴2年后又把秣陵一分为二,秦淮河以北为建邺,南为秣陵县。

  东吴之憾

  东吴独撑16年的

  秘密何在

  吴国虽然最终被晋灭掉,但回顾历史,蜀亡后,吴国独自面对魏(晋),不但支撑16年之久,甚至在战略上似乎也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当时晋国受到以下四大因素牵制:

  一是西南蜀地新平,需要时间巩固。西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蜀人张弘叛晋,杀掉晋国派驻益州的刺史皇甫宴。蜀亡已逾9年,晋国在益州的最高军政长官竟然被干掉,可见张弘之叛动静不小,蜀地还不太平。

  二是西北鲜卑起义,长期镇压无果。

  三是吴有名将陆抗,晋军非其对手。陆抗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子,完全遗传了乃父的军事天才。

  四是平吴需建水师,短期不能奏效。水军对攻吴的重要性在夷陵之战中可见一斑。西蜀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几乎倾国力伐吴。但蜀军不行水路而行陆路,这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因素。东吴大都督陆逊起初十分担心蜀军水陆并进,在知其“舍船就步”时,非常自信地向孙权进言:“请您高枕无忧,不必害怕。”

  可见,蜀亡后的16年中,魏(晋)西南有蜀民之乱、西北有鲜卑之叛、南有陆抗之守、军有造船之务。这四大因素的制约,使吴国获得16年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可惜吴国皇帝孙皓昏庸,没有把握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灭吴之战,东吴丞相亲自率军发动唯一一次反攻
晋灭吴有多惨烈?六万吴军被团灭,两万人连夜遁逃,孙皓抬棺投降
东吴政权为什么在西晋王朝的一击之下,就冰消瓦解?
峻阳陵——晋元帝司马炎
两晋风云之,暴君孙皓的南征北战
蜀汉灭亡后,孙吴何以又坚持十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